第四章糖尿病的中醫飲食療法
一、中醫飲食養生療法
糖尿病防治的關鍵是食療
糖尿病患者要想使體重向正常方向發展,血糖和血脂得到良好的控製,改善生存質量,減少或延緩並發症的發生,就要努力調整飲食結構,限製每日攝入的總熱量,這是最基本的措施。假如有一位體重為60千克的患者,多吃15克糖,血糖就會比原來增加100毫克/毫升,需要7.5單位的胰島素去轉化它。由此可見,食量增加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響之大。飲食療法還是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患者的最基本治療方法。許多輕型的糖尿病患者隻需恰當的飲食管理配合適當運動鍛煉,即可達到防治目的,無需再用降血糖藥物。而需要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忽視飲食管理和運動鍛煉,即使藥物治療也難以奏效。
各類營養素對糖尿病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糖類對糖尿病的影響
糖類也稱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根據結構的不同可分為單糖類(葡萄糖、核糖及細胞內脫氧核糖)、雙糖類(蔗糖、麥芽糖、乳糖)、多糖類(澱粉類、纖維素糊精、果膠)三種,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多糖類的食物一部分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轉化成熱能供大體各組織器官需要;另一部分合成糖原儲存到肝髒和肌肉。
糖類是人類從膳食中取得熱能的最經濟和最主要的來源,糖類供應充足,可節約蛋白質的使用,並防止機體過度地動用脂肪。同時,糖類還是構成神經和細胞的主要成分,也是人體主要器官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它在體內以葡萄糖及糖原形式存在。
在機體需要能量和組織供氧充足時,人體攝入或自身合成的葡萄糖才能被氧化分解,最終代謝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從肺呼出,水從腎髒排出。正常人飯後血糖升高有一個幅度,飯後1小時最高不超過9毫摩爾/升,飯後2小時血糖恢複正常。之所以會如此,這是因為胰島素的分泌隨血糖的變化增減。
由於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功能衰老或耗竭,致使胰島素的分泌相對不足或絕對不足,從而不能有效地調節體內的血糖水平,出現了糖代謝紊亂,形成了高血糖,從腎髒排出的糖增多,從而出現糖尿。因此,糖尿病患者應通過糖類攝入量控製血糖和尿糖。但原則上食譜的製定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限製糖類的攝入量,但不能過低。一般認為,糖尿病患者飲食中糖類含量應達到50%~60%。
葡萄糖是人體內能量的主要來源,若葡萄糖來源缺乏,機體首先必然動員脂肪代謝供給熱能,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其次,在饑餓狀態下,糖原分解及糖的異生作用增加,以不斷補充血液中葡萄糖的不足來維持體內血糖的日常所需,則容易出現反應性高血糖;第三,致使降糖藥物不能合理應用,引起低血糖反應;第四,由於熱量不足,患者消瘦,抗病能力下降,容易感染;最後,脂肪異生,易致高脂血症等各種並發症,給治療帶來困難。
在合理控製熱能的基礎上,適當提高糖類攝入量,對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和改善葡萄糖耐量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必須在保持總熱能不變的基礎上增加食物中糖類的含量。對於單純飲食治療的患者,初起每天糖類物約200克/日,待病情穩定之後,可增加到每天300克/日。對於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後兩小時高血糖者,可適當提高糖類量,對於空腹血糖高於10毫摩爾/升者,不宜采用高精類飲食。對於重型糖尿病患者,其糖類的含量也不應少於130克/日,但糖尿病患者飲食中的糖類具體掌握到什麼程度才有利於治療,應結合病情的發展而定。
蛋白質對糖尿病的影響
蛋白質是一種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參加蛋白質合成的氨基酸總共有二十多種,其中8種必需氨基酸(賴氫酸、色氨酸、苯丙氫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蛋氨酸和纈氨酸)人體不能自身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蛋白質是人體的生命基礎,不僅是體內各組織的重要成分,並擔負組織的修複和再生,還通過糖異生轉化為糖提供熱能,蛋白質提供的熱能約占總熱能的12%~20%。此外,還是調節生理機能、增強抵抗力的重要物質。蛋白質經常處於自我更新之中。人體沒有儲存蛋白質的特殊場所,肌肉便成為蛋白質的臨時調節倉庫。