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醫與養生3(3 / 3)

葶藶散治小兒百日咳

病症:百日咳,屬祖國醫學的“頓咳”、“疫咳”、“鷺鷥咳”、“天喘嗆”和“厥陰咳”等病範疇。由外感疫邪(即百日咳嗜血杆菌)而引起。主要症狀為咳逆上氣、嗆咳引吐、痰液粘稠。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之季尤多,以5歲以下的小兒為多見,主要通過咳嗽時盡沫傳播。本病初起類似外感,繼而出現陣發性痙咳,咳後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很少有二次發病者。

組方:甜葶藶子(炒)100克、白僵蠶50克、川貝母100克、射幹、甘草各50克。

製用法:共研細粉。1至12月小兒每服03克,周歲以內1克,4歲以內2~3克,4至8歲5~6克,日服3~4次,開水衝服(或煎服)。

通竅湯巧治鼻炎

病症:鼻炎是以鼻塞不通,流涕,甚至不聞香臭為特征的鼻部疾患。可分為急性鼻炎,慢性臭炎和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炎多由外感風邪所致。

症見:鼻塞不能,流涕,噴嚏,甚至不聞香臭。慢性鼻炎,鼻堵呈間歇性或交替性,鼻涕粘稠或清稀,經久不愈,甚至嗅覺失靈,屬中醫鼻窒範疇。過敏性鼻炎,是以突然和反複發作的鼻癢、嚏、鼻塞、流清涕為特征的鼻病,中醫稱之鼻鼽。

組方:麻黃9克、防風9克、羌活10克、蒿本10克、川芎9克、白芷9克、細辛3克、升麻3克、葛根10克、蒼術10克、甘草6克。

製用法:上藥加水煎煮2次,取汁混勻;分2次內服,1日1劑。

瘋狗咬傷急救方

病症:被瘋狗咬狎後即可感染狂犬病毒,導致狂犬病。狂犬病初期有頭痛、乏力、嘔吐、低熱及已愈合的傷口出現痛癢或麻木等異常感覺;2~3天出現恐水、恐嚇風、恐光,水、風、光均可激惹反射性咽喉痙攣的發作,出現吞咽和呼吸困難;繼則狂躁、恐懼,並可有全身痙攣及頸項強直;發作間歇期較靜,神誌清晰,唾液分泌增多,高熱;數日後,漸趨安靜,痙攣發作停止,全身癱瘓,出現心衰和平共處呼吸麻痹、瞳孔散大等危重征象。

組方:川軍15克、桃仁(炒)15克、土元7個(傷重者14個)。

製用法:共為細末,白酒為引,水煎服,每隔1天服1次,服後大便溏泄,小便赤濁,待小便轉清、大便如常,即毒盡停藥。

消除疲勞中醫妙方

疲勞是一種生理範疇的全身性反應,主要表現為勞累不適感和工作能力的降低。一般來說,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過限度,大腦就會發出種種疲勞信號,通過休息、睡眠等必要措施,便可減輕或消除疲勞,從而避免成疾。

在人類生活中,疲勞並非完全是由於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等身體過於勞累引起的,隨著現代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體力上的勞累已不是疲勞的主要原因,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時間效率觀念的增強,現代人更多的是腦力疲勞、心理疲勞和病態疲勞。臨床上一些簡便易行的辦法常可預防和消除疲勞,患者不妨一試。

體力疲勞主要指身體肌肉勞累而言,減輕或消除體力疲勞的主要對策是休息,其中最有效的是睡眠。若能結合睡前溫水浴或溫水泡腳,效果更好。此外,調節膳食結構,多食新鮮蔬菜和瓜果、豆製品及海藻類,有利於消除疲勞。

腦力疲勞又稱神經係統疲勞,要注意科學合理用腦,注意勞逸結合,腦體並用。采用健康的和放鬆性的動靜結合休息方式為好,即有規律的睡眠休息。平素配合體育活動(打太極拳、按摩、散步、逛公園、健身跑、聽音樂等)。

病態疲勞即某些疾病引起的疲勞,如困倦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佳等。病弱的身體最容易發生疲勞,如感冒、糖尿病、抑鬱症、癌症早期、肺結核早期、肝炎和腎炎愈後以及慢性中毒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疲勞現象,應及時檢查醫治。

