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1 / 3)

第二十一章

保持良好心境的方法

情緒、情感是關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願望與觀點的主觀體驗,健康心境的突出特點是:開朗豁達,樂

觀自信,情緒穩定,明智熱情,談吐幽默、風趣。如果情感豐富、強烈而又易變、自我調節控製能力又較差,在

學習、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一些情緒危機。所謂情緒危機,是指人的心理經曆了極度的波動,其中包括緊張

、憂慮、煩惱、憤怒、悲哀等。這些不良情緒使大腦的左右半球處於不協調狀態,壓抑阻礙了人的感知、記憶、

思維和想像等認識機能,同時使人體內的免疫功能降低,對學習、生活和健康等帶來十分不良的影響。如何調節

自己的不良情緒保持良好心境呢?

加強修養法

人的情緒產生主要是由活動的成敗、人際關係的好壞、自然環境、身體狀況、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引起的。除此

之外,還受個人思想修養的影響。胸懷狹窄、斤斤計較的人,易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經常處於抑鬱愁悶的情緒

之中;反之,心胸豁達、誌向高遠的人,能容事容人,舍名舍利,即使在困難和不利的條件下,也能保持樂觀、

愉快、朝氣蓬勃的心境。因此,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就要加強修養、放眼未來,目標遠大,以理製情。

知足常樂法

期望>實際→失望;期望<實際→知足;期望=實際→不以為然。因此,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對自己和他人的要

求和期望要適宜、適中,不可過高地苛求。否則,脫離實際,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挫折感就越強。常言道: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知足常樂”。

奮鬥常樂法

滿足是一種快樂,追求也是一種快樂。人們在追求新知、追求技術的精益求精、追求事業的不斷進取中,獲得充

實感、收獲感,從而享受到奮鬥的樂趣。這叫“常樂於不知足”。求知求業的奮鬥之樂,也能衝淡、抵消其他方麵

的不樂。人生在世,總得有所追求、有所奔頭。哀莫大於心死,沒有目標,必死必哀。

合理認識法

任何事物都有合理的、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合理的、不利的一麵。明智達觀的人總是善於從不利中看到有利,從

不合理中看到合理的因素。思想就會十分開闊、樂觀。

精神發泄法

當心中有了煩惱或怨氣、怒氣之後,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渲泄出來,以達到心理平衡。渲泄的方法很多,可找親朋

好友傾訴,並接受他們的勸告;也可直接找發生矛盾的對象進行心平氣和地交談,以解開疙瘩,消除誤會;還可

利用寫信和日記的方法,將自己的苦惱發泄給可以保密的紙張本子。人的不良情緒及時發泄出來,就得到了一半

的調節。

轉移注意法

當人的情緒煩悶或激動時,可以強迫自己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上去,如看電視、聽音樂、下棋、打球等有意義

的活動。能把有機體的活動轉移到另外的係統上去,可排遣有害的情緒緊張,使人恢複正常的狀態。

自我疏導法

就是利用自我暗示或自我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來控製不良情緒。如利用數數、繞舌、深呼吸等方法,來緩解臨

場前的緊張情緒;步入賽場感到緊張時,可反複暗示自己:“沉著、冷靜、別緊張,我會成功的。”這樣,情緒就

會放鬆下來。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自然的、社會的、物質的、精神的、經濟的、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等諸多因素均

能對心理健康構成衝擊和影響,主要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機體各係統組織器官功能逐漸減退

人的腦細胞從40歲以後開始減少,到65歲後減少特別明顯,使腦功能出現變化,思維能力下降,自我控製能力變

差,情緒變化快,記憶力減退,出現心理問題。

個人感情生活突遭變故

如失戀、喪偶、失去子女、父母離世等,都會使人的精神受到明顯的刺激,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家庭、社會關係突變

由於家庭、社會關係突變,關係失調,這突如其來的影響必然傷害心理健康。

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

隨年齡增高,必然會因勞動和自理能力下降而要求別人幫助,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競爭意識激增

人們為了工作和生活,經常在市場經濟中進行競爭,接受來自各方的刺激,心理壓力在不斷上升。

處於信息時代

人們每天要接受大量信息,整天在忙碌著,大腦處於緊張狀態。

人際交往頻繁,關係繁雜

由於要應付更多的交際和人事關係,思想壓力增大。

由於企業經營體製變化

工作有定額、定量,出現繁忙狀態,工作緊張將造成一種精神負擔,會導致不平衡的心態。

從上述因素中可以看出,心理社會因素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七情”即喜、怒、哀、憂、驚、恐、悲,這

些由心理社會因素對人的心理影響和衝擊後表現出的心理活動特征,對人體的生命指標和生理及生化指標均有顯

著的影響。喜時:呼吸、脈搏、血壓、新陳代謝等都比較正常、協調、平穩;憂、哀、悲時:傷脾胃,胃腸蠕動

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人體生化調節功能失常;怒、驚、恐時:傷肝、傷心、傷腎,血糖、尿糖升高、呼吸急

