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理豁達開朗
老年人能經常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它是反映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與修養程度的,更是對我們老年人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的。
如子女們在公休、節假日,回家探親時,有的沒幫老年人幹活,有的沒帶補品等,老年人也不必過多計較,以“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心態來麵對現實。來了就好,不來又怎樣?以積極的心態,善待他人,寬心自慰。不然,則欲速不達,隻能給自己帶來思想苦惱與精神不快。
若子女在敬孝上缺乏主動性與自覺性時,搶扭的瓜不甜,硬爭來的東西,吃著沒味道。所以,隻有解苦變樂,才會給自我與家庭帶來和睦相處之氣氛。用寬容與感動的方法,更應冷靜思考,謙讓包容,讓子女自省自悔,使其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增進尊老愛幼的自覺性。
(5)包容彼此差異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是發生糾紛無輸贏。父母與子女,在一些問題上認識不一致是常有的事。遇到各執已見時,要允許發表不同意見,不妨求同存異,伺機再商。
之所以這樣做,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種積極進取的表現。切不可互不相讓,為“論高低、爭上下”而傷了各自的自尊心。實踐證明,企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的做法,結果,隻會適得其反,造成壓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不愉快結局。從而,傷害了彼此的情感。到頭來,將會給以後的相處留下思想裂痕。
(6)回避後代吵架
現實生活中,兒子與媳婦吵架,或者女兒與女婿吵架是經常的,此時我們老年人可以回避一下。
一是小兩口兒吵架,我們盡量不要當裁判。不論小兩口是真吵架或是逗著完,或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我們都不要評判誰是誰非,否則日後小兩口都可能對我們心有芥蒂。
二是小兩口對罵,我們老年人也應盡量回避,裝作沒聽見。假使罵語中涉及到老年人,最好也來個難得糊塗,千萬不要介入其中,免得讓矛盾進一步升級。
(7)不包辦代替
既然子女已成人,就應有獨立的人格和決策的權力。有些父母喜歡包辦代替,替自己的子女做決策,可能處於好心,但其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做父母的還是聰明一點,對於子女自己的事情,隻能當參謀,不能直接拍板。
(8)保持一定距離
已經成人的子女,有小家庭,父母要與之適當拉開點距離,給子女們留有獨立自由的空間。“距離產生美”也適用於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沒有一點距離,整天粘在一起,肯定有矛盾爆發的一天。
(9)不可過於專斷
不能隻是要求子女尊重父母,而自己卻忽視子女的“對話權利”,不尊重子女,不應該說絕對話,做絕對事。如果遇到與子女有分歧,也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感情,不能稍有分歧便暴跳如雷,唯我獨尊。
(10)不幹涉孫輩教育
“隔代親”是自然現象,所以,我們作為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總會有點溺愛,加之不放心自己孩子對第三代的教育,就想當仁不讓地“主動”管理孫子孫女的生活以及學習,其實,這是不妥的。
不管小兩口管教孩子是否得當,我們都不要在孫輩麵前指責他們,否則非常可能引起孫輩們利用老年人當保護傘撒嬌。這樣不僅不利於正確教育引導孩子,反而容易造成自己與小兩口之間的矛盾,使事情變得複雜。
如果我們與年輕的爸爸媽媽意見不一樣時,即便覺得自己是對的,也要跟自己的子女多溝通,盡量取得共識,而不應與子女“爭奪”第三代的教育權。但是提供自己的育兒經驗,也是必要的。
貼心小提示
