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養生保健的心理防線(1 / 3)

第七章養生保健的心理防線

當人生進入老年以後,無聊、孤獨、失落的情緒時常會像幽靈一樣纏繞在許多老年人的心頭。這些消極情緒會嚴重到身體的健康。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很多常見病,例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出現多與心理問題有關。所以,我們老年人要注重心理調整,注重保持情緒穩定,注重保持情緒樂觀,以減少這些疾病的發生。

第一節心理因素與癌症有重要關係

癌症是人類生命的三大殺手之一。如今,全世界每年有很多人因癌症而死亡。僅我國每年死於癌症的患者就有幾十萬人,也因為此,很多老年人對癌症都產生畏懼心理。

盡管癌症是一種凶惡的疾病,但是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堅持“三個三分之一”的觀點,即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早期診斷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無數的醫學研究證明,不良的心理因素,對癌症的發生、發展和治療都有較大影響。那麼,老年人應該如何認識和坦然麵對癌症呢?

1、了解心理因素與癌症關係

癌症,醫學術語亦稱惡性腫瘤,中醫學中稱岩,為由控製細胞生長增殖機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

古希臘醫師蓋倫發現,憂鬱的婦女容易患癌症。我國醫學典籍中也有明確記載,說明腫瘤的形成與情緒抑鬱有關。現代大量研究證實了上述觀點。

聯邦德國的巴爾特魯施博士調查了8000多名惡性腫瘤患者,發現患者發病前多有失望、孤立、懊喪等強烈的精神壓力。我國也有人調查發現,惡性腫瘤患者病前有明顯心理影響者占76%,他們受到的精神刺激比一般病人要強。

賴利博士對小鼠做誘癌試驗,他將小鼠分為兩組,第一組置於旋轉床上,使其產生不良心理;第二組置於安靜環境中,保持正常心態,並給予相同的致癌劑。結果第一組小鼠80%誘發癌症,第二組癌發生率僅為7%。目前認為,不良心理因素是癌細胞的活化劑,是癌症綜合病因的重要因素。

2、認識患病各階段的反應

很多老年人一旦得知患了癌症,各種不良心理會隨之產生,反過來又促進癌症的發展,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癌症患者的心理狀態主要有以下幾種反應階段。這些反應大都是不正確的,患病了解了各個階段的反應後,應該根據各個階段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

(1)希望心理

首先患病老年人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可能是醫師的錯誤診斷,或者即便是癌,也是早期,有希望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甚至治愈。

(2)恐懼心理

大多數癌症患者,一聽到癌症的診斷,就像愚昧無知的人聽到巫師宣判死亡的咒語一樣,感到死神已經降臨,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病人往往過早死亡。

(3)隱瞞心理

有的癌症病人不願承認現實,把一切疑慮、希望、痛苦和不安統統埋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不願向人求援。患病後既不求醫,也不告知別人,默默地料理迫切需要解決的善後事宜,如急於給子女安排工作、操辦婚事、準備住房等。這些患病老年人認為自己生命快要終結,害怕親友知曉,影響他們的幸福。

(4)憤怒心理

癌症老年人常常認為自己不幸,把癌症視為災難而義憤填膺,反複自問,為什麼災難會落到自己身上,為什麼如此不公平,有時他們會拒絕任何人的同情和幫助,對周圍一切充滿敵意,甚至因小事大發脾氣。憤怒在開始時是一種正常生理反應,但持續存在會消耗病人精力,促進癌症發展。

(5)抑鬱心理

當患病老年人看到自己的病情惡化時,焦慮和抑鬱隨之產生。病人常常坐臥不安,沉默不語而加快病情的惡化。

(6)空虛心理

由於患病後中斷了正常的生活規律,患病老年人往往強烈地感覺到自己在社會中,已不再是一個正常的角色了,而是死神的囚徒。因此,感到異常寂寞和空虛,常常自言自語,無故歎息,好像自己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上,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7)待斃心理