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後,以氨基酸的形式參與蛋白質的合成,以補償生理性消耗。正常情況下,每人每日每千克體重蛋白質的需要量為0.8~1.2克,患糖尿病時,蛋白質代謝紊亂(合成受阻,分解加強,糖異生)導致高血糖症,患者體內蛋白質消耗增多,形體日益消瘦。如果攝入的蛋白質不足以彌補消耗,收支不平衡,入不敷出,就會出現負氮平衡。長期如此,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則生長發育不良;成人患者則消瘦、貧血和衰弱,抗病能力下降,極易並發各種感染性疾病。可見蛋白質對糖尿病的影響是很大的。請注意一點,蛋白質的需要量與其質的關係是很密切的。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中應補充含優質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一般蛋白質的需要量與正常人相當或稍高。一般糖尿病患者每日每千克體重應攝入蛋白質l克,病情控製不好或消瘦者,特別是胰島素治療者,可增至1.2~1.5克。孕婦、乳母、兒童更應增加蛋白質的供給。
患者合並腎病但腎功能尚未衰竭時,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應為80~100克,而且最好是食用動物蛋白;當腎功能不全或尿素氮很高時,應根據尿素調整蛋白質的攝入;當伴有素質血症時,要根據尿素氮的檢查結果估計蛋白質的飲食含量。對有並發症的患者,飲食中應適當提高蛋白質的含量。為了提高蛋白質的實用價值,在日常膳食中,宜葷素混食、糧菜混食、粗細混食,多種食物互相搭配,充分利用蛋白質的互補作用。食物中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愈接近人體需要,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就越高。
脂肪對糖尿病的影響
脂肪是人體結構的重要部分,在體內不僅起到保護和固定內髒器官的作用,還是人體內最豐富的熱能來源。脂肪主要是由硬脂酸、軟脂酸和甘油組成。
脂肪約占人體體重的10~20%,脂肪的生理功能主要貯存和提供熱能,食用脂肪是最濃縮的能源,每1克脂肪氧化後可提供37.7千焦熱能,比糖類和蛋白質高出1倍多;而且,脂肪是人體重要的能源貯備庫,供給必需脂肪酸,調節人體代謝;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維持生命活動;阻止體溫的散失,起禦寒、維持人體體溫的作用。脂肪能改善食物的色、香、味,促進食欲,同時,富含脂肪的食物在胃中停滯時間較長,給人以飽滿感。
食物中的脂肪與膽固醇的升降關係密切。目前認為,植物油、魚油和各種禽類的脂肪等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食物,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而豬油、牛油、羊油、奶油、可可油等含飽和脂肪酸較多的食物,具有增高膽固醇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脂肪合成減少,分解加速,脂質代謝紊亂,從而引起血脂增高,嚴重者甚至導致大血管和小血管動脈硬化。當脂肪攝入的種類與數量不當時,可使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壓等並發症加速出現。因此,為了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及其並發症,必須很好地掌握脂肪的攝入量。在正常情況下,每日的脂肪攝入量應占總熱能的20~35%。糖尿病患者不宜采用高脂肪飲食(100克/日),特別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每日攝入脂肪量不宜超過40克。在選擇脂肪的種類方麵,應以不飽和脂肪酸為宜,因為這類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約占脂肪攝入總量的1/3。由於膽固醇是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之一,所以應盡量少吃動物內髒、蛋黃、魚子、肉類等含膽固醇較多的食物。脂肪酸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它具有促使膽固醇轉變和排泄的功能,能夠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
維生素對糖尿病的影響
維生素是維持生命的特殊營養素,是人體必需的有機化合物。維生素是一些酶和輔酶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參與一些激素的合成,促進人體的物質代謝和能量轉變,維持人體的生長發育和調節各係統的生理功能,進而維持生命。多數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合成,主要從食物中攝取,僅有少數B族維生素可由腸道細菌叢合成。維生素分兩類,即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
