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眼瞼分上下兩部分,其開閉可使角膜顯露或隱蔽。眼瞼周圍有睫毛,與眼瞼共同保護著眼球。覆蓋眼瞼裏麵的是

瞼結膜,覆蓋在眼球前麵的鞏膜表麵是球結膜,與角膜相連。支配眼球運動的眼外肌有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

、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使眼球可向各方向活動。淚器有淚腺與淚道,淚液由淚腺流到上穹窿結膜,濕潤結

膜、角膜後,經上、下淚點流向淚道,最後流進下鼻道。

功能

眼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光覺、形覺(包括視力、視野)和色覺。

光覺眼能夠感光的能力叫光覺。光覺障礙有:光覺減弱、對暗適應遲緩的夜盲。

對光刺激發生反應的是視網膜的視細胞,分錐細胞和杆細胞兩種。錐細胞感強光及色視覺,使視力良好,辨別顏

色。而杆細胞是感受暗光或弱光,且沒有色視覺。

將主要由錐細胞作用的眼的狀態叫明適應狀態,主要由杆細胞作用的眼的狀態叫暗適應狀態。

形覺將眼分辨物體形狀的功能叫做形覺。形覺分為視力和視野。

視力是眼認識物體存在和形狀的能力,在視機能中最重要。日本人的正常視力為1.2(標準光照度為200勒克斯)

,我國人的正常視力為1.0。所謂弱視,即指視力低下而無他覺(客觀)變化。弱視有斜視性弱視、屈光參差性

弱視、屈光不正性弱視、遮眼性弱視等。

將眼不活動所能看到的範圍叫作視野。正常人視野的廣度以白色為最寬,其次為藍色、紅色,綠色最狹窄。

色覺是指眼辨別顏色的能力。完全無色覺者,稱全色盲;色覺全麵減弱者,稱全色弱;隻欠缺紅綠色覺者,稱紅

綠色盲;較紅綠色盲程度輕的,稱紅綠色弱。

雙眼單視正常眼,雙眼注視同一物體時,傳入大腦皮質中樞,融合成一個像,稱為雙眼單視機能。由於我們的右

眼和左眼是分開的,所以映射到右眼的物像與映射到左眼外界的物像多少有些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外界物體

的遠、近,並能把外界物體看成是立體的,將此叫做立體視覺。

另外,將兩眼的視線集中於注視物體的功能叫做幅輳。為了避免左右眼的視網膜像的複視(不吻合),而讓眼球

的運動相一致,使兩眼的映像成為一個,這種機能稱為融像。

眼的調節是由於睫狀體中的睫狀肌收縮,使懸韌帶鬆弛,晶體就以自身的彈性變凸,從而提高眼球的屈光力。因

此,調節機能是與睫狀肌的功能和晶體的彈性有關。所以,當睫狀肌麻痹或晶體失去其彈性時,便不能進行調節

。在調節機能完全靜止的狀態下,根據眼的屈光狀態分為:正視、近視、遠視、散光四種。

決定眼的屈光狀態的要素是:角膜、房水、晶體、玻璃體的屈光力、晶體的位置與眼球的長度(眼軸長度)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角膜的屈光力、晶體的屈光力和位置、眼軸的長度三項。根據這三個因素的相互關係,可區別為

