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快樂有氧健身走(3 / 3)

具體做法:

在健步的過程中集中精力,控製雙腳的落點,讓它們能成為一條直線。開始時可以尋找走直線的感覺,選擇一段約10米長的直線在上麵行走,並加上一個條件——“堅決不能掉下來”。

關鍵動作:

用擺臂、轉腰、扭胯等動作,保證身體平衡的前提下,雙腳行走在一條直線上。

運動強度:

連續走200步,會有較好的鍛煉效果。

愛心提示

應進行適應性練習,先找到走直線的感覺,再循序漸進進行鍛煉。

防止因身體協調性不好而出現腳下“絆蒜”的現象,以免跌倒摔傷。

老年人走直線幾乎無法完成,可以練習走雙直線。雙腳落點可以不成一條直線,而是各自成一條直線。

“彈”著走

健身功能

不少人在走路時把腳給給忘了,很少有意識地來控製用腳行走。這就造成了走路時的隨意性,或者用力不當,或者方法不正確,比如“八字腳”。不正確的走路方法,不但影響姿勢美觀,而且影響身體健康。許多人的腳病如腳趾痛、拇外翻、腳弓塌陷都是由此而生。練習“彈著走”,可以矯正腳部用力不正確的方式,防止腳部肌肉群的功能下降,使腳弓保持良好的狀態。

人老腿先老,真的沒有錯。但是我告訴大家,這句話沒有說完,人老腿先老,腿老先看腳。我經常到社區問一些老人家,我說各位你們的身高變矮了嗎?手舉起來一大片,都說變矮了。我問第二個問題,誰的腳長大了?也有很多人舉手,這是非常普遍的問題。其實老年人身材變矮、腳卻長大,主要是因為足弓塌陷。

我們的腳上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呢?有人長拇外翻,有人長腳墊,還有人足弓塌陷。但是隻要認真鍛煉,腳弓就會得到改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弓,裏麵有肌肉拽著,很強的肌肉拽著。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塊肌肉也需要鍛煉。一旦對它疏忽,結果肌肉變得無力,開始變薄,足弓開始塌陷。所以這不是長腳,而是足弓塌陷的結果。

今天我告訴大家,要學會彈著走。這個動作做起來很漂亮。手擺起來的時候,腳腕每次都有一個提起的動作,對我們的腳弓鍛煉價值非常大。隻要我們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彈著走,拇外翻的問題,腳墊的問題,足弓塌陷的問題,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具體做法

在健步走中,加重前腳掌和腳趾蹬地的力量,腳後跟基本不沾地,讓身體有節奏地彈跳著行走。

每走一步,十個腳趾和前腳掌都要主動發力,特別是大腳趾頭要用力。這樣腳弓也會參與用力。蹬地速度要快,才能產生彈跳感。腳跟基本不沾地或者隻是輕沾地。

運動強度:

“彈著走”持續200米,就能有較好的鍛煉效果。

愛心提示

彈著走的感覺比較難把握,因此平時應加強練習。

體重過重的中老年人應慎重練習。

倒著走

健身功能

還有一個內容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倒著走。在健步走的過程中,掉轉身體方向,進行背身行走。這種鍛煉的方法旨在以反序運動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提高身體的平衡性和靈敏度。

一般情況下人們很少做反向運動,如倒走、倒跑、倒跳等等。其實,從健身的角度上看,人體鍛煉僅僅向前運動是不夠的。目前國際上流行肌肉的反向健身運動。從科學的角度上看,反序運動是生命需要的。反序運動的功效是多方麵的:

①人體肌肉中,負責反向運動的肌肉量遠遠低於正向運動的肌肉量。因此,它是人體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倒著走的鍛煉可以彌補不足,使雙向肌肉都變得飽滿有力。結實健壯的反向肌肉,對於外界的衝撞力或擠壓力起著一定的緩衝作用,有助於應對意外事故和外傷的發生。

②倒著走能有效刺激人的神經係統,使人的動作更為敏捷和協調。

③倒著走可以促進大腦皮層的緊張感和興奮度,有助於全身功能的調節。

現在練習倒著走的人非常多,但是不少人的走法是錯誤的,這點非常危險。我們應該把腿慢慢地向後伸,踩住以後再移重心,手可以前伸也可以放在後麵或放在兩側,這樣維持一個平衡。這樣慢慢倒著走,效果非常好。你慢點走的時候,鍛煉價值會很高,更關鍵的是沒有危險。

具體做法

在健步走過程中,選擇一定距離進行倒著走的練習。倒著走不光是掉轉身體行走,重要的是它在邁腿方式、行進速度、保持平衡等方麵都有著自身的特點。

最關鍵的是保持好身體的重心,防止因重心不穩而摔倒。

向後邁腿,腳落地站穩後再移動身體的重心。

身體重心落到落地這隻腳後,另一隻腳再離開地麵。

運動強度:

初次練習,可從20米距離開始,以後逐步增加。

愛心提示

倒著走有一定的危險。一旦走不好,身體容易失去平衡,發生向後摔倒、頭著地的現象。因此練習中必須把握好自己的身體重心。

為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應避免在堅硬地麵如馬路、石子路和凹凸不平的路麵進行。選擇草地、土地、沙地會相對安全得多。

在倒著走鍛煉時,不要將雙手背在身後或交叉放於身前,而應自然垂於身體兩側。這樣在遇到意外時,雙手可以本能地及時保護頭部。

老年人神經調節能力教差,發生摔傷的危險較大,所以不宜進行倒著走鍛煉。

怎樣開始“健康跑”

