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角色定位的心理認知(2 / 3)

情緒激動時,青年朋友們很難條理清晰地思考問題,有些青年朋友容易情緒激動,對他們來說,考試前的焦慮、看牙醫前的緊張、外出旅行前的不安情緒都會影響他們作出理性的決定。

相反,也有些人即使在極度焦慮時或爭吵之後也能集中精力思考,作出理性的判斷。但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經曆,有時情緒失控,很難或者說根本無法理智地麵對一場衝突。

情緒越激動,就越容易失去理智。你越是愛或尊重一個人,在你認為他受到不公平指責時,你就會越加憤怒,也就越發不能有效地反駁對方的批評意見。

(2)冷淡能削弱積極性

過於強烈的情緒會使問題惡化,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壓抑情感。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行為明智且有理性,但是良好的關係所具備的每一個要素都依賴於感情投入。

完全用冷淡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會使我們體驗不到重要的人生經曆,沒有這些經曆,我們可能無法有效地處理分歧。

因此,在人際關係中,感情的介入起到了兩方麵的作用:當情緒激動失去理智時,雙方將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要扭轉這種局麵,就需要通過積極的感情投入,做到情理通達,以加強雙方共同解決分歧的能力。

阻礙人們保持理智與情感平衡的原因有四個:其一,我們不了解自己和對方的情緒;其二,雖然我們常常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但有時情緒急速波動,以致我們不由自主地受它支配;其三,即使理智本身戰勝了情感並左右我們的行為,我們仍不能把握好那部分情緒,不管我們怎樣將其掩蓋,或是否認它的存在,事後它還是會冒出來煩我們;最後,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情緒的產生沒有心理準備。

(3)體會和他人的情感

青年朋友們常常對感情毫無察覺,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被不安、沮喪、恐懼或憤怒等情緒所左右,並影響到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應當學會觀察肢體所傳達的感情信號。通過觀察身體各部位情況,能從中得到有關自己情緒的重要信息。

輕柔的聲音,願意靠得更近些,濕潤的眼睛,這些跡象則意味著愛慕、同情或者傷心。我的身體感受在不同的場合可能表達著不同的情緒。一旦注意到這些變化,察覺出自己的情緒也就不難了。

為了培養這種意識,我可能需要在不同場合和不同程度的壓力下進行練習。隨著對自己身體反應的了解,察覺情緒變得越來越容易,就可以更頻繁或在更為緊張的氣氛下發覺自己的情緒。

我們仍可以根據某些肢體語言分析對方是否產生了大的情緒波動,經過細心觀察,多加體會,就能敏銳地察覺身體和嗓音的細微變化,注意情緒的變化能幫助我跨越感情衝突。

通過實踐,我們可以暫時從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分析雙方的情緒,並想出對策。這種距離感同樣能減少自己情緒的波動對行為產生的影響,有助於讓理性起到平衡作用。

我們的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大腦最先產生本能和感性反應。隨後,大腦才會變得越來越理性,並逐漸可以控製一些低層次的本能反應。但險惡環境可能直接引發感情和生理上的反應,導致理性思維出現“短路”。

2、用理智駕馭情緒方法

一位哲學家說過:“不善於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良好的情緒可以成為事業和生活的動力,而惡劣的情緒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破壞作用。

青年朋友們在情緒易於劇烈波動的時刻,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嚴防偏激情緒的爆發。人的情緒和其他一切心理過程一樣,是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和控製的,這就決定了人是能夠有意識地控製和調節自己情緒的,可以理智駕馭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以下幾方麵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1)逃避法

當人陷入心理困境時,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逃避法。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腦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中心,逃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興奮中心。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

此外,還可采取主觀逃避法,即通過主觀來強化人的本能的潛在機製,努力忘掉或壓抑自己不愉快的經曆。在主觀上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注意力轉移是最簡便易行的一種主觀逃避法。

在您痛苦愁悶的時候,集中精力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自然就逃避了心理困境。

(2)轉視法

並不是任何客觀現實都可以逃避,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相傳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

愁什麼?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這大晴天,傘可不好賣呦!於是為大兒子愁。每逢陰天,老太太嘀咕:這陰天下雨的,鹽可咋曬?於是又為二兒子愁。

老太太愁來愁去,日見憔悴,終於成疾。

兩個兒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獻策:“晴天好曬鹽,您該為二兒子高興,陰天好賣傘,您該為大兒子高興。這麼轉換個看法,就沒愁嘍!”這麼一來,老太太果然變愁苦為歡樂,心寬體健起來。

看來,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常會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為烏有。

(3)自慰法

伊索寓言說,一隻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隻能得到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於是便不感到苦惱。我們把這種方法借用來,把以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事實,變惡性刺激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現象,稱為“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