患病老年人由於軀體的損害和精神的崩潰,會喪失自信心和求生意誌。病人拒絕治療,坐以待斃,甚至產生自己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8)抗爭心理

能冷靜、客觀地對待已經發生的事實,富有頑強的鬥爭精神,強烈的生存欲望促使他們忍受一切痛苦,認真聽取醫師的指導,積極配合治療,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3、治療癌症需要樂觀

癌症雖然不容易治愈,但並非得後就會死亡,隻要我們情緒樂觀,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體內存在著一種稱為防癌細胞的“勇士”,在情緒正常時,它的功能活躍,那副高度警惕的“火眼金睛”,能立即識別隱藏在萬千正常細胞中的突變細胞,然後勇猛地蜂擁而上,將癌細胞團團圍住聚而殲之。但在情緒變化時,它的殺癌本領降低,甚至消失,導致癌細胞的發生和突變。

有關專家在大量調查研究後指出,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的人,機體免疫能力降低,癌細胞活動能力增強,促使癌腫的發生、惡化或複發。

病人對癌的態度還直接關係到癌症的治療。積極的態度有助於治療,悲觀的態度則有礙於治療。雖然世界各國對癌症的研究都列入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人類征服癌症的時間已為期不遠,但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決不能消極等待,而應該及時果斷地進行治療,並樹立與癌症鬥爭的堅強意誌和信心。

貼心小提示

癌症是可怕的疾病,治療癌症的方法也是多種的,其中心理療法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對於患有癌症的老年人來說,在一邊接受放療、醫療等療法的同時進行心理療法,無疑對抵抗癌症具有很好的效果。

一是想象療法,在放療時,想象射線正在殺死自己體內的癌細胞;沒事時,想象自己全身通暢,和正常人一樣。

二是信心療法,相信現代醫學技術完全能治好自己的疾病,這樣,心情狀況及生活態度也會隨之變得積極起來,身體的免疫力也會隨之增強。

三是行為療法,平時多聽聽音樂,以放鬆身心,但時間不宜過長,音量不宜太高;生活中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活躍身心。

四是運動療法,多到室外參加一些自己喜愛的娛樂活動,如釣魚、下棋、跳舞等,既鍛煉了身體又愉悅了心情。

五是幽默療法,多收聽收看一些幽默詼諧的喜劇段子,在笑聲中摒棄雜念,達到忘我、忘形的境界。

六是發泄療法,多與人聊天、溝通、交流經驗等,在推心置腹、開誠布公的談心中減輕思想負擔,釋放鬱悶,消除顧慮。

以上幾種方法中,以信心療法最為重要。科學研究證明,每個人都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潛能,它一旦被激發出來,會產生意外收獲,甚至出現奇跡。信心就可以激發這種潛能。所以隻要患者盡快擺脫不良情緒,下決心頑強地戰勝疾病,相信定有奇跡發生。第二節正確地看待情緒波動與猝死

據報道,美國波士頓的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不發生心肌梗死等心髒病的情況下,情緒波動能通過引起心室纖維性顫動而使人突然死亡。這些情緒波動包括憤怒、極度沮喪、恐怖,由期待而引起的激動及悲痛等。

現實生活中也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些身體原本很強壯的老朋友、老同事,突然就去世了。這種強壯老年人的突然離去,給很多老年人帶來了心理陰影。

那麼強健老年人猝死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老年人該如何預防猝死呢?

1、認識心理問題與猝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猝死是指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一小時內。

引起猝死的原因很多。心血管疾病晚期出現心力衰竭的病人猝死的發生率高,其次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其致死率僅次於心力衰竭。心衰、心梗病人,特別是有心髒功能不全的病人,猝死的發生率比普通人的發病率高5倍至10倍。

除了疾病以外,心理問題,尤其是情緒的波動常常是引起猝死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老年人也許都聽過評書《說嶽全傳》,評書裏講到了“虎騎龍背,氣死兀術,笑死牛皋”的故事。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因精神因素、情緒劇變而猝然死亡者,是不乏其人的。那麼,精神、情緒是怎樣引起急性死亡的呢?心理因素是通過什麼途徑而造成這樣嚴重的生理劇變呢?