老年人與晚輩相處也是一門學問,要做好長輩也不容易,特別是子女已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獨立的職業、生活、家庭和獨立的人格,做長輩的與子女相處,就應該要做到“十不要”。
一是不要偏心。對晚輩要一視同仁,有好處要想到每一個子女;有重大的事情要與每一個子女商量,有困難要讓每一個子女共同來分擔,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千萬不要厚此薄彼、有親有疏,這樣會種下矛盾的種子。
二是不要猜疑。發生了事情,應當向子女當麵說明,不要在背後亂發議論,說長道短,特別是不可在一個子女麵前說另一個子女的壞話。
三是不要斤斤計較。我們老年人不能不顧子女的經濟條件和生活狀況,向子女提出過高的經濟要求,也不要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與子女計較經濟利益。
四是不要冷漠。平時不要對子女總是擺出一副長者的架勢,整天在子女麵前板著麵孔,沒有笑臉,特別是在有了意見分歧的時候,更不要對子女冷言冷語,冷眼相待。
五是不要遷就。子女有了缺點和錯誤,不能害怕鬧矛盾就不管不問,置之不理,一味地姑息遷就
六是不要嘮叨。對子女不懂的事情,我們有必要耐心指教,該批評的也不能閉口不言。但是子女已經成年,對過度的嘮叨,即使是真理,子女也可能會反感地頂撞和抵製。
七是不要偏激。不要在子女背後胡猜亂想,不能在情況未明了的時候就盲目地批評指責。而且看問題不善於辯證地分析判斷,而是鑽死牛角尖,認死理,不分場合胡亂指責。
八是不要傳閑話。作為長輩,不要隨便讓一個子女向另一個子女傳話,防止在傳話的過程中走樣變調,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九是不要爭錢。不要在金錢上與子女斤斤計較。
十是不要挑剔。對於子女的興趣愛好,如果不能苟同,也不必因看不慣而亂指責。隻要沒有違背大的原則,就要允許子女持有獨立的見解和處世態度。第四節正確看待兒女的孝順問題
有道是“養兒須知報娘恩。”兒女孝順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兒女是真孝順,有的卻假孝順甚至不孝順,對於子女的假孝順和不孝順,會給進入晚年的老年人帶來很大的傷感或心理打擊。
那麼我們這些老年人,究竟該怎麼看待和處理子女的不孝呢?
1、了解子女不孝的原因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千年美德,古訓也說:百善孝為先。在這種文化氛圍下,誰家的孩子對父母更加孝順,這些老年人不僅笑容常在,就連說話吐氣也會硬氣許多;誰家的兒女若對老年人不敬,不僅老年人自己心情抑鬱,甚至連周圍的鄰居,也會對此議論紛紛。
在我國,如果子女不孝不僅會在心理感到自責,也常常會受到鄰裏、同事們的非議。但盡管如此,我國仍然有很多不孝現象的存在,這是什麼原因呢?
(1)子女攀比心理
許多事實證明,越是子女多的老年人,出現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間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誰對老年人孝順,而有的是比誰對老年人不孝。
(2)子女依賴心理
子女多了,相互之間產生依賴心理,也就是平時說的“踢皮球”。有人針對這一現象感歎:“一個兒子是個兒,兩個兒子半個兒,三個兒子沒有兒。”
(3)嫌棄老年人
有些子女看到我們老年人老了,病也多了,不但不能幫助自己,反而還給自己帶來許多經濟、生活上的負擔,進而嫌棄老年人。
(4)老年人方麵的原因
例如老年人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老年人囉嗦,遇到一點小事,嘮叨個沒完;有些老年人老愛抱怨,有時還經常向別人說兒媳婦的壞話等。老年人的這些缺點激起了晚輩們的反感,以至於他們對老年人不孝。
此外,有的子女並非不孝,例如過節不能回家看望我們,給我們買的東西很少等。看到其他老年人子女做的很好,看到自己子女表現不那麼如人意,於是這些老年人就會感到自己的子女對自己不孝。
2、對子女不孝的對策
子女不孝不僅使我們老年人生活上陷入困難,更使我們心理受到了很嚴重的傷害,而心理的傷害比生活上的麻煩危害更大。
為此,我們老年人需要調整心態,采取一些措施,以減少因子女不孝給我們帶來的傷害。
(1)注重感化力量
