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家庭關係的心理和睦
家庭是指由一定範圍內的親屬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每一個人都離不開平凡的家庭生活。正如衣食住行一樣,家庭生活是一個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是每個人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老年人晚年的幸福離不開一個溫馨的家庭關係。這主要變現為家庭和睦,子女孝敬,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互尊互讓等。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老年人的家庭麵臨了一些新的問題,如子女不在的空巢問題、代管孫輩問題、和保姆的相處問題等,再加上以前家庭中就存在的子女不孝順問題、代溝問題等,這些問題都困擾著很多老年人。
我們能否成功處理這些問題,直接關係著我們能否得享天倫之樂,能否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第一節空巢老人要去除心理危機
空巢老人就是指我們子女不在身邊,隻有兩位老人或者獨自居住的老年人。空巢老人心理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我國人口加速老齡化的今天,空巢家庭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
目前我國的老齡人口已達1.6億,並且以每年800萬的速度增長,城鄉空巢比率分別為49.7%和38.3%。這也就意味著,我國有幾千萬的老年人要以空巢的方式度過晚年。
沒有子女在身邊的老年生活無疑是孤獨寂寞的,是無助的,然而對於很多空巢老年人來說,空巢這個事實又是無法改變的。那麼空巢老年人應該如何安享晚年呢?
1、了解空巢老年人的問題
“空巢老年人”是最近興起的一個名詞,它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後的老年夫婦。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年人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當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後,獨守“空巢”的老年夫婦因此而產生的心理失調症狀,稱為家庭“空巢”綜合征。總的來說,空巢老年人可能會產生的心理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麵。
(1)失落感
多數老年人在離退休之後本來就處於一種從未有過的茫然狀態,加之兒女長大離家,老年人的失落感會陡然倍增。
(2)孤獨感
孤獨感是一種無依無靠,無奈無助的感受。空巢老年人離退休以後,在社會大環境的生活機會減少,而在家庭小環境的生活機會增加。當子女離家而去,自己麵對“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單調生活,每日除了進餐和睡眠之外無事可做,自然會產生孤寂淒涼的感覺。
特別是空巢家庭中的喪偶老年人孤獨感尤為明顯。長期孤獨生活的老年人,如果再伴有軀體疾病常可產生抑鬱、絕望的情緒,甚至出現自殺企圖或行為。
(3)衰老感
衰老感,是指自我感覺體力和精力迅速衰退,做事力不從心的感覺。我們進入老年期以後,機體的各個係統和器官的功能便隨著年齡增大逐漸減退,衰老是一個進行性的,不可逆轉的變化。子女不在身邊無疑加重了我們的這種感覺。
(4)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礙疾病。老年抑鬱症是老年人群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有抑鬱心境、體驗不到快樂、無原因持續感到疲勞、睡眠障礙以及食欲減退等。
有調查結果表明,空巢老年人的抑鬱症患病率明顯高於非空巢家庭,而且老年抑鬱症是引起老年人自殺的最主要原因。
(5)焦慮症
空巢老年人的焦慮症多表現為煩躁不安,緊張恐懼,顧慮重重,有如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精神十分緊張;或認為病情嚴重,不易治療;或認為問題複雜,無法解決等,即使多方勸解亦不能消除其焦慮情緒。
除了心理方麵的問題,空巢老年人還麵臨很多現實問題。如生活無照料,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最怕的就是生病,在家中生了病,沒有人請醫生,臥病在床,身邊無子女照顧,端茶送水的人都沒有,生活極為不便和困難,孤獨無靠。
此外,因為空巢老年人文化、生活環境因素,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犯罪,包括人身傷害、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也時常發生,給空巢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帶來了不便。
2、認識問題出現的原因
空巢老年人之所以會出現以上那些問題,也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麵。
(1)對離退休後的生活變化不適應
我們老年人退出工作崗位後,與社會和同事、朋友的接觸日益減少了;生活由以事業為重心轉向以家庭為重心,由麵向社會轉為麵向家庭;閑暇時間多了,而社會接觸麵及人際交往的範圍小了;與子女之間生活距離的拉大以及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間的差異等,這些均使得我們老年人不知該做些什麼、怎麼與社會交往,從而產生空巢綜合征等不良的情緒反應。
(2)對子女的情感依賴性強
老年人大多有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在年輕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為子女付出了許多精力、金錢,承擔了各種困難,甚至事業也受到一定影響,有些還為第三代作出貢獻。因此,在老年人年老體弱、不再具備保護子女的能力時,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報,期望他們常回家看看。
