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醫與養生2(3 / 3)

有腦溢血前兆的患者,在指甲上都會有所體現,如果有紅色甚至黑色的斑點出現,就意味著體內血行出現了障礙,這即是腦溢血前兆。

為了預防腦溢血的發生,在這些斑點出現時,可刺激位於食指指甲靠拇指側下方(靠第一關節處)約2毫米的“商陽”穴;小指上的“少衝”穴和無名指指甲靠小指側如前相同位置上的“關衝”穴,也是非常重要的穴位。

點壓刺激手法的力度以能忍受為準,若斑點消失,則表示危險期已過。經常刺激這些穴位,能在較大程度上防止腦溢血的發生。

冬季保健“一二三”

“一拍、二摩、三暖”的保健方法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從而達到禦寒保暖、祛病健身的目的,順利度過難挨的冬天。

一拍:是指拍打足三裏穴,以中等速度稍用力,每日早晚各拍打300餘下。接著稍用力分別拍打小腿各300餘下。然後,拍打膝蓋各300餘下。再就是左右轉膝各100餘下。最後左腿向前跨一步,雙手用力壓膝蓋,做100餘下,換右腿同法操作。

二摩:即按摩湧泉穴和氣衝穴。

①按摩湧泉穴。

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腳心,然後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腳心,搓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搓揉100餘下。接著搓揉各腳趾100餘下。

②按揉氣衝穴。

氣衝穴(大腿根內側)的下邊,此穴下邊有一根跳動的動脈。先按揉氣衝穴,後按揉動脈,一鬆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止。此法俗稱“放血法”,對促進腿部血液循環很有益處。根據“動則生陽”的觀點,通過按摩這兩個穴位,可加強對手腳的鍛煉,增強手腳的禦寒功能。

三暖:即暖頭、暖足、暖背。

①暖頭

人在靜止狀態下,當環境溫度為15℃,人從頭部散去占人體總產熱的1/3熱量,4℃時為1/2,-15℃時可達3/4。寒冷會使血管緊縮,全身肌肉緊張,引發頭痛、偏頭痛、傷風感冒、腸胃不適、失眠等症。“冬天戴棉帽,勝過穿棉襖”是很有道理的。

②暖足

“寒從腳下起”,腳離心髒最遠,供血少,所以,腳的溫度最低,腳受涼可引起人體上呼吸道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活動緩慢,人體抵抗力下降,極易誘發感冒、心腦血管病、氣管炎、行經腹痛。

③暖背

人背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行之處。督脈為一身之陽經,太陽經在一身之表,風寒之邪氣入侵肌體,太陽經首當其衝。倘若背部保暖不好,風寒邪氣極易經過人體背部入侵,損傷人體陽氣而致病,或者舊病複發加重。尤以老慢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風濕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對患有心腦血管病及高血壓的老人而言,背暖尤為重要。如冬日曬太陽,應多曬背部;或穿一件羽絨背心、皮背心,對暖背大有好處。

刺激陽池穴可立止發冷

據醫學家介紹,有54%的女性都有發冷的現象,也就是說每兩個女性中就有一個患有發冷症,可見這種病症的比例有多大。實際上,每到入秋至冬季期間,總有大批的女性患者到醫院看手、腳冰冷,以及腰寒等疾病。

在人的手背手腕上,順著小指下來有個穴位,叫作陽池穴。陽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環及荷爾蒙分泌的重要穴位。隻要刺激這一穴位,便可迅速暢通血液循環,平衡荷爾蒙分泌,暖和身體,進而消除發冷症。

刺激陽池穴,最好是慢慢地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隻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隻手的中指按壓這隻手上的陽池穴。這種姿勢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傳到陽池穴內,還用不著別人幫忙。

消除發冷症除了按摩陽池穴外,還可以將關衝、命門兩穴以及“手心”配合起來加以刺激,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手腳發冷的女性,一般隻要堅持刺激陽池穴,便可不為冬天的來臨而發愁。

