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第二章

血壓知識

血壓是指流動中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測量血壓要在安靜時將血壓表的袖帶纏在上肢,用橡皮球將空氣送入袖

帶裏,然後測定水銀柱高度。可以取坐位、臥位和立位進行測量血壓,但袖帶位置應與心髒位置高度相同。

最高血壓與最低血壓

血壓的原動力是心髒收縮力。當心髒收縮時,動脈裏血液量增加,因而血壓上升。相反,當心髒舒張時,動脈內

血液量減少,血壓即可降低。前者叫做最高血壓(收縮期血壓),後者叫做最低血壓(舒張期血壓)。最高血壓

和最低血壓之差叫脈壓差。脈搏每跳動一次,可出現一次最高血壓和最低血壓。

血壓的正常值

20歲男性最高血壓的正常值是16.4千帕(12毫米汞柱),女性為15.7千帕(118.7毫米汞柱);男性最低血壓

為9.7千帕(73.8毫米汞柱),女性為9.6千帕(72.1毫米汞柱)。30歲以前,與上述數值基本相似。但40

歲以後,在嚴格意義上,很難決定正常血壓,這是因為又增加了老化現象的緣故。一般所說的高血壓,是指經反

複測量而高壓總是在20千帕(150毫米汞柱)以上,低壓總是在12千帕(90毫米汞柱)以上者。然而60歲以上的

人,高壓為21.3千帕(160毫米汞柱)亦屬正常(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

血壓的變動

血壓並非總是恒定的,會隨著身體諸項條件變化而變化。氣溫對血壓有明顯影響,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一般夏季較

低,冬季較高。並且與每天的氣溫變化都有密切關係;運動對血壓也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血流增加時,血

壓可上升。輕微運動時,由於末梢血管擴張減少血流的阻抗力,因此血壓不會上升。但是,在激烈運動時,由於

從心髒壓迫出來的血液量增多,因而可使血壓升高;憤怒、擔憂、苦惱、受驚等感情中樞興奮也可使血壓上升,

但其上升情況因人而異。

食管的結構與功能

食管從咽的深部開始到脊椎前端沿氣管和心髒的後部下行,通過橫膈膜(胸部和腹部的分界線)自右後方與胃相

接,是一條長約25厘米的肌肉性管道。

食管總是呈收縮狀態,使內髒閉合,隻有在食物通過時,才擴展到3平方厘米左右。

不過,食管並不能發生擴張,有的部位則呈生理性狹窄,即食道入口、氣管分支的交叉部及通過橫隔肌等三個狹

窄處。這些部位以前認為是容易患食管癌的部位,但實際上是容易卡住誤吞食物或異物的部位。此外,在誤服毒

物以後,此處也是容易發生炎症、腐蝕、潰瘍的部位。

咽下的食物用3~5秒鍾即可通過食管而到達胃裏。食管的蠕動運動以及食管腺所分泌出來的粘液,可幫助食物通

過。

胃的結構與功能

胃是連接食道的袋狀器官,在左橫膈膜的下方,即位於左上腹部至左側腹部。

胃的形狀主要可分為類似魚鉤狀的鉤狀胃和類似牛角狀的牛角胃。一般來說,胃壁緊張正常的鉤狀胃多見於消瘦

型人;胃壁緊張程度高的牛角胃多見於肥胖型的人。

在胃的內側(粘膜)由賁門到幽門處有許多皺褶,分泌胃液的胃腺有無數個開口。

胃的入口叫賁門,出口叫幽門,其中有幽門括約肌,可調節食物的流動。

胃一方麵將食物弄碎而消化一部分蛋白質;另一方麵又將變成了粥狀的內容物一點一點地送進腸裏,因此胃有運

動和分泌兩種功能。

胃的運動一般稱之為蠕動運動,這是由胃壁肌肉層的周期性收縮而引起的,自賁門下部開始向波浪一樣傳導到幽

門部。當胃中有食物時,每隔20~25秒鍾的時間就進行一次運動。通過這種運動可將食物徹底混合,弄碎並慢慢

送進十二指腸。

胃液的分泌是在食物進入胃裏以後才開始。但是當看到食物或者聞到食物的香味,以及想起可口的食物等時也會

分泌。

分泌是由位於粘膜內的胃腺所引起。胃液的主要成分有鹽酸、胃蛋白酶、粘液。鹽酸可使胃蛋白酶原轉變成胃蛋

白酶,並具有殺菌能力。胃蛋白酶可分解(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而形成腖。粘液覆蓋在胃的粘膜表麵,保護粘

