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藥鑒別】阿膠與熟地都能補血滋陰,但阿膠的補血效較佳,且能潤肺、止血,它的黏膩之性超過熟地,熟地則以補腎滋陰見長。

枸杞子(附:地骨皮)

【性味歸經】甘,平。入肝、腎、肺經。

【功效主治】

1.補腎益精用於精血不足,腰酸膝軟,陽痿,遺精,常配伍熟地、山茱萸、龜板等,方如左歸丸。

2.養肝明目用於肝腎不足,視物昏花,頭暈目眩,常配伍菊花、地黃、山茱萸等,方如杞菊地黃丸。

3.潤肺止咳用於陰虛勞嗽,常配伍地黃、川貝母、阿膠等。

【用量用法】5~10克,水煎服。

【禁忌】脾虛便溏者忌用。

【按語】枸杞子甘能滋補,平和質潤,入肝腎經,既能養肝益血,又能補腎生精,故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之效,為平補肝腎之要藥。

【類藥鑒別】枸杞子補血之力不及熟地、首烏,然補腎之陰陽,與菟絲子、沙苑子同功。枸杞子滋陰之力勝於助陽,沙苑子、菟絲子助陽之力勝於滋陰,三子合用能增強補益肝腎、益精明目之效。

附:地骨皮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腎經,既能降肺火,又善退虛熱,為退熱除蒸之良藥,適用於邪熱襲肺、氣喘咳嗽及陰虛發熱、久熱不退,以及消渴等證。此外,還有涼血作用,常用於吐衄、尿血等證。用量10~15克。

龍眼肉

【性味歸經】甘,溫。入心、脾經。

【功效主治】

1.補心脾用於心脾兩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常配伍人參、當歸、酸棗仁等,方如歸脾湯。

2.益氣血用於氣血虧虛,倦怠乏力,自汗,麵色蒼白或萎黃,常配伍西洋參等。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

【禁忌】濕阻中滿及有停飲者忌服。

【按語】龍眼肉甘潤平和,善養心脾,且無黏膩壅滯之弊,為滋補佳品,具有補益心脾,養營血,安神益智作用。

第四節補陰藥

沙參

【性味歸經】甘,微寒。入肺、胃經。

【功效主治】

1.潤肺止咳用於燥熱傷陰,燥咳少痰,口燥咽幹,常配伍麥冬、天花粉、玉竹等,方如沙參麥冬湯;用於陰虛勞熱,咳嗽咯血,常配伍貝母、鱉甲、麥冬等。

2.養胃生津用於熱病津傷,胃燥咽幹,口渴舌絳,常配伍生地、麥冬、玉竹、冰糖,方如益胃湯。

【用量用法】10~15克,鮮品加倍,水煎服。

【禁忌】濕痰阻肺或寒客於肺之咳嗽痰多者,不宜用。反藜蘆。

【按語】沙參甘能養陰,寒能清熱,甘寒相合,而為養陰清熱之佳品。入肺經,能養肺陰,潤肺燥,用於肺燥幹咳而肺陰虛者最為適宜。又能入胃經,清養胃陰,生津液,故亦常用於熱病傷陰,胃熱口幹之證。

【類藥鑒別】沙參有南沙參、北沙參之分,二者功效近似,但南沙參清肺祛痰作用較好,北沙參則養陰潤燥之力較強。

麥門冬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寒。入肺、心、胃經。

【功效主治】

1.養陰潤肺用於溫燥傷肺,咳喘身熱,咽幹鼻燥,舌幹無苔,常配伍桑葉、生石膏、阿膠等,方如清燥救肺湯;用於肺陰虧虛,勞熱咯血,常配伍天冬,方如二冬膏。

2.益胃生津用於熱傷胃陰,津少口渴,口幹咽燥,常配伍沙參、生地、玉竹、冰糖,方如益胃湯;用於熱傷氣陰,氣短、口渴,自汗,脈虛,常配人參、五味子,方如生脈飲。

3.清心除煩用於熱邪入營,耗傷心液,心悸不眠,煩亂不安,身熱夜甚,常配伍犀角、丹參、銀花等,方如清營湯;用於陰虧血少,心腎不交,虛煩心悸,失眠,常配伍酸棗仁、遠誌、玄參等,方如天王補心丹。