手腳冰冷症也叫懼冷症,往往是女性的專利,但也有不少男性為此病所苦。

有一次,一位隻有24歲的年輕小夥子來找醫生看病,他就是個懼冷症患者,嚴重到夜間常因下半身冰冷而無法成眠的程度。白天的情況雖然好一些,但也是冷得不行,要不是怕人笑話,他真想穿上那種老年人穿的小棉襖。

醫生向他建議道,以後再覺得手腳發冷時,不妨兩個手背互相摩擦,就能使身體暖和起來。

“這裏有什麼道理嗎?”他有些疑惑地問道。

醫生給他解釋道,手背上有個穴位叫陽池,是三焦經上的主要穴位,三焦經專司上焦、中焦、下焦這三組人身上的發熱係統,其中上焦支配心髒和肺的呼吸功能,中焦支配消化器官,下焦支配泌尿器官。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做完運動或吃完飯後,體溫就會升高,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上焦和中焦發揮了功能。排完尿後為什麼會情不自禁打起輕微的哆嗦呢?這是下焦放出熱量的緣故。

對三焦經失調可發揮神奇力量的就是陽池穴。陽池這個名字就意味著囤聚太陽的熱量。刺激這個穴位可以恢複三焦經的功能,將熱能傳達到全身。另外,它也聯係著經絡中與重要的內髒器官相對應的穴位。

中醫穴位治療的奇妙之處就在於,隻要刺激一個穴位,就能將刺激通過經絡傳到有關的內髒器官。

陽池穴不僅可以治懼冷症,還可以調節內髒器官的功能,因此對感冒、氣喘、胃腸病、腎功能失調等疾病都有助益,與合穀穴一起稱得上是“萬能穴位”,值得大家牢記在心上。

陽池穴的位置正好在手背間骨的集合部位。尋找的方法是,先將手背往上翹,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的所在。

刺激的方法非常簡單,隻要以此穴為中心,互相搓揉手背就可以。在手背摩擦生熱的同時,陽池穴就會得到充分的刺激,從而達到溫暖全身的效果。

因為患懼冷症而無法入睡的人,睡覺前應使用以上方法,然後立刻蓋上棉被,身體很快就會暖和起來。

防治便秘按摩法

1.左右手輪流從心窩到下腹部慢慢地上下搓擦50次。

2.雙手掌心從肋骨向背部方向搓擦10次,再從背部向恥骨方向搓擦10次。

3.雙手重疊,以臍部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100次。

4.雙手放在臍部上方,作小圓形旋轉按摩10至20次。

5.雙手握拳,放在背部“大腸俞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5厘米)上叩擊20至30次。

功效:每天堅持操練1至3次,就可以增強腸胃的消化功能,從而可以有效地防治便秘。

肩周炎病人的自我按摩

如果肩周炎病人關節活動障礙僅累及一側,那麼,可以用健側上肢對患側進行自我按摩。病人在進行自我按摩以前,一般先進行熱水浴,按照前麵介紹的熱水浴方法作患側肩關節的局部熱療。隨後可以選擇一種較為適合自己的肩周炎醫療體操進行鍛煉,最後進行肩周炎的自我按摩。

1.自我按摩的步驟及方法

(1)用健側的拇指或手掌自上而下按揉患側肩關節的前部及外側,時間大約1~2分鍾,在局部痛點處可以用拇指點按片刻。

(2)用健側手的第2~4指的指腹按揉肩關節後部的各個部位,時間大約1~2分鍾,按揉過程中發現有局部痛點亦可用手指點按片刻。

(3)用健側拇指及其餘手指的聯合動作揉捏患側上肢的上臂肌肉,由下至上揉捏至肩部,時間大約1-2分鍾。

(4)還可在患肩外展等功能位置的情況下,用上述方法進行按摩,一邊按摩一邊進行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

