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健康飲食從衛生細節開始(2 / 3)

紅腰豆所含的毒素會刺激消化道黏膜,並破壞消化道細胞,降低其吸收養分的能力。如果毒素進入血液,還會破壞紅血球及其凝血作用,導致過敏反應。

有研究發現,煮至80℃未全熟的豆類毒素反而更高,因此豆類必須煮熟煮透後再吃。

6.隔夜菜(茶)

隔夜菜會產生很多硝酸鹽,人食用後即轉化為對人體有害的亞硝酸鹽,從而引起中毒,尤其是小白菜、菠菜、韭菜等。製作晚餐菜肴時要有計劃,不要過多,吃不完就倒掉,不要因為節約一點食物而影響身體健康。

此外,茶葉經過長時間的浸泡也會產生亞硝酸鹽,因此切勿飲用隔夜茶。

7.醃鹹菜

醃製的鹹菜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亞硝酸鹽,食用不當會導致其大量進入人體,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適合食用的鹹菜,其醃製時間一般為三個星期,因為在鹹菜醃製的第一個星期,是亞硝酸鹽的含量生成到最高峰,一個星期後開始逐漸降低。因此,食用的鹹菜一定要醃透,並在食用的時候加一點醋就更好了。

8.佐料

佐料幾乎是所有美味佳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佐料使用不當,不但會影響菜肴的味道,而且有的還會不利於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中毒。

如大料、茴香、桂皮等佐料都含有一種叫黃樟素的毒性物質,這種物質在體內能改變組織細胞的遺傳功能,而且它們都有一定的誘變性,會使病菌和毒素發生突變,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因此在烹調時要慎用這類佐料。

9.存放過久的南瓜

南瓜含糖量較高,易鮮食用。如食用存放過久的南瓜,其瓜瓤會進行自然氧化,產生酒味,這種化學變化難以發現,吃後就會引起中毒,表現為頭暈、瞌睡、全身疲軟,嚴重的還會上吐下瀉。

因此,食用存放過久的南瓜時,一定要精心檢查,表皮爛了的或切開後有異味,如散發出酒精味等,說明已變質,嚴禁食用,以防中毒。

10.竹筍

竹筍內的毒素主要是一種叫生氰葡萄糖苷的物質,這類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後,會導致喉道收緊、惡心、嘔吐、頭痛等,嚴重者甚至死亡。通常情況下,人體在進食後數分鍾內就會出現中毒症狀。食用時應將竹筍切成薄片,徹底煮熟。

11.鮮木耳

鮮木耳含有一種光感物質,人食用後會隨血液循環分布到人體表皮細胞中,受太陽照射後,會引發日光性皮炎。這種有毒光感物質還易於被咽喉黏膜吸收,導致咽喉水腫。腐爛變質的白木耳會產生大量的酵米麵黃杆菌,食用後胃部會感到不適,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休克。

12.水果的種子及果核

水果的種子及果核中的毒素同竹筍相同,這類水果有蘋果、杏、梨、櫻桃、桃、梅子等,雖然這類水果的果核或種子含有毒素,但是水果的果肉沒有毒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兒童吃食的時候,最好把水果去核。

13.毒蘑菇

在雨過天晴時采摘新鮮的蘑菇來食用,易引起毒蕈中毒,所以來路不明的菇類最好不要食用。一般超市中的食用菌是人工栽培的,是可食用的,可以放心購買。

14.河豚魚

河豚魚中的有毒物質稱河豚毒素,若未將毒素除淨就會引起中毒。河豚魚中毒多發生在日本、東南亞和我國東南,多數由誤食引起。河豚毒為毒性最強的非蛋白神經毒素,0.5毫克可以毒死體重為70千克的人,所以要注意辨別以防誤食。

15.貝類

某些有毒藻類(如甲藻類)寄生在貝類上,人食入貝類後毒素被迅速釋放,引起人麻痹性貝類中毒。所以要避免吃被有毒藻類汙染的貝類,防止中毒。

16.魚類

青皮紅肉的魚(如沙丁魚、金槍魚等)活動能力強,肌肉係統較發達,肌肉中含較多組氨酸。組氨酸在不良的儲存條件下,受到富含組氨酸脫羧酶的細菌汙染後,使魚肉中遊離組氨酸脫羧基形成組胺,引起中毒。

果蔬豈能如此清洗

無論是蔬菜還是水果,都要經過水洗後方可食用。我們知道,水果果皮上(如草莓、蘋果)的蟲卵是看不見的,倘若水果不洗淨就吃,就容易受到細菌的感染,進食後會引起腹痛、腹瀉、下痢、嘔吐,甚至導致細菌性痢疾等各種不適症狀。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清洗蔬菜和水果存在這樣那樣的錯誤認識,殊不知這樣做並不科學:

1.用鹽水洗不用清水洗

很多時候,有不少人認為,用鹽水浸泡才能有效清洗掉果蔬上的細菌,事實並非如此,有專家指出,用鹽水清洗的效果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鹽水洗隻能除去果蔬表麵的部分有害物質(如農藥),效果與清水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對部分脂溶性有害物質而言,鹽水清洗效果還不如清水。而且如果鹽分控製不當,鈉離子就會滲入果蔬,造成日常飲食鹽分攝入過量。

另外,長時間的鹽水浸泡還可能導致果蔬細胞脫水,並使果蔬中的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溶解於水,造成營養物質大量流失。

還有些人習慣用堿性水(例如淘米水、小蘇打水等)來清洗果蔬。這樣雖然可以分解部分有害物質(如農藥),但有些物質在堿性條件下分解後的產物,可能提高其本身的毒性,使其毒性更強。

專家指出,清水是清洗果蔬的最好選擇。如果是去皮後食用的果蔬,應用流動水衝洗2~3遍後去皮食用。不能去皮的,先用流動水衝洗2~3遍,接著浸泡10分鍾,最後再用流動水衝洗2~3遍。準備生食的,還要用飲用水再清洗一遍。

在用流動水衝洗時,果蔬位置低於水龍頭15~20厘米,這樣,水的衝擊力較強,能增強清洗效果。

2.先切菜後衝洗

有些人洗蔬菜,習慣於切碎後用水衝洗或搓洗,以為這樣才能洗幹淨。其實不然,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

蔬菜在地裏生長的時候受著來自各方麵的汙染,如水的汙染、土壤化肥的汙染、噴農藥的殘毒汙染、空氣灰塵等汙染。因而,洗菜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將菜切好後,再用水衝洗或搓洗,切口處會有大量的汁液流出。蔬菜的汁液中含有許多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其他對人體有益處的營養素,這些有益物質含在蔬菜的葉肉細胞外層,很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維生素C、胡蘿卜素、葉綠素等損失更大。

正確的做法是,將完整的蔬菜、水果用清水快速洗淨,切好後立即下鍋烹製,以避免養分的大量流失。

3.把水果爛掉的部分削掉再吃

有些人吃水果時,習慣把水果爛掉的部分削掉再吃,以為這樣就比較衛生了。然而,專家認為,即使把水果上麵已爛掉的部分削去,細菌的代謝物也已經通過水果內的汁液感染到了其他部分,甚至微生物已開始繁殖,其中的黴菌可導致人體細胞突變而致癌。因此,水果隻要是已經爛了一部分,就不宜再吃。

別把冰箱當“櫥櫃”

當今社會,幾乎有70%以上的家庭中都有冰箱或冰櫃,尤其是城市家庭中冰箱的普及率更高,毫無疑問,電冰箱給人們的生活和飲食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居然把電冰箱當成“櫥櫃”,什麼食物都往裏存放,這樣做無疑是極不正確的。

我們知道,電冰箱主要存放兩類食品:一是在常溫下容易腐敗變質的食物,如宰殺後的生雞、鴨、魚及其他肉食品,可放入冷凍室內。二是新鮮的蔬菜和飯菜,可用薄膜包裹後放入冷藏室內。但是不論是生肉製品,還是熟食製品都有一定的存放時間。

有些人認為把食品放入電冰箱就不會變質,因而在電冰箱內存放了幾天的熟食取出後不經加熱就食用。殊不知,冷藏雖可抑製細菌的生長繁殖,使食品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其原有的風味和鮮度,但並不能徹底殺死細菌,何況腸道杆菌的耐寒力很強,低溫並不能把它殺死。低溫條件下,細菌隻是被抑製了生長繁殖,一旦溫度適宜,便會迅速複蘇且仍可繁殖。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有些食品不應放入冰箱中,如鮮雞蛋、鮮蔬菜、牛奶等。據科學家測定,鮮雞蛋蛋殼上的微生物汙染相當嚴重,有些還帶有沙門菌等致病菌,這些微生物大都可以在低溫下生長繁殖。而冰箱貯藏室溫度(4℃)不僅不能抑製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還容易對冰箱中其他食品造成汙染。

此外,人們還喜歡把新鮮蔬菜放入冰箱冷藏,特別是芹菜、小紅蘿卜、鮮菇、番茄等蔬菜。這樣做是不正確的,因為這類蔬菜(當然也包括其他蔬菜)中含有一種鮮為人知的細菌——小腸菌,會給人的健康帶來危害。

小腸菌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能在4℃以下繁殖。這樣,冰箱的冷藏室就為小腸菌的繁殖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場所。此外,像蘿卜、番茄,若加工成塊或切成絲、片冷藏後,還會大大增加小腸菌的含量。因此,購買這類蔬菜時要適量,即買即食,最好不要放入冰箱冷藏。

