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新編八段錦
八段錦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氣功動力功法。它由八節組成,古人認為此法具有健身益壽、祛病除疾之效,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取名“八段錦”。“八段錦”在宋代就已有流傳,是一種站式武術導引功法。此後衍生成多種流派。
八段錦
大約在明代初年,出現了“坐式八段錦”,於是將“站式八段錦”稱謂“武八段錦”,或“外八段錦”,而將“坐式八段錦”稱為“文八段錦”或“內八段錦”。“坐式八段錦”傳入嵩山少林寺後,被輯入《衛生易筋經》、《內功圖說》中,稱其為“易筋經十二段錦”。坐勢練法恬靜,運動量小,適於起床前或睡覺前穿內衣鍛煉。站勢運動量大,適於各種年齡、各種身體狀況的人鍛煉。
八段錦全套動作精煉,運動量適度,其每節動作的設計,都針對一定的髒腑或病症的保健與治療需要,有疏通經絡氣血、調整髒腑功能的作用。
宋人蘇東坡在“蘇沈良方”中介紹過八段錦的功效:晨起,盤腿而坐,先叩齒、攪海、鳴鼓各數十次,隨後吐故納新,待氣滿胸,再徐徐而出。然後用手依序按摩腳心、臍下、腰脊間、眼麵、耳項,直至發熱,最後按捏鼻數次,梳發百餘次。蘇東坡親自實踐後,感覺“此法甚效,初不甚覺,但百餘日後,功效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
八段錦其實就是一次全身按摩,認認真真地做一次,通常需要半個小時。醫學研究發現,人早上起來,所有微循環都處於閉塞狀態,心絞痛很容易發作,但做完八段錦以後,就可保平安。曾經有一本書講,一平方毫米的皮膚在安靜狀態開放10根毛細血管,熱療以後,可以開放到50根,按摩以後,可以從10根開放到300根——按摩的作用比熱療還大!
新編八段錦則是在傳統八段錦的基礎上,繼承其動作簡易學等優點,發展成為適合現代人快節奏生活方式的一種簡單便捷的養生功法。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與膝關節朝前,微微曲腿(力量比較好的、年輕人可以下蹲幅度大些,甚至可以到大腿與地麵平行的馬步姿勢),上身直立。雙手掌心向上提到胸前,然後翻手,手心向上,猶如托重物一般舉過頭頂,雙手托天。手臂盡量向後,雙肘自然彎曲,肘關節與耳在同一水平線上。
雙手托天時,在直腰的前提下,通過肩的伸展,使手臂盡量向上向後。同時一定做到眼隨手走,直到雙手托天可以透過雙手縫隙看到天空為止。此動作堅持一到兩分鍾。
可以改變頸部運動模式,增強頸部肌群力量,預防肩部功能的退化,對肩周炎的康複有一定作用。
雙腳站姿與第一式相同。雙臂伸直過頭,做拉弓狀。兩臂徐徐下拉至胸前,一隻手臂在體外側伸直,食指朝天,手掌向外,呈直弓狀;另一隻手放在體前呈拉弓弦狀,弓從頭上拉開。
整個動作過程中頭隨手動,上肢動作要用力,使整個上肢包括胸部、後背都有緊繃的感覺。下肢的馬步動作,中老年人可依據自身情況選擇直立下肢或微微屈腿。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次數,一般控製在左右各20次~50次。
通過此練習有效地消耗體內脂肪,增加肌肉,起到控製體內肌脂比列,從而有效預防慢性疾病的作用。
雙腳站姿與第一式相同。雙手如拽拉一根皮筋,在體前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同時用力向斜上、後和斜下、後方拽拉,直到雙手、胸腹完全拉開。
注意上肢一定要直立,繃住腰。手臂拉開時,身體可以感覺到明顯的抻拉感。練習數量為左右各30次或以上。
通過此動作的練習,使整個髒腑形成特殊的活動,對內髒的血液循環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同時,雙臂拉舉揉髒腑,可以減少內髒擠壓,保持髒腑健康。
雙腳站姿與第一式相同。上身以腰為軸,在頭的帶動下做垂直轉動,直到轉到自身的最大角度。雙手跟在頭的後麵,當身體轉到最大角度後,雙手轉到眼前,成搭涼棚狀。雙眼通過涼棚遠眺,保持回頭遠眺2~3秒。然後在頭的帶動下身體轉向另一側,重複剛才的遠眺動作。
這個動作的要點就是眼睛的感覺,一定要用眼睛帶動頭,頭帶動整個頸部及上肢轉動。整個過程中腰盡量做到直立,手跟在身子的後麵,直到轉到最大角度再轉到前麵。左右做10~20次。
可減輕因活動模式單一而導致的腰痛問題。可以有效地鍛煉腰部肌肉群,提高腰部力量。同時對脊柱骨、椎間盤等腰部關節疾病的預防與康複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