高血糖不僅使各種組織細胞處於損耗和分解為主的狀態,又使腎呈高滲利尿,導致纖維素和其他營養素從尿中排出增多,機體的新陳代謝和各種生理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及並發症。因此,要特別注意維生素的攝入量,保持相對均衡。
維生素存在於各種糧食、蔬菜、水果中,但由於糖尿病患者需限製主食和水果的攝入量,通常造成維生素的供應不足,成為誘發糖尿病並發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食物纖維對糖尿病的影響
食物纖維是不產熱的多糖,從代謝觀點來看,它們分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兩類。非水溶性食物纖維對治療糖尿病合並便秘,預防腸癌很有作用。水溶性纖維對餐後血糖和血清膽固醇濃度有明顯的作用,並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的抵抗狀態。
目前研究表明,食物纖維可使血糖濃度明顯降低,使胰島素的敏感性明顯增加,因此,食用高可溶食物纖維是合理的,但最好是來自天然食品的。
微量元素對糖尿病的影響
人體內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調控代謝、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方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體如果缺少微量元素,就會影響健康,以致引起各種疾病。糖尿病患者體內不但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同時也導致微量元素代謝出現障礙。因此,糖尿病患者飲食也要補充適當微量元素。臨床發現,與糖尿病關係最密切的微量元素有鉻、鈣、磷、鉀、鎂、鋅。
(1)鉻元素對糖尿病的影響
鉻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微量元素。根據糖尿病患者的營養狀況,增加體內鉻的來源,對改進葡萄糖耐受性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尤為重要。鉻的功能主要是改善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異常者的葡萄糖耐量,降低血糖、血脂,增強胰島的敏感性,同時參與脂代謝,對提高血中高密脂蛋白、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此外,鉻對蛋白質的代謝也有一定影響。
(2)鈣元素對糖尿病的影響
鈣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常量元素。鈣在體內能調節心髒和神經係統活動,使肌肉維持一定的緊張度,維持腦組織的正常功能。此外,它也是血液凝固的必需物質。糖尿病與無機鹽、代謝紊亂的關係非常複雜。在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中,應按照每人每日0.6~0.8克的攝入量補充鈣。補鈣有助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骨質疏鬆症,降低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展速度,以及糾正細胞內缺鈣和對抗糖尿病合並腎病的發展,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3)磷元素對糖尿病的影響
磷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常量元素。成人體內含磷量,相當於人體重量的1%。它是細胞、體液,特別是腦組織的重要成分,也是構成骨骼、牙齒的主要材料。磷維持體內酸堿平衡,參與體內物質代謝。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滲綜合征時,由於尿中丟磷和磷轉移到細胞內,從而導致血清磷降低,並且隨著胰島素的應用,磷含量不斷降低。補磷可使血清磷水平恢複正常。
(4)鉀元素對糖尿病的影響
鉀主要分布在細胞內,貯藏在肌肉和紅細胞中。正常情況下,成人體內含鉀約為140克。鉀對維持人體內液滲透壓和酸堿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能調節和維持心髒節律,加強肌肉的興奮,並參與蛋白質、糖類和熱能代謝。並發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已從尿液中丟失鉀,又因嘔吐、攝入減少而不能補充足夠的鉀,但所測血鉀常在正常範圍。這是因為細胞內鉀轉移到細胞外所致。隨著堿性藥物和胰島素的應用,鉀將很快由細胞外轉移到細胞內而使血鉀進一步降低,因此,患者血鉀開始偏低或正常時應立即補鉀。由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對血鉀的影響是顯著的,為避免補充堿劑和胰島素而導致的血鉀下降,患者應酌情補鉀。
(5)鎂元素對糖尿病的影響