正視、近視、遠視。由於角膜表麵不是一個球麵,能引起散光。眼的屈光狀態並不是終生不變的,嬰兒時,大多

數是遠視;但隨著成長,有向近視轉化的傾向;成人時,約有半數會變成近視;老年時,由於調節力減弱,遠視

會隨之增加。

鼻的結構與功能

鼻的結構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竇三部分組成。

外鼻外鼻是由外側可以看到的鼻子的部分,自眼眉之間的耳根開始,到下端的鼻尖部。在鼻尖的下麵左右各有一

個外鼻腔。將外鼻腔左右分開的壁是鼻中隔,從壁的根部到上嘴唇中央成縱向走向的是人中。外鼻孔兩側的鼓起

部分為鼻翼。外鼻的表麵為皮膚所覆蓋,由於在鼻翼和鼻尖的很厚的皮膚中有汗腺,所以鼻子也會出汗。鼻尖部

和鼻中隔是由軟骨組成的,具有彈性,所以即使受到碰撞也不易受傷。

鼻腔鼻腔是外鼻孔內部的既寬廣又複雜的洞腔。這個洞腔在裏麵再度狹窄,通過左右後鼻孔的孔向咽部張開。鼻

腔由鼻中隔的壁左右對稱地分開。在左右的鼻腔中,有著從側壁中對稱地突出來的鼻甲和鼻道。鼻道是使呼吸的

空氣和流動分泌液的通道,由眼睛流出的眼淚也流進下鼻道。鼻腔的內麵被粘液所濕潤的粘膜所覆蓋著。鼻腔的

上方有一個粘膜的顏色稍微有所變化的部位,這是感覺氣味的重要部位。

鼻竇鼻竇是被位於鼻腔外側的骨所包圍著的空洞,左右兩側各有4個,成對稱性排列。都與鼻腔以細小的通路相連

,鼻腔的粘膜通過通路延伸覆蓋於空洞的內麵。

鼻的功能

鼻的功能是:可以感知味道;使呼吸的空氣通過;使聲音發生共鳴等。

在鼻腔上方的嗅覺部分布著大量的感知氣味的細胞,在呼吸運動中所吸進來的空氣中的氣味分子接觸到嗅細胞以

後就會感知。另外,廣泛分布於耳粘膜的三叉神經也具有幫助感受味覺的作用。

由外鼻腔吸過來的空氣,在通過狹窄而又有許多凹凸的鼻腔時,就會充分吸收由粘膜所分泌出來的粘液的濕氣,

使其溫度接近於體溫,變成了濕潤的空氣以後被送進肺裏。另外,空氣中的灰塵會吸附在鼻毛和粘液上,從而保

證將幹淨的空氣送進肺裏。

此外,當人在發聲時,軟口蓋能夠自由活動,在發聲時所呼出的部分空氣進入鼻腔而引起共鳴,從而使聲音更加

響亮。

另外,還可關閉鼻的深部,使空氣不能由鼻通過而清楚地發出某些聲音來。

耳的結構與功能

耳是感覺器官之一。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耳朵在發揮聽覺功能的同時,還維持身體的平衡(平衡感覺)

外耳

外耳是由耳廓和外耳道組成的。

耳廓動物的耳廓相當大,而且通過活動,耳廓的肌肉便可靈活地活動以發揮搜集外部聲音的作用。但是人類的耳

廓,集音的功能已經退化,現在隻是起到一種裝飾作用。由於耳廓露於體表,容易患凍傷、外傷等。

外耳道是一條由耳穴至鼓膜長約3.5厘米的細管,為集音的入口。外耳道呈“S”型,稍彎曲,在入口附近叢生耳

毛,並有皮脂腺和耳垢腺等,可分泌含脂肪的分泌物。這種分泌物的淤積,便成為耳垢。

由於外耳道呈彎曲狀,所以由外麵進來的異物會受到阻礙而不易進入耳朵的裏麵。不過在毛根部易發生感染而容

易長癤子。

鼓膜是一厚約0.1毫米的薄膜,但比較結實,不容易破裂。由於它對聲音非常敏感,可隨著音波振動,並將聲音

傳導到內耳處。鼓膜上也分布有血管,但在平時的狀態下由於很細看不出來。不過,在因急性中耳炎等引起炎症

以後,血管會因擴張充血而變紅。

鼓膜有裂孔,可使聽力下降。但是,僅僅有裂孔,一般下會出現令人擔心的聽力困難。

中耳

中耳位於鼓膜的內側,又叫做鼓室,如同一個很小的房間,其中有能夠靈活活動的聽骨。

聽骨在中耳的“天棚”上,懸垂著3個連在一起有半個大米粒大小的骨頭。聽骨根據其各自的形狀,分別被稱為槌骨

、砧骨、鐙骨。槌骨與鼓膜緊密相連同鼓膜一起振動,鐙骨與內耳的分界線的前庭窗鬆軟地連在一起,鼓膜的振

動就是經過3塊相連的聽骨傳到內耳的。

咽鼓管由中耳腔到鼻咽腔有一個通道,這個通道叫作咽鼓管。咽鼓管時常張開,使中耳的氣壓與外麵的氣壓保待

一致,具有使鼓膜內外的氣壓保持平衡的功能。不過,當患感冒而引起鼻咽腔發炎時,炎症就會通過咽鼓管累及

中耳。

內耳

內耳是與聽覺和平衡感覺有關的部位,是由耳蝸(蝸牛形的器官)以及與其相鄰的前庭及3個半規管所組成的,又

稱為迷路,都是位於硬骨中的器官。

耳蝸耳蝸是感受來自中耳聲音的器官,為一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其中充滿了稱為內耳液的淋巴液。在這個液體的