(5)最後用手掌自上而下地掌揉1~2分鍾,對於肩後部按摩不到的部位,可用前麵介紹的拍打法進行治療。

自我按摩可每日進行1次,堅持1~2個月,會有較好的效果。

2.肩周炎的治療措施

肩周炎的治療原則是針對肩周炎的不同時期,或是其不同症狀的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肩周炎的治療應以保守治療為主。一般而言,若診斷及時,治療得當,可使病程縮短,運動功能及早恢複。

(1)在肩周炎早期即疼痛期,病人的疼痛症狀較重。而功能障礙則往往是由於疼痛造成的肌肉痙攣所致,所以治療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預防關節功能障礙為目的,緩解疼痛可采用吊帶製動的方法,使肩關節得以充分休息;或采用封閉療法,在局部壓痛最為明顯處,注射強的鬆龍,或用間動電療法,溫熱敷,冷敷等物理治療方法解除疼痛,必要時可內服消炎鎮痛類藥物,外塗解痙鎮痛酊劑等外用藥物,在急性期,一般不宜過早采用推拿,按摩方法,以防疼痛症狀加重,使病程延長。一般可自我采取一些主動運動練習,保持肩關節活動度,在急性期限過後方可推拿、按摩,以達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炎症消退的目的。

(2)在肩周炎的凍結期關節功能障礙是其主要問題,疼痛往往由關節運動障礙所引起。治療重點以恢複關節運動功能為目的。采用的治療手段可以用理療,西式手法,推拿,按摩,醫療體育等多種措施,以達到解除粘連,擴大肩關節運動範圍,恢複正常關節活動功能的目的。針對功能障礙的症狀,嚴重的肩周炎病人必要時可采用麻醉下大推拿的方法,撕開粘連。在這一階段,應堅持肩關節的功能鍛煉。除了被動運動之外,病人應積極主動地配合,開展主動運動的功能訓練,主動運動是整個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3)在恢複期以消除殘餘症狀為主,主要以繼續加強功能鍛煉為原則,增強肌肉力量,恢複在先期已發生廢物性萎縮的肩胛帶肌肉,恢複三角肌等肌肉的正常彈性和收縮功能,以達到全麵康複和預防複發的目的。

除了針對不同病程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外,還應針對病情的嚴重程度考慮治療措施。在這一點上,國外觀點認為,可根據被動運動試驗中因疼痛而造成的運動局限和終末感覺來判定其嚴重程度並指導治療。假如被動運動中,病人的疼痛發生於終末感覺前,此時肩周炎往往是急性的,不宜采取主動運動體療,如果病人的疼痛發生於終末感覺的同時,可適當采用主動運動體療,當達到終末感覺時無疼痛,應采用主動運動體療。

肩周炎的針灸療法

肩周炎的早期患者,以疼痛症狀為主的病人,針灸治療可每日進行1次,後期以肩關節功能運動障礙為主的患者,治療通常隔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休息7日,針灸治療肩周炎所選擇的穴位主要有,肩髃,肩峰,肩髎,曲池,條口穴(距足三裏5寸,脛骨前緣外側一指寬處),並結合循經取穴和同名經取穴的原則。如肩峰處有壓痛點或後伸肩痛,活動困難時,以太陰經為主,取手,足太陰經穴,先刺陰陵泉,再刺尺澤、太淵、肩髃、曲池、合穀、天宗等穴。有壓痛點或內收困難時,以陽經為主,取手,足太陽經為主,取手、足太陽經穴,先刺陽陵泉,再刺肩髎,外關。凡刺下肢穴位時,患肩應同時作上舉,外展和內收等動作。