鎂主要以磷酸鹽和碳酸鹽的形式參與骨骼和牙齒組成,其餘分布在軟組織和細胞間質內,是細胞內液的主要成分之一,能激活體內多種酶,維持核酸結構的穩定性,還可調節神經係統和肌肉的活動。研究發現,人體如缺乏鎂元素,可產生胰島素抵抗、糖類耐受性減低、動脈粥樣硬化加速、血脂異常、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間的不良後果。
鎂還是機體內多種酶的組成部分,對機體的正常代謝及細胞電子傳遞起著重要作用。在糖的代謝中,鎂可促進糖通過細胞膜,促進糖的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同時鎂作為輔酶可加強細胞膜上糖的運轉,使細胞對糖加以利用。鎂參與調節熱能代謝和多種酶反應。機體缺鎂和低鎂血症將對許多代謝過程產生不利影響。鎂缺乏可導致胰島素敏感降低,增加飲食中鎂的攝入對預防Ⅱ型糖尿病有重要作用,同樣對糖尿病合並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等慢性並發症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鎂缺乏將導致胰島β細胞對糖的敏感性降低,會造成胰島素的合成分泌不足而出現糖代謝紊亂。
(6)鋅元素對糖尿病的影響
鋅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微量元素。成人體內含鋅量約為1.5克,分布於人體的所有器官和血液中,主要分布在骨骼、皮膚及眼球中。它是體內物質代謝中很多酶的組成部分和活化劑,參與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與糖、維生素A的代謝以及胰腺、性腺、腦下垂體、消化係統和皮膚的正常功能有密切關係。
鋅與糖代謝的關係十分密切。鋅直接參與胰島素的合成、貯存和釋放,促進胰島素元轉變為胰島素,提高胰島素與其受體的結合,並延長胰島素的作用。鋅缺乏可引起胰島素顆粒減少,分泌障礙,增加組織對胰島素作用的抵抗和糖耐量減低。此外,尿鋅流失同平均血清葡萄糖濃度相關;缺鋅可能導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調養方法
控製飲食
控製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首要措施,無論是Ⅰ型糖尿病,還是Ⅱ型糖尿病,都必須給予正規的飲食治療。這是因為:
不適當的食譜或食入過多,從消化道吸收的糖分增加,會升高血糖,加重病情:合理的食譜與食量,可以減少來自於胃腸道的糖分,防止血糖過高。
合理的飲食治療,可以減輕胰島負擔,使部分功能未喪失的胰島逐漸恢複其功能,有利於糾正代謝紊亂,促進血糖、尿糖、血脂恢複到正常水平。
肥胖者可因飲食治療而使體重減輕,消瘦者也可因飲食治療病情好轉而體重上升,以維持正常的體重。
對於服用降糖藥的患者來說,飲食治療有利於穩定用藥劑量,防止血糖波動。
老年Ⅱ型糖尿病人、肥胖病人,往往隻用飲食控製即可獲得一定療效。因此,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控製飲食,是獲得良好療效的基礎。
糖尿病患者要克服兩大認識誤區:
一是認為進食越少越好。糖尿病人進食過少,或者進食不足,機體為維持體內血糖日常所需的量,糖原分解及糖的異生就會增強。空腹時,約75%的血糖由肝糖原分解,25%來源於糖異生。血糖過低,或饑餓時間延長,有時會出現反應性高血糖(蘇木傑反應)。進食過少有害無益,其害處表現在:
容易出現低血糖,也容易導致高血糖,難於合理使用降糖藥物。
進食過少,營養不足,人身的抵抗力下降,易致感染。
大量蛋白質、脂肪分解供能,易引起酮症、高脂血症。
饑餓性高血糖,易出現各種中毒症狀,帶來治療上的困難。
二是認為碳水化合物會加重高血糖。有的患者認為碳水化合物會加重高血糖,於是將主食份量降得很低,甚至不吃主食,每天都吃蛋白、脂肪類食物,如雞蛋、肉類、豆類,或者再吃一點蔬菜。實際上,這樣不但不利於疾病的治療,有時還可能發生危險。因為:
碳水化合物不足,蛋白質、脂肪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就會增強,如不控製血糖仍會增高。
過多的脂肪及蛋白質的分解,在糖代謝紊亂時易引起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脂肪含熱能高,過食脂肪會增加體重和升高血脂,高脂血症對糖尿病性心髒病及腦血管病也是不利的。隻有科學、合理地安排每日的飲食量及糖、蛋白質、脂肪的比例,對糖尿病才是有益的。
飲食原則
(1)控製總熱量,營養要均衡
所謂控製飲食,是指合理的膳食結構和攝入數量而言,並非是無限製的減少
飲食量。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等全部來源於飲食,因此,無論是健康人或糖尿病患者,飯總是要吃的。隻是應該如何吃、吃什麼、吃多少、如何搭配,對糖尿病病人則有更多的講究與限製。
糖尿病飲食的總體原則是控製全日總熱量,既要保證身體新陳代謝所需熱能,又不能使熱能過高而加重胰島的負荷。總熱量一般按標準千克體重計算,但要結合體力活動情況和身體的胖瘦來調整。對肥胖病人,應予適當減少,以使其體重逐漸有所下降;對於消瘦的病人則要適當提高,以使其體重逐漸有所上升,最終達到正常體重。
人體所需總熱量由基礎代謝、體力勞動和食物在消化吸收代謝過程中所需的熱量三個部分組成。一般基礎代謝所需熱量為每小時每千克體重1千卡:食物代謝所需熱量在一般的混合膳食的患者,可使基礎代謝率提高10%。膳食中蛋白質含量越高,食物代謝所需熱量就越多。體力活動所需的熱量因每日活動量而定,活動量越大,消耗的熱量越多,活動量越小,消耗的熱量也越小。人體每日總熱量的產生與消耗總是保持平衡的。