在自慰時所謂的理由不過是“自圓其說”,但確有維護心理平衡,實現心理自救之效。這種精神勝利法不該被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擺在那裏,如若能改變,當然該向好處努力,如若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就該寬慰自己、接納自己、承認現實,這比垂頭喪氣、痛不欲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4)幽默法

幽默法對解脫情緒與理智的心理困境是極有助益的自救策略之一。

笑是精神消毒劑,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階梯。當事業和生活受到挫折時,當交際出現僵局時,幽默的行為,幽默的語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轉為輕鬆和自然,從而使精神緊張得到放鬆,和緩氣氛,釋放情緒,減輕焦慮,擺脫困境。

(5)低調法

人出於本能會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這自然有其積極意義,它是個人進取、社會進步的一種心理驅動力。但“物極必反”,一味不切實際地以過高的期望值來對待人生,也許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鬱悶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寶貴時光,終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心理根源。

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緒衝突越大,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結論。

(6)宣泄法

由於社會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壓抑自我情緒似乎給予更多的肯定。而對宣泄自我情緒則給予更多的否定。其實這有違心理科學。憤怒如強加抑製,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時刻有毀滅自己或他人的危險,悲痛如強加抑製,不隨淚水宣泄出來,不僅會危害身心健康,甚至會氣絕身亡。

如同悶熱的夏天唯有一場大雨,才能使空氣一新,如晴空萬裏一樣,困境中的心理重壓也隻有宣泄出來,才能贏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7)升華法

善於心理自救的人,卻能把這種思維上的情緒升華為一種力量,引向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在獲得成功的滿足時,也清除了心理壓抑和焦慮,達到積極的心理平衡。古人仲尼、屈原、左丘、孫子、不韋、韓非、司馬遷等,之所以為萬世傳頌,就在於他們在災難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華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強者的形象。

在人遇到挫折時,一味憋氣愁悶,或頹唐絕望,都無濟於事,做出反社會的報複行為更是下策。這都是拿別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正確態度是:化挫折失敗為動力,從心理困境中奮起,做生活的強者。

最近的生活是否順心,身體狀況是否健康,工作是否順利,壓力是否太大,或者最近生活是否太過平靜,太過順利,沒有什麼壓力,都可能讓人產生緊迫感和厭煩,積壓久了,內心承受不了,就會以發火的形式排解。

麵對這些情況,首先青年朋友們要反思自己發怒的原因,衡量發怒的結果,不要讓邪火傷害身邊的人。其次,嚐試一些控製情緒的方法,相信對青年朋友是有利無害的,努力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朋友們,理清那些具有破壞性的情緒時,要說出自己的憤怒或恐懼,是自信和自製,而非軟弱的表現。因此有必要記住以下幾點:

一是開門見山,例如:“對不起,但這件事實在有點兒讓我生氣了。”

二是聲情並茂,眼睛看著對方,降低音量,放緩語速,適當停頓以加強語氣。例如:“我覺得很煩……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協議的條款上。我想我們能不能改變一下討論的氣氛。”

三是直言不諱,解釋一下自己不滿的原因。例如:“我感到很惱火。剛才我正解釋付保證金的事兒,話說到一半就給打斷了。我還建議找個協調人,也無非是為大家好,如果沒記錯的話,有人當時就對我說:‘你自己不能處理嗎?’”

四是避免責備,例如:“我可能聽錯了你的意思。如果什麼地方得罪了你,請多多包涵。”

五是直接詢問,例如“如果你對這場談話有什麼不同的想法,請告訴我。”

六是予人方便,例如“我知道大家都是為解決這件事而來的。要不,你再談談你的意見,然後咱們休息10分鍾,之後再談預付保證金這件事到底可不可行。”

理性談論情緒自然而然就能促使雙方都歸於理智,青年朋友們要以冷靜的思維來理清自己的所作所為,這同樣促使采取自製的態度。第六節從心理依賴走向行動獨立

人應該是獨立的,獨立行走,使人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萬物之靈。當孩子跨進青春之門的時候,進入青春後就開始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意識。

依賴別人,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容易失去自我,遇到問題時,自己不積極動腦筋,往往人雲亦雲,趕時髦,容易產生從眾心理。

依賴的產生同父母過分照顧或過分專製有關。對子女過度保護的家長,一切為子女代勞,他們給予子女的都是現成的東西。青年頭腦中沒有問題,沒有矛盾,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時時處處依靠父母。對子女過度專製的家長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時間一長,青年朋友容易形成“父母對,自己錯”的思維模式,走上社會也覺得“別人對,自己錯”。

這兩種教育方式都剝奪了子女獨立思考、獨立行動、增長能力、增長經驗的機會,妨礙了子女獨立性的發展。

1、獨立與依賴的關係

獨立與依賴首先是一種意識,具有獨立意識是非常好,這能夠促進人自強不息,正是這一點中國人非常強調獨立性。但獨立性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變得自封,變得唯我獨尊,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就會不顧及周圍的反映,就會變成自以為是,那麼他的社會性能力就會降低。