灸法治脂肪肝效果好

隨著我國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我國脂肪肝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已占到平均人口的10%,在肥胖、嗜酒和糖尿病人群中可高達50%~60%,其中約25%的患者發生肝纖維化,15%~80%的患者發展為肝硬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對阻止慢性肝病進展和改善預後是十分重要的。脂肪肝本質上是脂質代謝紊亂所致,涉及多因素、多環節,不僅反映在血循環水平,也反映在組織、細胞及分子水平,特別是注意到脂質過氧化與炎症及纖維化關係後,人們力圖尋找藥物幹預,遺憾的是,迄今臨床上尚無滿意的藥物。現在脂肪肝的治療主要靠飲食控製及內服各種中西藥物,而有的藥物隻適用於某一類型的脂肪肝,廣泛應用的降脂藥卻又可能使血脂更集中於肝髒進行代謝,促使脂質貯積並進一步損害肝功能。

脂肪肝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種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肝髒脂肪性變。最常見的原因為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其次為營養失調、藥物中毒、妊娠、遺傳等。脂肪肝的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肝細胞合成甘油三脂(TG)及分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之間的不平衡是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而這種不平衡是由於肝細胞脂肪合成增加或氧化減少所致。中醫藥在防治本病方麵具有廣闊前景。但現在的治療僅局限於飲食控製及各種的藥物內服,而現在的內服藥或者療效不肯定,或者有效但副作用比較大,在肝功本來就受損的基礎上更傷肝功能。

中醫學認為本病病因為過食肥甘厚膩,恣意飲酒。其產生主要責之於肝脾兩髒,其病因可概括為肝失疏泄、肝血瘀滯、脾失健運、濕邪不化、痰濕內生。故活血化瘀、清熱疏肝解鬱、健脾化濕祛痰可作為本病的治療原則,而柔肝消脂膏就可達到這樣的目的。柔肝消脂膏間接灸法融合艾灸、藥物外用於一體,操作簡單,無痛、無副作用,是一種綠色療法,有行氣活血、疏肝利膽、健脾化濕清熱之效。用它治療脂肪肝,可疏通肝髒氣機,促進肝細胞脂肪的轉化與排泄,調整脂肪代謝,改善肝細胞的脂肪變,增強肝髒功能,從而達到消除肝內脂肪的目的。

抗感冒晨起按摩七分鍾

1十指梳頭:除拇指外兩手指並成一字形,(兩小指在中央)置於前額頭發邊緣,兩拇指置於太陽穴。用指尖和指甲向後梳。小指經過神庭、上星、百會、後項、腦戶、風府到啞門,同時兩拇指由太陽穴經耳後風池到脖頸,反複一分鍾。

2拿睛目: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的指腹捏住兩眼的內眼角凸起部分手不離開,連捏帶揉一分鍾。

3洗鼻:兩手搓熱用兩中指腹緊按鼻翼兩側沿鼻梁向上搓到內眼角,再搓回原位,反複搓一分鍾。

4揉迎香:雙手食指按揉鼻翼兩側的迎香穴一分鍾。

5揉太陽:兩手拇指腹分別壓住左右太陽穴按揉一分鍾。

6揉風池:兩手拇指分別緊按腦後風池穴,按揉一分鍾。

7幹洗臉:兩掌心緊按兩腮下部,手指向上同時兩中指按鼻兩側,用力向上搓擦。經雙眼到上額時兩掌左右分開,掌根經太陽穴耳前回到原位。反複一分鍾。

人體的五大保健區

1.前胸保健區:經科學家發現,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體整個免疫係統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來的免疫活性肽物質,能監視體內變異細胞,並毫不留情地將其消滅,故有強大的抗癌作用;同時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對延緩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隻要每天堅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上至頸部下至心窩部)100至200次,就會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2.腋窩保健區:腋窩是血管、淋巴、神經最多最豐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奧秘之處,在於受刺激後會使人大笑;笑時使各器官都能得到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並使各器官充分得到養分和氧氣的交換,使大腦、心髒以及肺都受益匪淺。故專家們稱之為“腋窩運動”。

3.脊柱保健區:脊柱是養生學家極為關注的區域,它是人體兩條最大的經脈中督脈的行經之地。脊柱兩側的經絡與五髒六腑的關係極為密切。經常按摩脊柱,則可激發經絡的疏通,氣血運行,血脈流暢,滋養全身器官而健身。

