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運動使生命更精彩(1 / 3)

第二章運動使生命更精彩

世界醫學專家公認,缺乏運動可能引起以下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能力降低、消化病、全身性骨、關節病、動脈硬化、肌肉無力、由神經係統衰退引發的老年性癡呆症等。

健康需要三大營養

健康需要三大營養

第一是飲食營養——通過科學的“吃”完成。

第二是行為營養——通過合理的“動”完成。

第三是心理營養——通過適度的“心理調節”完成。

事實上“動”是最容易被我們自己砍掉的一環。但“動”對人的影響遠遠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我們提倡,人們應該把“行為營養”放在第一位,為什麼?因為隻有運動,人對食物中的營養吸收才會更好,利用得更全麵;而在心理方麵,隻要動得科學,人的心理狀態才可得到有效調節。

運動是一個人體質健康的基礎。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專家曾經對俄羅斯宇航員進行過研究研究。他們發現,宇航員在太空呆了7個月以後,體質出現了驚人的變化。

人進入太空後,沒有了方向感,沒有了用力感,肢體動作非常少。俄羅斯宇航員在太空生存了7個月以後回到地麵時,已經不知道怎樣邁步。因為神經係統的傳遞信號速度衰弱到了極低狀態,無法正常指揮身體的運動能力。

太空中沒有地球吸引力和大氣壓力,宇航員的骨骼代謝模式與地球上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骨質疏鬆化現象。研究發現宇航員在太空中,骨骼總量減掉了30%左右。所以他回到地麵後,不敢做任何運動。因為骨骼關節功能下降,骨質疏鬆,容易出現骨折問題。

在太空中,宇航員做什麼動作都不用費力,肌肉大幅度退化。研究發現:宇航員在太空中七個月,由於運動少,負重少,用力少,出現了“神經、骨骼、肌肉”的“用進廢退”現象。具體表現是:運動神經係統功能衰退,幾乎不能行走;肌肉總量下降,雙腿肌力衰退2/3,而骨骼總量下降30%。

所以,事實證明:“不動,不愛動”等於“體質衰退”。

大家看一組關於心髒的數據。

大家看到,不同的運動對心髒水平的影響產生了很大的差異。一邊是家兔、家鴨、普通的馬和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心髒與體重之比為每1公斤體重擁有5克的心髒;另一邊是野兔、野鴨、賽馬、經過訓練的人,每公斤體重擁有9.8克的心髒。這說明了什麼我們可以思考,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心髒都出現問題?真相是,心肌水平來自生命方式的需要,所以為了心髒,我們不能不運動!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外形姿勢。很多人往這兒一站,姿勢都是習慣彎腰駝背。我經常問他們:大爺、大媽你們為什麼要駝背?他們說習慣了。我說為什麼不挺起來?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挺著多累啊!

應該說挺著是累。但不挺著,不累的結果是什麼哪?

我告訴大家,第一,凡是駝背的人,骨骼問題非常麻煩。第二,你的肌肉質量的問題。第三,更可怕的是彎腰駝背會使人的許多器官受損。

大家都知道,一座現代化的城市,交通設施是關鍵。但是不管交通網絡多麼發達,如果路上的車都是一些跑不起來的破車,如果道路汙染嚴重,這個城市還是有問題。體質也是一樣。如果常年手腳冰涼、易疲倦、嗜睡、愛瞌睡、易怒、易急、稍一跑動氣喘,可能就是你的血液也了問題。一是血液中的紅血球質量下降,二是紅細胞的環境因素不好,血黏度過高等。

紅血球質量指的是紅血球數量、紅血球質量、紅細胞的攜氧能力。

紅細胞的壽命大約是120天,它的工作是為全身細胞送去氧氣。紅細胞的質量與鍛煉密切相關。

我們可以看到,跑步、行走是提高紅血球質量最好的手段。如果一天到晚坐著、躺著,紅血球質量隻會越來越糟糕。

每天做半個小時的大步走或慢跑,可有效提高你的紅血球質量。

很難說胖與瘦誰好誰壞,肌肉與脂肪的比率是否正常才是關鍵!這個比率變化與運動有關:

我們看到人在年輕時肌肉多,中年肌肉下降,如果不加強運動,就會出現肌脂比例倒置現象。脂肪含量過高,肥胖成為中老年人的普遍問題。

人在勞動或運動時,肌肉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肌肉代謝狀態良好,人體所攝入的一切營養都會因勞動、運動消耗。一旦勞動或運動量減少,肌肉代謝降低,而儲蓄代謝狀態相對興奮,人體的肌脂比例就會發明顯變化。

其實,人體的肌脂比例是始終處於變化狀態,不可能一成不變。

控製肌脂比率的最好方法是:控製飲食+體質鍛煉。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表明,每年全球有兩百萬人死於“身體缺乏活動”,而且這種現象在貧窮國家與富有國家一樣普遍。全球每年有3000萬人直接或間接死於缺乏運動所引起的病症,其中80%的死亡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而上樓梯甚至是走路等簡單的運動,每年可使數百萬人免於被疾病奪去性命。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現在全球有60%至85%的人缺乏運動,缺乏運動已成為全世界死亡與殘障的十大原因之一。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必須久坐的職業,兒童喜好電腦遊戲而不願戶外活動,人們習慣於乘車而不再借助步行這種最廉價、有效的運動方式,導致普遍活動不足,肥胖比例不斷上升,健康和幸福卻急速下降。據權威機構預測,未來十年每死亡10人中,就有6人死於心髒病、中風、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這種情況在數十年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為了自己,也為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趕快運動起來,哪怕是最簡單的步行!不要為了便捷而放棄健康,放棄生命。你可以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提前下一站車徒步快走到公司,放棄電梯改走樓梯,把部分上網時間改成體育鍛煉等等。任何簡單的鍛煉方式,都可以改變你的生活,改變你的未來!

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要想以最少的投入換取最大的人群健康,隻有預防能做到。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前50年,美國政府由於片麵強調治療照顧而忽視了預防,50年間政府的衛生經費增加了10倍,但國民的健康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改善。1979年美國衛生福利部在《健康人民》一書中提出:“如果一個國家想要增進國民的健康,最重要的工作是集中醫療和社會資源,投注在疾病預防上麵。”書中宣稱:“預防觀念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們現有的科學知識足以提出改善健康的良好建議。”

從1961~1981年,美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比例,由原來的25%增加到50%。據1982年的一項調查,參加人數超過2500萬人的運動項目多達十三項——它們是遊泳、騎車、釣魚、野營、劃船、保齡球、健美、跑步、旱冰、彈子球、壘球、籃球。

到上世紀90年代,美國衛生福利部門製定了四項目標:

①增加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參加可改善心肺功能運動的青少年應超過90%;18~65歲成年人參加體育活動的應超過60%;65歲以上老年人應有50%參加體育活動;

②提高對增進健康問題的認識。應有超過70%的人群認識到,哪些運動項目將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並對鍛煉時間、運動負荷等知識能夠正確地理解;

③促使企業開展增強體質的活動,500人以上的企業應采取措施,保證25%的職工可在企業內開展健身運動;

④改進體育評分和監測係統。製定青少年體質評定的係統方法,使至少有70%的青少年參加測定。

我們再看一組數據:

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超過20%的人體重超標,因心腦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50%。麵對這一嚴峻形勢,美國民眾求助於體育活動,以消耗熱量、減輕肥胖、保護心髒。這一行動效果非常明顯。美國冠心病的發病率,上世紀70年代比40年代下降了8.7%,死亡率下降了7%,此後這個比例繼續下降。