人體每日消耗的熱量主要由糖類(碳水化合物)提供。糖類供給不足則分解脂肪與蛋白質,難以維持熱量的產生與消耗間的平衡。脂肪分解可產生乳酸及酮體,糖尿病病人因代謝異常,乳酸或酮體在體內產生過多,而導致乳酸性酸中毒及酮症酸中毒。脂肪與蛋白質的大量分解,導致身體消瘦,體質下降。因此糖尿病人攝入的糖不能過低。另一方麵,合理地攝入適量的糖,還可以改善糖耐量,調整甘油三酯及血清膽固醇的濃度,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一般來說,在糖尿病病人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55%~60%,蛋白質占15~20%,脂肪占25%。
碳水化合物是飲食的主要部分,對於空腹血糖低於11.1毫摩爾/升的患者,在保持總熱量不變的條件下,在允許的比例範圍內盡量增加糖或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即使空腹血糖高於11.1毫摩爾/升的患者不宜采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但每日攝入量不應少於150克。對於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或同時應用磺脲類降糖藥及胰島素的病人,一般每日攝入的碳水化合物應為200~350克。
食物要多樣化,交替食用,切不可偏食。每日必須攝取的食品有下列四大類:
穀類: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還可提供少量蛋白質(約占10%)及微量脂肪。主要作用是提供熱能。提倡吃粗糧,因其所含的維生素B類和食物纖維比細糧多。
大豆類、蛋類、豬肉、禽肉、魚、乳類:以蛋白質為主,也提供部分無機鹽及維生素。糖尿病患者蛋白質代謝紊亂及糖元異生活躍,每日需要的蛋白質比正常人多,因此該類食物攝入量可以適當多一些。
蔬菜、水果類:含較豐富的無機鹽、維生素及食物纖維。水果須注意選用低含糖量的,每日也不宜吃得過多。如量多,或食含糖量多的水果,須注意減少相應量的主食。蔬菜一般含糖少,在我國普通人膳食中,是提供無機鹽、維生素及食物纖維的主要來源。
油脂:主要提供熱能。多樣化食物既是豐富全麵營養物質的來源,又有助於患者堅持合理的飲食治療,提高生活的樂趣。
(2)少吃多餐,定時定量
糖尿病人的進餐以少吃多餐為宜。這是由於進食後血糖會迅速升高,高血糖
可刺激胰島細胞釋放胰島素。進食越多,血糖越高,在單位時間內胰島細胞分泌的胰島素越多,負擔也越重,不利於胰島功能的恢複。另一方麵,由於糖尿病人胰島素分泌延遲,大量進食後又易引起空腹低血糖。如果用少吃多餐的方法,既可以避免對胰島的過度刺激,又有利於避免空腹低血糖的發生。所以那種搞一日兩餐;或者早餐、晚餐敷衍了事,采取午餐來大吃一頓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病情波動或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的病人,每天應當進5~6餐,即在三正餐之外加2~3餐,加餐的食物均從上餐中扣出。早、晚用口服降糖藥者,可以將每天食物總量分成四份,三正餐各占1/4,剩下的1/4再一分為二,用於上午9~10點和晚上睡覺前各加餐一次;每天口服降糖藥3次者,可以將食物分成5份,三正餐各吃一份,剩下兩份用於上午9~10點、下午3~4點、晚上睡覺前各加餐一次。用胰島素者上午9點和夜晚睡前加餐很重要,這是由於早餐前胰島素用量大,往往於上午10~11點出現低血糖反應。晚餐前注射的胰島素,也易引起夜間的低血糖。用中效胰島素者宜下午3~4點鍾加餐。睡前加餐,最好主食與蛋白質各占一部分,有利於防止後半夜低血糖,因為蛋白質約有50%左右可以在體內經過,定時轉變為糖。
(3)其它注意事項
主、副食數量應固定:主食主要含碳水化合物(澱粉為主),副食主要是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及一些含糖少的蔬菜,副食還要注意選擇含較多食物纖維及不飽和脂肪酸的食品。
不食零食:尤其是含糖的糖果、點心、小食品、冷飲、甜酒等。對於含單、雙糖較多的水果,也宜慎食,一般每日不超過相當於25克主食的數量,且需要相應減少主食量。出席親朋會餐、宴會時,應控製食量及注意食物品種,切不可暴飲暴食。
偶因意外發生低血糖時,可立即吃幾塊餅幹或幾顆糖果、少量糖水等以緩解。自己知道發生低血糖原因的,要總結經驗,以防再發;不知道原因的,應該找醫生處理。
對任何新的食物或療效食品,都要慎重食用。首先應該了解其有無對糖尿病產生不良影響的成分,在排除之後,開始最好少量食用,在確定無害或有利後,再增加用量。應該強調的是,即使是“療效食品”,用它來完全代替主食的作法,也是不可取的。
如因故不能正常進食,要盡快找醫生調整用藥或飲食內容,以免發生低血糖及其他意外。因出差等原因,三餐不能定時者,應隨身攜帶方便食品,如餅幹、奶粉(無單、雙糖者)、鹹餅幹等以便按時適當予以加餐。
早晨不宜空腹鍛煉:鍛煉前宜適當吃點東西,並在早餐中減去相應的數量。
少食對血膽固醇影響較大的食物,以免導致或加重血管硬化。
糖尿病患者要控製食鹽攝入量,每日吃的食鹽應控製在10克以下,僅相當於4克的鈉,過多的食鹽可增加患者多種症狀,且與並發症有關。對伴有高血壓的患者更應注意。