4.潤腸通便用於熱病傷陰,腸燥便秘,常配伍玄參、生地黃,方如增液湯。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

【禁忌】肺寒咳嗽,痰飲內停,脾虛便溏者,均不宜用。

【按語】麥門冬為甘寒清潤之品,清潤肺陰而治幹咳有熱,清養胃陰而治津少口渴,且又入心,具清養心陰之效,並能潤腸通便。

【類藥鑒別】麥門冬與沙參均有清肺胃之熱,養肺胃之陰的功效,兩藥常相須為用;然沙參略有益氣之效,麥門冬則又入心經,可治陰虛有熱,煩躁失眠之證,還有潤腸通便之效。

天門冬

【性味歸經】甘、苦,大寒。入肺、腎經。

【功效主治】

1.養陰清熱用於燥熱傷肺,幹咳少痰,或咳血氣逆,常與麥門冬合用熬膏服,即二冬膏;用於陰虛勞熱,咳嗽咯血,五心煩熱,食少體倦,常配伍生地、麥冬、百部等,方如月華丸。

2.潤肺滋腎用於氣陰兩傷,舌幹口渴,常配伍人參、生地,方如三才湯;用於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夢遺失精,腰酸,頭暈,常配伍地黃、黃柏、人參等,方如三才封髓丹;用於消渴,常配伍生山藥、花粉等。

3.潤腸通便用於熱病後期,津傷腸燥便秘,常配伍麥冬、肉蓯蓉、當歸等。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

【禁忌】脾胃虛寒和大便溏泄者,不宜服。

【按語】天門冬為甘寒清潤之品,善治肺腎虛熱,用於上焦,能清肺熱而養肺陰;用於下焦,能滋腎養陰,且可潤燥滑腸。

【類藥鑒別】天門冬與麥門冬均能養陰、清肺、潤燥、止咳,然麥門冬微寒,滋陰潤燥較天門冬遜,功偏益胃生津,清心除煩;而天門冬大寒多汁,滋陰潤燥較麥門冬力勝,功偏滋腎壯水,清肺降火,兼化痰熱。

石斛

【性味歸經】甘,微寒。入胃、腎經。

1.養胃生津用於熱病津傷,口渴,舌絳苔黑,常配伍生地、天花粉、麥冬等;用於消渴,易饑多食,口幹多飲,常配伍天花粉、沙參、麥冬等,方如祛煩養胃湯;用於胃虛火炎,咽喉腐爛,神誌不安,口渴,常配伍生地、犀角、石膏、麥冬等。

2.滋陰清熱用於熱病津傷,虛熱不退,微煩口渴,自汗,常配伍生地、白薇、知母等;用於肝腎陰虧,視物昏花,暈眩目暗,常配伍熟地、枸杞子、菊花等,方如石斛夜光丸;用於肝腎不足,筋骨痿軟,腰酸腳弱,常配伍懷牛膝、木瓜、枸杞子等。

【用量用法】6~15克,鮮品加倍,入湯劑宜先煎。鮮石斛清熱生津之力尤大,幹石斛較差,所以熱傷津液,舌絳煩渴,宜用鮮石斛;一般陰虛口渴,舌幹,宜用幹石斛。

【按語】石斛功能清熱養陰,雖能養胃益腎,而臨床則以清胃熱、養胃陰為主。清熱而不過於寒涼,養陰而不偏於滋膩,是其所長。

石斛的品種較多,功效略有差別,川石斛養胃生津液之力較弱,宜於熱邪傷津的輕症;金石斛清熱養陰作用較強;鮮石斛清熱生津效力大,宜於津液虧損較重之症;霍山石斛養陰生津功效平和,宜用於老人體弱胃液不足而不宜太寒者。

