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安全是健康的底線1(2 / 3)

7小腿骨疼痛

運動時身體重力和支撐麵反作用力相互作用於小腿骨,使小腿骨產生應力性改變而受損。

小腿骨疼痛較輕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隻要適當減少下肢的練習,經過2~3周調整,一般就可以使疼痛消除。經常疼痛或運動後疼痛較重者,則應停止運動,並用彈性繃帶裹紮小腿,抬高患肢,或者熱敷疼痛部位,或者用手按摩,用這些方法來處理一般都能奏效。傷愈後再參加體育鍛煉時,運動量必須逐漸增加,避免複發。

8小腿抽筋

指肌肉不由自主地強直收縮。體育鍛煉中,最容易發生痙攣的肌肉是小腿腓腸肌。主要原因是:

①體內失鹽過多。在進行劇烈運動時,由於身體大量出汗使體內鹽分失去過多,破壞了體內電解的平衡,由於體內氯化鈉含量過低,引起肌肉神經的興奮性增高而使肌肉發生痙攣。

②肌肉收縮與舒張失調。運動中,由於肌肉快速連續收縮,放鬆的時間太短,破壞了肌肉收縮與舒張交替進行的協調關係,引起肌肉痙攣。這種強烈收縮抑製舒張的痙攣情況在肌肉疲勞時更易發生。

③冷刺激。在寒冷的環境中進行體育活動時,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活動,肌肉受到寒冷刺激的時候,常引起肌肉痙攣。

發生肌肉痙攣時,局部肌肉堅硬或隆起,劇烈疼痛,並且一時不容易緩解。有的緩解後,仍有不適感並易再次發生痙攣。

肌肉痙攣發生時,一般通過慢慢加力、持續牽拉的方法,就可使痙攣的肌肉得到放鬆並消除疼痛。小腿抽筋時,可平躺地上,用異側手抓住前腳掌,伸直膝關節用力拉。也可平坐或仰臥,伸直膝關節,同伴雙手握其足部抵於腹,痙攣者軀幹前傾適度用力,同伴用手促其腳背緩慢地背伸,同時推、揉、捏小腿肌肉,就可以使痙攣緩解。

了解簡易急救方法

1止血

出血可分為外出血和內出血兩種。在開放性損傷中血管因受傷破裂,導致血液自傷口向體外流出,稱為外出血。這裏介紹外出血的止血法:

①加壓包紮法:小的外傷、毛細血管或小靜脈出血,流出的血液易於凝結,在傷口部蓋上消毒熬料,然後用三角巾或繃帶加壓包紮即可。

②指壓止血法:一般用於動脈止血。即用手指將出血動脈的近心髒端,用力壓向動脈相對的骨麵,阻斷血液來源,達到臨時止血的目的。

③止血帶止血法:四肢大動脈出血,不易用加壓包紮或指壓法止血時,可用止血帶(橡皮帶或其他代用品)縛紮在出血部的近心髒端。止血帶不能直接壓在皮膚上,而先要在上止血帶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等軟物包墊好,將傷肢高抬,再紮上止血帶。其鬆緊程度以能壓住動脈血流為原則,縛後以肢端成臘色為宜。如果呈紫紅色,則以能壓住動脈血流為原則。如係在上肢,應每隔20~30分鍾放鬆一次;如係在下肢,應每隔45~60分鍾放鬆一次。凡上了止血帶的傷者,必須記錄上止血帶的部位與時間,並應迅速送醫院治療。

2包紮

包紮可以保護傷口,減少感染機會,壓迫止血,固定骨折和減少傷痛。它是損傷急救的主要技術之一。包紮常用的材料有繃帶、三角巾等。現場如果沒有這些材料,也可用毛巾、衣物等代替。包紮動作應力求熟練、軟柔,鬆緊應適宜。

這裏介紹以繃帶為材料或類似繃帶為材料的幾種包紮法:

①環形包紮法。常用於肢體較小部位的包紮,或用於其他包紮法的開始和終結。包紮時打開繃帶卷,把繃帶斜放傷肢上,用手壓住,將繃帶繞肢體包紮一周後,再將帶頭和一個小角反折過來,然後繼續繞圈包紮,第二圈蓋住第一圈,包紮3~4圈即可。

②螺旋包紮法。繃帶卷斜行纏繞,每卷壓著前麵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此法多用於肢體粗細差別不大的部位。

常見運動損傷藥物

中醫藥物療法:主要是利用各種草藥的不同藥理藥性,通過外敷,實現退熱、消腫、止痛、舒筋、續斷生新的功效。一般來說,內服雲南白藥、跌打丸、七厘散、三七片、傷痛寧片等中成藥,可以起到活血散淤、消腫止痛的作用。

西醫:各種藥水對皮膚損傷有比較明顯的殺菌消毒作用,常用的外用藥有2%紅汞溶液(紅藥水),1%龍膽紫溶液(紫藥水),2%碘酊(碘酒),消炎粉及各種消炎藥膏如土黴素軟膏、四環素軟膏等。內服的鎮痛藥種類也很多,如複方阿司匹林片、安乃近片及各種止痛片。