膜免受各種刺激。

胃的運動和分泌功能,是通過植物神經(有促進作用的迷走神經和有抑製作用的交感神經)和各種激素來調節的

。此外,也會由精神感情的變化而發生微妙的變化。

由胃幽門附近的粘膜所產生的促胃泌素的激素,介入血液以後,會加強胃酸的分泌。相反,由腸粘膜所分泌的腸

促胰液肽會抑製胃酸的分泌。另外,由胰髒分泌出來的胰島素以及腦垂體和腎上腺皮質所分泌出來的甾類激素都

能加強胃酸的分泌。

當看到好吃的食物、聞到香味以及發生喜、愉快、興奮的感情變化時,都會加強胃運動和胃液分泌。相反,當看

到髒東西、聞到難聞的氣味以及出現擔心、憂鬱、恐怖的感情障礙時,則會抑製胃的運動和胃液的分泌,而引起

食欲不振、惡心等不良反應。

腸的結構與功能

腸主要由小腸和大腸組成。不管小腸還是大腸都是由植物神經調節的,但也受腸的內容物的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

的影響。另外,精神感情的變化也對腸的運動和分泌有促進或者抑製的作用。

小腸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是連接胃的幽門部,長約6~7米的管道。由十二指腸開始,經空腸、回腸在腹

腔內曲折下行,在右下腹部與盲腸(大腸的開始部位)相接。

小腸通過蠕動慢慢運送食物,約經過3~4個小時就可運到大腸。食物在這個過程中,接受各種消化液的作用而被

充分消化和吸收。

十二指腸自幽門部開始呈“J”字型彎曲,與空腸相接,長約25~30厘米。膽囊和胰髒由一根細管與十二指腸相連,

向十二指腸輸送在消化上起重要作用的膽汁和胰液。膽汁可乳化脂肪使其易於消化,胰液則是含有糖、蛋白、脂

肪等消化酶的強力消化液。

空腸和回腸在腹腔裏曲折下行通向盲腸部,其粘膜有許多皺褶。而且粘膜表麵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稱為絨毛的小突

起,使小腸的吸收麵積顯著擴大,同時又加快了吸收速度。

絨毛內的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像網一樣張開,旺盛地攝取吸收進來的養分。另外,在絨毛之間還有許多腸腺開口,

分泌含有各種消化酶的腸液。

腸液與膽汁和胰液一道作用於食物,在通過小腸的過程中,將食物中的糖、蛋白質、脂肪分別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

小腸的運動和調節小腸的運動有三種,振子動動、分節運動和蠕動運動。振子運動和分節運動是攪拌腸內的內容

物,使食物與腸壁充分接觸以易於吸收;蠕動運動則起運送內容物的作用。

小腸的粘膜也能分泌出各種激素以調節腸的功能。

腸促胰液肽可促進胰液和腸液的分泌,腸促胰酶素會促使排出胰液,縮膽囊素可促使排出膽汁,縮腸絨毛素具有

使粘膜表麵的絨毛運動活潑化的作用。

大腸

大腸比小腸要粗得多,長約1.5米,可分盲腸(前端與闌尾相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