心理疲勞即思想焦慮、情緒抑鬱。可通過情誌修養,豐富的業餘生活,調整心態來減輕和防止心理疲勞。

臨床常用抗疲勞散方:

人參90克、刺五加150克、五味子140克、茶葉180克。共研細末,製成散劑,每日2次,每次5克,能補益元氣,斂氣澀精,生津活血,其恢複疲勞總有效率達783%。

食療:若患者以軀體疲勞、體力下降為主,則以健脾調肝為主,兼以補腎。可選用人參、黃芪、柴胡、白術、鹿肉等。如黃芪雞(黃芪、陳皮、肉桂等)、補中益氣粥(人參、當歸、黃芪、陳皮、白術、薏苡仁、粳米)、山藥燉鹿肉(山藥、鹿肉、陳皮、木瓜、砂仁等)。

若患者精神疲勞則以舒肝益腎為主,兼以補肝,可選用當歸、柴胡、大棗、生地、熟地、甘草等,如甘麥大棗粥(甘草、浮小麥、大棗、粳米)、逍遙羹(當歸、柴胡、芍藥、熟地、白術、茯苓、苡米)。

若兼以身體虛弱、反複感冒,則宜益氣壯元,如冬蟲鴨子(冬蟲夏草),八珍雞(人參、甘草、當歸、陳皮、白術、靈芝等)。

現代研究表明,一些傳統的中醫食療用品如蜂蜜、花粉、阿膠、螞蟻,也具有抗疲勞的功效,可以適當服用。

小兒不宜常服驅蟲藥

嬰幼兒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腸道寄生蟲病感染(腸道蛔蟲、蟯蟲等),感染此種疾病的嬰幼兒可達兒童總數的95%。所以,對兒童來說,定期化驗大便,弄清體內有無寄生蟲,有那種寄生蟲,是很重要的,而有些家長一發現小兒麵黃肌瘦、食欲不振,未經檢查便自認為有蟲,盲目服驅蟲藥後不見蟲體排出,未經檢查便自認為有蟲,盲目服驅蟲藥後不見蟲體排出,又再服,以致影響了子女的健康。驅蟲藥的種類較多,有的對多種寄生蟲有效,有的僅對一種寄生蟲有效。常用的驅蟲藥有左旋咪唑、驅蛔靈、甲苯咪唑、苦楝皮、烏梅、使君子等,這些藥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驅蛔靈雖毒性低,但常服或過量都可引起頭暈、頭痛、嘔吐及肝功能損害。苦楝皮苦寒敗胃,過量還可引起中毒死亡。因此,任何一種驅蟲藥,都不宜常服。肝、腎功能不全、脾胃虛弱、急性發熱的兒童,更應慎用或禁用。

藥膳治老年人感冒

肺氣虛症:除感冒的共同症狀外,臨床以惡風(或惡寒)、發熱、咳嗽、氣短為主要特征,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虛。藥膳方:大雪梨一個,川花椒50粒,麵粉50克,冰糖30克。將梨削去外皮,在其表麵均勻地戳約50個小孔,把川花椒逐個按入孔內。麵粉加適量水,揉成麵團,擀成薄皮,包在梨的表麵,用熱柴草炭煨熟,或放在烘箱內烤熟。取出梨,剝去表麵外皮,扒去川花椒不用。將冰糖放在鍋內,加少許水煉成糖汁,澆在梨上,即可食之。這個“川花椒梨”藥性平和,對體弱肺虛、外感風寒、寒熱咳嗽者均有療效。

脾氣虛症:除感冒的共同症狀外,臨床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倦怠無力、腹脹為特點,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無力。藥膳方:鯽魚1尾(約150克至200克),黃芪15克至20克,炒枳殼9克。將鯽魚洗淨,去鰓、鱗、內髒。先煎黃芪、枳殼,30分鍾後下鯽魚,魚熟後,加少量薑、鹽調味,取湯飲之。鯽魚、黃芪益氣健脾,枳殼調和中氣,三味合用,具有補氣之功效。不僅適用於脾氣虛症的老人感冒,也可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其它慢性疾患。

脾肺氣虛症:除共同症狀外,臨床以惡寒發熱、咳嗽、腹脹為特征,舌淡苔白,脈細弱。藥膳方:鮮山藥30克,百合20克,杏仁(去皮)10克,粳米60克,生薑15克,大蔥莖2根。前4味熬粥,後2味煎湯,與米粥同食之。具有健脾、潤肺、止咳、定喘等功效,適用於脾肺氣虛症老人食用,每天1至2次。食量小的老人,可按比例減量食之。