促、脈搏加快……這充分證明了心理社會因素與人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

情緒健康失調的表現

神經過敏的行為

習慣性的肌肉抽搐,皺眉,作怪相,絞頭皮,不斷地眨眼睛,咬嘴唇或弄濕嘴唇,咬指甲、口吃,經常臉紅或臉

色蒼白,病態地多次抱怨,低頭,手指神經性地運動,經常啜泣,身體僵硬,小便頻繁。

情緒的過多反應和偏離正常

對錯誤過分地焦慮,對失敗過分地悲傷,注意細節,拒絕在遊戲中擔任某種角色,拒絕認識任何人或接受任何獎

勵,逃避責任,不願承擔任何看來是新的和困難的事情,對周圍漠不關心,無故地感到一切都很煩惱,如果加以

限製就不能工作,缺乏目標興趣,經常裝模作樣或故作姿態,喜歡講話,不能控製語言或傻笑,有過分的表情動

作。

情緒未成熟的行為

不能單獨一個人工作,不能獨立下判斷,常常杞人憂天,十分馴服和容易受暗示,易恐懼,優柔寡斷。

好出風頭的行為

逗弄或推擠別人,動作生硬不嚴肅,過分獻殷勤,不斷地自誇,經常欺騙人。

違法亂紀的行為

對別人殘忍,恃強欺弱,罵人、講汙穢的話。過分關心異性,力圖發生身體上的接觸,講一些令人作嘔的故事或

看一些汙穢的畫,對正常活動突然或完全缺乏興趣。

身心失調

服飾習慣的顛倒或混亂,情緒悲痛時產生惡心嘔吐,有各種疼痛等。

中年人心理衰老的自我測試

進入中年後,人體的生理功能已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衰退,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很多人認為,隨著生理的衰

老,人的心理也一定會逐漸衰老。其實不然。人的心理衰老並不和生理衰老成正比,同年齡的人,在心理方麵的

衰老程度是不一樣的,有很大的差異。下麵介紹的“心理衰老自我測試”,中年朋友不防一拭,以了解自己的心理

年齡比實際年齡高、低或者相同。

測試一

1.決心一下,立即行動。

2.喜歡參加各種活動。

3.對什麼事都好奇。

4.情緒難以控製。

5.看書時速度很快。

6.總是憑老經驗辦事。

7.對小事斤斤計較。

8.易妨忌別人,易傷感。

9.對不合理的事不氣憤。

10.不愛看偵探、推理小說。

11.對電影和愛情小說不感興趣。

12.不愛改變舊習慣。

13.學習新東西感到困難。

14.十分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

15.行動欠靈活。

16.經常疲勞發困。

17.晚上昏沉,早晨清醒。

18.對生活中的挫折感到煩惱。

19.缺乏自信心。

20.對任何事情都有探索精神。

21.對生活有明確的追求目標,並正在努力實現。

22.語意表達不夠精確,十分嗦。

23.健忘。

24.怕操心,怕幹活,怕動。

25.脾氣越來越固執。

26.做事缺乏耐心。

27.喜歡回憶往事。

28.生活興趣範圍變小了。

29.注意力開始不集中,感到障礙。

30.工作效率低下。

對上述每個問題,按“是”、“中間”、“否”三種情況來回答。1~5題答“是”計0分,答“中間”計1分,答“否”計2分。6

~19題答“是”計2分,答“中間”計1分,答“否”計0分。20、21題答“是”計0分,答“中間”計2分,答“否”計4分。22~

30題答“是”計4分,答“中間”計2分,答“否”計0分。

把所得分數相加,算出總分。得分在75分以上,心理年齡估計為60歲以上;總分在65~75分之間,心理年齡估計

為50~59歲;總分在50~65分之間,心理年齡估計為40~49歲;得分在30~50分,估計心理年齡為30~39歲;

總分為0~30分,心理年齡估計為20~29歲。

測試二

1.經常會發生膽怯和害怕。

2.別人做錯事,自己會感到不安。

3.稍有冒犯就火冒三丈。

4.別人請求幫助時,會感到不耐煩。

5.經常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6.脾氣暴躁,焦慮不安。

7.看見生人會手足無措。

8.一點不能寬容別人,甚至對自己的親友家人也如此。

9.感情容易衝動。

10.曾進過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

11.有時感到生不如死。

12.常常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

13.不聽別人勸告,一味幹某一些事或想某一件事。

14.沒有熟人在身邊會感到恐懼不安。

15.總是愁眉不展,憂心忡忡。

16.在別人家吃飯會感到別扭和不開心。

17.緊張時會頭腦糊塗。

18.總有與人聊天、嘮家常的願望。

19.會無緣無故地想念不熟悉的人。

20.經常獨自哭泣。

以上現象有17~20種為極衰老;13~16種為很衰老;9~12種為比較衰老;5~8種為有點衰老;4種以下為基本

無衰老。

從上述測試題目來看,心理衰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記憶力減退,行動緩慢,說話重複、嘮叨,學習新東西的興趣減少,多按老經驗辦事。

2.心理活動的重點逐漸傾向於“現在”和“過去”,脾氣暴躁,目空一切,常以輝煌的過去作為話題。

3.性格上出現“退化”,表現為多疑、嫉妒、自我中心、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和照顧。

4.隨著同齡親友、同事、配偶相繼喪失,逐漸地感到孤獨、抑鬱和空虛。

中年朋友通過自我評測,就可知道自己心理上是否出現了衰老。如果發現衰老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就應注意心理

健康的調適。

心理疾病的臨床表現

如果精神活動發生了病理性障礙而不能正常進行,就說明人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比較常見的症狀有以下幾種:

錯覺

這是一種對客觀事物歪曲的感覺,就是把客觀外界存在著的某種事物,感知為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種事物。錯覺

一旦產生,病人自己不能察覺、不能認識,更不能加以糾正,而且嚴重影響病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