位於有下腹部至右上腹部以及左上腹部至左下腹部。直腸的下端是肛門。

大腸的功能大腸粘膜沒有絨毛,腸腺隻分泌保護粘膜並緩解腸內容物的通過粘液,不含有消化酶,所以在大腸裏

不能進行消化。大腸主要是吸收水分、部分礦物質和維生素,使呈半流動狀態的內容物變成糞便形。

另外,在正常情況下,大腸裏還存在有大腸菌及其他許多細菌。這些細菌可使在小腸內未能被吸收消化完的食物

腐敗,通過發酵作用使其分解並產生氣體,並製造出各種維生素,如葉酸、維生素K、煙酸、維生素B及泛酸等。

由細菌作用等使腸內產生的氣體,大都被腸壁的血管所吸收,一部分排出體外。

大腸的運動大腸的運動同小腸一樣,分為蠕動運動和分節運動,但其運動一般較慢,經8~9個小時才能將內容物

由盲腸運送到乙狀結腸。

除此之外,當胃裏進入食物以後,還有引起反射的大蠕動運動,這是引起排便反射的重要運動。

內分泌係統的結構與功能

內分泌係統是由許多內分泌腺和內分泌組織構成的人體重要功能的調節係統。內分泌腺包括腦垂體、甲狀腺、甲

狀旁腺、胰腺、腎上腺、性腺、胸腺等。

人的身體裏有製造和分泌各種必需物質的腺體。其中將分泌物直接分泌到皮膚、粘膜、消化管等的腺體叫做外分

泌腺,將分泌物分泌到血液中的腺體叫內分泌腺。

內分泌腺分泌的生物活性質叫激素,過去叫荷爾蒙。最初發現的激素是性激素,其他激素是在進入20世紀以後才

弄清的。因此,即使在今天,一提起激素,也有很多人首先想到性激素。然而,性激素不過是激素的一種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幾種對維持生命具有重要作用的激素。這些激素根據體外的溫度及其他變化以及身體的活動狀態

等,可及時地分泌出適宜的量,以幫助身體各種功能順利進行。

激素分泌過多和過少都可引起疾病。因激素分泌過多引起的疾病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等。

能引起激素不足的疾病有:手術摘除內分泌腺、放射線照射、炎症等。

使用激素治療各種疾病的激素療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因激素不足而導致疾病時,對不足的激素給予補充;另一種

是其激素沒有什麼特別的不足,隻是期待著將激素作為一種特殊的藥物去發揮作用。

不管哪種療法,由於都會對全身發生各種影響,所以要遵照醫生的指示行事。

腎髒的結構與功能

結構

腎髒是位於上腹部的後方,隔著脊柱左右各一個如蠶豆形、重約120克的髒器。中央的凹陷部叫腎門,腎動脈、

腎靜脈、輸尿管、神經等由此出入。將腎髒縱向切開來看,可分外側的皮質和內側的髓質兩部分。進而在內側麵

向腎門部有一個成扇形張開的腎盂。

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腎髒是由像亂線一樣裹成一團的血管集合體的腎小球、包裹腎小球的鮑曼氏囊、與腎小球

相連的尿細管以及其間的血管、間質等組織所構成。

腎髒的功能之一是製造尿,將身體不需要的物質排出體外。

在體內隨著細胞的活動不斷產生無用的物質,腎髒則有通過尿將這些無用的物質排出體外的作用。腎髒的這種功

能在正常情況下是相當充足的,即使因疾病和外傷而失掉了一側,另一側也能發揮健康人所需要的作用。但是,

當因某種原因使腎髒的功能變壞而沒有這種能力時,腎髒就不能承受其負擔而使無用的物質蓄積、體液平衡紊亂

,從而表現出各種症狀。這種情況嚴重,就稱為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症。

腎小球進入腎髒的腎動脈,分成幾條分支以後,最後成為毛細血管而形成腎小球。在腎小球的血管腔和鮑曼氏囊

之間有內皮細胞、腎小球基底膜、上皮細胞。水分和其他物質經過這一中間被過濾而形成尿。

由全身集中來的血液,經腎動脈進入腎髒內,到達腎小球裏,除了血液成分中的細胞和蛋白質等不能通過毛細血

管壁的物質以外,大部分物質在鮑曼氏囊內被過濾。這個液體就是原尿。

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鍾可過濾100毫升(每天約150公升)的原尿。在原尿中,不僅有身體不需要的物質,而且還