培養人的獨立性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係統工程。獨立性就是獨立生活,獨立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的去主動創造,達到思想和經濟的雙獨立。

人從一生下來,就要慢慢擁有自己的獨立性,一直至18歲,就應該要完全擁有獨立性。現在很多青年朋友,到了工作的時候,才完全擁有這種獨立性。

獨立性是需要培養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到工作的時候才去培養,這也許就不能很快的適應這個工作,以致這個社會,也延緩了年輕人發揮作用,這是不利於人的發展的,也是不利於國家和民族發展的。

讓年輕人更早的擁有獨立性,這可以盡早的發揮年輕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更早的發揮青年朋友們創業的衝動,發揮激情和活力,更早的鍛煉他們,更早的適應社會,並且去改造這個社會,更早的融入社會,更早的為社會貢獻力量。

培養人的獨立性得從兩個方麵努力,一方麵是年輕朋友們要主動爭取獨立性,主動的去鍛煉自己的獨立性;另一方麵,是家庭、學校和社會要主動放棄一些管束的權利,要有培養下一代獨立性的意識,要認識到培養這個獨立性的重要性。

人去爭取自己的獨立性,是對自己負責,是對自己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尊重;家庭、學校和社會也要尊重人的獨立性,給年輕人獨立性,培養他們的獨立性,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對人的尊重。

真正的獨立是要建立一種開放的自我,超越封閉的狹隘的自我,這是一種追求普遍的精神,也是一種見賢思齊的品質。在此時,人所能夠看到的是共同利益,而非個體私利,它所追求的是社會合作。因為隻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社會共同利益,不然就不會社會的平衡和公平,所以這個時候社會的組織力的非常強,因為它能夠動員大家參與,實現一個共同的意誌。

2、依賴心理的表現

青年人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放棄了對自己大腦的支配權。主要表現如下:

(1)缺乏信心

青年朋友們總是認為個人難以獨立,時常祈求他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遇事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出決定。依賴性強的青年朋友喜歡和獨立性強的同學交朋友,希望在他們那裏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學習上,喜歡讓老師給予細心指導,時時提出要求,否則,他們就像斷線的風箏,沒有著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裏,一切都聽父母擺布,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

具有依賴性格的青年朋友,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發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時時處處被動、依賴、消極、等待,難於以一個獨立的人立足於社會。需要獨立時,對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懼、焦慮、擔心,時間一長或稍遇挫折,易出現焦慮症、恐怖症等情緒障礙或身心疾患。

(2)沒有主見

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總認為個人難以獨立,時常祈求他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遇事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出決定。

3、克服依賴心理方法

糾正平時養成的習慣,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作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獨立的人格要求獨立的思維能力。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在生活中樹立行動的勇氣,恢複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要鍛煉做。

依賴,是心理斷乳期的最大障礙,當青年朋友們跨進青春之門,就開始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但對別人的依賴仍常常困擾著自己。隨著身心的發展,一方麵比以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麵卻擔負起比以前更多的責任,麵對這些責任,有些人感到膽怯,無法跨越依賴別人的心理障礙。

(2)要豐富自己的生活

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青年人在社會中主動要求擔任一些班級工作,以增強主人翁的意識。使青年朋友有機會去麵對問題,能夠獨立地拿主意,想辦法,增強自己獨立的信心。

在家裏,自己該幹的事要自己去幹,如洗碗、打掃衛生等,不要什麼都推給爸爸媽媽,做個“小地主”。在學校,除了學習好外,要多參加集體活動,學會去幫助他人。

(3)認識到依賴的危害

要糾正平時養成的習慣,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多向獨立性強的同學學習,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作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獨立的人格要求獨立的思維能力。

要在生活中樹立行動的勇氣,恢複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要鍛煉做,正確地評價自己。

(4)經常參加體育運動

心理很大程度上依附於生理,運動可以增強人的耐力與意誌,並且機體能力的加強很有利於心理勢能的提高。嚐試獨立思考與行動,比如自己去上街,不過不建議去人太少的場所,逐漸調節心理級差。不要繼續給自己施加心理暗示,你要對自己說:沒有任何人,我一樣可以微笑。

(5)保持多樣興趣愛好

你平時應該多聽音樂,讓優美的樂曲來化解精神的疲憊。輕快、舒暢的音樂不僅能給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還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鬆。開懷大笑是消除精神壓力的最佳方法,你就忘掉憂慮,笑口常開。

你還應該有意識的放慢生活節奏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紛繁複雜的事情,即使做錯了事,也不要責備自已,這有利於人的心理平衡,同時也有助於舒緩人的精神壓力。勇敢地麵對現實,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正確處理事務。