遊泳是全身性運動,如果泳姿正確,人體幾乎所有的肌肉都能參與運動。由於水的密度比空氣大很多,在水中前進要比在陸上行走更為吃力。在漂浮的狀態下,人體與心髒所形成的“心體位”與站、坐、行走差別非常大,所以遊泳時心髒負荷並不大。由於水的浮力作用,人體關節組織幾乎沒有受到重力影響,關節負荷非常小。在遊泳時四肢與水摩擦、擠壓,有利於全身血液循環。

短距離遊泳項目的運動員需要消耗大量的磷酸肌酸,而長距離項目則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和能量。長期與水中的氯接觸,使運動員的雙眼適應了這種化學物質,而不會像常人那樣受到強烈刺激。由於不用靠四肢支撐身體重量,遊泳運動員骨質的密度較小,更利於在遊泳中獲得優秀成績。

遊泳不受年齡限製,大多數人都能參加。遊泳使心率加快,有利於血液循環。股動脈等處血管的流速更快。這些對心腦血管起著良好的保健作用。但由於四肢不用支撐體重,故對骨質疏鬆的預防效果不是很好。

足球運動員需要不斷重複奔跑、衝撞、變向和急停等動作,肌肉經常處於無氧狀態下,所以需要很強的抗疲勞能力。比賽中,球員大約每4秒中就要變換一個動作,一場比賽下來,球員需要完成1000~1200個劇烈的肌肉反應動作。一名在英超或意甲踢球的職業球員,在踢滿全場的情況下要以變換大量的肢體動作往複奔跑3~4公裏。另外,每個動作中的用力大者以噸計,小者相當於將一根針踢出幾個厘米,因此足球運動員的雙腿靈活性、控製力非常高,而且要消耗極大的體能。

足球運動員要有良好的視野,眼部肌肉就要發揮作用,神經係統傳達信息的速度要達到每小時430公裏,才能把一場比賽踢好。足球運動員需要雙腿支撐全身的重量,不斷變換身體位置(跑、跳),因此下肢骨骼關節骨質質密、膝踝部關節韌帶質量都很優秀,腿部肌群也很強壯。

由於需要在重力和慣性的作用下保持一定姿態,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肌肉常常在長度不變的情況下進行收緊。在冰上翩翩起舞時,他們骨盆周圍的韌帶處於異常緊繃狀態。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肌肉的緊張程度將大大提高。花樣滑冰運動員在一連串滑行中還要跳躍、旋轉、正向反向用力等,所以神經係統對肌肉的控製力非常強。運動員有很好的平衡感。

由於要跟著音樂節奏動作,他們的聽覺比較發達。

自行車運動是消耗氧氣的有氧運動,因此對耐力素質要求較高。由於運動時間較長,要消耗極大的能量,因此身體會通過消耗一部分體內脂肪來補充能量,這將使體重明顯減輕。在比賽中,運動員的心髒每次搏動可泵出血量大約200毫升,使大量含氧的血流充實全身血管,為能量代謝的氧化過程提供了堅實基礎。

沒有任何一個運動項目能像百米短跑那樣,使身體肌肉的無氧代謝能力發揮到極限。在百米短跑中,腿部所有的肌肉都得到了專門的鍛練。在百米短跑的前40米,動作劇烈程度極大,因此需要動用肌體內儲備的磷酸肌酸。這種化合物儲備在肌肉細胞中,在無氧情況下分解後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由於整個身體在運動過程中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將分泌出大量腎上腺素。短跑運動員具有最好的神經反射功能、最敏銳的感覺和最快的反應能力。

人的正常生存要靠心髒不停地跳動,使血液在身體裏不停流動,把氧和各種營養物質及各種生化酶等帶到各個身體組織。同時把身體代謝的各種廢物、毒素帶出來,通過肝髒、腎髒、汗腺排除體外,使身體始終處於正常狀態。但是,長期的靜態,會導致心髒肌肉漸漸軟弱,心髒每次跳動輸出的血量減少,血液流動緩慢,氧、營養及各種生化酶等不能及時送到相應組織。各種毒素、廢物不能及時排出,甚至由於有些毒素在體內滯留時間過長,破壞機體組織細胞,給健康埋下隱患。如果體內沉積的毒素長期得不到清理,就會變成大的病患,比如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腦血管病及骨骼疾病等。