【類藥鑒別】石斛、天花粉均能生津止渴養陰清熱,益胃潤肺,故於肺胃陰液虧虛者常相配用。然石斛兼入腎經,滋腎益精,其治在肺、胃、腎;而天花粉偏入肺、胃,生津止渴之力尤強,且能降痰火,排膿,消腫。

百合

【性味歸經】甘,微寒。入肺、心經。

【功效主治】

1.潤肺止咳用於陰傷肺燥,咳嗽,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常配伍沙參、麥冬、杏仁等;用於肺熱咳嗽,日久咳痰黃稠,咯血,常配伍款冬花,方如百花膏;用於肺腎陰虛,勞熱咳嗽,口燥咽幹,咳嗽,痰中帶血,常配伍生地、玄參、貝母等,方如百合固金湯。

2.清心安神用於熱病後期,餘邪未清,氣陰兩傷,虛煩驚悸,失眠多夢,常配伍鮮地黃,方如百合地黃湯。

【用量用法】10~30克,水煎服。潤肺宜炙用,清熱宜生用。

【禁忌】風寒咳嗽,脾胃寒滯,大便溏泄者,均不宜用。

【按語】百合甘寒能滋陰潤燥,清陰分之虛熱,入心肺經,既能清潤肺燥而止咳,又能養陰清心而寧神。

【類藥鑒別】百合與沙參益陰清肺,潤燥止咳之功效相似,然沙參長於益胃,生津止渴,兼能清肺祛痰止咳;而百合長於潤肺,兼能清心安神。

玉竹

【性味歸經】甘,平。入肺、胃經。

【功效主治】

1.養陰潤燥用於肺燥咳嗽,幹咳少痰,咽幹口渴,常配伍沙參、麥冬等,方如沙參麥冬湯;用於陰虛勞嗽,常配伍生地、知母、百部等。

2.生津止渴用於熱病後期,胃陰耗損,口幹舌燥,食欲不振,常配伍麥冬、扁豆等,方如沙參麥冬湯;用於胃火熾盛,煩渴引飲,常配伍石膏、生地、石斛等。

此外,尚可用治素體陰虛之發熱,惡寒,無汗,口渴,咳嗽,常配伍薄荷、白薇等,方如加減葳蕤湯。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清熱益陰生津宜生用,滋補養陰宜製用。

【禁忌】脾虛及痰濕內盛者不宜用。

【按語】玉竹味甘多液,質柔滋潤,能養陰生津,補而不膩,且無戀邪之弊,尤長於養肺胃之陰液,故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之功效。

【類藥鑒別】玉竹與黃精均能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其中黃精甘平,不僅補氣,又能養陰益精,為氣陰雙補之品;玉竹味甘微寒,功偏養陰潤燥,且主陰虛外感。

女貞子

【性味歸經】甘、苦,涼。入肝、腎經。

【功效主治】

1.益腎養肝用於肝腎陰虧,頭暈目眩,須發早白,腰背酸痛,下肢痿軟,常配伍桑椹,方即二至丸;用於陰虛發熱,常配伍地骨皮、青蒿等。

2.明目用於陰虛陽亢,視物不清,常配伍枸杞子、白芍等。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

【禁忌】脾虛寒泄及陽虛者,不宜用。

【按語】女貞子甘涼,補中有清,既能滋陰,又能清虛熱,尤長於滋肝腎之陰,且補而不膩。

【類藥鑒別】女貞子、枸杞子都能滋補肝腎,補陰,益精,養血,而為肝腎陰血虧虛的常用藥。然女貞子為清補之品,雖補力緩弱不及枸杞子,但清熱涼血作用又非枸杞子所能比,且能烏發,而枸杞子其功專補,滋陰養血之補力較強,且能潤肺安神。