廣交朋友,經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傾述,不但可增強人們的友誼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暢,煩惱盡消。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過於依賴會對我們的心理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要學會獨立,下麵來介紹幾點有效的方法:

要正確看待自己。尋找自己的長處,然後,讓自己的長處得以發揮,這是最基本的獲得自信的條件。獲得自信,要先獲得滿足感,讓自己覺的自己很行。這是最基本的。

因此,你要好好利用自己的長處,盡量發揮自己的長處。要多做,隻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的品嚐到成功時的滿足感,那麼你才建立起自信。如果總認為自己不行,而什麼都不去做,什麼都不敢去做。就會變的越不自信,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隻要獲得成功時的滿足感,才能進一步獲得自信。當然了,可能慢慢來。可以先做一些小事,在逐漸遞增。

自信,其實隻是一種心態。需要的隻是自己去發掘,並不需要過多繁雜的過程。隻要對自己有信心,那麼自己就肯定充滿力量。不要過分的顧及別人,過分的去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要以無所謂和平常的心態去對待任何挫折。

自信,其實很簡單,隻要相信自己就行了。當有了自信心,什麼事情都會得心應手。關鍵在於自己,隻要對自己有信心,就什麼都能解決。另外,自信的最大因素,很可能是外界對自己的影響。第七節不要在孤獨中封閉自我

孤獨是指因缺乏與人交流而產生的孤僻、寂寞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這種人由於不能與人保持正常交往,所以往往處於一種離群索居的心理狀態。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體驗到孤獨感。有孤獨感並不可怕。但是這種心理得不到恰當的疏導或解脫而發展成習慣,就會變得性情孤僻古怪,嚴重的甚至有可能會變成孤獨症。對此我們青年人一定要引起重視並懂得調適之道。

1、對交往要有正確的認知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與社會的聯係實際上是通過一係列的人際交往活動來實現的。一般人都會有和他人交往和建立某種關係的傾向。

青年朋友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十分渴望獲得真摯的友誼,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所謂友誼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建立發展起來的真摯情感,它反映著人際關係的狀態。

因此,人際交往活動,在交往過程中獲得友誼,是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需要,是從“依賴於人”的人發展成“獨立”的人的需要。

(1)渴望情感交流

青年朋友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際交往中形成的“依賴他人”的“不平等的”人際交往模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依附於人”、“利用他人”、“個人中心”、“求全責備”等傾向,偏離友誼“無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則。

另一方麵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於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等,因而導致人際交往受挫或交際範圍狹窄。長期發展的結果就是感到孤獨寂寞,缺少朋友。

交往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的社會活動。通過社會交往,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把握健康的交往內容,樹立高尚的交往道德,選擇有益的交往途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對青年朋友們的健康成長和未來事業的成功都具有重要意義。

(2)人生發展需要

人的交往是協調人與人之間心理接觸和行為一致的“調度室”,它促成人們相互結合,形成相互關係的準則,加強感情的聯係,有利於人的生存和發展;交往也是保證社會安定團結的“鎮靜劑”和“粘合劑”,以保證整個社會機器的正常運轉;一個團結、融洽、充滿溫暖和友誼的交往群體,能使人得到一種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和責任感。

青年朋友們與交往對象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尊重,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這是他們人生發展和實現人生目標的重要保證。

交往是青年朋友們自我完善、逐步實現社會化的需要。人的個體社會化,是指個人向社會、向他人學習,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由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它包括傳授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範、指點生活目標、塑造文化心態、培養社會角色等。

2、認識人際孤獨的原因

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孤獨呢?1954年,美國做了一項實驗。該實驗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雇用了一批學生作為被測者。

實驗內容是這樣的。為了製造出極端的孤獨狀態,實驗者將學生關在有防音裝置的小房間裏,讓他們戴上半透明的保護鏡以盡量減少視覺刺激。接著,又讓他們戴上棉手套,並在其袖口處套了一個長長的圓筒。為了限製各種觸覺刺激,又在其頭部墊上了一個氣泡膠枕。除了進餐和排泄的時間以外。實驗者要求學生24小時都躺在床上。可以說,這樣就營造出了一個所有感覺都被剝奪了的狀態。

結果,盡管報酬很高,卻幾乎沒有人能在這項孤獨實驗中忍耐3天以上。最初的8個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後,學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語,有點煩躁不安了。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實驗結束後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他也會頻頻出錯,精神也集中不起來了。

據說,實驗後得需要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回到原來的正常狀態。實驗持續數日後,人會產生一些幻覺。例如看見大隊花栗鼠行進的情景,或者聽到有音樂傳來等。到第四天時,學生會出現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以及對疼痛敏感等症狀。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明白了一點: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說,人需要打破孤獨。但孤獨感卻時時向我們襲來,特別是相對於青年這一人群,在人際交往中所出現的孤獨感已經成為困擾青年的重要因素。

