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安全是健康的底線1
我們需要提醒健身者:運動固然提高人體免疫力,但多多益善、急於求成的過度運動,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運動不當損健康
“生命在於運動!”隨著現代人健康意識的提高,健身運動成為一種生活潮流。於是,我們常常見到年輕人茶餘飯後到健身房,舍不得花錢的老年朋友半夜三更就起床去爬山、跑步。我們需要提醒健身者:運動固然提高人體免疫力,但多多益善、急於求成的過度運動,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但研究資料顯示,運動造成骨折等嚴重的急性損傷雖然很少,但一些軟組織損傷、淤血、腫脹等小創傷卻常常被人忽視,結果小創傷逐漸發展成慢性疾病,損害大家的健康。
運動不當和過量會造成肌體損傷,如打網球會造成肘部肌肉拉傷、疼痛,仰泳、蝶泳會造成肩痛甚至發生軟組織炎症,健身房運動大汗淋漓、痛快之極後第二天卻可能渾身肌肉酸痛,動彈不得,而且在不合適的時間進行不合適的運動會出人命。比如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人在大清早爬山、跑步,就可能引起猝死。因為早晨耗氧最多,血液最稠,血壓偏高,這時運動易引發心腦血管病發作致殘甚至死亡。
最穩妥的辦法是,從最低的運動量和強度開始,循序漸進,並確定適合自己的最大運動量,不要盲目跟隨別人。確定最大運動量有一個公式可計算出來:220-年齡=運動能承受的最大心率。也就是說,運動後通過測脈搏得出心率,如果達到最大值,那麼此時的運動量為你的最大運動量,超出這個運動量就可能發生損傷甚至形成慢性疾病。對病人而言,運動之前一定要請教醫生,以免弄巧成拙。
另外,運動前一定要充分熱身,使各個關節的活動達到最大範圍,有目的地拉長肌肉,避免劇烈活動中受傷。嚐試一項新的運動時,不要連續進行15分鍾。還有,如果身體某一部位出現痛感,一定要減少或停止運動,待恢複後再說。
學會自測運動量
每人每天究竟進行多大的運動量合適,確實很難掌握。但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一位教授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設計出了一個測定個人運動量的方法。這是一套簡單而便於使用的測算方式,你有空也可以試一下。
睡眠:每睡一個小時記0.85分。計算一下你每天睡幾個小時,就按這個單位的乘積計分。
靜止活動:包括案頭工作、閱讀、吃飯、看電視、坐車等。這些活動的運動量最低,把消耗在這些活動上的時間加起來,以每小時記1.5分計算。
步行:如果是悠閑緩慢的散步,每小時記3分;如果是快步走,每小時記5分。
戶外活動:慢跑每小時記6分,快跑每小時記7分;遊泳、滑冰每小時記8分;各種球類運動和田徑運動每小時記9分;騎自行車每小時記4分;做體操、跳舞每小時記3分。
家務勞動:每小時記5分。
每一天的各項活動結束後,就可以把以上的分數加起來。如果你獲得的總分數在45分以下,說明你的運動量不夠,應設法增加活動量。如果你的總分數在45至60分之間,說明你的運動量正合適。如果你的總分數超過了這個限度,隻能說明你的活動量已經過度,對身體沒有更多的益處,需要調整一下運動尺度。
怎樣預防運動損傷
體育運動或鍛練經常引起肌肉、骨骼、內髒等部位的損傷,這就是運動損傷。受傷總會給大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而所有傷害都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主動預防損傷,比發生損傷後再去治療更為重要。那麼,如何預防運動損傷呢?
