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醫與養生5(1 / 3)

第一部分 中醫與養生5

第七章 藥物養生

藥物養生理論

運用傳統中藥保健,曆史悠久。幾千年來,不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保健藥物,而且創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壽方藥。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但裏麵記載了100餘種有益於健康的藥物。《山海經》也不是醫藥學專著,但收載藥物達124種之多,其中動物藥66種、植物藥51種、礦物藥2種。裏邊有不少藥物具有補益抗老的作用,如“(木襄)木之實,食之多力;櫪木之實,食之不忘;狌狌食之善走;狼(加草頭),食之不夭”。這裏所說的“多力”、“不忘”、“善走”、“不夭”,就是指使人增強腦力,強壯身體,延年益壽。

漢代誕生的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係統總結了漢代以前我國的藥物理論和治病用藥經驗。全書計三卷,共收載藥物365種,分上、中、下三品。

據《本草經·序錄》:“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可知列為上品者,為延年益壽之品。在365種藥物中,記述有延年、不老、耐老、益氣、輕身、增壽等藥物共165種,某些藥物後麵還直接注明“頗利老人”。書中記載的這165種與抗老延壽有關的藥物,均被後世本草著作收錄。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撰著了《傷寒雜病論》,裏麵記述了黃芪建中湯、薯蕷丸、金匱腎氣丸等著名的補養抗衰老方劑,尤其是腎氣丸,時至今日仍在國內外沿用。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延壽藥物研究出現了一種新趨勢,即不少方士、醫家燒煉金丹,研究和推行秦漢方式的煉丹服石法,就連著名醫家陶弘景、孫思邈的著作中亦有許多煉丹服石的內容。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一些石類藥如鍾乳石、白石英、麥飯石、紫石英等含有大量的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因此,當時的煉丹服石法還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

值得一提的是孫思邈繼承和發展了服用藥物以延緩衰老的思想,他在《千金方》中提出:“藥能恬神養性,以資四氣”,並記載了不少延壽中藥,如服地黃方、烏麻散、琥珀散、熟地膏、枸枸根方、孔聖枕中丹等。宋金元時期,有關延壽藥物的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如著名醫學家陳直、鄒鉉明確指出,老年藥物保健,應著眼於培補先、後天之本。觀其書中常用之品,如地黃、枸杞、狗脊、胡桃肉、首烏、菟絲子、人參、茯苓、山藥、陳皮、木香等,皆為補腎益精、健脾理氣之藥。這個時期,方劑學有了高度的發展,出現了以《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婦人大全良方》等為代表的許多部著名的醫藥方劑學著作,收集了許多延壽方藥,如“巴乾丸”、“神仙服鹿角法”、“二精丸”、“益壽地仙丸”、“枸杞子丸”等,為後世抗衰老方藥的研究留下了寶貴遺產。到了明代,進入延壽藥物發展的全盛時期,以趙獻可、張景嶽為代表的溫補學派,主張用溫補藥物峻補真火;萬密齋主張以陰陽平衡、五味既濟的中和之法,為老年保健用藥製方的原則。尤其是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著成了《本草綱目》這部藥物學巨著,在其所記載的1892種藥物中,具有抗衰老延年作用的藥物有253種,並選錄延壽方劑89則。清代統治階級熱衷於服用長生不老方藥,故宮中此類醫方甚多,如益壽膏、補益資生丸、菊花延齡膏、百齡丸、鬆齡太平春酒等。這些醫方,為時世研究延緩衰老藥物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傳統補養的方法

中醫益壽延年之藥甚多,然而皆有針對性,補藥並非人人都可吃。人體無病,不需要的補或不適宜的補,都會影響生命,弄不好了會起相反的作用,沒有病反而生病,有的病情還會加重,或使人加速衰老等等。自古道:“是藥三分毒”,所以在進行藥補的時候,要十分慎重,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1虛則補之

“虛則補之”,這是運用補藥的最根本原則,若是無病體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即無虛則不用補。倘若一見補藥,以為對人體皆有好處,貿然進補,很容易導致機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失調,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有些青壯年,形神俱旺,生機蓬勃,本無虛症,也常服用人參、胎盤、黃芪等,或有醫者投患者所好,也濫用補品,如此隻會有損於健康。