孤獨感是指因離群而產生的一種無依無靠、孤單煩悶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它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會產生。造成人際孤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環境因素影響

有些環境容易讓人感到孤獨,比如,孤單的環境,陌生的環境,突變的環境等。

(2)自我意識增強

在青年時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並逐漸建立,產生了了解別人內心世界並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需要。青年朋友們很關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視他人的評價。正因為這樣,他們會將自己隱藏起來。

一方麵青年朋友們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願告訴別人,有一種封閉心理;另一方麵青年朋友們又特渴望別人能真正了解自己。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惱,產生孤獨感。

(3)自我評價不當

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低,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嚴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產生孤獨感。而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高,往往產生自負心理,看不起別人,他們在交往中表現為不合群、不隨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導致他人的不滿,因此,自負心理嚴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獨。

(4)交往缺乏技巧

人際交往需要真誠,需要熱情,也需要技巧。有的人因為沒有掌握交往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破壞自己的形象。

(5)情緒情感障礙

情緒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人際交往中的情緒情感障礙常常誘發人際孤獨。常見的情緒情感障礙有:害羞、恐懼、憤怒、嫉妒、狂妄等,其中,與孤獨感密切相聯的是害羞和恐懼,害羞和恐懼會使人產生逃避行為,從而避開與人交往的情境,離群索居,封閉自我。

到了青年期,少年時代人際關係的特點繼續發展著。但青年期人際關係發生著質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從精神上脫離對父母或成人的依賴,新的友伴關係的協調和適應,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以及對成人權威的抵觸和反抗,競爭和對抗的激化等方麵。

因而其人際關係具有廣泛性、自主性、易變性和異性敏感性等特點。如果人際關係緊張,就有可能產生孤獨、寂寞的心理體驗。

3、克服孤獨感的辦法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體驗到孤獨感。有孤獨感並不可怕。但是這種心理得不到恰當的疏導或解脫而發展成為習慣,就會變得性情孤僻古怪,嚴重的甚至可能會變成孤獨症,這就需要心理醫生的治療了。

人際交往對每個人都有很大的作用,對中學生的個人成長、成材尤為重要。

(1)克服自卑心理

由於自卑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所以不敢與別人接觸,從而造成孤獨狀態。這如同作繭自縛,自卑這層繭不衝破,就難以走出孤獨。其實,人與人不可相比,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人人都是既一樣又不一樣,所以,一個人隻要自信一點,就會鑽了出自織的繭,從而克服孤獨。

(2)多與外界交流

獨自生活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雖然客觀上與外界交流造成困難,但依然可以通過某些方式達到交流的目的。如當你感到孤獨時,可翻翻舊日的通訊錄,看看你的影集,也可給某位久未聯係的朋友寫信。當然與朋友的交往和聯係,不應該隻是在你感到孤獨時,要知道,別人也和你一樣,需要並能體會到友誼的溫暖。

(3)設法與人交往

與人們相處時感到的孤獨,有時會超過一個人獨處時的10倍。這是因為你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由於你無法與周圍的人進行必要的交流,也無法進入那種熱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他人熱烈的氣氛中會感到倍加孤獨。

因此,在與他人相處時,無論是什麼樣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並設法為他人做點什麼,你應該懂得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會溫暖你自己。

(4)享受大自然熏陶

生活中有許多活動是充滿了樂趣的。隻要你能夠充分領略它們的美妙之處,就會消除孤獨,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願與別人傾訴時,常常會跑到江邊或空曠的田野,讓大自然的清風盡情地吹拂,心情就會逐漸開朗起來。

孔子曾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們應更多地關注青年的人際交往問題,人際交往,可以幫助青年朋友們提高對自己的認識,以及自己對別人的認識。

總之,克服孤獨感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盡力改變自己原來的環境。一個人的時候,給自己安排一些感興趣的事情,讀讀書,聽聽音樂,從事自己的業餘愛好等。每個人都會有孤單的時候,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裏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乃是人生的種樂趣。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如何擺脫孤獨感,做到與人建立良好的交往當中去,應該從小事情做起,從細節入手。首先恢複信心,重新激發生活的熱情,可以采取以下建議: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找回成功的喜悅,找回失去的信心,找到前進動力和方向;

心累了,人煩惱了就歇歇,讓心靈去旅行,可以去爬山,看海,感受壯麗風光,擁抱自然,融入自然;

可以做喜歡的運動發泄一些,推薦跑步,散步和籃球。跑步可以鍛煉身體,鍛煉和提高人的意誌和忍耐力;散步可以讓人休閑,放鬆;籃球可以讓人學會配合,增強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可以找知心朋友小聚,小酌幾杯,向朋友傾訴,讓溫馨的友情驅散你內心的無聊,苦悶和孤獨;