糖尿病患者的食物康複辨證
食物和藥物一樣,也有四性五味,即有寒熱溫涼四性和酸苦甘辛鹹五味之別,不同性味的食物,有不同的作用,如寒涼性質的食物能滋陰清熱、涼血解毒;溫熱性質的食物能溫經助陽、活血通絡;辛甘味的食物能發散助陽;酸苦鹹味的食物能湧泄通降。所以,糖尿病病人在應用食物康複時,也必須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病情的寒熱虛實、病位的上下高低來選擇食物。
若平素體質壯實、聲高氣粗、易於生火,口渴多飲明顯、小便黃赤、大便幹燥者,屬陽證、熱證,應選用性偏寒涼的食物,如粟米、蕎麥、苡米、芹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枸杞頭、馬蘭、海蜇、牡蠣、荸薺、鴨蛋等。
若平素體質虛弱、聲低氣怯、疲倦乏力、口渴不堪、小便清長、大便易溏者,屬陰證、寒證,應選用性偏溫熱的食物,如糯米、麻雀蛋、鵪鶉蛋、牛肉、羊肉、鰱魚、黃鱔、淡菜等。
辨證用食,有針對性地運用一些食物康複,對糖尿病病人的恢複非常有利。若糖尿病食物康複時不加辨證或辨證有誤,熱證用溫性的食物,寒證用涼性的食物,不僅於病無益,而且會火上澆油或雪上加霜,加重病情或病情惡化。因此,糖尿病的食物康複必須強調辨證。
糖尿病患者食譜的製定方法
精算法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三大營養素,並不是以獨立的食品形式存在的,而是共同存在於各類食物中。每種食物都有其側重供應。而同一種食物中又有多種營養素。所以,要通過合理的食物搭配來保證各種營養素的平衡。
碳水化合物的選擇。例如100克大米含77.2克碳水化合物,說明大米中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營養素。但大米中還含有蛋白質7.4克,脂肪0.8克,膳食纖維0.7克。既然已知100克大米含77.2克碳水化合物,那麼每日需要268克碳水化合物的患者該吃的主食大米的量為350克。各種糧食的營養素成分相差不多。因此,糧食品種可以互換著食用,粗細糧搭配。每日除主食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外,其他食物中如薯類、水果、蔬菜中所含碳水化合物的量,也要計算在全天應進的碳水化合物的總量中。
蛋白質的來源主要是牛奶、瘦肉和蛋白質類、豆腐等,其次是糧食與薯類。患者每日所需蛋白質的總量,扣除穀類、薯類的蛋白質量,就是要從副食的肉、蛋、奶中所應攝取的蛋白質的量。一般來講,每天250克或500克牛奶,1個雞蛋是固定要吃的蛋白質的量,其餘要求的蛋白質,要由瘦肉來補充。每天所需瘦肉算法:
瘦肉應該提供的蛋白質的量=每日所需蛋白質總量-500克或250克牛奶中的蛋白質量-1個雞蛋的蛋白質量-糧食與豆類食物中蛋白質量;再用所得的蛋白質的量除以20%(以每100克生肉實含蛋白質20克來計算),這樣計算出的瘦肉重量為生肉的重量。
脂肪的食物來源,一個是牛奶、禽蛋、瘦肉中的豐富脂肪,另一個是動物脂肪和各種植物油。計算方法如前:每日脂肪的需要總量-牛奶、禽和瘦肉中所含脂肪量=再需補充的動、植物油量。按我國現在的生活水平和飲食習慣,飯菜中的油脂多高於所需量。所以糖尿病患者飲食一定以清淡為主,少吃肥肉。每月每人的植物油用量應限製在400~600克左右。
自身對照法
此食譜製定以現階段的飲食情況為基礎,對照合理的糖尿病飲食標準,然後進行調整。首先介紹一下合理飲食的標準,包括兩項內容:
(1)三大營養素的總量是否合理
這可以根據體重很容易得到判斷。如果體重過重,說明現階段飲食中攝入的三大營養的總量超過了人體的需要量;如果體重正常,說明攝入的總量正好是人體需要的攝入量,如果體重過輕,要參照血糖,如果血糖控製良好,說明攝入的總量過少,如果消瘦,而血糖水平較高,體重過輕的原因可能是胰島素嚴重缺乏引起,也可能是進餐過少,或二者兼有,可請醫生幫助分析。
(2)三大營養素的比例是否合理
合理的食物搭配標準:每100克穀類食物要匹配100克的牛奶,50克的瘦肉。每天再外加1個雞蛋。每月植物油500~750克。比如,每天吃200克的糧食,可以匹配200克的牛奶,100克的瘦肉和50克的雞蛋。
如果選擇植物類蛋白質,則以下列比例替換瘦肉。但不能全部由豆製品或黃豆替代瘦肉。
每50克瘦肉可以替換250克豆腐;或100克豆腐幹;或50克大豆(即黃豆)。
如果不吃雞蛋,可以由瘦肉替代:50克雞蛋可以替換為25克瘦肉,但盡可能不要以瘦肉替代雞蛋,因為各類食品有各自的營養價值,一種食品不可能完全取代另一種食品的全部營養價值。
如果攝入的肉類以牛、羊、雞、魚肉為主,每月吃植物油可達750克。如果以瘦豬肉為主,或選擇黃豆及豆製品,每月植物油不可超500克。
進行飲食調整的步驟:
首先確定自己的體重類型:正常、超重、肥胖、過輕還是消瘦。
判斷現階段飲食結構中三大營養素的比例是否合理。哪些食物所占比例過高,哪些食物所占比例過低。
調整食譜。如果現在體重是超重或肥胖,說明現階段飲食中三大營養素的總量超過了身體的需要,需要在現在的基礎上減量。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還是減脂肪,要根據三者的匹配情況。如果根據以上標準,實際攝入的食物中三大營養比例不合理,就要將所占比例較高的種類減量,直到合適的量。