2因時進補

這是說在選用滋補藥時,必須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以及四時氣候與人體髒腑組織的內在聯係,而合理選擇補藥。其原因在於人與自然息息相應,四時不同,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也不同,因而,藥物養生宜根據四季陰陽盛衰消長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所說過的:“凡人春服小續命湯五劑,乃諸補散各一劑;夏大熱則服腎瀝湯三劑;秋服黃芪等丸一兩劑;冬服藥酒兩三劑。立春則止。此法終身常爾,則百病不生矣。”此即應四時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變化規律而進行的因時進補的舉例。那麼,又怎樣因時進補呢?

(1)春天進補

《黃帝內經》指出:“春夏養陽”,意思是春夏之時,自然之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養生者順時而養就應該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不斷旺盛起來。故在運用藥物進補時,應順乎自然界變化,適當服以辛散升提之品。尤其在早春時節,春寒料峭,陽氣動而未發,進補更應偏溫。我國古代養生家也都認為春季應服用一些中藥,以調整機體功能,預防疾病,如《壽世秘典》記載:“三月采桃花浸酒飲之,能除百病益顏色。”《千金方》指出:“春分後宜服神明散”,其方用蒼術、桔梗各60克,炮附子30克、炮烏頭120克、細辛30克,共研細末,有感時氣者,用水調3克服之。若春季患溫熱病後,津傷液虧者,則需涼補以滋陰生津。此外,南方陰雨連綿,低溫與天暖交替出現,濕氣困脾,宜進健脾運濕之品,如苡米、雲茯、黨參。

(2)夏季進補

中醫認為,夏為“蕃秀”之季,即是自然界生物最為茂盛的時候,此時氣候炎熱,陽氣蒸騰,人體新陳代謝處於旺盛期,入難敷出。其因在於熱能傷陰、傷氣,加之夏日排汗較多,氣陰更益耗傷,如有陰雨,則兼扶濕邪。根據上述特點,夏季藥物補益當以甘平、甘涼補益氣陰、氣津之品為主,兼以清熱祛濕。有些慢性病患者,如支氣管炎,隻有在冬天發作或發作得厲害一些,而在夏季不發作或發作得輕一些,可采取“冬病夏治”之法,即夏季進補,常選用平補腎氣的藥物,如參芪片、胎盤片、固本丸、靈芝液、參苓白術散等中成藥。此外,夏季由於寒涼之物食之較多,易傷胃氣,故應在補氣生津之時,還要注意健脾胃,較合適的藥物有菊花、藿香、佩蘭、綠豆、西瓜等。

(3)秋季進補

祖國醫學認為,“秋為容平”之季,自然界陽氣漸受,陰氣漸長,氣候由熱轉寒,處於“陽消陰長”階段。由於氣候逐漸涼爽,燥氣盛行,使人們感到口唇幹燥,咽幹,皮膚幹燥,說明燥氣可消耗人體之津液。津液既傷,滋補津液就是適宜秋季的補法,常用的有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遠誌、川貝、胖大海等。

(4)冬季進補

此為“閉藏”之季。由於陽氣潛伏,陰氣盛極,萬物生機閉藏,人體新陳代謝緩慢,生理功能處於抑製、收縮、減低狀態,此時若用藥物對人體進補的話,那麼藥物的補益作用往往有推波逐浪之勢,大顯神威,促進人體功能活動,增進髒腑功能活力。那麼冬季進補什麼時候最為適宜?民間有“冬補三九”的習俗,這是根據中醫學“冬至一陽生”觀點確定的。“冬至”是冬三月氣候轉變的分界線,由此,陰氣始退,陽氣漸回,這個時候進補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使閉藏之中蘊藏活潑生機。《千金翼方》主張:“冬服藥酒兩三劑,立春則止”。這類補益藥酒有十全大補酒、虎骨酒、枸杞酒、苡仁酒、山藥酒、參茸藥酒、人參藥酒、蟲草補酒等。每日1~2次,每次半兩左右。冬季常用補藥有:鹿茸、肉桂、龍眼、首烏等。但冬季進補亦應注意不可過服溫熱之品,以免太過傷陰。著名醫學家張誌聰針對《黃帝內經》“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認為“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不可一味溫補助陽,還須結合滋補陰精,使陰陽互生互化。至於在南方,由於冬季雨水少,氣候較為幹燥,宜進溫潤之品,如桑寄生、菟絲子、熟地等。