快速消除運動疲勞

體育鍛煉後身體會產生一定的疲勞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1肌肉疲勞:

肌肉力量下降,收縮速度放慢,肌肉出現僵硬、腫脹和疼痛,動作慢、不協調。

2神經疲勞:

反應遲鈍,判斷錯誤,注意力不集中。

3內髒疲勞:

呼吸變淺變快,心跳加快等。

由於運動量和個人情況不同,產生的疲勞也有不同程度之分。一般將疲勞分成三個層次:輕度、中度和非常疲勞。運動後產生疲勞感是正常的。輕度疲勞可以在短時間內消除;中度疲勞通過采取一係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會影響身體;但如果重度疲勞不能及時消除,就會影響學習和生活,損傷身體。研究證明,運動員提高體育成績最關鍵的兩個條件是運動訓練的科學性和恢複手段的有效性,由此可見消除疲勞、恢複體力的重要性。

如何盡快消除疲勞呢?下麵介紹幾種方法:

①保證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勞的重要方法,中學生要保證每天8小時的睡眠時間。如果在體育考試前一個月內安排運動量比較大的訓練和測驗,睡眠時間應適當延長,並注意創造安靜、空氣流通的睡眠環境。

②整理活動和肌肉按摩

鍛煉產生疲勞感後,一定要堅持做整理活動。整理活動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可以使精神、肌肉、內髒比較一致地恢複平靜,提高恢複體力的速度。

用推、揉、捏、按、壓、拍擊、抖動等手法按摩肌肉,能使肌肉中毛細血管擴張和開放,使局部的血液循環和營養得到改善,並可加速肌肉運動中廢物——乳酸的排除,從而達到消除疲勞的作用。

③溫水浴

運動後進行溫水浴,可以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疲勞的消除和體力的恢複。溫水浴的水溫以40℃為宜,每次時間一般為10~15分鍾,最長不超過20分鍾。

④及時補充營養

合理營養是消除疲勞或預防疲勞的重要手段。運動後應及時補充熱量、蛋白質、維生素和無機鹽,脂肪類食物不宜多吃。夏季或出汗多時,應及時補充鹽分和水。食品應富有營養並易於消化,並盡量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

醉酒千萬別運動

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都喜歡在周末或假日邀三五知己推杯換盞、互訴衷腸。酒足飯飽之後,朋友們或引吭高歌,或縱情熱舞……如今,這類休閑方式正為大眾所厭倦,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投入健身運動的懷抱——網球、台球、保齡球,既可鍛煉又能“醒酒”,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其實,酒後立即運動對身體有害無益。因為酒精具有抑製心肌收縮的作用,它會使每次心跳時心髒泵出的血液量減少,從而造成心跳加速,血液循環加快。而運動本身就會增加心肺等髒器的負擔,因此,無論身體多麼健康,酒後運動都可能引起不容忽視的嚴重後果。

此外,如果酒後馬上運動,身體需要動員大量的血液到四肢肌肉,無疑會減少對肝髒、胃腸道的血液供應。這樣,既妨礙肝髒對酒精的解毒作用,也有損胃腸道的消化功能,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同時,飲酒還會影響運動神經功能,如人對突發事件的反應靈敏度、手眼功能的協調等,因而酒後運動容易發生意外。

平時工作壓力大,又缺乏鍛煉的人,更應養足精神再去運動。一般來說,餐後2小時運動比較合適。如果喝酒了,更要多休息一段時間,等清醒後再進行散步等較緩和的運動。鍛煉時,每分鍾心跳不要超過140次,以不感覺疲勞為宜。

每一個女孩兒在“好朋友”來報道時,都覺得我來月經了,可以不參加勞動,不上間操和體育課,認為行經時出了許多的血,所以身體傷害很大。其實月經是女人很自然的生理現象而非疾病,所以談不上對人體的傷害。因此月經來臨時,當然可以適當地做些體力勞動和運動。以前的女生在月經期間不必上體育課,而是在一旁觀看,其理由並非月經來了做體操會影響身體健康,而是當時的衛生棉和止血棉條等不像今天這樣方便、安全。現在這方麵的問題都解決了,無論出血量多少,五十分鍾的輕度運動可以不必更換,也不必擔心滲透。

對多數人而言,月經期間適量的運動,如做做體操等,可以使腰部靈活又不致有倦怠感。輕鬆的戶外運動還可以給人帶來一份好心情,轉移了對月經的注意力,減輕經期不適感。

警惕運動性疾病

1運動性昏厥

運動時如果精神過於緊張,或久蹲後突然起立,很可能會發生一過性低血壓現象,出現頭暈、耳鳴、眼前發黑等一係列症狀,嚴重者會當場發生昏厥。這時應立即停止運動,適當休息後多數人的症狀可自行緩解。

2運動性血尿

多見於長時間劇烈運動者。調查顯示,在跑完全程的馬拉鬆運動員中,約有15%的人出現血尿。由於劇烈運動時全身肌肉、關節等處的血液需要量猛增,使供應腎髒的血流量減少,造成腎小球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原本不能通過的紅細胞透過血管壁而進入尿液中,導致出現血尿。一般來說,運動性血尿經過一周左右的休息就會逐漸消失。如果血尿顏色較深,或是持續時間過長,則應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以防急性腎炎的發生。

