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平衡功能鍛煉。首先在平地是練習走路,最好能沿著一條線走。以後逐漸在狹窄的支持麵上練習,如在體操凳、平衡木上練習走步。待適應這些平衡運動後,可再作進一步複雜化的鍛煉,如走步中增加轉體運動及在平衡木上作轉體運動等。
視覺可以幫助身體保持平衡,故閉眼進行平衡練習對前庭器官的要求更高,待病人的平衡功能得到相當程度鍛煉後,可開始練習閉眼情況下的各種走步練習。
3.綜合性練習。投擲和接球等運動對前庭器官是一種較強烈的綜合性練習,因為它包括頭和軀幹各個方向的運動,並有快速運動的成分和視力緊張的運動。這類運動宜在鍛煉後期進行,它可以提高前庭器官的反應能力,改善機體各種運動的協調性和穩定性。
注意事項
1.在任何情況下必須考慮每個病人前庭的反應特點,並作個別對待。觀察病人的前庭器官對哪一個方向的運動反應強烈,編出相應的專門運動,重點進行有障礙方向的運動鍛煉。
2.當進行可能引起前庭器官反映強烈的運動時,應選擇穩妥的姿勢,並加以適當保護。
3.症狀加重時,應減少對前庭器官有刺激的專門運動,而用一般健身運動代替,必要時暫停鍛煉,待症狀減輕後瑞繼續進行。
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常見的神經官能症,發病多由於長期存在的精神因素或連續緊張的工作,而導致大腦皮質興奮和抑製功能失調。患者易於興奮和迅速疲勞,常有各種軀體不適的睡眠障礙,症狀時輕時重,病程遷延。
太極拳
打太極拳慶耐心鍛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學,認真作。打太極拳需要心靜,全神貫注,動作的運行完全由意識支配,養成沉著、寧靜的氣質。
氣功
神經衰弱患者適於練強壯功,以坐式為基本姿勢。體力太弱的可用臥式,體力稍好的可練站樁。練功方法強調入靜,每天練功2~3次,每次30分鍾。
按摩
點攢竹、推前額、按揉百會:患者取坐位工臥位,無用雙手拇指抵住雙側眉毛內側端的攢竹穴,慢慢用力,約1分鍾;爾後用手掌大魚際揉擦前額2分鍾;最後用雙中指揉撚頭上百會穴1分鍾。
摩腹:患者仰臥,用雙手掌自上而下,交替推摩腹中線300次。
點揉氣海、關元:取坐位或仰臥位,用拇指或食指抵住前正中線,臍下1.5寸氣海和臍下3寸關元穴,緩慢揉動,每穴1分鍾。
點揉脾俞、胃俞:患者俯臥位,由他人用拇指點揉背部脾俞、胃俞,每穴2分鍾。
按揉三陰交穴:患者坐位,彎腰,用雙手拇指分別抵住雙內踝上3寸三陰交穴,用力按揉2分鍾。
以上按摩,每日進行1次即可。
其他活動
每日安排適當的散步、打羽毛球、乒乓球、劃船等活動,對治療更有幫助。
雞胸
雞胸多發於兒童,其症狀胸骨前突,兩側胸廓下陷,斜向後方。看上去似雞的胸骨,也像木船的骨脊。長期患慢性扁桃體炎的幼兒,由於呼吸不通暢,吸氣不充分,胸廓不能充分擴展,因而影響肋骨天然彎度的形成,長此以往,便成雞胸。還有患佝僂病的兒童,由於骨質發育差,肋骨硬度小,失去彈性,變得扁平。
患有雞胸的兒童,肺功能差,呼吸氣管抵抗力弱,容易患支氣管炎、肺炎,程度較重的,就會終生保持畸形,因此需要及早矯正。
矯正辦法:
俯臥撐
預備:兩手掌按地,兩臂同肩寬,頭的上體保持正直,兩腿並攏,兩腳尖觸地。
動作:兩臂上下屈伸,胸部不要觸地,連續作6次。休息日分鍾以後,再繼續做上述動作。每次練習可以作4組,共24次。