4.肚臍保健區:肚臍常被養生學家譽為保健“要塞”。肚臍為神闕穴,中醫常用藥物貼敷肚臍,治療心絞痛、消化不良等病。經常按摩肚臍有預防和治療中風的作用,能祛病健身、益壽延年。

5.腳底保健區:人的腳底有70多個穴位,6條經絡起止於腳上。科學家還認為:人的腳底有成千上萬個末梢神經,與大腦和心髒密切聯係,與人體各部髒器密切聯係,所以將腳稱作人的“第二心髒”,可見腳保健的重要。經常彎彎腳趾、經常散步、踩鵝卵石、溫水泡腳等,都有促進腳部血液流暢,把遠端血推向心髒和全身,調節陰陽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壽之功效。

揉摩耳廓益健康

研究發現,人的耳廓正麵有300多個穴位,背麵有50多個穴位。這些穴位關聯著人體的各個部位,如果經常用手掌或手指揉搓耳廓,能收到很好的保健效果。

按摩耳廓,沒有嚴格的要求,閑暇時可隨時做,有條件者最好分早、中、晚或更多次揉搓,每次約5~10分鍾,以發熱為度。

為使頭發不白,可每天清晨起床後及晚上臨睡前,用右手過頭頂輕輕牽拉左耳20餘次,再以左手過頭頂牽拉右耳20餘次,如此反複兩次,持之以恒,必見成效。

每晚堅持用熱毛巾上下搓耳,雙耳各搓40次。反複進行這樣既能預防感冒,又能治療感冒。

神奇小錘可療疾

神奇小錘子的學名叫“梅花針”,屬於皮膚針的一種。其外型近似小錘子,一端有蓮蓬狀的針盤,上麵嵌著不鏽鋼短針,針柄有軟、硬兩種。根據針盤上嵌針的數目不同,可分為梅花針(五支針)、七星針(七支針)及羅漢針(十八支針)。臨床上以梅花針和七星針最為多見,用它叩刺人體體表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此種操作是在古代“半刺”、“毛刺”、“浮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素問·皮部論》稱:“凡十二經絡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可見,皮膚與人體經絡、髒腑聯係密切。運用皮膚針叩刺局部,可以調節髒腑經絡功能,促進機體恢複正常。

一般來說,皮膚針刺法的常見適應症有眼部疾病、斑禿、肩周炎、皮神經炎、麵癱、頭痛等。此種方法因需要掌握一定的叩刺手法與力度,所以它並不適用於家庭中的自我保健,應在醫院專業醫生的操作下進行,以達到治療目的。

失眠的自我按摩法

1.先取坐位,全身放鬆,全神貫注。

(1)雙手握拳,用拇指關節沿脊柱旁兩橫指處,自上而下慢慢推按。

(2)用右手中間三指摩擦左足心湧泉穴;然後換成右足心。

2.然後脫衣仰臥於被蓋內,雙目自然閉合。

(1)用兩手食指第第二節內側緣從兩眉內側推向外側。

(2)用兩手中指端輕輕揉按太陽穴。

(3)用兩手拇指羅紋麵,沿兩側耳部由前向後推摩。

(4)用手掌根部輕輕拍擊頭頂囟門處。

(5)用兩手拇指端揉按風池穴。

(6)將兩手疊放在腹部,然後用手掌大魚際輕輕揉按中脘穴。

(7)將兩手移至下腹部,然後用手掌大魚際徐徐揉按丹田。

梳頭健腦防衰老

正確的梳頭方法是:由前向後,再由後向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如此循環往複,梳頭數十次或數百次後,再把頭發整理、梳至平滑光整為止。所用頭梳宜取木質如桃木或用牛角等天然材料製成,梳齒易圓滑。梳頭時間一般取早晚各5分鍾,其餘閑暇時間亦可,切忌在飽食後梳理,以免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