旱蓮草

【性味歸經】甘、酸,寒。入肝、腎經。

【功效主治】

1.補益肝腎用於肝腎陰虛,頭暈目眩,須發早白,遺精失眠,常配伍女貞子、桑椹等。

2.涼血止血用於陰虛血熱之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常配伍生地、蒲黃、白茅根等。

【用量用法】10~15克,鮮品加倍,水煎服。

【禁忌】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按語】旱蓮草性本寒涼,略有養陰的功效,故有益於肝腎,但單用本品滋陰補腎,殊嫌作用較弱,須與女貞子配伍。本品涼血止血的作用頗佳,內服、外用都有功效。

龜板

【性味歸經】甘、鹹,寒。入肝、腎、心經。

【功效主治】

1.滋陰潛陽用於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多夢遺精,常配伍黃柏、知母、熟地等,方如大補陰丸;用於陰虛陽亢,頭暈目眩,耳鳴,心煩,常配伍懷牛膝、代赭石等,方如鎮肝熄風湯;用於熱耗真陰,筋脈拘攣,手足抽動,神倦,常配伍雞子黃、阿膠等,方如大定風珠。

2.益腎健骨用於腎虛腰腳痿弱,筋骨不健,小兒囟門不閉,常配伍牛膝、當歸、鎖陽等,方如虎潛丸。

3.養血補心用於血虛失眠,健忘,驚悸,常配伍遠誌、菖蒲等。

4.固經止崩用於陰虛血熱,崩漏下血,心中煩熱,腹痛,常配伍白芍、黃芩、香附等,方如固經丸。

【用量用法】10~30克,宜先煎。

【禁忌】脾胃虛寒,外感表邪未解者,忌用。

【按語】龜板質重潛斂,甘能滋補,鹹能入血歸腎,既能滋補肝腎,養血補心,又能潛斂浮陽而熄虛風,凡陰血虧虛而引起的多種證候,均可隨證配伍應用。

鱉甲

【性味歸經】鹹,寒。入肝經。

【功效主治】

1.滋陰潛陽用於陰虛勞熱,骨蒸盜汗,常配伍青蒿、地骨皮、柴胡等;用於熱病後期,夜熱早涼,熱退無汗,體弱消瘦,常配伍青蒿、知母、生地、丹皮,方如青蒿鱉甲湯;用於久病陰血內耗,手足蠕動,常配伍龜板、生地、白芍等,方如三甲複脈湯。

2.軟堅散結用於瘧疾日久,形成瘧母,常配伍柴胡、黃芩、丹皮等,方如鱉甲煎丸;用於經閉,癥瘕,常配伍大黃、桃仁、幹漆等,方如鱉甲煎丸。

【用量用法】10~30克,宜先煎。滋陰潛陽宜生用,軟堅散結宜醋炙用。

【禁忌】胃熱嘔噦,脾虛泄瀉者,均不宜用。

【按語】鱉甲鹹能軟堅,寒能清熱,入肝腎陰分,既滋補肝腎之陰,潛浮陽退虛熱,又能通行血絡,故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類藥鑒別】鱉甲與龜板均能滋陰潛陽,但鱉甲清虛熱力大,並能軟堅散結;龜板滋陰力強,兼能益腎健骨。

鱉甲、青蒿相須以退熱除蒸,然青蒿芳香逐穢,清透伏熱,祛邪外出;鱉甲滋陰潛陽,入陰絡搜邪,善清骨間邪熱。吳鞠通雲:“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也。”二藥相伍,互相促進,有先入後出之妙,能增強清虛熱、退伏邪之效。

第十四章消導藥

山楂

【性味歸經】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

【功效主治】

1.消食開胃用於肉食和油膩食物積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脹痛,常配伍神曲、萊菔子等,方如保和丸。