第一次調整後,按照新的食譜進餐一個月,再測體重。如果體重減少1000克,說明比較合理,繼續以此食譜安排飲食,直到體重恢複正常;如果體重減少超過1000克,說明有些矯枉過正,三大營養攝入又少了,要按以上比例提高一些。如果現在的體重屬正常體重,則說明三大營養的總量是合適的,再按照三大營養的匹配標準進行調整。
如果現在的體重過輕,則要參考血糖水平。如果血糖水平控製良好,說明現階段的飲食總量過少,需要增加飲食量。那麼增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還是三者都增加,要根據三大營養的匹配。如果實際攝入的食物中,三大營養匹配不合理,就要增加比例過低的種類,比如,穀類食物所占比例較低,就增加其比例,直到合理。如果匹配合理,就要三者按比例都增加一些。
消瘦而血糖水平較高、體重過輕的原因可能是胰島素嚴重缺乏引起,也可能是進餐過少,或二者兼有,可請醫生幫助分析。
食物種類的交換法
營養學家將食物分為六大類:穀類、瘦肉類、豆乳類、蔬菜類、油脂類、水果類,分別規定出每一類食物的“等值交換單位”所含的熱量及營養素。
(1)穀類食品
每一等值交換單位含有熱量90千卡,其中,碳水化合物19克,蛋白質2克,脂肪0.5克。
(2)蔬菜類食品
每一等值交換單位提供80千卡的熱量,其中,含碳水化合物15克,蛋白質5克。
(3)水果類食品
每一等值交換單位提供90千卡的熱量,其中,含碳水化合物21克,蛋白質1克。
(4)瘦肉類食品
每一等值交換單位提供80千卡的熱量,其中,蛋白質9克,脂肪5克。
(5)豆製品及乳類食品
每一等值交換單位提供熱量82千卡,其中,合碳水化合物6克,蛋白質4克,脂肪5克。
(6)油脂類食品
每一等值交換單位提供80千卡的熱量,其中,含脂肪9克。同時,營養學家又測定出同一類食物中的不同品種的食物,提供一個“等值交換單位”所規定的熱量及營養素的需要量。比如穀類的一個“等值交換單位”含有熱量90千卡、碳水化合物19克、蛋白質2克、脂肪0.5克。
粗略估算法
體重正常、無任何並發症從事重體力勞動者,每日主食可適量放寬到300克以上。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和營養不良者,主食250~300克,肉蛋類可增加至200~300克,烹調油40克,保證每日雞蛋一個,牛奶250毫升或更多些。肥胖伴有輕度並發症者,每日主食限定在200~250克以內,蔬菜400~500克,肉蛋150克,烹調油30克。
另一種簡單法:隻要計算出每日需要的熱卡數,就有三套供選擇的食譜。
(1)適合每日需要1500~1600千卡熱量者食譜
全日烹調用油量限定15克,食鹽6克。
早餐(三套任選):
牛奶250克,花卷25克,豆腐拌菠菜(菠菜50克,豆腐絲25克),煮雞蛋1個50克。
牛奶250克,發糕25克,拌芹菜100克,煮雞蛋四個(雞蛋50克)。
豆漿(鮮豆漿250克),饅頭(麵粉25克),鹹鴨蛋(鴨蛋50克,有鹹味即可,不可太鹹)。
午餐(三套任選):
米飯100克,肉片炒西葫蘆(精瘦肉50克,西葫蘆100克),素炒油菜香菇(油菜150克,香菇15克),蝦皮紫菜湯(蝦皮5克、紫菜2克)。
米飯100克,紅燒雞塊(雞肉100克),素炒小白菜(200克),菠菜湯(菠菜50克,紫菜2克)。
發麵餅(麵粉100克),汆丸子(菠菜150克,精瘦肉100克,菠菜150克),拌豆芽(綠豆芽100克),西紅柿雞蛋湯(西紅柿50克,雞蛋50克)。
晚餐(也有三套任選):
饅頭(標準粉75克),肉沫雪裏蕻豆腐(瘦豬肉25克,雪裏蕻50克,豆腐100克),素炒冬瓜(冬瓜150克)。
米飯(大米75克),肉炒青筍絲(瘦豬肉50克),拌黃瓜豆腐絲(黃瓜100克,豆腐絲50克)。
米飯(大米75克),肉炒芹菜(瘦豬肉50克,芹菜150克),拌海帶絲100克,絲瓜湯(絲瓜75克,紫菜2克)。
午餐與晚餐間可以加餐水果,種類有橙子、西瓜、草莓、蘋果、梨,重100克,任選一種。但血糖控製不好的患者暫時不要吃水果,可用西紅柿、黃瓜替代。
(2)適合每日需要1700~1800千卡熱量者
食譜全日烹調用油量為25克,食鹽6克。
早餐(三套任選):
豆漿250克,花卷(麵粉50克),杏仁豆腐(杏仁5克,豆腐50克)。
牛奶250克,鹹麵包(麵粉50克),拌黃瓜50克。
牛奶250克,饅頭(麵粉50克),拌黃瓜50克,煮雞蛋(雞蛋50克)。
午餐:
米飯(大米100克),炒肉絲海帶(瘦豬肉50克,濕海帶100克),素炒圓白菜(圓白菜100克),絲瓜雞蛋湯(絲瓜50克,雞蛋50克)。
蔥花餅(麵粉100克),炒肉片柿椒(瘦豬肉50克,柿椒50克),涼拌心裏美蘿卜絲(心裏美蘿卜100克),黃瓜蝦皮紫菜湯(黃瓜50克,蝦皮5克,紫菜2克)。
米飯(大米100克),排骨海帶(排骨100克,濕海帶100克),素炒小白菜(小白菜200克)。
晚餐:
饅頭(麵粉100克),氽丸子(瘦豬肉100克,紅蘿卜150克),蒜茸拌豌豆(豌豆150克)。
米飯100克,氽丸子冬瓜(瘦豬肉100克,冬瓜150克),拌豆腐(豆腐100克)。
發麵餅(標準粉100克),炒三絲(瘦豬肉50克,青筍75克,青椒75克),素炒綠豆芽(綠豆芽100克),榨菜湯(榨菜15克)。加餐內容同前。
(3)適合每日需要1900~2000千卡熱量者
食譜全天烹調用油量30克,鹽6克。
早餐(三套任選):
牛奶250克,鹹麵包(麵粉50克),拌豆腐絲(50克),煮雞蛋(雞蛋50克)。
牛奶250克,發糕(標準粉50克),泡黃瓜條(黃瓜75克),煮雞蛋(雞蛋50克)。
牛奶250克,饅頭(標準粉50克),拌芹菜豆腐絲(芹菜100克,豆腐絲25克),煮雞蛋(雞蛋50克)。
