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樣做還遠遠不夠。有科學檢測顯示,在洗淨的餐具中,大腸菌群的檢出率為58%左右,說明即使是洗淨的餐具,仍有許多細菌存在;抹布的大腸菌群檢出率為50%左右,說明用抹布擦幹洗淨的餐具,會導致再次汙染。
正確的做法是:先用熱水對餐具進行去汙處理,再用流水反複過淨,然後進行消毒。目前,餐具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幾種:
1.煮沸消毒
這是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溫消毒要真正達到效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作用的溫度,另一個是作用的時間。因為很多細菌(如常引起急性腹瀉的的大腸杆菌、沙門氏菌、誌賀氏菌、霍亂弧菌、蠟樣芽孢杆菌等)要經100℃高溫作用1~3分鍾或80℃加熱10分鍾才能死亡。加熱溫度如果是56℃,即使加熱30分鍾後,這些細菌仍可存活。
此外,某些細菌對高熱有更強的抵抗力,如炭疽芽孢等。如果作用溫度和作用時間不足,隻能殺死極少數微生物,並不能保證殺死大多數致病性微生物。
2.蒸汽消毒
在鍋內加蒸格消毒,依靠鍋中水燒開後產生的蒸汽來殺滅細菌,俗稱隔水蒸。此法要等水燒開後繼續燒10分鍾才有效。
3.藥物消毒
可用於餐具消毒的藥物很多,必須選擇有衛生部門批準文號的。可按使用說明中的比例配置消毒液,水量以浸沒待消毒的餐具為宜,消毒浸泡時間約5分鍾。以下介紹兩種消毒液。
——漂粉精片,將1粒藥片碾碎,加入1000毫升水,將餐具浸泡5分鍾即可。消毒液的有效時間為3小時。
——3D洗滌靈,濃度為2%,將餐具浸泡5分鍾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藥物消毒前必須把餐具洗淨,因為油垢會影響消毒效果。
4.洗碗機消毒
洗碗機是一種清洗、消毒一體機,方便實用。必須注意的是,水溫一般應保持在85℃左右,衝洗消毒時間在40秒,這樣才能保證消毒效果。
5.消毒櫃消毒
消毒櫃有臭氧和遠紅外等種類。將餐具放入消毒櫃,打開按鈕,15~20分鍾後關機冷卻即可。
當然,采用何種方法對餐具進行消毒,應根據每個家庭的具體條件而定。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後的餐具如果存放不當,仍有受到細菌汙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是把餐具放在不鏽鋼等清潔的櫃內,當然櫃子必須經常清洗。消毒櫃可兼作保潔櫃,而一般木櫃則很難保證餐具不受細菌汙染,因此,餐具消毒以在使用前進行為宜。
有一些人雖然也對餐具進行消毒,但由於方法不正確,所以很難達到消毒效果。
例如有人以為消毒水濃度越高消毒效果就會越好,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消毒水的濃度過高,易在病菌表麵形成保護膜,反而殺滅不了病菌,且會刺激人的口腔、鼻腔黏膜,使呼吸道受損,反而容易感染病原體。同時濃度高的消毒液中氯的揮發速度快,具較強的腐蝕性,濃度過高會對肌體產生刺激,造成中毒。因此,一定要按說明書的配比兌製消毒水。
還有些人以為酒也能起到消毒作用,索性就用酒消毒碗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此種情況很常見。殊不知,醫學上用於消毒的酒精度數為75度,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多在56度以下,而且白酒畢竟不同於醫用酒精。所以,用白酒擦拭碗筷,根本達不到消毒的目的。
七種最容易忽略的衛生細節
1.忌用塑料容器長期盛放食物
有些家庭和餐廳的廚房裏,喜歡用塑料容器長期存放食油、牛奶、白酒等食物。其實這種做法很不衛生。
大家知道,塑料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成分是聚乙烯,並由許多單體聚合而成,在製造過程中加入了一定量的增塑劑、穩定劑和色素等。據分析,許多塑料單體、增塑劑、穩定劑、色素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損害。