麵對這樣一個複雜的生命之謎,許多醫學家和心理學家,正在從事這方麵的研究。美國的喬治·恩格爾教授對國情緒變化突然致死的275例病人進行了分析,發現他們多與以下四類情緒有關。一是過於傷感,悲哀而死;二是劇烈爭吵,相互攻擊;三是失敗絕望,難以生存;四是狂歡激動,樂極生悲。

學者們研究發現,這種突然死亡還與一種名叫兒茶酚胺的分泌物有關。兒茶酚胺是神經傳遞信息的一種介質,主要由腎上腺所分泌,又受大腦和整個神經係統的控製。當情緒激動,過度緊張或劇烈運動時,兒茶酚胺分泌急劇增加,引起心肌的點狀壞死,觸發血液內血小板凝集而形成栓子,阻塞冠狀動脈而致心髒本身供血障礙,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誘發心律失常而引起心髒驟停。

另外,當受到突然劇烈的刺激時,抑製心髒活動的迷走神經張力過高,也會抑製心血管係統的活動,甚至使心跳停止。如果一個精神狀態比較脆弱的人,原來就存在著某種潛在的心髒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心肌炎、心律紊亂等,則更易受到情緒的影響,難以承受巨大的精神刺激而造成猝死。可見,情緒波動是老年人猝死的一個非常大的原因。

2、預防猝死的方法

猝死和我們老年人的情緒波動有很大關係,所以要預防猝死,就應該注意控製我們的情緒。然而,現實情況是,當引起情緒波動的外界刺激發生時,我們常常會忍不住出現情緒波動。

為此,我們老年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努力。

(1)冷靜麵對刺激

遇到外界刺激時,我們應該調動理智控製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冷靜下來,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再采取表達情緒或消除衝動的“緩兵之計”,盡量使自己不陷入衝動魯莽、簡單輕率的被動局麵。

比如,當我們被別人無聊地諷刺、嘲笑時,如果我們頓顯暴怒,反唇相譏,則很可能引起雙方爭執不下,怒火越燒越旺,自然於事無補。

但如果此時我們能提醒自己冷靜一下,采取理智的對策,如用沉默為武器以示抗議,或隻用寥寥數語正麵表達自己受到傷害,指責對方無聊,對方反而會感到尷尬。

(2)暗示轉移注意法

現實生活中,能夠使自己情緒波動的事,一般都是觸動了自己的尊嚴或切身利益,很難一下子冷靜下來。所以每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非常激動,眼看控製不住時,可以及時采取暗示、轉移注意力等方法自我放鬆,鼓勵自己克製衝動。

言語暗示如“不要做衝動的犧牲品”過一會兒再來應付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的等,或轉而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或去一個安靜平和的環境,這些都很有效。

人的情緒往往隻需要幾秒鍾、幾分鍾就可以平息下來。但如果不良情緒不能及時轉移,就會更加強烈。比如,憂愁者越是朝憂愁方麵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許多值得憂慮的理由;發怒者越是想著發怒的事情,就越感到自己發怒完全應該。

根據現代生理學的研究,人在遇到不滿、惱怒、傷心的事情時,會將不愉快的信息傳入大腦,逐漸形成神經係統的暫時性聯係,形成一個優勢中心,而且越想越鞏固,日益加重;如果馬上轉移,想高興的事,向大腦傳送愉快的信息,爭取建立愉快的興奮中心,就會有效地抵禦、避免不良情緒。

(3)尋求解決方法

在遇到衝突、矛盾和不順心的事時,不能一味地逃避,還必須學會處理矛盾的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明確衝突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雙方分歧的關鍵在哪裏?第二步,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有哪些?第三步,哪些解決方式是衝突一方難以接受的?第四步,哪些解決方式是衝突雙方都能接受的?第五步,找出最佳的解決方式,並采取行動,逐漸積累經驗。