除了大便、小便外,人體最重要的排泄的途徑就是“出汗”。正常人每天出汗約500~1000毫升,其中98%是水,其餘為尿素、尿酸、乳酸、氯化鈉等體內產生的廢物。但是,很多人出汗量根本達不到這一標準,結果使毒素沉積,為各種疾病的滋生創造了條件。

所以,為了身體健康,需要動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慢跑!適度的跑步鍛煉,會使心率提高、血流加快,給身體組織供應充足的氧氣和各種營養物質,將代謝的廢物和毒素快速排出體外。由於運動時血液循環的速度比平時快很多,而且大量毛細血管開放,血液快速流動,把氧氣和營養物質、生化酶等帶到各個組織,將各種廢物、毒素通過汗腺排泄體外,使機體的內環境處於清潔狀態。研究發現,經常參加慢跑,可以避免許多疾病,或者使疾病得到緩解甚至康複。慢跑還能有效地維護皮膚健康,使之富有色澤彈性。

大家都沒想到,皮膚變糟,絕不是辦公環境不好,也不是吃得不好,也不是壓力大,是因為你的身體出了問題。所以我給很多人說要多出汗,這時候皮膚的調節能力就會有明顯好轉。

我告訴大家我們的汗是鹹的,能夠排毒。如果你用辦公室的舒服、家庭的舒服、車裏的舒服,把自己的排毒方式扼殺掉的時候,最終受傷的就是你自己。

我建議大家每一周出一次透汗。有人說我平常吃飯流汗,我跟他們說,中國有句老話:脖子流汗,一輩子白幹。什麼概念?我說一輩子白幹就是你死了一輩子都是白幹。如果你近期吃飯脖子流汗,晚上睡覺盜汗,那非常危險。我告訴大家,從現在開始流汗。我總是在最炎熱的時候穿著雨衣去跑步,跑步的過程中很熱,這時候就會大量出汗。

有天下午北京熱得不得了,我開車的時候,我看到車廂裏的溫度是44度。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穿上雨衣跑步,大概跑了半個小時,大概一個小時下來我減掉了兩公斤體重,這是汗。這個時候大家真的沒有想到,我的汗排出去的時候,我馬上開車去講課。雖然車窗是搖死的,但是我感覺非常舒服。

從現在開始,大家記住一條,我們現在特有的辦公環境和生活環境裏,不出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我們要打通自己的皮膚,這個皮膚是人的第二個腎,很多體內的毒素都得靠出汗帶出去。

鍛煉肌肉有什麼好處?

動脈硬化沒有任何特效藥,運動是防止動脈硬化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上樓梯、走路、爬山、跑步、騎自行車等,當兩條腿的肌肉動起來的時候,對人的血管是非常好的。保持血管彈性最佳的有效方法是運動。

很多人不太注意靜脈曲張,扼製靜脈血管曲張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爬山、爬樓、做操。再告訴大家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大步走。體內壓力是生命必需品,血液流動、心髒跳動、細胞排泄,都需要壓力的幫助。生命所有活動都來自壓力,不運動就沒有壓力,壓力是非常關鍵的。

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健康的十大標準”,分別是:

①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進行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緊張與疲勞。

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③善於休息,睡眠好。

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⑤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⑥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⑦眼睛明亮,反應敏感,眼瞼不易發炎。

⑧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⑩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請注意,這裏專門提到了“肌肉豐滿”的問題。可是,我們往往並不太注意自身肌肉的質量。