多和家人聊天,或者打電話,加強溝通,增進感情,告訴家人愛他們;

尋找知心戀人,讓愛情升華你的情感,點綴你的生活,照亮你的靈魂;

如果有什麼煩惱不方便和朋友、家人說的,可以上網和陌生人聊天,傾吐一下,也可以找到新的朋友;

在網上寫日記,記下生活的點滴;

可以和知己逛街購物,說不定有意外的便宜貨或者意外的美食在等著你,從中你可以收獲意外的驚喜;

好好學習,找到學習的樂趣,不斷進步,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結合自己的興趣多看有關書籍,規劃好自己的專業和就業道路,規劃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可以和家人適當地觀看自己喜愛的電視劇,同時又可以和家人聊聊天,增進感情;

可以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開拓視野,增長見聞,豐富知識,為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可以練練書法,畫畫,鋼琴或者其他樂器,陶冶情操,增加氣質;

提倡綠色上網,看看新聞,適當玩玩遊戲,但是不是沉迷,這樣可以打發時間;

適當地在家裏做家務,這樣既可以保持衛生,有可以得到家人的讚揚,可以得到生活的樂趣;第八節正確看待反抗與屈從的矛盾

青年在社會上,社會環境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渴望得到同齡人的接納和尊重。當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阻礙,個性伸展受阻時,就會引起反抗。

多組織各種自主性活動,發揮他們的獨立自主性,使他們盡早建立起家庭責任感、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較為平穩地走過“心理斷乳期”,並能順利地進入社會。

1、反抗心理產生的原因

反抗心理是青年朋友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這種個性心理特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1)自我意識高漲

隨著青年朋友們自我意識的高漲,他們更傾向於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但他們的一些想法和行為不能被現實所接受,屢遭受挫折,於是產生一種過於偏激的想法,認為其行動的障礙來自成人,便產生了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也是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過程,生理學家曾經指出,隻有當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與身體外周相應部分的活動達到協調時候,個體的身心方能處於和諧的狀態。

生理學的調查表明,在青春期剛剛起步時,個體有關性的中樞神經係統的活動明顯增強,但性腺的機能尚未成熟,兩者尚不協調。其結果表現為,個體的中樞神經係統處於過分活躍狀態,使初中生對周圍的各種刺激,包括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等表現的過於敏感,反應過於強烈。

在正常的情況下,外界刺激的強度與神經係統的反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依存性,兩者應是相互協調的。但在青年階段,這種依存關係受到了影響,致使青年朋友們對於較弱的刺激,也給予了很強烈的反應。常因區區小事而暴跳如雷。

(2)獨立意識偏強

青年朋友們迫切地要求享有獨立的權利,將父母曾給予的生活上的關照及情感上的愛撫視為獲得獨立地障礙,為了獲得心理上獨立地感覺,他們對於任何一種外在地力量都有不同程度地排斥傾向。

2、反抗心理的表現

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針對某些心理內容的,例如,希望成人尊重他們,承認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青年朋友們一般在下列情況下會出現反抗行為:

(1)獨立意識受到阻礙

青年朋友們內心的獨立要求很強烈,但父母卻沒有這種思想準備或尚未來得及適應這種情況,仍以過去那種十分關懷的態度對待他們,結果導致反抗行為。

(2)自主意識受到防礙

如父母不聽青年朋友們的意見,將他們一味地置於支配從屬地位。當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也會引起極度反感。當強迫青年朋友們接受某種觀點時候,後者拒絕盲目接受,表現出對抗的傾向。

青年朋友們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有時表現的很強烈,有時候以內隱的方式相對抗,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態度強硬,舉止粗暴。相當一部分青年朋友,是以一種“風暴式”的方式對抗某些外在的力量。這種反抗行為發生得非常迅速,常使對方措手不及。當時的任何勸導都無濟於事,但事態平息之後,這種強烈得反抗情緒也將較快得隨之消失。

漠不關心,冷淡相對。青年們的另一種反抗不表現在行為上,隻存在內隱的意識中。這種情況常出現於性格內的得青年身上。他們不直接頂撞予以反抗得對象,但卻采取一種漠不關心、冷淡相對的態度。對對方的意見置若罔聞。這種反抗態度和情緒不易隨具體情景的變化而轉移,具有固執性。

反抗的遷移。青年朋友們反抗行為的遷移性是指,當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麵的言行引起他們的反感時候,就傾向於將這種反感及排斥遷移到這一人物的方方麵麵,甚至將這個人全部否定;同時,當某一成人團體中的一個成員不能令他滿意時候,他們就傾向於對該團體中的所有成員均予以排斥。這種反抗的遷移,常使初中生在是非麵前產生困惑,在情緒因素的左右下,他們常常會將一些正確的東西排斥掉,這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利。