麵對子女的不孝,我們老年人要適度寬容,耐心教育,慢慢感化。從不孝到孝順,往往要有一個過程。如不孝敬老年人會受到人們的譴責;法律會對虐待老年人的事件給予懲罰;很多人直到兒女生育後,體驗到育兒的辛苦,才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這時才孝心蒙發,改變對老年人的態度。
在這些事件的過程中,老年人要抱有寬容的態度,在感化教育的同時要耐心等待。
(2)學會調整心態
我們老年人應該認識到養育子女是本分,不應指望得到多少回報。老年人如果遇到子女不孝時,可以這樣自我寬慰:“我把你們養大成人,我做了該做的,問心無愧,至於你們怎樣對待我,自己想想吧!”抱有這種心態,就不會對子女過於渴望得到回報,避免內心失衡。
(3)檢視自己問題
子女不孝有時候也不全是子女的問題,個別老年人脾氣倔強、偏執等因素也是兒女不孝的原因。作為老年人也應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麵做得過分,哪些事情處理得不當傷了子女的心,從而對自己進行調整,以消除感情障礙,使子女發自內心地孝順自己。
(4)經常保持溝通
代溝,隔代有溝。父母與子女之間若不能常常溝通,時日長久了,之間的鴻溝必然會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互相無法理解。如若兩輩人溝通順暢了,相互理解了,孝順與和睦也自然會回到家中。
(5)學會換位思考
人皆為父母,也皆為兒女。當兒女的做法與我們老年人想象中的情景不相符時,我們不妨換位思考,想想自己的父母。
在我國曆史的千年長河中,兒女總是虧欠父母的,代代流傳至今。而這卻恰恰是一種哺育的美德,而並非晚年的缺憾。如果能夠想通這些,我們心理因子女不孝而產生的受害感覺就可以減輕一些。
(6)及時排解煩惱
俗話說:“牙齒也會磕嘴唇,左手也會碰右手。”我們老年人與子女即便再如何親密無間,生活中也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但磕完碰完,我們卻應及時和兒女進行溝通。一家人哪有隔夜仇,在愉快的溝通過程中,氣出了,心情也舒坦了,煩惱自己也就排解了。
多想兒女好處當我們老年人與兒女發生矛盾時,若隻是一味念叨他們的過錯,認為他們不孝,這隻會使得家庭氣氛陷入僵局。
如若在發生矛盾之後,多想兒女們的好處,不但可以緩和矛盾,亦可緩解自己內心的壓力,兒女們也會念及父母的寬宏大量而更加親近您。一舉兩得,您又何樂而不為呢?
(7)請別人規勸
當子女不履行贍養我們老年人的義務時,可請親朋好友一同對他們進行勸說。有時還可以求助於子女最信任、交往最密的人來規勸他們,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最後,假如子女如果實在不孝,一意孤行,不聽勸說,教育感化不過來,我們老年人也可求助於法律,用法律途徑來讓子女完成他們贍養老年人的義務。
貼心小提示
在現實生活中,子女的不孝有真不孝和假不孝之分。如果是真不孝,那固然令人傷心;但如果子女是假不孝,而我們老年人卻把子女看做不孝,並為此傷心,就十分不應該了。
例如經濟條件的差異性引起的假不孝。社會財富僧多粥少,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人並不在少數,送禮的多少並不能成為判斷孩子孝順與否的標準。如若我們兒女在艱辛的生活中還能惦念我們,雖然他們買的東西少,我們也不應該認為那是不孝,而是更應當體諒他們、鼓勵他們。
再如攀比心理引起的不孝。有些老年人喜歡拿別人的家庭比對自己,有些老年人更是喜歡以別人的孝敬之行要求自己的兒女。可是,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硬給自己孩子的孝心套上框框,不僅讓兒女為難,也給自己的心掛上了一把沉甸甸的大鎖,這又何苦呢?
兒女對父母盡孝,形式其實是多樣的。尊敬和關愛是一種孝順的表現,體貼和照顧是一種愛的表現,甚至就連兒女在外堂堂正正做人,不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安慰嗎?對此,為人父母者唯有用心感悟。第五節努力化解或減少代溝問題
所謂代溝問題,是指老人與子女之間因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麵的不同而導致的認識和行為上的差異、摩擦或衝突。
比如我們老年人關心他們,他們卻嫌我們嘮叨;我們管理他們,他們卻產生很強的逆反心理。
那麼老年人該如何和晚輩相處呢?