注意:開始作俯臥撐,由於臂力小,可少作幾次,隨著臂力的增強,可適當增加次數的組數。
啞鈴操
預備:雙手持啞鈴,兩腳自然分開站立。
動作:①兩臂前平舉,作4個8拍;②兩臂側平舉,作4個8拍;③兩臂用力前後擺動,作8個8拍;④兩臂分別在體前作繞環動作8個8拍。
注意:選用啞鈴的重量要輕,以兒童雙臂能手持啞鈴作前平舉為度。
3.適當進行跑、跳、遊泳和球類運動。
駝背
駝背不是上背部向後呈半圓形突出,兩肩向前,頭前傾。駝背有三種情況:一是少年性駝背。多是由於背肌發育差:二是職業性駝背。由於某種勞動或運動,使上體經常向前彎曲,日久形成駝背;三是老年性駝背。多是由於脊柱椎間盤組織變性,背肌萎縮變弱,不能充分支撐脊柱,使胸椎後彎程度增大布成駝背。
矯正駝背練習。
1.並腿立位,兩臂伸直,經前方用力向左右兩側後振,挺伸軀幹。
2.雙手背後交叉握,盡力靠近肩胛骨,雙手用力頂住後背,同時挺胸,頭後仰。
3.仰臥,雙臂側平舉,上體挺起,成枕部和臀部撐地姿勢。
4.跪撐,兩手抓住腳跟,胸向前挺,頭後仰。
5.俯臥,雙手扶於腦後,由另外的人壓住練習者雙腳,練習者上體和頭盡量向後上方抬起。同時張開兩肘,並向上抬。
6.坐在椅子上,雙手扶腦後,胸部用力前挺,頭後仰。
7.並腿立位,兩手下垂持體操棒,兩臂用力上舉,挺伸軀幹。
8.並腿立位,兩臂肩側屈,兩手持體操棒放在背後肩胛骨水平處,向左右轉體,同時挺胸。
9.分腿立位,兩臂肩側屈,兩手持體操棒放在背後肩膀胛骨水平處,半蹲,軀幹保持正直。
10.背向肋木並腿站立,兩臂上舉握住頭上橫杠,用力向前挺身。
脊柱側彎
一般人的脊柱在水平麵是正直的,不向左右偏彎。如果出現了偏彎,就叫做脊柱側彎。脊柱側彎有兩種:
1.“C”形側彎,脊柱向一側彎曲;
2.“S”形側彎,脊柱的上下段分別向不同側彎曲。
造成脊柱側彎的原因,多是由於佝僂病、小兒麻痹後遺症引起;如果兒童在讀書、寫字時,姿勢不正確,頭部和上體經常傾向一側,時間久了,也會形成習慣性側彎。
以胸段向右,腰段向左的“S”形側彎為例。介紹一套常用的矯正體操。
1.在肋木上懸垂,左手握高杠,右手握低杠,曆時3~5分鍾,中間可休息多次。
2.立位,右手叉腰,左臂用力經體側上舉。
3.立位,兩手叉腰,作前弓箭步,左腿在前,右腿在後,左臂用力上舉,右手用力向下壓。
4.右側向肋木立位,或站在肋木上,右手在下主扶助木。上體向右側彎曲,左臂同時從側方舉起抓住肋木。
5.背向肋木站立,兩足跟提起,用力挺身,同時兩臂用力高舉。
6.跪立位,兩手叉腰。上體向右側彎曲,左臂上舉。
7.俯臥位,手握長體操棒,左手在前,右手在後,抬起頭和上體。
8.右側臥位,胸椎側彎最突出處放一硬枕(或沙袋)墊起,保持此姿勢3~5分鍾。
9.右手直臂撐地,左腿跪撐;左臂上舉,同時右腿後伸。
10.仰臥位。作“毛蟲樣蠕動”,即背肌用力,聳動肩胛中,使身體在床上作直線運動。
扁平足
扁平足通常稱平足或平腳,表現為足弓塌陷。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前者因足骨、韌帶和肌肉的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後者較為多見,多是兒童少年時期由於生長發育迅速,肌肉力量的增長的身高、體重的增長不相稱,足部肌肉韌帶鬆弛無力而出現足弓塌陷。後天性扁平足有兩種不同的表現:一是足弓逐漸塌陷,開始有些不適,以後逐漸消失,如發展不嚴重並及時矯正,不影響生活與勞動。二是足弓迅速塌陷,足部疼痛,下肢血液循環障礙,不能長時間站立和行走,易疲勞,對工作的學習的一定的影響。檢查時可發現足弓塌陷,足底肌肉韌帶鬆弛,嚴重者出現舟骨明顯隆起等表現。