有的老年人甚至因為想見見子女而產生了軀體疾病。如果子女感到厭煩或嫌其囉嗦,就會使老年人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落感,出現孤苦伶仃、顧影自憐等消極的情感體驗。
(3)行為退縮,心境抑鬱
現代社會像一個飛速旋轉的大轉輪,而思維和行動都開始變緩的老年人會表現出許多不適應,如接觸手機時,發現自己再也沒有靈活的指頭;使用電腦時,記不住該點擊哪個位置,各種網上信息更是讓他們眼花繚亂;通過電視、報紙了解社會的變化時,卻發現人們的話題總在他們曾經了解的範圍以外……
心理學把這種狀態叫習得無助。所謂習得無助,是指人們在經過多次努力仍不能獲得預期結果時的無助狀態。這種狀態不僅包含著無奈,更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失望,會使人產生深深的挫敗感。正是這種習得無助心理,加劇了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危機。
3、應對空巢的方法
由於我們老年人的體質正處於衰退期,空巢帶來的心理適應不良很容易影響到生理機能的正常運行,使內分泌發生紊亂及免疫功能減退,進而引發一係列病症。
此外,空巢還可能引發老年癡呆、自殺等更為嚴重的後果。空巢老年人要安享晚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1)做好思想準備
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準備,無疑對空巢老年人有很大的幫助。實踐結果表明,主動迎接空巢家庭到來的老年人較被動接受者產生的心理障礙要小得多。
準備時間應以一年以上為宜,這樣老年人在思想上可以逐漸適應,以避免在空巢來臨之際極度不適應,心理上無法承受而產生心理問題影響身心健康。
(2)選擇再就業
空巢老年人的孤獨、無助等感覺大都是因為無事可做引起的,如果繼續工作,這些心理感覺就會減小或者消失。例如那些奮戰在醫療、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的老年人,雖然子女不在身邊,但因為忙碌的工作衝淡了孤獨的感覺,所以他們並沒有多少空巢綜合症的感覺。
因此,對於那些已經離退休的空巢老年人來說,如果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又有一技之長的話,再就業應該說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
(3)正確認識衰老
空巢老年人對衰老要有正確的認識,明確衰老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人能夠逃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所以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衰老。
(4)多參加一些活動
空巢來臨後的頭幾個月,是老年人思想波動、情緒低落最明顯的時期,這個時候老年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一些。例如多參加一些老年人的集體活動。身體好的老年人可以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多接觸一下大自然。身體不太好的高齡老年人,可以參加一些社區或者家人在家裏組織的活動。
此外,大家還可以聚在一起聊天,或者多給自己找點事情做,比如下棋、打拳、舞劍等,讓自己過得充實起來,沒時間“胡思亂想”。
貼心小提示
空巢老年人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老年人不願麵對,卻又無法改變的問題。空巢帶給老年人的是心理的孤獨生活的不便,常言說得好:“求人不如求自己”。與其坐等他人拯救,不如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進行心理自救。
一是認知療法,空巢老年人要認識到,子女大了,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離不開子女是一種膚淺的認知,不但子女不喜歡,我們老年人也會失去尊嚴。可以說,自強自立這個說法也適用於老年人。即使老年人在生活上可以自給自足,但如果在情感上完全依附於子女,就可能導致一些不良心理後遺症。
對於一些專業人士或身體還很不錯的老年人而言,完全可以把退休看做是“第二春”的到來。畢竟過去忙於工作和家庭,許多曾經自己想幹的事沒法幹,現在自然可以去實現多年前沒有實現的願望了。比如想看看大好河山,不妨出去走走;想學學書畫,不妨自我實現一番;想寫寫回憶錄,可以立即開始構思並動手寫起來。
二是生活療法,確立新的生活目標,是空巢老年人消除寂寞孤獨心理的最佳方式。而廣交朋友,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徑。廣大空巢老年人要積極熱情、興致勃勃地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特別是文化活動,比如練習書法、繪畫、聽音樂、下棋、養花、釣魚、旅遊、聊天、與小孩相處等。
當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時,就會覺得“巢”空了也好,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之間,更能開辟出精彩、快樂的新生活。第二節單身老人要學會快樂生活
快樂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心境,也是人類永恒追求的主題。進入老年以後,生活自理能力開始降低,精神孤獨寂寞開始增加,如果相互關心,經常在一起聊聊天也許還好一些。但對於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而單身的老年人來說,老年生活無疑更為艱難無趣。
那麼單身老年人如何調適自己,快樂地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呢?