表麵上有秩序地排列著聽神經末端的聽細胞。當由中耳傳來聲音時,內耳液便振動,聽細胞捕捉這些音波後傳給

聽神經。

前庭器官前庭器官是由3個半規管和前庭兩個器官組成的。3個半現管為輪狀的3個小軟管,分別成直角交叉。前

庭由內部充滿液體的卵形囊和球形囊這兩個小口袋組成的。通過上述液體的振動,可使人感到身體的傾斜程度、

回轉運動、活動的開始以及結束等變化。一旦刺激前庭器官,就會引起強烈的暈眩。

咽喉的結構與功能

咽位於鼻、口與氣管和食道之間。在醫學上稱為咽或喉,具有下咽、呼吸和發聲等功能。

咽是鼻腔和食道中間的漏鬥狀部分。看一下嘴的深部,口腔呈逐漸變為狹窄。該部分的上方是軟齶,其前端是懸

雍垂,左右為舌齶弓。在其根部可見核桃狀的物體,這是齶扁桃體,其裏麵很開闊,為口咽。其上方向軟齶的後

方開闊形成鼻咽,向下方開闊形成喉咽。在鼻咽有咽鼓管隆起和咽扁桃體,喉咽有舌扁桃體。

咽粘膜的知覺主要是由舌咽神經和咽神經叢所控製,而肌肉的運動主要是受迷走神經控製。

咽的首要作用是調節空氣的流通和咽下作用。另外,扁桃體可以產生免疫抗體,這對生體的防禦功能具有重要意

義。

喉是位於氣管上部的發聲器官,與氣管相連。整個喉由數個軟骨、肌肉、韌帶、粘膜等組成,通過結締組織和肌

肉等與音骨和口腔底相接,其中央有聲帶,聲帶之間的縫隙叫聲門。

喉的主要作用是發聲。聲帶是呈V字狀排列的兩根白帶。當左右兩側的聲帶在聲帶肌的作用下密切相連而使勁呼

氣時,聲帶就會振動而發出喉原音。這個原音通過咽、口腔、鼻腔的共鳴,就會變調並變成語言。

正常呼吸時聲帶會張開,當異物進去後,受其刺激整個喉會發生強烈收縮,接著就會進行很強的呼出,這就是咳

嗽。但是,在下咽時,由於從一開始聲門就關閉,所以食物不會進去。

牙齒的結構與功能

人在出生後7個月左右開始長乳牙,6歲左右開始換成恒牙。其名稱,從中線起向兩旁分別為乳中切牙、乳側切牙

、乳尖牙、第1乳磨牙、第2乳磨牙,左右各5顆,上下合起來共20顆。

恒牙按中切牙、側切牙、尖牙、第1雙尖牙、第2雙尖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的順序排列,上下左右共

32顆。

牙齒分牙冠(露在外麵的部分)和牙根(深入頜骨中的部分)兩部分。

牙冠表麵由身體中最硬的組織牙釉質覆蓋,牙根的表麵由同骨的構造一樣的牙骨質覆蓋。

牙釉質和牙骨質的內麵為牙本質,其中有柔軟的牙髓。牙髓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掌管牙齒的營養和感覺。