1、認識代溝產生的原因
所謂代溝,實際是指兩代人因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麵的不同而導致的認識和行為上的差異、摩擦或衝突。
老年人與晚輩之間,尤其是與孫輩之間代溝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青少年身心狀態的劇變
劇變促使晚輩發現自我,追求獨立,對童年的觀念進行顛覆,對事業,友誼,愛情和人生價值開始選擇和追求。而我們老年人在知識和經驗上的缺乏,使得我們對晚輩的變化準備不足,隻能按照以前的方式應對,代溝便產生了。
(2)時代的烙印
出生於四五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我們,對今天世界大融合的觀念需要一個漸進的認識理解接受的過程。家庭中,思想文化更新最快的當然是年輕的晚輩們,他們思想變化了,我們還依然守舊,自然容易產生代溝。
(3)我們自身的變化
時代迅猛發展和我們身心的變化,為我們老年人帶來的緊張、疲憊、焦躁的情緒態度。緊張,疲憊和焦躁的情緒態度是晚輩反感老年人,形成代溝的重要原因。
(4)晚輩的浮躁,賭氣和自以為是
由於晚輩現在所處在青春期或者工作壓力大,容易與我們老年人鬧矛盾,也經常容易產生浮躁,賭氣等心理
(5)我們的寬容理解不夠
日常生活中,年輕的晚輩們的一些新奇潮流的服裝,發型或者是行為語言,通常讓我們很難理解,我們總是忍不住去嘮叨,甚至去幹涉他們的行為,這也就造成了我們與他們之間所存在的隔閡。
2、克服代溝問題的方法
曾有人說,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三年的時間就可以產生或形成一條代溝。按照這個說法,我們老年人和兒孫的代溝就更大了。因為兒孫們要麼學習,要麼工作,所以化解和消除代溝,我們老年人居於主導的地位,應做好精神準備,付出更多的努力。
(1)心理上承認變化
很多老年人總是抱怨說,現在的兒孫們和自己在當年年齡的時候相比,各方麵都不一樣。其實這是正常的感悟和體驗,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生活在變、社會在變、我們老年人自身也在變,孩子們為什麼不可以變?
如果轉換一下問題意識,代溝也是時間的腳步。麵對時間的跨越和變化的事實,我們仍用幾十年以前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評析現在的孩子,就顯得觀念有些落伍。
所以,我們老年人在心理上應該承認變化、承認差異,用發展的觀點看兒孫們的變化,有了這個心理,我們才能以一顆坦然的心麵對兒孫們。
(2)堅持“三解”原則
這就是相互理解,相互諒解,有了矛盾要及時和解。老年人與子孫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生活作風、生活習慣上的不同,所以造成代溝。
我們作為老年人要理解自己的兒女,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愛好,我們不能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頭上。不能隻從一時一事判斷兒女是否孝敬自己,要看兒女一貫的態度和表現。
幾代人經常生活在一起,“牙齒碰舌頭”,發生矛盾是難免的。尤其是婆媳之間,更容易發生矛盾,出現矛盾後,我們老年人應該爭取主動,及時化解矛盾,盡快和解。
(3)堅持“三互”原則
即互尊、互愛、互助。互相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互相尊重就是代際之間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互相理解。老年人與子女都應互相換位思考,多替對方想想,尊重對方的個性和愛好方麵的差異。要提倡並學會在“不同”中求和諧,在差異中求統一。
互愛也非常重要,有位老年朋友講得很好,要把兒媳當成女兒一樣,像愛女兒一樣愛兒媳,甚至比女兒還高看一眼。
我們老年人還應該爭取盡最大努力去尊重對方、熱愛對方、幫助對方,隻要我們老年人有了付出,“順”和“敬”就都在其中了。
(4)堅持“三自”原則
即自立、自律、自強。無論從老年人還是做子女的來說,都要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有住房、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不願意與兒孫住在一起,願意自己享享“清福”。為什麼?就是願意自主自立。因為兩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分開住則“兩便”。
對我們老年人來說,自立就是盡可能保持生活的獨立性,減少對家庭的過度依賴。
對我們老年人來說,自律就是老年人要嚴格要求自己,不可“以老自居”、“倚老賣老”,要以自身模範的言行給子女作出好榜樣。
對我們老年人來說,自強就是不甘落後,保持一種與時俱進、積極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態。
(5)學會寬容接納
代溝長期得不到消除和填補,其原因不能完全歸於社會和兒孫們,我們老年人也有責任。為此,我們對待兒孫們,也應學會接納。不要認為他們年輕、閱曆淺,什麼都不如自己。事實上,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孩子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易於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和新觀點,某些方麵往往優於我們的“同齡期”甚至現在的狀態。
因此,我們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不要把個人的觀點絕對化,采取強硬的措施要求他們執行。對他們的態度和意見或注意接納,或相互融合、求同存異。
(6)學會換位思考
晚輩尤其是孫輩是成熟中的人,發展中的人。他們看問題角度和發展意識有自己特定的視角,不可能完全遵循我們老年人的認識和行為軌跡。所以,我們和他們的對話,實際是用自己的“過去時”和他們的“現在時”、“將來時”對話。我們多年的人生感悟,他們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和消化?