人們往往把“腰膝酸軟”“尿頻”“尿急”“性事障礙”等現象歸結為“腎虛”,對這樣的男性來說,似乎補腎刻不容緩。此時人們多把注意力放在藥補上,我建議大家把眼光放在提高肌肉質量上。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藏精,腎實則骨有生氣,疽不附骨矣;肝主筋、藏血,若肝血不足,血不容筋,則出現痙攣、麻木、屈伸不利;脾主肌肉、四肢,如脾失健運,則化源不足,肌肉瘦削,四肢疲憊,活動無力,傷病亦難以恢複。

如果我們逆向思考這些概念,我們會發現:

“動”者骨堅。傳統武術中的硬氣功,現代體育中的舉重,說明了運動對於堅固骨骼的作用。一個運動員能舉起自身體重三倍以上的重物,骨骼卻沒事。對一些骨病患者來說,運動是重要的康複手段。

“動”者氣血旺。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經過一個階段的勞動或運動,人會有一種身心開朗的感覺。

“動”者脾和。勞動或運動之後,人往往還有胃口大開之感。

生命在於運動!肌力為動之本!如腸胃蠕動、肢體運動、血液流動、神經傳導等,均與肌力有關。

男人四十要大修,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就為時已晚。

首先要修理的,就是肌肉。

肌肉好比男人的土地,如果不及時修理,男人們就失去了生命之本,因為肌肉是保證男性荷爾蒙的首要基礎。男人到40歲時,男性荷爾蒙的丟失速度非常快。一發胖,體內荷爾蒙立刻會降低。男性雌激素多,就會表現出打呼嚕、胡子變少,聲音變細,小心眼、性能力下降等。

很多人都覺得,40歲再鍛煉肌肉,能有什麼用?其實,人的肌肉最大特點是用則生,不用則退。隻要練了,就能保持最佳的健康狀態。

男人肌肉從8歲開始一路上升,32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坎。32歲以前開始肌肉鍛煉,相當於向健康銀行裏存錢。管理健康要管理肌肉,鍛煉肌肉是防止體質下降最為簡單有效的方式。56歲是男人最危險的年齡段,要鍛煉肌肉防止衰退。

希望大家理解一個概念,就是“肌肉若一”。《黃帝內經》說到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書中記載,皇帝問當時的醫學家:“為什麼先人到百歲還有子?為什麼現在50歲的人無形,身體變胖,無子?”醫學家說:“先人之所以百歲有子,始終肌肉若一。”肌肉健康並不是說要100歲還想生育,而是說100歲時你的身體能力非常好。現在很多人不太關注這個。

中國男性的“男”是上田下力,男人生來是在地裏幹活的,男人生來就要肌肉發達,有攻擊力。中國有句古話:“好男一身肉,好女一身膘。”女同誌胖一點好,千萬不能太瘦。今天我們是“好男一身膘,好女沒有肉”,這是非常危險的。一個男同誌扒掉皮之後應是滿身瘦肉才對,可現在是滿身肥油。

男人體內有種物質是男性荷爾蒙,荷爾蒙和肌肉質量成正比。當肌肉減少時,男性荷爾蒙會流失。男人的肌肉在一生中都十分重要,是百分之百重要。

肌肉鍛煉是打開男性荷爾蒙的一把鑰匙。2003年北京搞了一次國際健美會議。主辦者邀請我參加,並交給我一個任務,讓我搞活會場氣氛。美國專家講課後,我第一個舉手。我站起來說:“您講得非常好,讓我受益匪淺。但我是男性,不愛鍛煉肌肉,不愛健美,你是否能用一句話讓我鍛煉肌肉熱愛健美?”當時會場就炸了,因為去的大部分人都是健美教練,那些人都不看專家都看我,會場亂了。當會場慢慢安靜下來的時候,那個美國人微微一笑:“在美國,任何一個有知識的男性都知道這句話,男性的肌肉鍛煉,是打開自身荷爾蒙的鑰匙。”當時全場隻有一個人鼓掌,就是我。各位男士,熱愛鍛煉吧,把生鏽的啞鈴、拉力器拿出來練起來。這樣就能保持良好的性功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和挑戰意識,你的心態也會非常優秀。