1訓練方法要合理
要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和運動技術,科學地增加運動量。對於不同性別、年齡、水平及健康狀況的人,在運動量的安排上應因人而異、循序漸進。例如,年齡小的在訓練內容上,應把全麵身體訓練和專項身體訓練結合起來,並以全麵身體訓練為主;在運動量的安排上應考慮到他們的生理特點,與成年人比較起來訓練時間要短些,強度、密度要小些。
正確訓練不僅指身體每個部位訓練方式的正確性,而且還包括安排每個練習前後順序的合理性、正確性。因為,流向你肌肉的血液才是建造和保護肌肉的實施者。讓你所希望的部位持續充血,並在運動中保持的時間越長越好。比如,你練完胸部之後,緊接下來練肩部將是最佳選擇,而不是去練小腿。許多二頭肌受傷大都發生在臂部訓練的開始部分——彎舉練習過程中。這是因為,反握直杠、杠鈴的方法不當,對肘關節造成過度的壓力所致。不管別人怎麼說,千萬不要把杠鈴彎舉放在臂部訓練的第一個動作。
2準備活動要充分
絕不能一上來就投入正式運動。要逐漸預熱,使你慢慢進入狀態,以便為正式運動做好準備。若是寒冷天氣,有必要多穿一些來保溫,並延長預熱時間。可以采用一些柔韌拉伸操作為活動的開始來預熱機體,時間不必過長,10分鍾左右即可。讓血液充氧,並把能量物質輸送到全身。
準備活動可以提高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克服機體機能活動的生理惰性,為正式運動做好準備。它還能增加肌肉中毛細血管開放的數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彈性和靈活性,同時地可以提高關節韌帶的機能,增強韌帶的彈性,使關節腔內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韌帶的損傷。在進行準備活動時,既要軀幹、肢體的大肌肉群和關節充分活動開,同時也要注意各個小關節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專項素質的內容。
3循序漸進
據調查,80%以上的運動損傷都是突然增加運動量造成的。
如果你日日與電腦、公文打交道,偶爾參加一場球賽就可能會讓你一連幾天動彈不得,更可怕的是你可能遭遇比專業運動員還“專業”的損傷。即使你一直堅持鍛煉,但如果某一天的運動量大大超出了平時的習慣,傷痛也可能隨之而來。特別是一些運動高手,在停止運動一段時間後重返賽場,一時技癢難耐,不自覺地來點兒高難度動作,最容易發生意外之傷。
預防傷害的最佳辦法是循序漸進。在嚐試一種新的運動時,連續進行不要超過15分鍾,隔天增加一些,逐漸達到理想的運動量。
4注意間隔放鬆
在運動中,為了消除肌肉疲勞,防止由於局部負擔過重而出現的運動傷,組與組之間的間隔放鬆非常重要。由於各個運動項目的內容不同,間隔放鬆的形式也應有所區別。例如,著重於上肢練習的項目,在間隔可做些放鬆慢跑。著重於下肢的項目結束後,可以在墊子或草地上仰臥,將兩腿舉起抖動或做倒立。這樣一方麵可以促進血液的回流,改善血液的供給,另外也能使活動肢體中已疲勞的神經細胞加深抑製,得到休息,這對於消除疲勞及防止運動傷有著積極意義。
5防止局部負擔過重
運動量過分集中,會造成機體局部負擔且過重而引起運動損傷。例如,膝關節半蹲起跳動作過多,易引起髕骨損傷。過多地練習鴨步,可引起膝內則副韌帶及半月板的損傷。因此,在訓練中應避免單調片麵的訓練方法,防止局部負擔量過重。
6加強易傷部位肌肉力量練習
據統計,在運動實踐中,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運動傷最為多見。因此,加強易傷部位的肌肉力量練習,對於防止損傷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加強股四頭肌力量的練習可以防止膝關節損傷,而防止肩關節傷則應加強三角肌、肩胛肌、胸大肌和肱二頭肌的練習。
7集中精力
當你進入健身館開始訓練後,不要分散注意力。訓練中,眼睛注視著鏡中的你和肌肉的動作。那種漫不經心、邊練邊聊式的訓練,損傷隨時可能發生。
8合理的營養
食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能量物質。沒有合理的營養補充,我們將無法達到最佳體質狀態。所謂合理就是在遵循共性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迎合個性的特殊需求。讓合理的營養快速修複我們的肌纖維,使之更加健壯,從而使受傷的幾率大大降低。
運動損傷的身體信號
自我感覺是有生命機體的自然反應,也是身體發生變化的信號。自我感覺分為正常感覺和異常感覺。正常感覺有渴、餓、困、乏、冷、熱、脹、痛、麻等,這些感覺可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消除。
在健身活動中,一旦發現異常感覺時,應暫停活動,就醫診斷處理,或谘詢專家。
在健身活動中應注意如下異常感覺:
①頭暈:在健身活動中,除了開始練習某些旋轉動作,一般都不會出現頭暈的感覺。若發生持久或短暫的頭暈,則不應勉強活動。尤其是中老年人,應停止活動,就醫診療。要特別注意心血管係統和頸椎方麵的檢查。
②頭痛:在一切體育活動中或活動後都不應發生頭痛感。發生頭痛時,應停止活動,側重對神經、心腦血管係統的檢查。
③氣喘:氣喘在運動中是一種正常現象,隨著運動的不同強度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氣喘,經休息可恢複正常,這是正常生理現象。如果輕微活動就喘,且長時間休息還不能恢複,這屬於異常現象。應停止活動,側重對呼吸係統的檢查和診療。