1、認識單身老年人的問題
單身老年人會遇到很多問題:
(1)孤獨寂寞
進入老年以後,很多老年人告別了事業,整日無事可做,和別人交流畢竟受到各種限製,因此,老年人平時沒事時大都隻能和老伴聊聊天,打發一下寂寞。而對於單身老年人來說,沒有一個可以整日聊天的老伴,寂寞自然也就更為嚴重了。
(2)沒有人照料
進入老年以後,老年人的腿腳大都不再靈便,有的還可能會出現各種疾病,造成老年生活自理困難。如果有老伴,夫妻雙方還可以相互照料,但對於單身老年人來說,遇到各種問題,隻能求助於子女、保姆了,但這些人的照料自然沒有老伴體貼入微,而且很多單身老年人常常子女又不在身邊,也沒有保姆,生活問題就更難了。
(3)對性的需求
大部分人認為,人一老,各種功能都退化了,哪還有什麼性欲可言?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一項針對上海1180位單身老年人的問卷調查顯示,92.2%的單身老年人認為再婚是為了排除寂寞和性困惑,有87.5%的單身老年人認為應該追求“性福時光”。
2、給單身老年人的建議
單身老年人進入老年以後,常常會感到孤獨、寂寞,從而產生憂鬱、焦慮、自卑的消極心理。特別是有些子女不太孝順老年人,這樣的老年人消極心理更為明顯。
不良的心理狀況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因此,單身老年人應調整好心態,保持一份好的心情。
(1)要有生活目標
生活沒有了目標,也就沒有了奮鬥的動力,老年人也是如此。對於單身老年人來說,事業上的遠大目標可能是不需要了,但我們可以樹立活過百年的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克服意誌軟弱和恐老怕死的不良情緒。可定具體的“時間表”,提出在某個方麵或幾個方麵做些什麼,達到什麼水平,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努力實現,這樣生活充實了,內心就會感到愉快。
(2)勇於選擇再婚
不可否認,無論如何調適,一個人的單身生活,終究不如二人世界豐富多彩。所以,廣大單身老年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轉變觀念,嚐試再婚。
當然,選擇老年人再婚問題也存在一些障礙,例如老年人再婚後的一些財產問題缺乏明確法律規定,容易引起糾紛,導致有的老年人再婚不敢正式登記,容易招致子女反對等。
針對這些障礙,廣大單身老年人也不要有太多的顧慮,隻要能夠遇到合適的老伴,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3)多與別人交往
單身老年人要保持性格要開朗,不要封閉自己。有些單身老年人不願接觸別人,整天躲在自己的小天地裏,很容易悶出病來。所以,廣大單身老年朋友要敞開心扉,多與人接觸,多交朋友。無論是與朋友一起聊天,還是參加健身活動,或是與朋友外出觀光旅遊等,都可獲得友情和快樂。
(4)合理安排生活
克服懶惰,每頓飯都要好好做,營養搭配合理,吃好才能精力充沛。不吸煙、少喝酒。
鍛煉身體、養成好的作息習慣。例如可以每天上下午各一小時鍛煉,主要是騎自行車、步行,夏季每月一次近郊旅遊;不睡懶覺、不熬夜,生活、休閑時間安排合理。