梳頭時還可結合手指按摩,即雙手十指自然分開,用指腹或指端從額前發際向後發際做環狀揉動,然後再由兩側向頭頂按摩,用力要均勻一致,如此反複數十次,以頭皮有微熱感為度。

現代研究證實,勤梳頭、常按摩有六大好處:

1.能疏通血脈,有助於腦部的血液循環,增強記憶力,並有利於預防老年癡呆病的發生;

2.能使頭發得到充分的營養,防止脫發和早生華發,有美發作用;

3.能散風、預防感冒,減輕頭痛;

4.有明目作用,梳頭有助於降低高血壓,預防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5.能健腦提神、緩解精神緊張、促進睡眠、消除疲勞;

6.有利於增強中樞神經係統的平衡協調功能,延年益壽。

梳頭和按摩,雖說是舉手之勞,人人皆可為之,但貴在堅持。隻要堅持天天實踐,就可以獲得防病健身、延年益壽之效。

頭痛患者的自我按摩

頭痛是一種常見的病症,許多疾病均可引起。按摩對下列疾病造成的頭痛有較好的療效。如感冒頭痛、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高血壓頭痛、肌肉收縮性頭痛、腦供血不足型頭痛、頸椎病型頭痛、神經衰弱頭痛、精神緊張性頭痛等。具體操作如下:

準備動作:患者正坐於椅上,含胸拔背、氣息調和。

揉太陽穴:將雙手掌根貼於太陽穴,雙目自然閉合,做輕緩平和的揉動。此法對上述各型頭痛均有較好療效。

拿風池穴:用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捏住頸後肌肉近發際處,手法采用一上一下、一緊一鬆推拿,以頸部感酸脹為度,次數自定,不強求一律,左右手可以交替進行,本法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腦組織血液供應。

浴全頭穴:頭部有上星、頭維、百會等穴,經常浴頭部各穴有健腦之功效。操作時將兩手五指分開,由前發際分別向後發際抹動,如十指梳頭狀,手潔輕重由各人自行掌握,一般以局部感到熱、舒適、頭皮無痛感為度,次數根據病情而定。亦可用木梳代手指浴頭。本法可緩解腦部血管痙攣、抽搐,使疼痛減輕、思維敏捷。

抹額印堂穴:將兩手食指屈曲,拇指按在太陽穴上,以食指內側屈曲麵,由正中印堂穴沿眉毛兩側分抹,雙目自然閉合。手法以輕中有重為宜,每次做30遍以上,每日2次為度,本法古代稱“分陰陽”,抹後感覺頭清目爽,具有消除頭暈目眩、減輕頭痛之功效。

拿合穀穴:合穀位於拇指和食指之間肌肉豐厚處。手法以拿捏、點按此穴,有明顯酸脹感為度,每次10~15遍,每日2~3次。本法俗稱“拿虎口”。如能經常拿捏、點按此穴,具有清利頭目、緩解各型頭痛。

拿天柱穴:以拇、食兩指,在頸後部斜方肌上方的天柱穴作拿捏動作,來回拿動各5~10遍,每日早、晚各一次。本法對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頸椎病引起的頭痛,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最後,再強調一下,如有全身或腦部疾病引起的頭痛,應及早到醫院診治。