聚乙烯塑料是一種有機物,是由許許多多乙烯單體聚合而成的,當遇到脂溶性有機物之後,時間一長,塑料中少許乙烯單體就會被緩慢溶出,人食用乙烯單體對身體極為不利。聚氯乙烯塑料長期接觸食油、白酒則可溶出增塑劑,對人體有害,而且,聚氯乙烯單體也有致癌作用。
同時,聚乙烯塑料的透明度大,也經不起自然界的“剝蝕”,易老化變質。因其透明度大也會受到紫外線的作用,以及氧氣的“腐蝕”,會產生異味。比如,用來包裝食品最安全的聚乙烯塑料桶存放食油,因聚乙烯也可移溶於食油中,從而使食油出現蠟味,影響食品的感覺性狀。
據實驗測得,用塑料瓶盛裝白酒,存放1年,溶解在酒中的乙烯單體含量可達20ppm,即1千克的酒中含有20毫克的乙烯單體。
醫學研究還表明,空氣中乙烯單體濃度達到0.5ppm時,可使人出現頭暈、頭痛、惡心、食欲減退、記憶力下降、失眠等症狀,還可能導致貧血。
因此,一般不宜用塑料瓶盛裝食油或酒類,塑料容器隻可短期存放食油或在旅途中臨時使用。存放食油、酒類的容器,應選用玻璃、陶瓷容器。如用玻璃容器盛油,應選用深色玻璃製品,以免光照會影響食油品質。存放食油的器皿最好放在陰涼通風處。
此外,用塑料容器盛牛奶,在日光燈的照射下,不僅損失維生素,而且喝起來還有一股紙的味道,牛奶變味率高達75%,而貯存在紙盒裏的牛奶變味率僅有2%。如將裝有牛奶的塑料容器在燈光下照射24小時,牛奶中的維生素C幾乎全部損失,維生素B2也有損失。
2.勿用金屬器皿放鹽、醬油、醋
金屬器皿(尤其是不鏽鋼金屬)容易和電解質發生化學反應。長時間用金屬器皿存放食物,一旦起化學反應,就會使有毒的金屬元素溶解出來,這樣就容易中毒。
另外,不鏽鋼是由鐵鉻合金再摻入鎳、鉬、鈦、鎘、錳等微量金屬元素製成的。它雖然亮麗、耐腐蝕,但一旦其中的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積累的數量達到一定的限度後,就會危害健康。盛放鹽、醬油、醋等,最好用陶器或者玻璃製品。
3.忌用保溫瓶裝啤酒、牛奶或沏茶
有人常把散裝啤酒、牛奶裝在保溫瓶裏,用保溫杯沏茶等,認為這樣既方便又保溫。其實這樣做是錯誤的。
保溫瓶內壁長期存熱水,會有一層水垢,其中含有鎘、鉛、鐵、砷、汞等多種有害物質。啤酒是一種酸性飲料,可以將上述有害物質溶解在啤酒裏,人如果飲用這種啤酒就容易中毒。
牛奶煮沸後也不宜盛入保溫瓶或保溫杯裏,因為當牛奶溫度降低後,牛奶中原來未被殺死的細菌或瓶(杯)內含有的細菌,就會在適宜的溫度下,將牛奶當成營養豐富的“培養基”大量繁殖,約20分鍾就會繁殖1次,隔3~4小時,整個保溫瓶或保溫杯中的牛奶就會變質。
保溫杯沏茶也會對飲茶者造成危害。因為茶葉含有大量的鞣酸、茶堿、芳香油和多種維生素,如果用保溫杯沏茶,使茶葉長時間浸泡在高溫、恒溫的水中,就如同在爐火中煎煮一樣,茶葉中的維生素會遭到破壞,這樣不但會使茶葉的營養價值降低,而且會使有害物質增多。如果人們經常飲用這種茶水,則會導致消化係統、心血管、視神經和造血係統多種疾病的發生。茶葉最好在茶壺中用70~80℃的開水衝泡,衝泡時間也不宜過長,最好是衝泡後立即喝。
4.別用鋼絲刷子刷鋁鍋
當鋁鍋使用一段時間後,表麵會變得灰黑暗沉,有些人便用鋼絲刷將其刷洗一遍。殊不知當鋁鍋用鋼絲刷擦洗之後,再用來裝食物或做菜,鋁鍋中的鋁容易溶解於食物中,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將鋁吃進了體內。
體內過多的鋁會妨礙人體的代謝功能,對人體構成危害,並抑製消化道對磷的吸收,使體內磷水平下降,進而影響鈣的吸收,破壞體內鈣、磷比例,出現骨骼、牙齒生長發育遲緩,老年人出現骨折、骨質疏鬆等症狀。
同時,鋁和其他化合物還可抑製胃蛋白的活性,使胃酸減少,消化功能紊亂。如果鋁進入腦組織中,還可引起大腦神經係統退化,智力減退,老年人還可能出現老年性癡呆,兒童則可能導致智力發育異常。
鋁鍋表麵的灰黑色膜是一片保護膜,對人體並無危害,因而不必講究。如果非要除去鋁鍋上的墨跡,可用百潔布加去汙粉,沾些水後,再蘸一些洗潔精,來回擦拭,就可以使色澤恢複光亮。
此外,剩飯剩菜也不宜用鋁鍋盛放,尤其是用來盛放過夜。鋁鍋的抗腐性較差,酸、堿、鹽都可與鋁起化學反應,一是可腐蝕鋁鍋,縮短使用壽命;二是鋁鍋含有的金屬元素溶解出來,對人體產生危害。
當醬、醋、鹽、糖、酒菜、麵粉及其他酸性或堿性食物放入鋁鍋過久,其中有些成分就會與鋁鍋內壁表麵的氧化層發生緩慢的氧化反應,從而會腐蝕鋁製品,這樣的飯菜無疑對人體是有害的。