脾陽虛症:除共同症狀外,臨床以畏寒發熱、鼻塞流涕、腹脹為主要特征,苔薄白膩,脈浮緩。藥膳方:鵪鶉一隻,淮山藥30克,黨參15克,生薑10克,肉桂3克。先將鵪鶉去毛和內髒,洗淨,切塊,與後4味共煮,加少量鹽調味。30分鍾後食肉飲湯。

脾腎陽虛症:除共同症狀外,臨床以惡寒發熱、鼻寒流清涕、四肢不溫、腰酸膝冷、神疲倦臥為主要特征。舌體嫩胖或有齒痕,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細弱或無力。藥膳方:黃狗肉500克至2000克,桂皮、小茴、八角、蘋果、生薑、鹽各適量。將狗肉洗淨切塊,加入調料燉熟食用。狗肉補腎溫脾胃,八角等調料均為溫熱之品,諸味合用則具補益腎陽、溫健脾胃之功效,最適於脾陽虛症老人食之。如又感受風寒,可在調料中加入大蔥、芫荽二味。

藥食俱佳核桃仁

核桃仁營養豐富。據測定,500克核桃仁相當於2500克雞蛋或4500克牛奶的營養。核桃仁也是一味補益藥,有健腎、補血、潤肺、益胃、通絡散寒等功效。核桃仁中所含的脂肪油,其中主要為亞油酸,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核桃仁中含有的單酸對血管和心肌有積極的影響。核桃仁可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有害膽固醇,尤其對脂蛋白有影響。科學家發現,如果在普通飲食中加入核桃仁,脂蛋白下降27%,即使在一日三餐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果添加核桃仁的話,脂蛋白也會下降7%。

老年人和動脈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貧血等慢性病患者,常吃核桃仁非常有益。

飲食養生要講“性”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但如果食之不當,就會造成飲食失衡。

營養專家認為,人們對營養的認識過程也就是人類健康不斷增進的過程。由此,飲食也就涉及到了養生學。

中醫認為,食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由於它們本身具有的若幹特性所決定的。中醫把食物多種多樣的特性和功效加以概括,由此建立了食物的性能概念,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中醫食療理論。而人們對這一理論的認知,則是與陰陽、髒腑、經絡、治療等中醫基礎理論緊密相結合的。

食物的性能概念是中醫對食物保健和醫療作用的認識和經驗的總結,主要包括“性”、“味”、“歸經”、“補瀉”等內容。從中國傳統醫藥和飲食文化的角度出發,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和應用常識,不可不知。了解這些,將對我們在飲食中“該吃什麼”及“怎麼吃才好”等養生觀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飲食養生首先要講“性”。“性”(或“氣”)是指食物有寒、涼、溫、熱等不同的性質,中醫稱為“四性”或“四氣”。

涼性或寒性凡適用於熱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就屬於涼性或寒性食物。如適用於發熱、口渴、煩躁等症象的西瓜;適用於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梨等都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

溫性或熱性與涼性或寒性相反,凡適用於寒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就屬於溫性或熱性食物。如適用於風寒感冒、發熱、惡寒、流涕、頭痛等症象的生薑、蔥白、香菜;適用於腹痛、嘔吐、喜熱飲等症象的幹薑、紅茶;適用於肢冷、畏寒、風濕性關節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屬於溫熱性質的食物。

平性食物的性質介於寒涼和溫熱性質食物之間,適合於一般體質,寒涼、熱性病症的人都可選用。平性食物多為一般營養保健之品。如米、麵、黃豆、山芋、蘿卜、蘋果、牛奶等。

從曆代中醫食療書籍所記載的300多種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居後。一般說,各種性質的食物除都具有營養保健功效之外,寒涼性食物屬於陰性,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溫熱性食物屬於陽性,有散寒、溫經、通絡、助陽等功效。

預防秋季感冒有良湯

紫蘇太子參瘦肉湯是預防秋季感冒的良湯。現根據其性狀和藥理作用以及具體做法作介紹如下:

紫蘇太子參瘦肉湯有股濃濃的紫蘇味,但這味道對廣東人來說並不陌生,反而十分喜愛,如地道的小吃炒田螺,就非此味而不香也。本湯具有益氣和中、解表散寒的功效,能防治秋季感冒和秋季流感。同時能輔助治療體質虛弱易患感冒,症見惡寒而發熱不甚,咳嗽,痰白稀,氣短,納差,舌苔白薄而潤,脈浮而重按無力。

[材料]紫蘇葉45克、太子參20克、豬瘦肉100克、生薑1~2片。

紫蘇葉性溫、味辛、氣香、入肺、脾經,具解表散寒、行氣和中的功效。太子參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健脾益氣、生津潤肺的功效,常用於脾虛體倦,食欲不振,肺燥幹咳,病後體虛等。豬瘦肉性平,味甘,有補五髒之功。諸物合之,能益氣和中,解表散寒。

[烹製]紫蘇和太子參用清水洗淨,浸泡半小時左右,然後與豬瘦肉、生薑一起放置瓦煲內,加入清水500毫升(約5碗水),煮沸20分鍾後,調入適量鹽和生油則成,去藥渣,撈起豬瘦肉切片塊狀,可拌醬油佐餐用。此量可供2~3人用,宜預防期間常服用。

棠梨養生治病妙方

棠梨果實含糖類、蛋白質、維生素C、有機酸和鞣質等。其味甘、酸、性寒、無毒。《本草綱目》曰:“燒食止滑痢。”此外,棠梨枝葉亦可藥用,葉中含綠原酸、異綠原酸、新綠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故《本草綱目》謂其枝葉:“酸甘澀、寒,無毒。治霍亂吐瀉不止。轉筋腹痛。”

棠梨治病驗方如下:

1.肺熱咳嗽,幹咳無痰:取鮮果60克,冰糖30克,水煎服,每天三次。

2.急慢性咽喉炎:鮮果90克或幹果60克,去皮後慢慢嚼服,連服3天。

3.瀉痢不止:鮮果90克,炭火烘至微焦,趁熱去皮吃,每天3次。

4.勞累過度,手足無力,全身酸痛:鮮果60克,搗爛後加米酒30克,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或以幹品250克,米酒1000克,浸泡10天,即成棠梨酒,每天服50克,效果明顯。

5.反胃吐食:取葉油炒去刺,研為末,每天早晨起床後以酒送服5克。

治療痤瘡中醫方法多

痤瘡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皮膚病,多見於青春期男女,青春期過後大都可自然痊愈。痤瘡好發於麵部、胸背部等處,形成粉刺、丘疹、膿瘡結節或囊腫。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對稱。初起為毛囊口黑色圓錐形丘疹,擠壓可見黃白色半透明性蠕蟲樣脂栓排出。周圍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頂端可形成結節囊腫,消退後遺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現代醫學認為,其病因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進,刺激皮脂腺分泌過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發細菌感染而發病。此病與微量元素鋅在發育期相對缺乏也有一定的關係,稱之謂“青年痤瘡”。

中醫學認為,過食肥甘厚味,脾胃濕熱內蘊上蒸;肺經蘊熱,外受風邪;或冷水漬洗,使血熱蘊結,均可釀成本病。在診治過程中,人們發現,用中醫藥治療痤瘡,療效明顯。

中藥療法:應分型論治,隨症加減。紅色丘皰疹型痤瘡治宜清泄肺胃,方用生石膏30克,知母6克,地骨皮、桑白皮、銀花、連翹各12克,黃芩、赤芍、山梔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膿瘡性痤瘡治宜解毒散結,方用茵陳、白花蛇舌草、虎杖、蒲公英各15克,銀花、夏枯草、赤芍、浙貝母、桃仁、元參、黃芪、紫花地丁、連翹各10克。月經前痤瘡治宜調理衝任法,方用仙茅、仙靈脾、黃柏、益母草、當歸、牛膝各10克,銀花、白花蛇舌草各12克。對聚集性痤瘡、愈後色素沉著或瘢痕者,治宜活血散瘀法,方用桃仁、紅花、赤芍、蒲公英、丹參、虎杖、蟬蛻各10克,煎湯口服或外洗。

針灸療法:常選穴大椎、脾俞、足三裏、合穀、三陰交等,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鍾,每天1次,7次為一療程。