3、消除反抗心理的辦法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點在於:成長者對自己發展的認識超前,父母對他們發展的認識滯後。青年們的認識超前是指對自己具有成人意識而不具備成熟的心理條件;父母的觀念滯後,主要表現在他們隻注重青年們半成熟的一麵,而忽視了子女的成人感這一不可忽略的發展事實。

(1)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

青年通過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以父母為範型的態度不再繼續,代之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點。同時由於自身洞察力與對他人認識能力的發展,能夠從人的整體人格對父母的優缺點進行全麵的評價,認為父母雖有缺點,但應受到尊敬。青年後期,更多的人對父母采取尊敬的態度。

在反抗期階段,親子關係處理得好與不好,其意義尤其重要。處理得好,使青年對家庭產生深厚的感情和應有的責任感,並能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獨立態度,並能較為順利地進入成人社會。

(2)學會辨證地看待問題

反抗心理與認同心理相反相成,對立統一,那麼就應該擴大青年們認同心理的範圍,以減少反抗心理產生的機會。同時,也正是因為青年朋友們閱曆少,知識貧乏,對事物認識十分片麵,不會辨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3)要積極參加娛樂活動

在學習和生活中,對於組織青年朋友們獻愛心活動,許多青年們覺得沒必要甚至會很反感。但是,如果青年朋友們去親身體驗,用真實的畫麵震撼自己的心理,這樣不僅可以改變其原有的認同心理而消除反抗心理,還會調動青年們的積極性。

總之,青年朋友們獨立與自主的願望尤其強烈,權利意識空前高漲,而這種最初的獨立性往往表現出片麵性和不成熟性,使得父母仍然不能將我們當成大人來看待。所以,不必過於自責,你的煩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反抗和逆反也是學習的一種形式,不必過於煩惱,更不必惴惴不安,隻要青年朋友們與父母之間善於溝通,互相理解和支持,這個時期是完全可以順利度過的。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我們應該如何走出反抗期的困擾,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父母要看到青年朋友們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並允許青年們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

二是父母要相信青年朋友們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盡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

三是子女應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們大都視子女的幸福為自己的生命,父母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子女應經常向父母談談自己的思想和活動內容。當自己的選擇與父母的願望相違時,要通過商量來解決,要擺出事實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第九節必須要克服自負與自卑

自負心理就是盲目自大,過高地不切實際地憑估自己的能力,以至失去自知。自負者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孤傲、自大是貫有的常態,但是自負最終會讓人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隻有告別自負,從孤芳自賞中清醒過來,才能開創人生輝煌。

自卑,顧名思義,主體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在心理學上,自卑屬於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自卑和自滿正好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質,卻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現。

1、自負心理的形成

由於青年的獨立意識、自尊心的發展,常常會導致一種不必要的自負心理。於是自吹自擂、老天下第一等言行和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現出來了。

(1)與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有關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自我意識”是指人對於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製等內容。它是人在社會實踐交往中,特別是由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認識自身和環境而逐步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有些人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對認識和評價自我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急迫感,自我認識和評價的水平大為提高,但自我認識和評價的客觀性與正確性尚不夠,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青年們的自尊心、榮譽感也很強,總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別人看來是肯定的、令人喜愛和有希望的。

(2)與自大者的家庭背景有關

由於青年朋友們的父母對他們的要求一半情況下都百依百順,使他們從小就成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為中心,因而養成了一種不懂得遷就別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對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評價和估計,將自己一從“自以為是”的陷阱中拉出來,並且重新學習與人相處。否則,在當前這種重視人際關係的社會環境中是難以立足的。

2、自負心理的表現

自負的青年人是認識上的原因,如果說自卑是自誇者誇大了自己的短處,縮小了自己的長處,那麼自負者則是縮小了自己的短處,誇大了自己的長處。同樣缺乏自知之明,同時又把自己的長處看得十分突出,對自己的能力和學識評價過高,對別人的能力和學識評價過低,自然就會產生自負心理。

(1)關係疏遠

自負的青年朋友們時時事事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顧及別人,不求於人,對人沒有絲毫的熱情,似乎人人都應為他服務,結果落得個門庭冷落。

(2)固執已見

自負的青年朋友們總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在明知別人正確時,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

(3)過度防衛

自負的青年朋友們有很強的自尊心,事無巨細都不希望或不願意別人在其之上,對別人的成績、成功非常嫉妒,對別人的失敗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時,在別人成功時,這種人常用“酸葡萄心理”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3、如何調整自負心理

對於青春期自負心理怎麼克服?人不能沒有自負,尤其對青年朋友們來說,在適當的範圍內,自負可以激發他們的鬥誌,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念,使他們能勇往直前,但是,過度的自負又會造成不良的後果,那麼應該如何克服這種自負的心理呢?

