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腳的保健
醫學家研究證明,腳是身體的“第二心髒”。人的雙腳有大量的神經末梢,雙腳離心髒和大腦雖遠,但人體多種疾
病的前兆往往最先表現在這個部位上。如患心髒病的人首先雙腳腫脹;患中風的人,多有頭重腳輕,一側手足麻
木的先兆;腳和麵部浮腫又是腎病的症侯。
中醫認為,雙腳是運行氣血、聯絡髒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十二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腳上有很多通往全身
的重要穴位,如膀胱經的至陰穴、胃經的內庭穴、肝經的太衝穴、腎經的湧泉穴、脾經的隱白、公孫穴等。根據
中醫的“上病取下”等原則,經常刺激這些穴位能治療全身的疾病。因此搞好腳的保健,是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
重要方麵。
療疾
足部有疾病一定要進行治療。足部疾病種類很多,常見病有胼胝、雞眼、蹠疣、嵌甲、足癬、甲癬、骨質增生等
。這些疾病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應在醫師的指導下善加治療。例如甲癬(俗稱灰指甲),外搽藥物療效慢,時
間長,需堅持一年半載。口服斯皮仁諾則療效顯著。
適履
選擇舒適的鞋子,減少足病的發生。許多足病是由於穿鞋不合適造成的,如雞眼、胼胝、足癬等。常穿高跟鞋和
堅硬、尖頭的皮鞋,會使足因受到擠壓而產生胼胝、雞眼,常穿膠鞋、球鞋,則會使足部因潮濕不透氣而患足癬
。
要想買一雙合適的鞋子,首先要了解足的大小變化規律。雙足往往左右不一,所以買鞋時要雙足同時穿上,實地
走走。遇到夾足,要果斷放棄。在一天之內,雙足大小亦有波動,下午和晚上是雙足肥大的時段,因此最好選擇
下午去買鞋。另外還要經常修剪趾甲,免得把合適的鞋子變得不合適。
洗腳
古今中外許多長壽老人和學者都認為經常洗腳有益於健康。民間有首歌謠說:“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
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睡前洗腳,睡眠香甜;遠行洗腳,解除疲勞。”洗腳的確
有許多好處,勤洗腳可使精神振奮,心情舒暢,還可預防各種皮膚病。冬天用熱水洗腳,能促進局部和全身血液
循環,預防凍瘡。在炎熱的夏天洗腳可益氣解暑,舒暢涼爽。在長途行走或勞動過後,用熱水燙腳,可促進血液
循環,消除疲勞,防止肢體麻木。睡前洗腳,對中樞神經係統產生一種良好而溫和刺激,促進大腦皮層進入抑製
狀態,睡覺特別香甜。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一首名詩佳句;“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而複聞鍾鼓。”寫得生動形象
。睡前洗腳對於患有失眠症的人確是一種理想的物理療法。
暖腳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科學家研究表明,人的腳皮表麵溫度維持在28℃~33℃時,感覺最為舒服,如果降到20
℃以下,就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低於5℃就有引起凍瘡的危險。所以中年人要十分注意腳的保暖,注意選擇保暖
、防水、透氣性能好、能使腳保持幹燥的鞋襪,並要及時洗換。經常在室內工作的人不要久坐不動,要適當活動
,或做做工間操,使腳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和一定的溫度。
搓腳心
洗腳後,用右手搓左腳心,用左手搓右腳心,直搓到發紅發熱為止。這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的自我保健方
法,具有益精補腎、強壯身體、防止早衰的作用,而且還能舒肝明目,清喉定心,促進睡眠,對眩暈、咯血也有
一定治療作用。現代醫學認為,腳部神經和大腦神經存在著反射聯係。搓腳心對大腦皮質產生良好刺激,調節中
樞神經的興奮和抑製過程。有治療神經衰弱、疲勞和失眠的作用,還可使腳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有
利於下肢麻木、發冷、浮腫和腳部凍瘡的痊愈。
散步、慢跑或赤腳行
這也是保健雙腳的重要方法。俗話說:“人老先從腿上老。”腿是身體的支柱,腳是腿的根基。腳不老,腿也不會
老。身體也不會衰老。腳底有著與內髒器官相聯係的敏感區,步行或赤腳行就能使腳底肌肉、筋膜、韌帶、穴位
、神經末梢更多的接觸砂土、草地和凹凸不平的卵石路麵,使敏感的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把信號傳入相應的內髒
、器官及與之相關的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又把它傳到相應器官,從而調整人體全身功能,達到保健全身、防病及
輔助治療的良好作用和功能。
按摩腳