午餐:
米飯(大米75克,小米50克),紅燒鯉魚(鯉魚100克),素炒圓白菜(圓白菜150克),雞蛋菠菜湯(雞蛋25克,菠菜100克)。
綠豆大米飯(大米100克,綠豆25克),紅燒雞塊(家養雞100克),素炒油菜(油菜150克),海米冬瓜湯(冬瓜100克,海米5克)。
大米飯(大米125克),清燉牛肉白蘿卜(牛肉100克,白蘿卜150克),素炒油菜心(油菜心200克)。
晚餐:
椒鹽小蒸餅(標準125克),水煮肉丸子冬瓜(瘦豬肉50克,冬瓜150克),炒柿子椒豆腐幹(柿子椒100克,豆腐幹50克)。
蔥花卷(標準粉125克),砂鍋(瘦豬肉50克,北豆腐50克,白菜150克),素炒小油菜(油菜100克)。
烙蔥花餅(標準粉125克),肉絲炒豆腐(瘦豬肉50克,豆腐100克),拌圓白菜(圓白菜100克),紫菜蛋花湯(紫菜2克,雞蛋25克)。
糖尿病患者每日能量需要量
根據患者情況決定
每日總熱量應根據患者的標準體重、生理條件、有無並發症、勞動強度、工作性質等方麵決定。老年退休患者以及在辦公室工作的患者相對所需熱量較低,而年輕患者、從事重體力勞動的患者相對所需熱量較高。
首先算出患者標準體重,再根據患者現有體重確定患者屬正常體重、消瘦還是肥胖。然後開始計算總熱量:首先,根據患者的活動強度和肥瘦程度決定每天每千克體重所需要的熱量。
(1)臥床休息的患者
若臥床休息,標準體重者每千克體重需15~20千卡熱量;超重或肥胖者需15千卡以下熱量;消瘦者需20~25千卡熱量。
(2)做輕體力活動的患者
若做一些輕體力活動如家務、辦公室辦公、教師或相當活動量的工作等,標準體重者每千克體重需30千卡熱量;超重或肥胖者需20~25千卡熱量;消瘦者需35千卡熱量。
(3)做中等體力活動的患者
若做中等體力活動如司機、紡織工作、一般農活、外科醫生、體育教師或相當活動量的工作等,標準體重者每千克體重需35千卡熱量;超重或肥胖者需30千卡熱量;消瘦者需40千卡熱量。
(4)做重體力活動的患者
若做重體力活動如搬運工、裝卸工、建築工、重的農活或相當活動量的工作等,標準體重者每千克體重需40千卡熱量;超重或肥胖者需35千卡熱量;消瘦者需45~50千卡熱量。
對於孕婦、哺乳期婦女、營養不良及有消耗性疾病者酌情增加10%~20%,老年人則應減少20%~30%。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期,需要熱量較多,1歲以下小兒,每日需熱量100~130千卡/千克;1~3歲小兒,每日需熱量90~100千卡/千克;4~6歲小兒,每日需熱量80~90千卡/千克;7~9歲小兒,每日需熱量70~80千卡/千克;10~12歲小兒,每日需熱量60~70千卡/千克;13~15歲兒童,每日需熱量50~60千卡/千克。一般要求,1歲以後,每增加3歲,每日每千克體重所需熱量減少10千卡。
其次,以公式:每千克體重需千卡熱量標準體重=全天所需總熱量。
患者要靈活加餐
靈活加餐對防止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反應很重要,特別是皮下注射胰島素後的患者,有可能出現血糖大幅度的回落。糖尿病患者一般可在上午9~10時,下午3~4時及晚上睡前加1次餐。若尿糖為陰性,應加主食50克;“+”時,應加33克;“++”時,應加25克;“+++”及“++++”時,應加一些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這樣既可減少正餐主食及其它碳水化合物的用量,從而減輕餐後高血糖,又可防止胰島素作用較強時引起的低血糖反應。臨床上常見注射胰島素的患者睡前尿糖陰性,晨起空腹尿糖反而陽性,除少數患者是黎明現象外,多數係夜間低血糖引起的晨間高血糖。采用睡前加餐後,清晨空腹尿糖可以轉陰。但加餐飲食的攝入量一定要計算在全日碳水化合物總攝入量之內。
有些糖尿病患者,病情不穩定,常有心悸、手抖、多汗、饑餓等低血糖反應,此時應立即吃1塊糖或50克饅頭以緩解發作。發作前如能少量加餐,常可使血糖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從而預防低血糖反應的發生。
偶然發生低血糖反應時,可立即飲用易於吸收的果汁、糖水,或吃少量糖果、饅頭等予以緩解。但不可經常采用這種辦法。如經常出現低血糖症狀時,要及時請醫生調整飲食和藥物。
生活不規律,吃飯不定時(如出差、外出開會),易引起血糖的變化,因此要注意隨身攜帶一些方便食品,如奶粉、方便麵、鹹餅幹等,以便隨時靈活加餐。
人們除了基礎飲食所需要的熱量外(基礎飲食為15個單位,每單位334.8千焦,即5020千焦熱量),還要根據勞動強度、活動量大小靈活掌握。一般情況為;家庭婦女在基礎飲食上增加3個單位,按6025千焦(1440千卡)的熱量考慮飲食量;標準體重55千克以下的機關工作人員,再增加5個單位,按6694.4千焦(1600千卡)熱量計算;標準體重55~60千克中等強度勞動者,再增加8個單位,按7698.6千焦(1840千卡)熱量計算。總之,增加食品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進行廣泛的選擇,按食品變換表換算,而不要偏漏。
糖尿病患者用餐的注意
一般用餐的注意
病人每日所用的食物種類及分量,應盡量按照計算供給,不可過量。除計入主食量外,禁食糖類、蜜餞、果醬、蜂蜜、藕粉、百合、杏仁茶、甜點心、土豆、芋頭、山芋、荸薺、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