含有身體所需要的水分、糖、氨基酸、電解質等物質。這種原尿並不是原封不動地作為尿排出體外,其中的大部

分物質,在尿細管裏會再度被吸收。

尿細管尿細管在腎髒內有著複雜的走行,因部位不同而有各種名稱,但最後作為集合管向腎盂開口。尿細管雖然

是讓尿的基礎液體通過,但又具有使基礎液體在尿細管的各個部位再度吸收和分泌等作用,最後形成尿。

原尿在流經很長的尿細管期間,身體所需要的物質經尿細管細胞所吸收而再度返回到血液中。

尿細管中的再吸收機製很複雜,是維持身體的正常活動所必備的。

在尿細管裏進行再吸收的同時,將不必要的物質排出體外。原尿中的百分之一,即每天約有1.5公升的物質變成

尿。

腎單位將腎小球、鮑曼氏囊、尿細管統稱為腎單位。據說左右兩個腎共有200萬個腎單位,腎髒的主要功能就在

於腎單位。

功能

通過集合管集中到腎盂裏的尿,經輸尿管進入膀胱,進而經尿道排出體外。這樣,腎髒一方麵通過製造尿,另一

方麵再吸收身體所需要的必要物質而使身體的內部保持一定的環境(膠體滲透壓和酸、堿平衡等)。另外,腎髒

作為產生激素的器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眼的結構與功能

結構

眼是人體的視覺器官,包括眼球、視神經及附屬器官。

眼球成人的眼球直徑約24毫米,重約7.5克,由以下部分組成。

鞏膜:是眼球的最外層,為白色堅韌的纖維膜,與角膜共同保持著眼球的一定形狀。

角膜:位於眼球最前麵,無色透明,像表蒙子一樣。

脈絡膜:是眼球壁的中層,富於色素細胞和血管。由於此膜類似葡萄外皮的顏色和形狀,故稱為葡萄膜,有遮光

作用,並主管眼球的營養。

睫狀體:是連結脈絡膜前方的輪狀部分,其中的肌肉收縮,可使晶體變形,使所要看的物體清晰可見。

虹膜:與睫狀體相接,位於晶體前麵,根據入射光線的強弱發生反射性收縮,以調節瞳孔大小。虹膜的顏色因人

種而異,與其所含的色素量有關。在東方民族中,由於色素多,所以呈黑色;白種人由於色素少,可呈藍色或白

色。

瞳孔:虹膜中央的圓形小孔,是光進入眼球內的入口,由於虹膜肌纖維收縮,瞳孔可縮小或擴大。

視網膜:位於脈絡膜內麵。此膜的外層分布著感光和顏色的視細胞。由視網膜出來的神經纖維在眼球後部集中形

成視神經,通過眼窩和視神經管到達大腦。視網膜中,把相當於眼球後極,圍繞視線終止處叫做黃斑。與此相反

,視神經由視網膜向外穿出眼球的部分,無視細胞,稱視神經乳頭。

視神經由眼球後方到大腦視覺中樞的神經束,稱視神經。左右眼視神經的一部分,在進入大腦之前形成交叉。

其他眼球內容物有晶體、玻璃體、房水等。位於瞳孔後的晶體,以微細的纖維(秦氏小帶)與睫狀體接連,其後

部與玻璃體相鄰。由角膜、虹膜、晶體、睫狀體所圍繞的空間,稱眼房(又分前和後房),其中充滿房水。

由外界進入眼內的光線,首先在角膜發生屈折,進入前房後通過瞳孔。在晶體再次發生屈折,進入玻璃體內,於

視網膜上成像並刺激視細胞。該刺激通過視網膜、視神經,於視神經交叉處一半交叉,經視索達外側睫狀體,再

由視放射到達大腦枕葉視中樞。

附屬器有眼瞼、結膜、眼肌、眶筋膜、淚器、脂肪、骨膜及睫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