耳針療法:以患者雙側耳部肺穴為主穴,配以神門、交感、內分泌、皮質下穴埋王不留行籽,外用膠布固定,每日按摩上穴三次,每次約10分鍾。

飲食療法:患者宜少食甜食、脂肪、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蒿菜、冬瓜、絲瓜、苦瓜、荸薺)及水果。常飲綠豆湯有清肺熱、除濕毒之功。多食含長纖維的食品,保持大便通暢,對防治痤瘡有良效。此外,忌用油脂類、粉類護膚美容化妝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軟膏及霜劑;每日宜用溫熱水洗臉兩次,不要用堿性強的肥皂,洗時用力擦去麵部脂垢;禁忌用手指擠捏麵部丘疹粉刺膿瘡,以防遺留疤痕;保證睡眠充足,調整消化係統功能,這些均有助於痤瘡的治愈。

治療小兒夏熱藥粥

中醫認為小兒髒腑嬌嫩,陰陽稚弱,機體調節未臻完善,兼之先天秉賦不足或病後虛弱,患兒不能耐受外界酷暑的熏蒸,受暑邪乘虛侵襲而發病。現介紹幾則治療小兒夏熱的藥粥方:

1荷葉粥。取鮮荷葉兩大張,洗淨煎湯500毫升左右,濾取汁加粳米30克,煮成稀粥,添加白糖適量調味,可早晚服食。本方有清熱解暑之功,適用於夏季熱發燒不退者。

2葛根粥。取葛粉20克與粳米50克加水適量煮成粥,早晚服食。本方有解暑清熱,生津止渴之功,適用於夏季熱發燒不退、口幹煩渴者。

3清暑益氣粥。取西洋參1克,麥冬6克,石斛6克,知母6克,粳米30克,冰糖適量。先將麥冬、石斛、知母用布包加水煎30分鍾,去藥渣留汁,再將西洋參粉末、粳米加入煮成稀粥,冰糖調味即可,早晚服食。本方有清暑益氣,生津止渴之功,適用於夏季熱發燒持續不退、無汗或少汗者。

4荷葉蓮藕粥。取鮮荷葉1大張,鮮蓮藕1小節,粳米30克,白糖適量。先將荷葉洗淨煎湯500毫升左右,濾取汁,再將蓮藕洗淨切成小粒,與粳米一起加入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調味後服食,每天3次。本方有清熱解暑和胃之功,適用於夏熱,食欲不振者。

中藥熏洗可除足跟痛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尤以女性為多見。其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足跟或腳底部酸脹或針刺樣痛,步履困難。多因蹠筋膜創傷性炎症、跟腱周圍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墊變性引起,發病多與慢性勞損有關。筆者采用自擬“五川靈仙湯”熏洗治療足跟痛百餘例,屢用屢驗,一般用藥2周左右即可治愈。

藥物組成:川芎20克,川烏20克,川牛膝30克,川斷30克,川椒20克,威靈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用法:將前12味藥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時,煮沸30~40分鍾,倒入盆內,加芒硝、食醋攪勻。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不燙時浸洗患足。水溫下降時可再加熱,每次熏洗時間不少於1小時,早晚各1次。1劑藥可用兩天。

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複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方中川烏、川椒、威靈仙、透骨草、雞血藤祛風散寒,通經活絡;元胡、川芎、乳香、沒藥活血散瘀,行氣舒筋;木瓜、川斷、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芒硝軟堅散結,消腫止痛;食醋含醋離子,有較強的滲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力。諸藥水煎熏洗,藥物作用於局部,滲透肌膚,直達病所,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運行,軟化骨刺,促進炎症吸收,從而使症狀緩解或消除。

中醫治療尿毒症七招

1.中藥內服

尿毒症病程纏綿,病機錯綜複雜,並分不同階段,治療時一定要根據疾病的特點辨證論治,一般可選用生黃芪、附子、蟲草、仙靈脾、巴戟天、薑半夏、丹參、車前子、蘇梗、黃連、大黃、桃紅、當歸、紅花等溫腎瀉濁、化瘀清利等藥物,這些藥物能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祛邪而不傷正氣,有推陳出新,改善腎血流量,降低尿素氮、血肌酐,糾正酸中毒等作用,可明顯改善臨床症狀,提高機體代謝及免疫功能,加快毒性物質的排泄,阻止腎小球的進一步損害,抑製尿素氮、肌酐的升高,促進血色素的升高。