3選擇合宜的劑型

中成藥有多種劑型,常用的有湯劑、丸劑、散劑、酒劑、衝服劑、注射劑等,因各有其特點和適用範圍,在使用時,當加以區別選擇。

(1)湯劑。是指把切製的飲片,加清水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用文火煎煮後取汁。此劑型易於吸收,且用藥靈活,易發揮作用,但操作繁瑣。

(2)散劑。指把藥物粉碎研磨過篩,使其呈細的粉末,既可內服,也能外敷。但吸收發揮療效較湯劑慢,可是比丸劑快。

(3)丸劑。將研細的藥粉加輔料和粘合劑製成,在體內緩慢崩解、吸收,慢性病常用之。

(4)煎膏劑。是將藥物煎煮濃縮後,加煉過的蜂蜜或砂糖一倍量以上,加熱至沸,過濾去渣而成,如西瓜膏、秋梨膏之類,適用於長期調養身體應用。

(5)酒劑。又稱藥酒,一般用黃酒或白酒浸泡藥物,使其有效成分溶解在酒裏,如參茸酒等。酒本身具有疏通血脈作用,故活血通脈、祛風濕、利關節以及補益之藥常可製成酒劑。

(6)片劑:是將藥粉與麵粉等粘合劑混合,加適量水分後壓製成片,服用與攜帶方便,如桑菊感冒片、丹參片之類。

(7)衝劑:是將煎液濃縮製成顆粒狀,用時,開水衝化服之,服用方便,吸收和發揮作用快。

(8)注射劑:就是把藥物經提取藥效成分、精製、滅菌等工藝,最後製成供皮下、肌肉、靜脈或穴位的注射液。此使用方便,用量小、奏效快,能用於急救、急性病及服藥有困難的患者。

4適可而止

這是說運用補藥養生,忌濫服無度。若惟虛是補,偏執一端,盲目濫補,則反會有害機體。

藥物的作用,主要靠藥性,凡是藥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藥物就是利用它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例如人體偏於寒性,就用偏於熱性的藥物來糾正,如果用之過多,糾之太過,人體又可偏於熱性。雖屬氣虛,但若一味大劑補氣而不顧其他,則反而會導致氣機壅滯。又如雖為陰傷,但若一味大劑養陽,則反而遏傷陽氣,致使人體陰寒凝滯。此外,補血藥物藥性多粘膩,過服會損傷脾胃;補陽藥性偏溫燥,常用則助火劫陰。以上均說明,在使用補藥時,一定要忌濫用無度,防補多壅滯。清代著名醫家程國彭指出:“補之為義,大矣哉!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知緩急、不分五髒、不明根本以誤人者,是不可不進也”。

5因人進補

這是講由於每一個人的年齡、性別、體質、工作、居住環境、嗜好不同,在選用滋補中藥時,也要有上定的區別。

(1)年齡不同的補益

小兒補益:少年兒童、純陽之體,生機旺盛,但氣血未充,髒腑嬌嫩,不勝補藥,如濫服人參蜂王漿之類的補品,會出現性早熟現象。但鑒於小兒脾胃未健,且往往飲食不知節製,以致損傷脾胃或有停食,這時的補益,應健脾胃、助消化,可常服四君子丸、人參滋脾丸、補中益氣丸等中成藥。對於一些因稟賦不足、生長發育遲緩者,應多補益腎氣,以促進生長發育,可選用西洋參、淮山藥、蜂蜜、雞蛋、胡蘿卜、泥鰍等補藥、補品。