④渴:運動後常感到口渴,這屬正常現象。如喝水多,仍渴而不止,小便過多,這屬異常現象,應檢查胰腺功能。
⑤餓:運動後食欲增加,屬正常生理現象。但若食量驟增且持續,應去內分泌科檢查胰腺分泌功能。
⑥厭食:激烈運動後,暫時不想吃飯,休息後食欲轉好,這是正常現象。如果長時間不想吃飯而且厭食則屬異常。應檢查消化功能。
⑦乏:健身活動後產生疲乏是正常現象,一般在活動後休息15分鍾左右應有所恢複。如果持續數日不能恢複,則表明運動量不適應,可減少活動量。如減輕活動量後仍感持久疲乏,應檢查肝髒和循環係統。
⑧痛:剛開始活動,或者長久停頓後而又恢複活動,或變換新的活動內容,都會引起某些部位肌肉的酸痛,這是正常現象。肌肉雖然酸痛,但一般不會引起功能障礙。若疼痛發生在關節或關節附近並且出現關節功能障礙,這就不正常了。應停止活動,檢查關節有沒有問題。
我們還要注意麻、腫等異常感覺。
正確處理運動損傷
運動損傷多見於年輕人群,他們熱愛運動,積極參與各項體育活動,但常常因缺乏一定的運動知識和應急措施,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痛苦,嚴重者甚至導致終身遺憾。
1擦傷
即皮膚的表皮擦傷。如擦傷部位較淺,隻需塗紅藥水即可。如擦傷創麵較髒或有滲血時,應用生理鹽水清創後再塗上紅藥水或紫藥水。
2肌肉拉傷
指肌纖維撕裂而致的損傷。肌肉拉傷是肌肉在運動中急劇收縮或過度牽拉引起的損傷,主要由於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造成。肌肉拉傷後,拉傷部位劇痛,用手可摸到肌肉緊張形成的索條狀硬塊,觸疼明顯,局部腫脹或皮下出血,活動明顯受到限製。
可根據疼痛程度判斷受傷的輕重。一旦出現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在痛點敷上冰塊或冷毛巾,保持30分鍾,使小血管收縮,減少局部充血、水腫。切忌搓揉及熱敷。
在放鬆損傷部位肌肉並抬高傷肢的同時,可服用一些止疼、止血類藥物。24小時至48小時後拆除包紮。根據傷情,可外貼活血和消腫脹膏藥,可適當熱敷或用較輕的手法對損傷局部進行按摩。
肌肉拉傷嚴重者,如將肌腹或肌腱拉斷者,應抓緊時間去醫院做手術縫合。
3挫傷
由於身體局部受到鈍器打擊而引起的組織損傷。輕度損傷不需特殊處理,經冷敷處理24小時後可用活血化瘀叮劑,局部可用傷濕止痛膏貼上,在傷後第一天予以冷敷,第二天熱敷。約一周後可吸收消失。較重的挫傷可用雲南白藥加白酒調敷傷處並包紮,隔日換藥一次,每日2~3次,加理療。
4扭傷
由於關節部位突然過猛扭轉,擰扭了附在關節外麵的韌帶及肌腱所致。多發生在踝節、膝關節、腕關節及腰部,不同部位的扭傷,其治療方法也不同。
①急性腰扭傷。可讓患者仰臥在墊得較厚的木床上,腰下墊一個枕頭,先冷敷,後熱敷。
②關節扭傷。鍛煉中由於外力使關節活動超出正常生理範圍,造成關節周圍的韌帶拉傷、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裂,這稱作關節韌帶扭傷。最容易發生關節韌帶扭傷的部位在膝關節、手指關節和踝關節。
關節韌帶扭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
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複,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扭傷。
急性損傷發生後,應立即停止活動,以減少出血。立刻用冷水衝損傷部位或用冰塊冷敷局部以達到止血的目的。然後覆蓋繃帶加壓包紮防止腫脹。韌帶完全斷裂或懷疑並發骨折的,在加壓包紮後必須請醫生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經過24~48小時後,損傷部位的內出血已停止,這時可用溫熱毛巾熱敷或按摩以消腫和促進血液吸收。在進行溫熱敷時,溫度不要太高,時間不宜太長,按摩時也不宜太重,以免加重滲出、水腫或發生再出血。為了促進關節功能的恢複,應注意動靜結合,在沒有疼痛感覺的前提下進行早期活動。基本痊愈後,應加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練習,提高關節的相對穩定性。
5脫臼
即關節脫位。一旦發生脫臼,應保持安靜,不要活動,更不可揉搓脫臼部位。如脫臼部位在肩部,可把傷者肘部彎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掛在頸上,再用一條寬帶纏過腦部,在對側腦作結。如脫臼部位在髖部,則應立即讓傷者躺在軟臥上送往醫院。
6骨折
常見骨折分為兩種,一種是皮膚不破,沒有傷口,斷骨不與外界相通,稱為閉合性骨折。另一種是骨頭的尖端穿過皮膚,有傷口與外界相通,稱為開放性骨折。
對開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納,以免引起骨髓炎,應用消毒紗布對傷口作初步包紮、止血後,再用平木板固定送醫院處理。骨折後肢體不穩定,容易移動,會加重損傷和劇烈疼痛,可找木板、塑料板等將肢體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固定起來。如一時找不到外固定的材料,骨折在上肢者,可屈曲肘關節固定於軀幹上。骨折在下肢者,可伸直腿足,固定於對側的肢體上。懷疑脊柱有骨折者,需早臥在門板或擔架上,軀幹四周用衣服、被單等墊好,不可移動,不能抬傷者頭部,這樣會引起傷者脊髓損傷或發生截癱。昏迷者應俯臥,頭轉向一側,以免嘔吐時將嘔吐物吸入肺內。懷疑頸椎骨折時,需在頭頸兩側置一枕頭或扶持患者頭頸部,不讓其在運輸途中發生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