頭暈保健自療

加強按摩部位:小腦、耳朵、內耳迷路。

1小腦(反射區有交叉):位雙腳大拇指指腹有兩條橫紋線的中間都是小腦反射區,剛好與頸項相鄰。按摩時方向要從外往內方向扣按後再由內往外扣按。

2大腦(反射區有交叉):位雙腳大拇指整個趾腹都是。按摩方向是從上麵往下按摩。

3三叉神經(反射區有交叉):位雙腳大拇指外側骨緣下方的肌肉。按摩方向是由下往上按摩。

4額竇(反射區有交叉):在雙腳五個腳拇趾末端處,剛好在腳趾甲下方。按摩方向是由下往上按摩。

5內耳迷路:位於雙腳腳背的腳小趾下方,腳掌第一骨頭邊緣處,觸摸時有顆粒微凸感覺。找到微凸的小顆粒,用手按住後定點揉按。

6耳朵(反射區有交叉):在雙腳腳底的四、五趾與腳掌相交處下方的肌肉。按摩時要由上往下扣住後,往內側按摩。

捏拉耳垂眼明神足。

具體方法是:頭部不動,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垂向下拉動,一捏拉一放為一次,一般每次為30下,若捏拉到耳垂像糯米粉般柔軟時,整個頭部感覺會很舒服。耳垂為耳全息穴的頭麵區,眼穴就在耳垂正中,捏拉耳垂能起到清醒頭腦、眼明神足的作用。

頭暈的足部按摩

頭部如果沒有長瘤或其他異物,但是常常感到眩暈時,可能是腦部貧血,或者腦部血液暫時循環不良所引起,患者在眩暈之前會感覺到肩頸部僵硬的現象,如果患者有此症狀者請再參考肩頸部僵硬自療保健法,頭暈患者會感覺到自己或外物都在旋轉,這種現象大部分是保持身體平衡的器官如小腦或者內耳迷路的器官功能發生障礙所引起的現象。

頭暈自療保健法要按反射區——大腦、小腦、三叉神經、額竇、耳朵、內耳迷路、泌尿係統。

經絡鍛煉養生法

這裏所說的經絡保健鍛煉法就是傳統中醫的“三一二”經絡保健鍛煉法。

經絡保健鍛煉法分三步走。

第一步:按經絡學說原理,按摩合穀、內關、足三裏三個人體要穴。經常按摩這三個要穴,可以激發有關經絡,促進五髒六腑健康運轉,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每天早晚堅持操練點穴,剛開始時,穴位找不準,用力也不當,感覺不到位。為了給自己打氣,自編打油詩用以鼓勁:“哼哼唱唱、自得其樂;按按摩摩,揉揉搓搓;以指代針,以掌代藥;持之以恒,健康長壽。”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逐步掌握了點穴要領和按摩手法,直至穴位有酸、麻、脹(得氣)的感覺。每次按摩後,頓覺氣血通暢,渾身舒適。

第二步:乘勝前進,接著又進行了“一”,即意守丹田的腹式呼吸鍛煉。一般取坐位,全身放鬆,舌舔上齶,雙目微閉,鼻吸口呼,排除雜念,每分鍾呼吸5次左右,堅持5至10分鍾,然後緩緩睜開雙目,雙手搓麵數十次。練了幾日,自我感覺身輕鬆、暖融融。

第三步:“二”,即每日(分兩次)步行萬步,以側重加強雙腿的鍛煉,這就是所謂“二”的奧秘。每次步行歸來,神定氣足,通體開泰,泡上一杯香茗,坐於書案前,展紙揮筆,自然流暢、瀟灑許多。究其原因,步行鍛煉後情緒昂揚是也。

中醫推拿趕跑痛經

在經前後出現小腹疼痛,伴有腰痛、腹脹、乳房脹痛等症狀,這就是女性的常見病——痛經,許多未婚女性為此十分煩惱,中醫推拿治療痛經,操作簡便,收效快,不妨一試。

在此介紹對痛經非常有效果的幾個穴位,分別是:

腎俞:在後腰,與肚臍相平,脊椎旁邊15寸,左右各一穴;

阿是穴:兩側腰部最痛的部位;

氣海:肚臍正下方15寸;

關元:肚臍正下方3寸處;

三陰交: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處。

腰陽關:以脊椎為縱坐標,髖骨最高點為橫坐標就可以找到。每個穴位按摩幾秒鍾。

有痛經的女性平躺在床上,家人站在一旁幫她按摩,按摩時可以采用推法(用手掌根前後推),也可以用揉法(用手掌根作圓周運動),不論順時針倒時針,以達到發熱、酸脹感為宜。在月經來潮前1周治療,每日1次,連續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