中醫認為,腳是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三條經脈的根分別在腳的6個穴位。腳踝部以下共有66個穴位,
占全身穴位數的10%。人們可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對腳進行按摩。這裏介紹兩種按摩法:一是全腳按摩法,先左腳
後右腳,用食指近心端第一關節頂端與拇指指腹,按腳底腳內側腳下側腳背的順序按摩全腳,此法不限於
某個穴位,麵積廣泛易於掌握。二是湧泉穴按摩法,湧泉穴位於腳掌部前1/3的凹陷處,被中醫稱為“腎之源”、“
先天之本”。對湧泉穴可摩擦100~1000次,直至腳心微熱為止。
糖尿病的先兆
糖尿病患者有30%~80%可表現出皮膚的病變,一旦出現了這些皮膚損害,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所以尤其要引
起注意。
皮膚愛感染
糖尿病發病時,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膚組織的糖原含量也增高,這樣就給黴菌、細菌創造了生長的環境。
有1/3的糖尿病病人並發有皮膚感染,例如,病人經常患有癤腫、毛囊炎、膿瘤病和癰等細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部位經常出現“鵝口瘡”,鵝口瘡是由一種稱為“念珠菌”的黴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感染還可以
發生在指甲、男性的外生殖器龜頭上。
皮膚上的癬病也是由於黴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發生手癬、體癬、股癬、足癬等癬病。
皮膚愛瘙癢
糖尿病病人合並有皮膚瘙癢症狀的,占病人的l/5。這種瘙癢是一種全身性的、且非常頑固的症狀。在糖尿病的
早期,這種瘙癢症狀非常多見。當病人經過治療,病情有明顯緩解的時候,皮膚瘙癢也可能逐步消失。
有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圍神經的病變。例如感覺異常,包括有皮膚麻木、針刺感、疼痛感或灼痛感等,所以有些
病人在沒有發現糖尿病以前,經常先到皮膚科檢查。
有的病人下肢出汗減少或無汗,而當環境溫度增高時,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發生“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和神經病變而造成的供血不足、感覺障礙、並伴有感染的腳。其特點是創麵愈
合緩慢,甚至遲遲無皮膚生長的現象,這是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並發症。患者感覺神經嚴重受損,從而使
其痛覺、溫度覺減退,甚至喪失。痛覺的減退可使患者不能感覺到鞋內異物和鞋的擠壓,易導致外傷和摩擦傷。
而溫度覺的減退可導致燙傷和凍傷。深部感覺減退的患者不能及時調節關節負重,可導致關節畸形,加大摩擦傷
的機會,從而誘發足壞疽。
糖尿病性大皰病
糖尿病性大皰病是一種發生於患者手腳處的皮膚並發症。這種水皰突然發生,反複出現卻沒有任何自覺症狀。水
皰大小不等,皰壁薄,皰內是澄清的液體,皰的外麵也沒有紅暈。一般經過數周可以自愈,或者消退後在皮上遺
留有色素沉著。
這種大皰病往往發生在糖尿病病程長、全身狀況差並有嚴重並發症的患者身上,所以病人的預後差,甚至可以導
致死亡。
糖尿病性黃瘤
糖尿病性黃瘤是指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膚上突然出現成群從米粒到黃豆大小的黃色丘疹或小疙瘩(醫學上稱
為“結節”)。這種黃瘤表麵有光澤,一般沒有瘙癢等自覺症狀,摸起來略比周圍的皮膚硬。
糖尿病性皮疹
這種皮膚改變常發生在小腿前麵,開始時是圓形或卵圓形暗紅色的丘疹,直徑隻有0.3厘米左右。這種丘疹有的
分散存在,有的則群集在一起,表麵上有皮屑。皮疹消退以後,皮膚上會出現局部萎縮或色素沉著。
糖尿病性硬腫病
患有糖尿病性硬腫病的病人,背部、頸部及肩部的皮膚潮紅腫脹,肥厚隆起,用手按壓時,不會出“坑”,用手也
捏不起這裏的皮膚,皮膚表麵的毛孔擴大,局部有像被火燒一樣的灼熱感覺。這種病情可以持續許多年,隻有當
糖尿病控製以後,才能逐漸好轉。
糖尿病的早期診斷是困難的,但隻要中年朋友提高警惕,不諱疾忌醫,重視一些異常症狀,就會大大減少誤診、
漏診的機會,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感冒的非藥物防治
感冒為常見多發病,由於引起感冒的細菌、病毒種類繁多,且變異快,所以數千年來沒有特效藥,一般常用藥品
隻能減輕症狀而已。民間有許多不吃藥防治感冒的好方法,效果顯著,現介紹幾種,僅供參考。
搓手防感冒
手拇指的根部(伸手時明顯突起的肌肉),醫學上叫大魚際肌。大魚際肌與呼吸係統的功能關係密切,經常搓手
,對改善容易患感冒的體質大有益處,且對治療咽痛、打噴嚏等感冒早期症狀有效。
搓手方法簡單。雙手對搓,上下交替,每次1~2分鍾,直到發熱為止。因其可促進血液循環,強化身體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