過去人們對肌肉的質量、肌力大小、肌肉消退與否關注得很少,中老年人對此更不感興趣,任其肌力消退,很少關注肌肉質量。研究表明,人在30歲左右肌肉的比例開始下降,60歲時下降量可達40%~60%。如果不努力保持肌力水平,將使你在中年之後飽受各種疾病的困擾!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中老年人鍛煉的五項指導原則:要特別重視有助於心血管健康的運動;重視力量訓練;關注與鍛煉相關的心理因素;維持體能運動的平衡;高齡老人和體質衰弱老人也應參與運動。這裏特別提到了力量訓練。

中老年人防病、健身、治病、益壽延年的運動項目很多,較為適合的項目有行走、跑步(健身跑、原地跑)、遊泳、騎自行車、爬樓梯、門球、乒乓球、台球、羽毛球、打網球、太極拳、五禽戲、冬泳、爬山、劃船等。大家可根據自然環境、身體狀況、個人愛好等,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肌力訓練的意義:

①防止肌力消退而導致的行動能力下降。許多中老年人都有“不敢動”的心理,結果是越不動越不敢動,越不敢動越不動,形成了從心理到行為的惡性循環,使許多人的行動能力低下,甚至行動不能自理。嚴重者將導致肌肉質量下降,如肌肉萎縮、肌腱韌帶彈性下降、關節變硬等。所以許多不經常活動的中老年人,肌肉、肌腱、軟組織損傷的幾率反而增大。

②肌力消退將引起全身肌肉鬆弛,包括結締組織鬆弛,有些中老年人因此出現胃下垂、子宮脫垂、老年疝氣、尿失禁等症狀。

③肌力下降導致肌肉總量下降,更嚴重的是引起代謝功能障礙。嚴格地講,代謝病的產生與此有著很大關係。

④肌力消退、肌肉總量變少,會導致激素水平下降,首先表現為性能力過早喪失。還會出現肌肉無力、行動遲緩等現象。中老年男性激素水平下降,會加速器官的退化,導致脂肪堆積過快。女性的肌力訓練,對調節激素分泌水平至關重要。

⑤肌力消退會導致神經係統衰退。老年癡呆主要是大腦萎縮引起的,而保持大腦總量的方法之一就是運動。目前許多中老年女性朋友流行用最細的針、最細的線織毛衣,她們的目的不是織毛衣,而是鍛煉眼和手。此外,全麵身體運動不僅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對植物神經係統也有著良好的刺激。

⑥肌力消退將使中老年人的抵抗能力下降。我們知道,老年人容易骨折,原因就是骨力不夠。所謂骨力,就是骨骼抗壓、抗折、抗扭、抗彎的能力。骨力來自何方呢?主要來源於正常的肌肉運動和超常的肌肉運動。肌肉的負荷越大,骨力提高得越快。

女人一生真的很麻煩:“天真可愛,亭亭玉立,風韻十足,黯淡無光,煩躁不安,喜怒無常,疾病纏身,老態龍鍾。”這是女同胞一生的寫實,把女性健康問題寫得非常精確。女性在21歲至28歲是最佳年齡段。28歲身體盛壯,35歲麵齒焦,42歲麵皆焦,女人為自己的皮膚、麵容操盡了心。女人一生都在圍繞生育做鬥爭,經常出現心血管、乳腺、呼吸、神經等健康問題。

提到肌肉力量練習,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這是男性的事情,似乎與女性沒有多大關係。傳統觀念裏,往往對女子的力量練習持否定態度。人們認為肌肉型的女性不美,甚至不能接受。實際上,大家對力量練習以及肌肉對人的重要性,缺乏充分了解。

我曾經看過《戰爭與男性荷爾蒙》一書,有一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女性體內男性荷爾蒙偏高者往往是成功者。”我在給國家級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時發現,那些男性荷爾蒙高於普通人的女運動員,她們訓練時的承受力、比賽中的作戰能力、包括抗傷病能力等,確實表現得十分突出。提高女性運動員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肌肉力量訓練。