(5)多培養興趣愛好
如沒有一點興趣愛好,單身老年人生活就單調無味。整天無所事事,日子更難打發了。因此,廣大單身老年朋友應多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比如練習書法、繪畫,看小說、聽音樂,跳舞、健身,收藏物品,或參加社會活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樣,能為自己找到精神寄托,同時又實現了晚年人生價值。
(6)做一些家務雜事
用行動充實生活,是單身老年人充實生活的一個好途徑。例如我們常常可以把自己的家打掃的幹幹淨淨,根據自己的愛好布置家庭環境。這樣一來,每次回到家覺的自己的“小窩”非常溫馨。通過做這些雜事,單身老年人可以得到很多好處。如可以從燒菜做飯中,嚐到了生活的樂趣等。
總之,單身生活並不孤單,苦與樂是對立的兩個方麵,主要看人的心態和理解。單身老年人如果能夠及時轉變心態,多做家務、多交友、多學習、多培養一些愛好,即使是單身也能夠使自己的老年生活過的更充實、更瀟灑,更有質量!
貼心小提示
對於單身老年人來說,飲食問題也是一個大問題,每種食物如何搭配,用多少量,對單身老年人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為了安排好單身老年人的膳食,選擇一種好的盒飯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在日本神奈川縣大井町,當地曾舉辦過一次“健康老年人飲食生活學習會”,在這次會上,還專門介紹了“三·一·二盒飯法”。這種盒飯的要求是每份盒飯中主食、主菜和副菜的比例,應保持為3:1:2。
其中,主食包括米飯、饅頭、麵食類等,主要以穀物類為中心。主菜包括魚、肉、大豆等,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副菜包括蔬菜、蘑菇、海藻等,數量必須在50克以上。以60歲女性為例,如果身高為1.52米,每餐所需能量大約為650千卡,可以選擇容積大約為650毫升的飯盒。
製作這種盒飯的關鍵是:準備一個適合於自己飯量的飯盒;將飯盒一分為六,按照比例分別裝入主食、主菜和副菜;滿滿地塞滿飯盒;不要裝入采用同樣方法烹調的菜肴;保持盒飯的可口、衛生。
由於年輕人忙於自己的事業,難以陪伴老年人共同進餐,出現了所謂“家庭內獨居老年人”。類似這樣的盒飯,特別適合於獨自一人生活的老年人。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飲食必須更加保持營養成分的合理平衡。為了豐富自己的飯盒,單身老年人親自外出購物和下廚,通過開動腦筋和活動手腳,做出自己獨具一格的盒飯,也不失為一種鍛煉方法。第三節與晚輩和睦相處的享受幸福
對於我們廣大的老年朋友來說,能夠與子女們住在一起,和睦相處,安享晚年,無疑是最令我們感到幸福的。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老年人與晚輩由於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麵的差異、分歧,都發生了一些或大或小的矛盾,這給我們的老年生活帶來了很多不好的影響。
那麼我們老年人應該如何與晚輩們和睦相處呢?