牙齒除有咀嚼食物,即咬碎、磨碎並與唾液混合的功能以外,還可幫助發音。另外,牙齒也是創造嘴部完美形態

的重要因素。

口腔的結構與功能

口腔由上頜骨、下頜骨、齶骨支撐,是由唇、頰、齶、口底所圍成的器官,是消化係統的組成部分。其中有舌、

牙齒、牙齦、牙槽等。口腔最重要的作用是咀嚼。咀嚼是以下頜骨位於耳孔下的頜關節為軸進行活動,是下頜牙

向上頜牙咬合的運動。其中有許多咀嚼肌和神經發揮作用,從而使咀嚼運動順利進行。

具有閉合口腔的作用,外側為皮膚、內側覆蓋粘膜。

在咀嚼時,將食物集中送到牙的咬合麵上,以便徹底咀嚼。另外,還具有使口張大的功能。

位於口腔和鼻腔之間,齶的前2/3的粘膜下有骨質,稱為硬齶;後1/3的粘膜下無骨質,稱為軟齶。軟齶在咽下食

物時,閉合後腔鼻,不使食物進入鼻中。

口底

是指舌和唾液腺的所在部位,為很薄的粘膜所覆。

由許多橫紋肌組成,運動非常靈活。除了咀嚼和吞咽以外,也能幫助發音。另外,在舌上有味覺細胞等組成的味

蕾小體,主管味覺。

牙槽骨

在上頜骨和下頜骨有包裹牙齒的牙槽骨,以支撐牙齒。牙根所進入的窟窿為牙槽窩,在牙根和牙槽骨之間,有叫

牙周膜的結締組織,將牙根牢牢固定在牙槽窩內。

牙齦

牙槽骨上麵覆蓋著牙齦。健康的牙齦一般呈鮮豔的粉紅色,但有的有黑色素沉著而呈褐色(這不是病)。牙齦是

被很厚的上皮層覆蓋的粘膜,對飲食物及其他的外來刺激有很強的抵抗力,即使受傷了也會很快再生。

唾液腺

除三對大唾液腺(腮腺、舌下腺、頜下腺)有導管開口於口腔外,在口腔粘膜上還有無數小唾液腺。這些唾液腺

所分泌的唾液,成人每天約為l升。

唾液的作用,一是使口腔粘膜表麵始終保持濕潤,以保護粘膜;二是與食物混合,使之保持適宜的柔軟度,以便

咀嚼和下咽;三是溶解食物,使味蕾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四是唾液中的酶可分解澱粉;五是清洗牙齒和口腔,

以保持清潔等;六是具有酶和抗體,對抗進入口腔的細菌和病毒;七是還具有血液的成分。

口腔粘膜

覆蓋整個口腔(除牙齒以外),表層是複層扁平上皮細胞,其下是有許多血管和神經走行的固有層。口腔粘膜的

這種構造與其表麵總為唾液所濕潤的狀態,對保護口腔不受來自外界毒物和毒氣的損害、酒和煙的刺激、食物的

冷熱刺激、進入口腔的細菌所釋放出來的毒素和酶的作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口腔粘膜因部位不同,其構造也有很大的差異,這與該部位的作用有關。比如,在硬齶和舌上,粘膜既厚又結實

,表層一般角化,這是咀嚼食物時,擠壓食物和移動食物所必需的構造;牙齦的粘膜很厚並顯示出角化傾向,是

為了能牢固地附著在齒根上及咀嚼食物時流動通暢。

唇的粘膜之所以很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觸覺和溫度覺作用;最薄的舌下粘膜和唇粘膜,具有吸收各種物質的作

用。口含片和舌下片就是利用這一吸收作用而製造出來的藥劑。

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皮膚由頭頂至腳底包在人體表麵,將機體與空氣隔開,可預防外界對人體的機械刺激與化學刺激,炎熱時可通過

皮膚出汗來調節體溫。皮膚的作用很多,如果沒有皮膚,人的生命就難以維持。

結構

皮膚上有無數個纖細的溝,每個溝都成菱形交叉,即使用肉眼也能夠看出來。皮膚上有毛,汗腺向表皮開口,汗

腺用肉眼看不見。皮脂腺與毛根相連,皮脂經導管排入毛囊或皮膚表麵。皮膚可分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組織三

層。

表皮由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層、基底層組成。基底細胞不斷分裂增殖,逐漸分化為其餘各層細胞,成為

角質層細胞後脫落,形成皮屑。由基底層到角質層的時間,約為3周左右。

角質層細胞含角蛋白,細胞膜厚,有預防外界刺激及水、化學物質滲透和細菌侵入的作用。

真皮位於表皮下麵。向表皮底部伸出許多乳頭狀突起,為乳頭層,與表皮突起相連接。乳頭層內有毛細血管、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