用鋁餐具盛食物,最好當天食用,當天洗幹淨。若長時間不用,可在鍋上塗一層食用油,用塑料包好,放在通風幹燥處。
5.擦桌抹布應充分清洗消毒
有實驗表明,在家裏使用一周後的抹布,滋生的細菌數會讓你大吃一驚。如果在餐館或大排檔,情況會更差。因此,在用抹布擦飯桌之前,應當先充分清洗。抹布每隔三四天應該用開水煮沸消毒一下,以避免因抹布使用不當而給健康帶來危害。
6.洗淨的餐具或水果不必用毛巾紙巾擦拭
毛巾不宜擦餐具或水果。人們往往認為自來水是生水不衛生,因此在用自來水衝洗過餐具或水果之後,常常再用毛巾擦幹。這樣做看似衛生,實則不然。幹毛巾上常常存活著許多病菌,而自來水大都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所以用自來水徹底衝洗過的食品基本上是潔淨的,可以放心食用,不必再用幹毛巾擦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用衛生紙擦拭餐具水果也是不科學的。醫學檢測證明,許多衛生紙消毒並不過關,即使消毒較好的產品,在擺放過程中也容易被汙染。用這樣的衛生紙來擦拭碗筷或水果,並不能將物品擦拭幹淨,反而還會在擦拭的過程中帶來更多的病菌。
7.不宜用白紙包食物
白紙在生產過程中,加用漂白劑及帶腐蝕作用的化工原料,紙漿雖經過衝洗過濾,仍含化學成分,會汙染食物。
用報紙來包食品則更不可取,因為印刷報紙時,會使用許多油墨及其他有毒物質,對人體危害極大。其中的二氧基類化合物,已證實是僅次於鈈的烈性毒物,能導致肝癌和不育症。
眾人吃飯最好分餐而食
分餐而食在我國古已有之(大約戰國時代),但是到了明清時代,眾人合吃的“會食製”完全取代了“分餐製”,並逐漸形成一種特有的民族飲食傳統,如今更是盛行。每當節假日,人們大多喜歡三三兩兩到餐館“撮一頓”,或是親朋好友在家聚餐,又熱鬧又便於交流感情,其實這樣做不利於身體健康。
國外很多地方都有分餐而食的習慣,如新加坡、日本等。作為世界衛生城市的新加坡,人們在吃飯時,使用公筷、公勺非常普遍,無論是大型宴會還是小型聚會,分餐而食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這種分餐意識的背後是較強的衛生意識和健康意識。
日本人也有分餐而食的習俗,有科學家分析說,這是日本人長壽的主要原因。日本人的分餐習慣是從小培養的,從20世紀80年代起,分餐而食在日本家庭已相當普及了。
其實,分餐不是目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分餐而食是一種安全、衛生的飲食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飲食方式並沒有受到我們的重視。
合餐共吃是我國傳統民俗文化最核心的一部分,我們吃飯講究氣氛,認為聚餐是一種情感交流的方式,吃則在次要。大家的筷子伸到一個盤子裏是團結友好、不分彼此的表現。眾人團團圍坐,說說笑笑,熱熱鬧鬧,並且可以通過“敬酒夾菜、推杯換盞”來聯絡感情、協調人際關係或者談生意、切磋事宜、溝通思想等,否則這桌飯吃得就“沒勁”!
還有很多人認為,一起吃飯的都是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天天在一起,沒有什麼不安全,如果分餐而食,大家都感覺好像有一層隔閡似的,影響熱鬧的氛圍。
有醫學專家指出,分餐可以預防、減少各種疾病的交叉感染機會,有效杜絕病從口入。傳染病之所以能夠形成流行病,傳播途徑非常關鍵,而食源性傳播是最易傳播的一種途徑。例如某人唾液中或汙染的雙手上帶有致病菌,這些致病菌有可能通過集體同桌用餐相互傳播,導致傳染病的發生。
甲型肝炎病人用過的餐具、吃剩的食物都可能傳染肝炎病毒,如果和肝炎病人合用餐具,或吃肝炎病人吃過的食物,或在一個碗裏吃菜喝湯,都有可能通過飲食感染肝炎病毒;甲肝患者和戊肝患者與其他正常人共餐,他們的唾液和其他體液,可以通過頻繁的相互夾菜、筷子相互接觸而導致肝炎病毒的傳播。
可以想像,就餐時,大家相互夾菜,相互碰杯,是否患有傳染病,誰都不知道,導致病菌有可能就在這相互夾菜碰杯的過程中傳播。如果其中一人是傳染病患者或病菌攜帶者,其用過的筷子、接觸過的食物,都有可能成為傳染疾病的源頭。而分餐而食則可以有效阻斷共餐人員之間相互傳播傳染病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