對兒童少年時期的扁平足患者,進行矯正運動治療有一定效果,成人時期效果較差。運動矯正練習的重點是脛骨前骨、脛骨後肌、腓骨肌、屈趾長肌和足部肌肉,同時也應增強臀肌、腹肌、股四頭肌及軀幹肌的練習,以改善循環與代謝,增加肌肉韌帶的力量與彈性,增強足弓的穩定性和對負荷的適應能力。
運動療法如下:
用足尖及前腳掌著地步行
先取立正姿勢,雙手叉腰,四指向前,然後腳踝提起向前行走,走步是步子要小,腳跟始終要提起,身體保持正直。該練習主要鍛煉屈趾長肌,這塊肌肉力量的增長能對足部產生一種自下而上的抬托作用。
用足外側緣著地步行
用足外側緣著地步行,包括屈趾狀態下用足外側緣步行,有條件時,可在鵝卵石,河灘沙地或凹凸不平的路麵上練習。
在三角斜板上步行
縱跳躍
取立正姿勢,雙手叉腰。左腳向前一步,右腿跟上雙足並攏,身體同時下蹲,雙臂自然下垂,擺臂向上縱跳,然後落地還原民站立姿勢。下一動由右腳起步,交替進行。要求縱跳時盡量跳高,腳尖繃直,落地要輕。該練習可發展下肢及臀肌力量。
足內翻練習
取坐位,以足外側緣向內撥地。
足趾屈伸及踝蹠屈背屈練習
取坐位,作足趾屈伸運動,然後再配合踝關節的蹠屈(繃腳尖)背屈(勾腳尖)練習,反複進行多次。
足趾鉗物練習
取坐位,雙足彎曲內翻,用足掌鉗起乒乓球、網球等,反複進行,每次堅持數秒至數分鍾。
書寫痙攣綜合症
書寫痙攣綜合征是知識分子常見病之一。多發於作家、畫家、教師、琴師等長期用手做精細動作的人。症狀多是逐漸發生並加重。最初在勞累時或書寫過程中,僅覺得手指和手臂有些僵硬,易感疲乏倦怠,以後隨症狀加重,書寫時局部肌肉出現痙攣性收縮,嚴重者可因手指屈肌發生嚴重的痙攣性收縮以致不能握筆書寫,同時感到肩背部及前臂等處麻木,酸脹甚至疼痛。
臨床認為,此症的發生多與頸椎增生、肩背部肌肉勞損有一定關係。一般采取休息、針灸按摩、服用維生素B1等方法治療。此外,更應加強運動療法,以期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增加局部血運、緩解痙攣疼痛的作用。
運動療法如下(以右手為例):
拌臂放鬆練習
身體站立稍前傾,雙臂自然下垂,以甩臂鞭打之勁力使雙臂拌動1~3分鍾,然後上體直立,雙臂上舉於頭頂,輕輕拌動1~2分鍾。
點穴放鬆練習
取坐位,右臂屈肘時收於胸前,手心向上,左手以拇指處右腕橫紋處正中起向上愛一點按至肘窩,重複進行3~4次,使被點按處肌肉感到麻脹或酸痛。
肌肉彈撥練習
取坐位,右臂微屈時,左手以拇指在右臂肱骨內上髁以及稍下部位,沿肌肉走向,對肌纖維做垂直方向的彈撥,反複進行6~8次,以鬆弛肌肉,增加局部以及手臂的血運。
旋臂伸肘練習
右手握虛拳,屈肘屈腕於胸前,然後小臂內旋使小指一側向上,同時伸肘直臂前伸,順肩前送。反複進行6~8次。
托健身鐵球
將兩個鐵球置於手心以五指撥動,使球在掌中順時針或逆時針環繞旋轉,時間可長可短。可屈臂托球於胸腹前進行,熟練後,也可直臂形成前平舉可側平舉姿勢進行。
經常練習,可調節氣血,疏通經絡,緩解痙攣,減輕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