有人擔心女人練力量會變得十分強壯,就會像男人一樣,其實這是不可能的。首先,女性體內有雌性激素,女性的脂肪水平高於男性,肌肉不是很容易生長。尤其是訓練方法不同,肌肉水平也不同。擔心力量練習使女性過於健壯,完全沒有必要。

肌肉對人體而言,就像第二個心髒。肌肉的收縮、放鬆,使心髒的舒張和收縮來得相對輕鬆,減輕了心髒的工作負擔。人生長到35歲左右,骨骼發展到頂峰,不再生長。但肌肉的生長可以伴隨人的一生。在骨骼完全定型後,人體可以用肌肉的變化來進一步美化形體,以補償骨骼造成的欠缺。如加強三角肌的力量訓練,同時鍛煉腰腹部的肌肉,可以使人看上去腰細、肩寬,顯得格外年輕精神。又如加強腿部肌肉的練習,能使腿部的線條節奏更清晰,同時減去多餘脂肪,使腿部看上去更苗條,更加富有美感。

女性需要肌肉。人生病時,身體可從肌肉分解出能量。肌肉越多,戰勝病魔的機會就越大。肌肉還可以保護骨骼,骨架上“披掛”的肌肉越多,骨架就越能受到良好保護。女性從大約40歲開始,一年將會流失1/3磅的肌肉。如果不參加運動,將堆積相同甚至更多的脂肪。

我們曾給一些中年女性安排肌肉訓練,結果許多人的體重變化不大,但身體外形比例卻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因為肌肉訓練帶來了肌脂比例的優化。也就是說當營養模式不變時,如果肌肉代謝加大,女性肌脂比例將保持良好水平,處於更好的健康狀態。

訓練力量對處於更年期的女性,也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更年期問題使很多女性苦不堪言,試過許多方法卻難以見效。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中國女性更年期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骨與關節疼痛、記憶力衰退和易疲勞;西方婦女則表現為潮熱、盜汗、心血管舒縮症狀等。此外,中國女性在情緒抑鬱、煩躁、失眠、易怒等方麵的發病率也比西方女性高。據統計,更年期女性占全球女性人口的20%,其中80%~90%有更年期綜合征的症狀和表現。

女人天生就比男人擁有較少的肌肉,因為女性體內的雄性激素分泌比男人要低,而雄性激素恰恰是肌肉豐滿的必要物質。雄性激素分泌的濃度越高,肌肉組織就會越多。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一般在30歲開始逐漸衰退,到50歲左右就處於完全結束狀態。此時一個人雌激素低下的適應力是不同的,身體強壯者反應多為滯後型(55歲後出現更年期反應);而反應在40多歲開始的,一般身體多為弱者。

人體12條經絡中有6條(肝、膽、脾、胃、膀胱、腎)自腿上生。如果從雙腿鍛煉入手,就能起到良好的調腎、補氣作用。說起來非常簡單,腿力強壯之後,人的氣力會提高,有助於增強內髒的工作能力。身體鍛煉還可以使女性體內的男性荷爾蒙水平提高,充分改善更年期的不適症狀。

鍛煉肌肉的運動方式,還可以加速機體新陳代謝,燃燒更多的熱量。一項實驗表明,女性一周做3次重量運動訓練,機體的新陳代謝率可提高15%。就一般女性而言,這就意味著每天可燃燒體內多餘的300卡熱量。除了簡單的肌力訓練,增加一些器械項目,肌力的訓練效果會更好。

天天練的含義是,日常活動如肩挑、臂扛、手提、懷抱、極推、上樓等,隻要涉及用力,都可視為肌肉鍛煉。但是這種鍛煉的效果肯定不能與專門使用杠鈴、啞鈴、力量器械的鍛煉相比。利用健身路徑鍛煉肌肉力量,效果會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