2.穴位敷貼

將生大黃、丹參、益母草、薏米仁、川芎、甘遂加工成粗末混勻,用香油浸泡放置沙鍋裏熬至膏狀。貼於腎俞及關元穴位,使藥物通過皮膚滲入並刺激穴位,經經絡直接作用於腎腧,從而達到溫腎、活絡、利尿、清濁之功效。本法臨床應用極為廣泛,其優點是不經消化道吸收,不發生胃腸道反應。

3.中藥灌腸

此方法有一定的結腸透析作用,是清除體內氮質的一個重要途徑,為口服藥物的補充,尤其對不能口服藥物的病人更為適宜。一般選用大黃、附子、生牡蠣、土茯苓、蒲公英以通腑泄濁,促進毒素從腸道排泄,抑製蛋白分解,同時增加腸的蠕動,防止腸道內毒素吸收,促進體內有毒物質排出,有利於減輕健存腎單位的負荷,從而控製血肌酐、尿素氮等毒性物質的升高。

4.臍療

臍在胚胎發育中為腹壁最後閉合處,皮下無脂肪組織,臍下腹膜血管豐富。敷臍療法就是將藥物敷置於臍眼或臍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由於臍與諸經相通,能使經氣循環並交通於五髒六腑,四肢百骸,將藥物以循環直趨病所,從而驅除病邪,促進機體康複。本法是將大黃、附子、細辛、黃芪、益母草、車前子製成丸劑,敷於臍部,使藥物經臍進入血液,發揮藥物的作用,起到滋補脾腎、降濁排毒、消腫利水的治療作用。

5.藥浴

一般多選用易透過皮膚進入體內發揮作用的藥物。如麻黃、桂枝、羌活、丹參、紅花、川芎、防風、細辛等,它借助藥浴水的溫熱效應,將藥物成分直接作用於體表,由於體表皮膚溫度升高,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使毒物隨汗液排泄增多,故可使已經受損傷的腎髒有機會自行恢複,尿量增多,水腫消退,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目前研究表明,麻黃能改善腎血流量,紅花能改善循環功能,而起到利尿作用。由於體內水分大量排出,水腫消退,尿素氮、肌酐得以排出體外,不僅惡心嘔吐症狀緩解,還能迅速改善高血鉀症狀帶來的危險,起到皮膚透析的作用。

6.藥帶

用大黃、丹參、黃芪、生附子、川芎等中藥加工後,裝入腰帶樣的布袋中,纏於腰部使藥物直接作用於人體發病部位,可使經絡通暢,降邪去毒,瀉肺利水,保護腎氣,活血養血,化濕解毒,降低血中尿素氮、肌酐。本療法一般日夜纏縛,如影響睡眠,可在睡時取下。此療法流傳許久,具有操作簡便、無副反應等優點。

7.食療

尿毒症期蛋白質在體內分解代謝、能產生許多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因此采用低蛋白飲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蛋白質每日不宜超過每公斤體重05克,多選用高生物價的優質蛋白質,如雞蛋、牛奶、少量瘦肉等。多吃薯類,少吃含植物蛋白高的米飯、麵食。不宜食黃豆及其製品,這樣可減少尿素氮、肌酐的產生,減輕腎功能負擔,緩解腎功能的進一步惡化。尿量減少時不宜食用含鉀較高的食物,如海帶、蘑菇、扁豆、香蕉、橘子、菠菜等。這是因為尿量減少體內鉀離子不易排出體外,使血鉀增高,當血鉀增高時可造成心髒驟停,同時少吃高磷食物,多吃含鈣、鐵豐富的食物,以防止脫鈣,改善貧血狀態。

最甜的中藥——甘草

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我國最古老的辭書《爾雅》中,已有了甘草的記載。古代醫家對甘草的使用更是廣泛,比如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中,據不完全統計約有處方256個,其中含甘草的處方就有154個,占總處方量的60%以上。

目前,甘草也仍是中醫常用藥。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它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之功效。相對而言,甘草生用清熱解毒,蜜炙後用則能補中緩急。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甙、有機酸等成分,有解毒、抗利尿作用,並可抗炎症、抗過敏。對臨床上病因較複雜的阿狄森氏病、尿崩症、席漢氏綜合症,以及消化性潰瘍等有明顯治療效果。但長期大量使用甘草,會引起浮腫、高血壓、胸腹脹滿、嘔吐等不良反應,也是需要警惕的。同時,中醫認為甘草不可與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同用,以免發生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