1、認識出現矛盾的根源
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都同自己的晚輩有一些矛盾。這些有的是因為經濟利益方麵,有的則來自其他方麵,例如觀念不同、性格習慣方麵等。
特別對於已經成家了的子女和老年人生活在一起的時候,由於媳婦以及女婿等新家庭成員的加入,會有很不同的性格,習慣以及生活的理解方式,使得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關係容易緊張。
在觀念方麵。有的家庭孩子出人頭地,老年人考慮的出發點主要看孩子是不是把自己當成父母,倘若把自己當成父母,就應該非常的尊重老年人,就應該唯命是從,就應該畢恭畢敬,就應該客客氣氣,彬彬有禮。老年人不認為孩子們也需要尊重,甚至一有矛盾把孩子罵的狗血噴頭。這樣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會慢慢的產生非常強烈的叛逆心理,長久以來會發生強烈的心理矛盾。
現實生活中,子女們希望有自己相對自由的獨立生活空間,相對輕鬆,隨便,民主的生活方式,而部分老年人總是出於過度愛護,過多地幹預子女們的生活,從而引發矛盾。
老年人過多的幹涉晚輩的家庭生活也是家庭矛盾的一個原因。成家立業的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小夫妻之間,有自己的交流以及溝通的方式。老年人什麼事都要管,小夫妻之間有時開個玩笑老年人也會當真,況且在夫妻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有些小的口角或者爭執。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由於一些小事幹預小夫妻生活,會讓家庭有很大的約束感。
老年人也需要和年輕人講道理,事情的對錯要看誰更有道理,不能把老年人的意見總是看出有道理的事情去執行,家庭畢竟不是單位。倘若什麼事情多按照老年人的意願去執行也會貽誤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子女的教育問題等。
老年人有過多的條條框框,原則以及理論,並用這些框框去判斷孩子是否尊重老年人。有的老年人們還堅持用封建社會的《二十四孝》為標誌衡量子女的孝道,其實這是人性天良的一種抹殺,是“愚孝”。這在很多時候讓孩子們感到非常的約束,有時也讓孩子們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說話,該不該說話。
在性格習慣方麵。很多老年人容易神經敏感,很難溝通,並且略有什麼話覺得不舒服,就開始大嚷大罵不能停息;
老年人整天叨叨嘮嘮的,大嗓門,一句話說上半天,不能給子女半點清閑,聽她幾句話已經就很煩心了,就像唐僧給孫悟空念緊箍咒一樣,聽上幾句,頭都快爆炸了,自己的生活計劃容易被打亂,整天什麼也幹不成。老年人不知道更不懂得孩子也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回到家照樣緊繃著神經,長時間精神不崩潰才怪。
孩子們有自己的交際網絡和圈子,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倘若總是按照老年人的約束生活,比如不敢和朋友聚會晚點回家等,會備受壓抑。
總之,從利益方麵分析,資源總是有限的,而貪欲總是無限的;從性格方麵分析,人心總是不同的;從習慣方麵分析,總是有差異的。正是這些有限性和差異性導致了我們老年人與晚輩之間矛盾的發生,矛盾不可解決或者處理不得當的時候會導致家庭煩惱重重,糾紛不斷,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問題。
2、把握化解矛盾的方法
老年人在家庭中與晚輩出現矛盾具有很多必然性,但我們也不必過於擔心,解決這些矛盾,需要老年人和年輕人雙方的努力,大家求同存異,彼此諒解,互相忍讓。
而作為我們老年人,應該從以下方麵做好心理觀念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家庭生活。
(1)多應理解子女
每個人都有被理解的需要,老年人對子女,也要以平靜的心態,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多看對方的長處。對子女的銳意進取,要給予熱情支持與充分肯定,對他們片麵、偏激的情緒,要及時給予引導,並力求糾正。
比如子女確因工作繁忙而一時顧及不到家時,我們老年人應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責,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埋怨,在身體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可承擔一些家務,既當其長輩,又做其朋友,這樣,關係就可自然融洽。
(2)平等對待子女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著稱,尊老愛幼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子女作為獨立的人,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因為相互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以老自居,更不能以老壓人,無端指責,甚至打罵。隻有對子女平等看待,才能彼此和睦相處。
(3)要有寬容心懷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應該說這也是正常現象。問題在於處理矛盾時,應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發揚“難得糊塗”精神。千萬莫要“老字當夫,火氣衝天”以免傷害了雙方情感。
比如子女辦錯了點事,我們老年人應客觀地對待,問明情況,幫助改正。切勿想當然,亂加指責,指導自己的主觀想象施加於人。好讓子女們有個自省的機會與緩衝餘地。這樣,會贏得他(她)們更多的尊敬與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