3運動性心絞痛

運動時心髒負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特別是一些伴有不同程度血管硬化的中老年人,運動時心髒相對供血不足,導致冠狀動脈痙攣而產生心絞痛。遇到這種情況時,要立即中止運動。含服硝酸甘油片後,心絞痛一般會消失。

4運動性哮喘

據統計,職業運動員中有3%~11%因競爭性運動而激發哮喘。在有過敏性哮喘病史的兒童中,約有80%因運動而誘發哮喘。這就是“運動性哮喘”。運動性哮喘在冬季表現尤其突出。

其實,運動性哮喘是可以預防的。

①可參加適量運動,但不宜過量。

②避免用口吸入冷空氣,保持鼻孔通暢。

③采取必要的保暖措施。在家運動,可利用熱空調將室內溫度保持在23~25℃。戶外活動時戴口罩,頸部加圍巾或穿高領子衣服。

④服用預防運動性哮喘的藥物。

5運動性低血糖

由於大量運動使體內的葡萄糖過量消耗,就可能造成運動性低血糖。輕者會出現饑餓感、出汗、心跳加快、頭暈等症狀,嚴重者則會發生昏迷甚至休克。預防的辦法是避免空腹進行長時間運動。

6運動性遺精

一些男性青年在劇烈運動後往往會出現遺精現象。這是由於運動後血液循環加快,流經睾丸和前列腺的血液增多,加之因某些運動器械長時間摩擦等因素,都會刺激誘發性衝動,從而出現遺精。

很多女性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就是在進行了一段時期的鍛煉之後,總感到身體的某些部位經常疼痛,比如下腹部、關節、脊背等等。專家指出,由於女性特有的生理結構和生理周期,若運動不當,有可能引發婦科疾病。

運動不當可能引發婦科疾病

1月經異常

國外調查發現,運動量較大的少女,月經異常者占相當大的比例,多表現為月經初潮延遲、周期不規則、繼發性閉經等,且運動量越大初潮年齡越晚。原因主要是,劇烈運動會抑製下丘腦功能,造成內分泌係統功能異常,影響體內性激素的正常水平,從而幹擾了正常月經的形成和周期。

2卵巢破裂

劇烈活動、抓舉重物、腹部擠壓、碰撞等都可引起卵巢破裂,從而出現下腹部疼痛,甚至波及全腹。卵巢破裂一般發生在月經周期第10~18天,其中80%的黃體或黃體囊腫破裂,腹腔穿刺有血。

3子宮下垂

婦女做超負荷運動,特別是舉重等訓練時,可使腹壓增加,引起子宮暫時性下降,但不會出現子宮脫垂。若長期超負荷運動,就會發生子宮脫垂。有人試驗,子宮位置正常的婦女負重20公斤時,宮頸位置沒有明顯變化;負重40公斤時,宮頸就明顯地向下移位。

4子宮內膜異位症

經期劇烈運動可能使經血從子宮腔逆流入盆腔,隨經血內流的子宮內膜碎屑,有可能種植在卵巢上,形成囊腫。患上子宮內膜異位症後,患者常出現漸進性加劇的痛經,還常引起不孕。

5外陰創傷

活動不慎,如外陰部與自行車的坐墊、橫檔或其他硬物相撞,容易發生外陰部血腫,嚴重者傷及尿道、陰道甚至盆腔。外陰部的大陰唇皮下組織疏鬆,靜脈叢豐富且表淺,受外力碰撞後很容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造成較大麵積淤血。

青少年應預防運動性腹痛

在體育訓練或運動過程,常有學生突然發生腹痛,這就是運動性腹痛。

運動性腹痛起因是缺乏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就開始快速跑或打籃球等劇烈運動。這時內髒器官功能還沒有提高到應有的水平,就加大了運動速度,特別是那些體質差、心髒收縮力較弱的學生,心髒搏動無法影響回心血量,使下腔靜脈壓升高,肝脾靜脈回流受阻,肝脾鬱血明顯,肝脾被膜神經纖維受刺激引起左右季肋部疼痛。飯後過早參加運動,運動前吃得過飽,喝過多冷飲料,空腹運動,運動前吃了產氣或不易消化的豆類、薯類、牛肉等食物,腹部受涼,蛔蟲症,便秘等,都是發生腹痛的原因。

運動性腹痛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遵守科學訓練原則,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負荷,加強身體綜合訓練,提高心肺功能,良好的心肺功能使運動中肝脾淤血減少,腹痛也會減少。

充分的準備活動,能加快體內代謝過程,提高神經係統興奮性、靈活性,保證器官係統間協調工作,使人體盡快進入運動狀態,避免了運動過快使胃腸道缺血缺氧發生胃腸痙攣或功能紊亂。

合理安排飲食。運動前不能吃得太飽或飲水過多,特別是運動前不能喝大量冷飲料,飯後應休息1.5~2小時才進行劇烈活動。運動前避免吃容易產氣或難以消化的食物,也不能空腹參加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