2.活血散瘀用於產後瘀血阻滯腹痛,惡露不盡,常配伍益母草、紅花、川芎等;用於腹中癥塊,脘腹脹滿疼痛,常配伍三棱、莪術、丹參等。

此外,近年來常用本品治療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等。

【用量用法】10~15克,大劑量可用至30克,水煎服。消食化積宜炒焦用,止痢、化瘀多炒炭用,降血壓、治冠心病宜生用。

【禁忌】胃酸過多或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不宜用。

【按語】山楂酸甘能補益脾胃,促進消化,善於消肉食及油膩之積滯,而且又善於行血分,能消散瘀血。

麥芽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肝經。

【功效主治】

1.消食健胃用於米麵薯芋諸果食積,消化不良,脘痞腹脹,噯氣酸臭,常配伍山楂、神曲等;用於脾胃虛弱,食積氣滯,腹脹腹滿,常配伍茯苓、山楂、人參等,方如健脾丸。

2.回乳用於斷乳或乳汁鬱積之乳房脹痛,前者可用30~60克,煎汁分服;後者用120克,配合外敷芒硝。

3.疏肝用於肝鬱氣滯或肝脾不和,常配伍青皮、川楝子等。

【用量用法】10~15克,大劑量30~120克,水煎服。健脾和胃用生麥芽,行氣消食回乳用炒麥芽,消食化滯用焦麥芽。

【禁忌】授乳期婦女忌用炒麥芽。

【按語】麥芽甘平善補,專行中焦,能補助脾胃,促進食物消化,並使脾胃運化複健;又有回乳消脹之效。

穀芽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

【功效主治】

健脾養胃,消食和中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消化不良,食後腹脹,常配伍白術、砂仁、炙甘草,方如穀神丸;用於飲食不節,穀食停滯,消化不良,脘悶腹脹,噯腐吞酸,常配伍山楂、麥芽等。

【用量用法】10~15克,大劑量可用至60克,不宜久煎。

【按語】穀芽甘味氣和,具有生化之性,消導之中尚有健脾開胃之效。

神曲

【性味歸經】甘、辛,溫。入脾、胃經。

【功效主治】

消食健胃用於飲食停滯,消化不良,脘悶腹脹,噯氣食少,常配伍山楂、萊菔子等,方如保和丸;用於感冒風寒,內傷食滯,常配伍藿香、紫蘇、生薑等。

此外,丸劑中如含有礦物藥,難以消化吸收者,可加入神曲製成糊丸,以助消化吸收,方如萬氏牛黃清心丸、磁朱丸等。

【用量用法】6~15克,水煎服。

【按語】神曲甘辛而溫,專入脾胃,消食化積,每奏良效;健脾和胃,亦有奇功。消而不傷正,健而可運於中,性屬平和。

【類藥鑒別】神曲與山楂均為消食要藥,作用頗佳,故每相須配用,唯山楂善消肉積油膩,又兼入血分,具活血散瘀之功;神曲則兼有健脾和胃之用。

雞內金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

【功效主治】

1.健胃消食用於飲食停滯,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嘈雜嘔吐,常配伍神曲、麥芽等;用脾胃虛弱,食積不化,常配伍黨參、白術、山藥等;用於小兒疳積,常配伍白術、茯苓、山藥。

2.縮尿止遺用於遺尿,常配伍益智仁、桑螵蛸等;用於遺精,常配伍蓮子肉、菟絲子等。

此外,本品尚可用治泌尿係結石、膽結石等病。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研末服,每次1.5~3克,效果比煎劑好。

【按語】雞內金消食化積作用較強,故前人有運脾磨穀之說,又能固精縮尿,可治遺精遺尿之症,此外尚有良好的消堅化石之效。

萊菔子

【性味歸經】辛、甘,平。入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

1.消食行滯用於食積氣滯,消化不良,脘痞腹脹,噯氣酸臭,常配伍神曲、山楂、陳皮等,方如保和丸。

2.降氣祛痰用於痰涎壅盛,肺失宣降,氣逆咳嗽,痰多氣喘,常配伍紫蘇子、萊菔子,方如三子養親湯。

【用量用法】6~10克,水煎服。

【禁忌】體虛無食積者不宜用。畏人參、何首烏、熟地。

【按語】萊菔子辛平行散,質沉而降,入脾胃能消食化積,治食積停滯而兼行氣之用;入肺經能降氣化痰,治痰咳喘而有卓效,治中治上皆其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