另外在按摩穴位的同時,可以在痛經期配合用熱敷法,將1斤左右的粗鹽用鐵鍋炒熱,放在布袋裏,敷在腹部痛的地方,一天一次。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痛經的女性平時在生活中要注意經期保暖,不要過度疲勞。

自我按摩法防治腰椎病

由於伏案勞累,或不慎造成腰部扭傷,或腰肌勞損及老年退行性腰椎病,均可采用自我按摩法鍛煉。經多年實踐,深感確有成效。

其一,腰部屈伸直立兩足分開,兩手叉腰,做腰背的前後左右屈伸運動,盡量放鬆腰背部肌肉,活動達到最大幅度,屈伸可10至15次左右。

其二,腰部扭轉兩足分開站立,兩上肢向前平伸或自然平垂,頸部和軀幹保持中立位,雙下肢不動,先將上身向左旋轉到最大限度,再向右轉,各3至5次。

其三,下蹲站立兩足分開,下蹲,站起,如此反複10至15次,足腿不動。

其四,兩手貼後腰,上下交換按摩或自上而下用微力按摩兩手輕握拳,沿著脊柱兩側自腰開始自上而下輕輕叩擊,直到骶尾部,反複多次。

自我按摩治失眠

失眠是指經常入睡時間不夠或入睡困難,輕者難以入睡、睡中易醒,重者整夜不眠。多因思慮過度、勞逸失調、病後體虛、氣血生化不足而不能養心所致。現介紹幾種臨床上行之有效、簡單易學的按摩方法。

抹額:以兩手指屈成弓狀,第二指節的內側麵緊貼印堂,由眉間向前額兩側抹,約40次左右。

按揉腦後:以兩手拇指羅紋麵,緊按風池,用力旋轉按揉,隨後按揉腦後,約30次左右。酸脹為宜。

搓手浴麵:先將兩手搓熱,隨後掌心緊貼前額,用力向下擦到下頜,連續10次。

按摩耳廓:人體軀幹和內髒均在耳廓有一定反應部位,按摩它有助於調節全身功能。

拍打足三裏:該穴位在膝蓋骨外側10厘米處(即脛骨腓骨間),拍打至有酸麻脹感覺即可。

泡足踏石:取一些小鵝卵石鋪於水盆底,倒入開水,待水溫熱時,置雙足於盆中,泡足踏石20分鍾。每晚睡前做一次,長久堅持,失眠會不藥而愈。

自行“拔火罐”養生保健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

拔罐一般使用玻璃罐即可,甚至家中的罐頭瓶也可以用於拔罐,橡膠罐也可使用,但不能走罐。拔罐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然後用手輕輕拔一拔罐子,看是否拔上了。拔罐時應注意:不要將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將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膚上,否則,將會燙傷病人,出現不必要的意外情況。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所以說,走罐不是作用於一個穴位,而是作用了數個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經絡。如後背脊柱兩側就是經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時應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走罐除了可以治療後背酸痛、發涼外,也可用於頭暈、感冒的治療。

如果是治療後背痛,病人在拔罐時,一般采取俯臥的體位。俯臥位是指患者臉向下趴在床上。以利於在後背部,上下肢的後側、內外側拔罐治療。

拔罐時如果遇有心髒病、血液病、皮膚病及皮膚損傷者、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各種骨折、極度衰弱、孕婦、婦女月經期、過飽、過饑、過渴、醉酒等,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

在家拔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保暖。拔罐時均要在脫衣服後才能治療,所以治療時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保持室內的溫度。

2避免燙傷。不要將燃燒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過熱的罐子勤更換。

3不宜拔的部位:皮膚破損處、皮膚斑痕處、皮膚有贅生物或骨突出處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做拔罐。

5在給別人拔罐時,應密切觀察病人的情況,如有暈罐等情況,應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