很多人一提起跑步,就認為大步流星、跑上三五分鍾就上氣不接下氣才算跑步。其實這種跑步方式從質量上、數量上看,健身效應是非常低的。怎樣跑步才能稱為“健康跑”?這需要根據不同的體質、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時間,采取不同的跑步方式。

1速度要慢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跑步速度對心腦血管的刺激是不同的。慢速跑對心髒的刺激比較溫和。一般來說,每個人的基礎脈搏數是不一樣的,有的中老年人心律過緩,晨脈每分鍾才五六十次,而有些中青年人的晨脈卻達到每分鍾七八十次。因此,根據自己的每分鍾晨脈數1.4~1.8所得的每分鍾脈搏次數,這樣控製跑步強度是比較適宜的。

2步幅要小

步幅小的目的是主動降低肌肉的用力強度,盡可能延長跑步時間。許多人在跑步中過多地腳腕兒用力,結果沒跑多遠就出現局部疲勞,往往放棄跑步。注意步幅小一些,但動作要均衡。

3路程要長

路程長一點最大的好處是,人體可以主動地將當前血液中的血糖全部消耗掉,同時消耗掉體內蓄積的多餘熱量。這種主動消耗是降低血脂、血糖和緩解血壓的最好方法。就減肥而言,更為關鍵的是它對健康的傷害幾乎為零。

4因人而異

這是健康跑的重要原則。一般來說,每一個人的體質和疾病情況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結合自身條件進行鍛煉。

5注意營養

許多人認為跑步的運動量很大,一定要多補充營養才行,所以大量補充動物蛋白。其實這種補法是不對的。慢跑中人體的消耗主要是血糖,對蛋白質的需求不大。因此,跑步後應該補充碳水化合物。

6走跑交替

對身體較胖者而言,一下就跑較長的距離,身體肯定受不了。所以,可以先走一段,然後再跑一段,交替走跑也算是健康跑。

所謂健康跑,就是以跑為主,而不是走。有些人開始鍛煉時,先是走10分鍾,然後跑5分鍾,這樣交替進行鍛煉,最後慢慢縮短走的時間,加大跑步時間,最後過渡到持續跑上30分鍾。如果你可以一口氣堅持30~50分鍾健康跑,你的健康狀況真的很棒!

7注意幾個問題

①合理安排運動量。要適合自己的身體情況。增加運動量時一定要循序漸進。如果突然把量加得很大,就容易出現肌體疲勞、膝關節疼痛等現象。

②注意兩腳的落地動作。要用腳掌著地。這樣可以利用腳弓的彈力,緩衝落地時產生的震動。

③選擇在平坦和鬆軟的路上跑。在樹林或公園健康跑最為合適。如果是在柏油路上鍛煉,最好穿上帶有海綿墊的膠鞋,以緩衝地麵對下肢的衝擊。

④跑前做好準備活動,使身體各部位,尤其膝、踝關節得到較充分的活動。一定不能出門就跑,更不能一開始就跑得飛快,這樣容易使下肢關節和肌肉受傷。

⑤一旦發現膝關節疼痛,應當馬上減少運動量,尤其是減慢跑步速度。這樣練幾天後,痛感就會消失。如果幾天後疼感反而加重,應當暫停健康跑。可以做些膝關節負擔不大的練習,膝關節疼感消失後再繼續跑。

老人不能“慚愧走”

有個現象大家一定很熟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走路時常常背著手、駝著背。我們把這種駝背走路的姿勢稱為“慚愧走姿”。不少人認為,這是人體老化的正常生理現象。其實不然。如果說老年人駝背是自然現象,那為什麼有些人八九十歲還腰板挺直,而有的人五六十歲就彎腰駝背了呢?多數老年人駝背走,與長時間低頭走路有關。

經常“慚愧走”對身體、心理有一定的傷害。對身體的傷害,如骨關節功能退化、肌肉質量退化,尤其是身體功能性的退化。它將引發代謝性疾病,如老年性糖尿病、老年性心腦血管病。經常“慚愧走”的人,大多心情不暢、目標渺茫,因為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會給身心康帶來不少負麵的影響。

長期駝背走,不知不覺中脊椎骨彎曲,脊髓神經受到壓迫,背部和肩膀將感覺十分沉重,常常有疲勞感。而縮著背會壓迫肺髒的下半部,呼吸時隻能使用肺上半部,所以肺活量不大。胸腔長年受到壓迫,肺病的發病幾率較高。呼吸道衰弱後,不但容易感冒,眼睛也很容易疲倦。同時體內容易滯留氣體,使消化係統運作不佳,表現為便秘或下痢症狀。對一般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對較弱。如果駝著背運動,則不能充分活動身體的各個部位,更不能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

人們之所以對走路姿勢不夠重視,主要是覺得不管怎麼走路,對健康的影響都不大,不像吃飯和睡覺那麼要緊。的確,如果幾天不吃、不喝、不睡,人就會死;但是不正確的走路姿勢對人的傷害卻是長遠的,這點人們更加容易忽略。

在日本,駝背走路的人很少,因為他們在青年時代要接受嚴格的體態訓練,強調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而中國人卻缺少這方麵的訓練,有的人甚至錯誤地認為走路昂首挺胸是一種不謙虛的表現。

這裏特別提醒老年朋友:練習書法、爬山、扭秧歌等,都是追求健康文化的方式。走路姿勢同樣體現出一種健康文化,所以要想身心健康,第一件事就是保持正確的走姿:抬頭、挺胸、擺臂,堅決不要“慚愧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