(4)適當宣泄情緒

保持穩定的情緒並不是讓我們感情冷漠,對什麼事都沒有情緒反應,而是不做無克製的發作。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遇到傷心的事當然會哭,遇到快樂的事當然會高興,但要適當表現,而不能過分、過久。

例如,親人亡故是一件令人傷心的事,強忍不哭反而有害於身體的健康,淚水可以帶走體內的有害物質,也可緩解悲傷和緊張。但如果痛哭不止,並持續不斷就屬於不正常了。

遇到煩惱,找個知心朋友傾吐一下,把想說的說出來,就可以使心情平靜下來。當我們心裏積滿了怨氣想向別人發泄時,我們可以找一些個代替物來進行發泄,比如到公園裏大叫幾聲,打幾下很粗的大樹等。

(5)豐富日常生活

平時培養一些對音樂、書畫的興趣,這對鍛煉我們的耐心,集中思緒,穩定情緒,陶冶情操都是大有益處的。

盡量多安排一些運動。平日裏,不妨走出家門,和家人、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比如,我們可以爬山,麵對空曠的山野狂吼幾聲;我們還可以到一淺海灘遊遊泳,衝去滿身的疲憊。這些都利於我們甩掉心頭的壓力,保持情緒穩定。

貼心小提示

情緒是個很難控製的東西,無論是工作或生活,我們老年人總是會遇到引起我們情緒波動的事情,我們的情緒也變得經常波動,並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危害。控製情緒波動的方法有很多種,而食物也是其中的一種。

鈣質是提升精神的飲食營養,鬆弛神經的能手。研究發現,鈣質有調節心跳,幫助輕鬆繃緊神經,以及維持正常神經功能的作用。它其實有如我們人體的鎮定劑一樣。有助刺激神經的訊號傳達。如果缺乏鈣質的人,精神很容易變得緊張,因為工作產生的疲勞和壓力就無法舒解,人當然也難以釋懷和感受到輕鬆愉快,脾氣不但變得越來越暴躁,就連肌肉也會變得很緊張。

不過,若是原來吸收的鈣質過多,卻會因為神經係統過於鬆弛而變得昏昏欲睡。故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適量進食含豐富鈣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肉類、深綠色的蔬菜等。

鎂能改善情緒低落。研究發現,鎂質對人體神經係統及維持肌肉正常功能都非常重要,而且更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製造蛋白質,從而更能舒緩緊張不快的情緒,令心情開朗起來。

此外,鎂質更是人類抵抗痛苦的必備礦物質,並能促進心肺及血管的健康。想增加鎂質的吸收,做個輕鬆快活人,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常吃柚子、檸檬、杏仁、蘋果等含豐富鎂質的天然食物。

鋅是人體腦部督導員。有研究指出,鋅質對於人體腦部的運作非常重要,而且能保持人體中細胞及酵素正常功能,並幫助製造能穩定情緒的蛋白質,有效縮短身體內外傷口愈合的時間。

如果我們想改善精神狀態,時刻都保持頭腦清醒,並且不會受精神壓力影響而感到不快的話,我們可多吃含鋅質的食物如脫脂奶、蛋類、瘦豬肉、小麥胚芽、香蕉等,以平衡人體的各項活動。

維生素B能維持血清素平衡。當我們不開心或感受到壓力時,身體消耗營養素的速度會特別快。如果不想經常處於不快,情緒難以抒發的狀態,維生素B就是你必備的營養素,因為維生素B能令大腦內的一種物質血清素保持平衡狀態,有助於穩定我們的情緒及神經係統。第三節從心理上預防和治療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心髒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機能障礙和(或)器質性病變,故又稱缺血性心髒病。

醫學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尤其是急躁等情緒是引發冠心病的重要原因。那麼冠心病與心理有哪些關係呢?我們老年人應該如何從心理上預防和治療冠心病呢?

1、了解心理問題是誘因

冠心病是目前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對人類的健康危害日益加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冠心病發生率逐年上升,成為繼腫瘤之後的第二大疾病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