因此,我們老年人應該進行“思維回歸”,把自己放逐到童年、少年時期或者中年的意境中,想想我們的過去,也許會理解他們的現在,也許會從他們現在的身上尋找到自己當年的影子。換一種心態和角度看問題,也許會感覺到,今天的他或她,就是昨天的你。
(7)經常聊天溝通
由於曆史的局限,老年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麵,與思維超前的晚輩們存在較大差距,這在幾代人共居的家庭中,往往成為處理家庭成員關係的一個主要矛盾。
有的老年人覺得“出力不討好”、“做祖父母難”;有的與晚輩表麵和氣,但“思想不見麵”,心裏受委曲;有的“倚老賣老”,自己說了算,聽不進晚輩們的意見,家庭氣氛緊張。
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妥當的。恰當的做法是: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團結和睦的溝通隧道。老年人經常與晚輩們對話,溝通思想,特別是有了不同看法,要多聽晚輩們的意見,善於否定自己,力求思想一致。
(8)公平對待子女
現在的老年人大都有三四個甚至四五個子女,盡管子女們所處的地理位置、經濟情況、住房條件、性格脾氣可能有所不同,但從子女的角度講,都會認為贍養老年人是幾個小家庭共同的義務。處理不好,就可能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結果。
作為老年人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應不偏不向,把一碗水端平。凡涉及自己生活上的大事,都要通過幾方協商再做決定,不要讓個別子女感覺到我們老年人“偏心”。
(9)注重言傳身教
古人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意思是說,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首先提高自己的修養,在晚輩麵前做好樣子。
在兩代或三代共居的家庭裏,老年人要特別重視身教,用榜樣的作用去影響和帶動晚輩。最重要的是一身正氣,大事不糊塗。要豁達大度,對人對事要寬容,有了矛盾應求大同存小異。
對家庭經濟開支,要高姿態,講風格。另外,對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要處理好。例如:子女兩口之間吵架時,老年人既不要輕易去當“調解員”,更不能去當“裁判員”;子女管教孩子時,不要輕易去護著孫輩;兒孫們正在備課、加班、寫作業時,老年人應盡可能地不開電視機,不做有礙秩序的事情;兒孫們的朋友來家裏聚會,不要插話,並盡量回避;鄰裏來訪,不可談論東家兒媳長、西家兒媳短。凡此種種,看似小事,對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卻極其重要。
(10)正確對待經濟
錢是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一家人過日子離不開錢。有家庭問題專家指出:對錢的不同態度是引起家庭爭執的主要敏感背景之一。
在多子多女的家庭中,如果老年人沒有經濟來源,整個家庭收入不變但支出增加的現實,會讓全家人感到不安。如果老年人有經濟來源,也有難言之苦:不把錢納入“家庭財政”統一開支吧!晚輩們可能抱怨“不是一家人,進了一家門”;把錢交出納入“家庭財政”統一開支吧!又怕今後花錢不自由和缺少安全感而產生煩惱。
作為老年人在生活上既不要提過高要求,以實際行動減少家庭用在自己身上的經費,又要愉快地接受晚輩們通過花錢表達的孝心,還要切實注意無錢時的愧疚不安與有錢時的心安理得、我行我素,都易於引起晚輩們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