還有,冰箱中不宜冷凍牛奶。有不少人一時喝不完,為防受熱變質,冬天就把牛奶放在陰涼處,夏天就放在冰箱內冷凍。然而,這樣做會使牛奶的營養受到損害。營養學家指出,鮮牛奶是不易保存的食品,對存放的溫度、時間有著嚴格的要求。

消毒過的牛奶存放的溫度為3~6℃,存放時間不能超過12小時。如果高於這個溫度就容易變質,因為牛奶富含許多營養,而這些營養無疑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低於這個溫度,牛奶的營養價值就要受到影響。

尤其是溫度過低結冰後,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脂肪和乳糖會出現明顯的分層不均現象,幹酪素呈微粒狀態分散於牛奶中。而在飲用時經加熱後,蛋白質變性引起凝固沉澱物,從而失去原有的味道,液汁呈水樣,營養價值降低,維生素A可損失30%左右。

不宜在冰箱儲存的食品還有幹果、幹菜、糕點、罐頭等,這些食品在常溫下不易變質。同時香蕉、鮮荔枝、黃瓜、西紅柿、火腿、巧克力等放進冰箱反而會影響食品的品質和風味。所以,電冰箱存放食品要有所講究,不能把冰箱當成存放東西的儲藏地,亂加存放。

廚房用具有禁忌

日常飲食中,人們非常注重廚房餐具的幹淨與否,其實對於餐具的選用,也需要講究科學,也就是說,有很多用具不宜盛放、煮食某些食物,或者某些用具需要特殊的方式清洗等等。這裏,我們著重談談廚房裏用具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禁忌:

1.忌用烏柏木或有異味的木料做菜板

烏柏木含有異味和有毒物質,用它做菜板不但汙染菜肴,而且極易引起嘔吐、頭昏、腹痛。因此,民間製作菜板的首選木料是白果木、皂角木、樺木和柳木等。

2.忌用油漆或雕刻鐫鏤的竹筷

油漆筷子既美觀漂亮,又容易洗滌,很得人們的青睞,然而油漆對人體是有毒的。油漆一般由油脂、基質、有機溶劑、充填劑和苯料加工而成。常用的溶劑有苯、二甲苯、丁醇、丙酮等物質,這些溶劑不僅有毒而且在常溫下能夠揮發,溫度越高,揮發得越快。這些有毒的溶劑可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的肺部,還可通過皮膚、口腔粘膜的接觸進入人體內部。

3.忌用各類花色瓷器盛作料

作料最好以玻璃器皿盛裝。花色瓷器含鉛、苯等致病、致癌物質,隨著花色瓷器的老化和衰變,圖案顏料內的化學物質對食品產生汙染,對人體有害。

4.洗刷餐具別迷信洗潔精

有些人對洗潔精特別鍾愛,不論洗碗、刷碟都要用洗潔精,對洗潔精的過於迷信使人們忽視了洗潔精的殘留。雖然洗潔精中的殘渣微粒進入人體的數量極微,但日積月累的積聚,可引起結腸炎、胃腸炎和消化係統功能失調及受損等症狀。很多時候人們感到胃腸不適時,常常歸結為吃了不潔的食物,其實很可能就與洗潔精殘渣積存過多有關。

此外,日本科學家曾指出,使用洗潔精的人皮膚易幹燥粗糙。

5.忌用洗衣粉洗餐具

有的人習慣於用洗衣粉洗餐具,甚至還有的人用洗衣粉洗蔬菜、水果和動物內髒,這樣做有害於身體健康。

洗衣粉是一種化學合成的有機物,由烷基苯磺酸鈉添加增白劑、熒光劑等物質組成。它表麵活性劑分子量較大,吸附性較強,接觸餐具之後不易用水衝淨,加上一些餐具常有裂縫、缺損等,很容易在裂損的粗糙麵滲入,從而殘留一些表麵活性物質。日積月累地食入,便可導致肌體出現慢性中毒。

用洗衣粉洗直接入口的瓜果、蔬菜就更不安全了。因為擦抹在瓜果上麵的洗衣粉會隨水溶液滲入瓜果、蔬菜的內部,而滲入內部的毒性成分是用水無法衝掉的,洗衣粉中的磺胺酸、純堿、元蝗粉、泡水堿和磷酸鹽等,均具有中等毒性,甚至有的具有致癌作用。

這些有毒物質可破壞紅細胞膜,引起肝、脾腫大和膽囊擴大,導致肌體的免疫力下降,對人體健康是一個極大威脅。

科學的餐具消毒方法

人們洗餐具的方法很多。有人把餐具放在盆裏洗;有人先用洗潔精洗,再用自來水衝淨;也有人用自來水邊衝邊洗。洗完後,有人用抹布把餐具擦幹,也有人把水瀝幹就將其放在櫃子裏,等下一餐使用時再用自來水衝一下或用開水燙一下,以為這樣做就萬無一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