(1)虛心接受批評

青年自負者的致命弱點是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接受批評即是針對這一特點提出的方法。它並不是讓自負者完全服從於他人,隻是要求他們能夠接受別人的正確觀點,通過接受別人的批評,改變過去固執已見、唯我獨尊的形象。

(2)與人平等相處

青年自負者視自己為上帝,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動上都無理地要求別人服從自己。平等相處就是要求自負者以一個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與別人平等交往。

(3)提高自我認識

要全麵的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抓住一點不放,未免失之偏頗。認識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評價,應該放在社會中去考察,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時又有不如人的地方,與人比較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不足,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負,既要看到自己的過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輝煌的過去可能標誌著你過去是個英雄,但它並不代表著現在,更不預示著將來。

(4)調整成就動機

心理學家認為,達到或超過優異標準的願望,是個人認真地去完成自己所認為重要或者有價值的工作,並欲達到某種理想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正是成就動機推動人們在各種行業裏奮發圖強。人要事實求是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知識水平,訂出符合自己實際能力的奮鬥目標。

(5)學習別人長處

虛心地取人之長,補已之短。誠然,誰都不可能成為無所不能、萬事皆通的全才,然而,隻要虛心地向別人學習,善於把別人的長處變成自己的長處,那麼他必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進步。

4、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青年朋友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差距太大,主要有家庭原因、社會原因和學校原因,造成青年朋友們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自我認識不足

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過低評價自己,產生自卑心理。

對自我形象不認同,覺得自己長的不好。或者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進入社會之後的優越感降低甚至沒有了,自己沒有贏得別人尊重的本錢,於是產生了極強的失落感,原有的優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

(2)家庭經濟因素

部分青年朋友們由於出身貧寒,生活困難,與別的同學朋友相比,覺得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差而感到自卑。這幾年,由於這方麵引起自卑的大學生人數有增加的趨勢。

(3)成長經曆有關

人的一生不能說漫長也不能說太短,但真正對人產生深刻影響的關鍵時期就那麼幾個,其中童年經曆的影響尤深。心理科學的研究已證實,不少心理問題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結,自卑作為一種消極的心態也不例外。

(4)個人性格特點

氣質抑鬱、性格內向的青年朋友們大都事物的感受性強,對事物帶來的消極後果有放大趨向,而且不容易將其消極體驗及時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對他們心理的影響往往要比對其他氣質、性格類型者的影響大,產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大。

意誌品質表現為自覺性、果斷性和自製力的青年朋友們在其上進心、自尊心受到壓抑時,不是變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強烈的自尊,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以更大的幹勁衝破壓抑,努力拚出一條成功之路來。但有自卑心理的青年朋友們則正好相反,在經過一番努力後尚無效果,便會泄氣,認為自己不行,於是變得自卑起來,會對社會產生恐懼感,無法正常的接觸社會上的人。

5、自卑心理的表現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當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滿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一個人形成自卑心理後,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怯於與人交往到孤獨地自我封閉。

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他們看不到人生的光華和希望,領略不到生活的樂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1)對自己評價過低

這是自卑的實質。如認為自己的外貌、身高以及學習、交往能力不如他人。一個人對自我評價過低就會產生自卑。

(2)有泛化性的特點

泛化性的特點是指青年人由於某種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緒容易泛化到其他方麵上去。如,一位男同學,因身材不好引起自卑,並認為同學看不起他,使他感到自己的言談舉止及社交能力均不如別人,這就是不合理的泛化;具有敏感性和掩飾性,他們好從別人的言行中“尋找、發現”於自己有利的評價;由於擔心被別人知道,對自己的缺陷常常加以掩飾或否認,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

(3)有心理缺陷障礙

缺乏穩定的自我形象,常把自己封閉起來,以掩飾自己的弱點;對一切事物敏感,因而很容易遭受挫折;傾向於超脫現實而陷入幻想世界,缺乏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有嚴重的孤獨感;缺乏競爭意識。

6、克服自卑的方法

自卑,除了消磨一個人的雄心、意誌,使他自暴自棄、悲觀漏氣之外,恐怕不會有什麼好作用。年輕人,生活、事業都還剛剛起步,征途還漫長著呢!即便起步時遲緩了一些,或走了點彎路,成績一時不如人,也遠不足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一個優秀的長跑運動員,剛起跑時,比別人慢了一些,並不要緊,隻要他攢足勁,加加油,照樣可以趕上、超過前麵的人,甚至可能拿金牌。自然,看到許多同齡人比自己強,畢竟是一件令人慚愧的事。冷靜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後的原因是必要的。

(1)提高自我評價

自卑的人往往注重接受別人對他的低估評價,而不願接受別人的高估評價。在與他人比較時,也多半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越比越泄氣,自然產生自卑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因此,有自卑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要經常回憶自己的長處和自己經過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肯定成績,以此激發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因為由於自己某些缺點的存在而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不能因為一次失敗而以偏概全,認為自己什麼都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