青壯年補益:由於青壯年髒腑組織功能已臻成熟,精力充沛,無須補益,即使用補,也應以平緩少量為宜。但一些青年學生刻苦學習,廢寢忘食,可產生心脾或心腎不足,表現為多夢、健忘、食欲不振,應適當進補,當選用首烏、蓮子、枸杞子、淮山藥等補藥、補品。

中年補益:中年人由於體質已由盛轉衰,再加上過度疲勞,氣血往往不足,應補益氣血以調養身體。補藥補品應選用黃芪、黨參、當歸、首烏、八珍丸等。

老年補益:人體像部機器,機器不斷地轉動,它的零部件會磨損,以至毀壞,人到老年器官也要老化,故老年補益尤為重要,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間斷,但要注意少量頻用,切忌重劑驟補,或一曝十寒。

(2)體質不同的補益

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不同,個體素質有強弱之分,素質強壯者可不用滋補藥物,而虛弱者用補;若是五髒不足的,當補五髒,氣血陰陽不足的,當補氣血陰陽。

(3)工作不同的補益

在高溫車間工作的人很容易出汗,而出汗過多傷陰、熱度過高則傷氣,致使氣陰兩傷,當選用太子參、沙參、玉竹、黃芪等滋補藥。而在冰庫工作的人,由於寒能傷人陽氣而使陽氣不足,當選用鹿茸、紫河車、腎氣丸等。在潮濕環境中工作的人,由於濕邪既傷肢體失節,又能傷脾,當選用黨參、白術、茯苓、健脾丸、腎氣丸等。

對於歌唱演員、教員,由於講話過多,常常氣陰兩傷,致使聲音嘶啞。咽幹喉痛,當選用百合、西洋參、麥冬、沙參、太子參等品。

對於經常站立者,由於“久立傷骨,損於腎”,常可出現下肢靜脈曲張、腰背酸痛等症,當選用一些補腎、活血之類的藥物,如補腎強身片、健腰丸、健步虎潛丸等。

對於用腦過多、損傷心脾者,可選用健腦補腎丸、腦靈素、補腦丸等中成藥;對於勞動強度過大者,可選用滋補大力丸、虎骨參茸酒、益腎糖漿等中成藥。

6注意用量及忌口

因為藥物的用量不但影響療效,而且關係到安全,故一般應按照醫囑及說明,嚴格用量,不能隨意改動。尤其是對於含有有毒藥物的更不能任意加量,以防中毒。藥物的具體用量主要取決於體質、年齡、病況以及藥物本身的性質。如體壯的人和急性病患者,用量可適當增加,規定一天服二次者可以增加3~4次;但對於體弱及慢性病患者,用量及次數可稍減,可以一天服一次,甚至隔天或隔數天服一次。

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要避免食用。注意忌口。此外,痰盛者不宜吃肥厚油膩之品;上火者不要食辛辣助火的食品;瘡瘍及皮膚癢癬要忌魚蝦腥味之物。這些都是講的忌口,若不注意講究忌口,會加重病情,影響藥物的療效。

7“辨症”進補

症是指症候,它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的某一階段的各種症狀的病理概括。由於症候揭示了病變的部位、原因和性質,因而它比症狀就更全麵、更深刻、更正確地反映著疾病的本質。所以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基本上都是從症候入手的,相同的症候,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症候,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同樣,在運用補藥時,一定要辨症進補,分清氣血陰陽、寒熱虛實,根據不同體質,適當予以滋補藥物。現將常見症候的滋補方法闡述如下:

(1)五髒虛症的滋補

心的虛症又分心氣虛、心血虛、心陰虛和心陽虛四種,其症候表現和滋補方法應是:

心氣虛:症見心悸氣短、自汗乏力、苔白質嫩,脈少力或虛,可選用西洋參、甘草、五味子、人參、黨參等滋補中藥;中成藥應用參芪精。

心血虛:臨床以心悸、失眠、多夢為基本症狀,兼見麵色不華、眩暈、唇舌色淡、脈細弱,可選用當歸、靈芝、柏子仁、龍眼肉、阿膠等滋補中藥;中成藥要用柏子仁或天王補心丹。

心陽虛:症見心悸氣短、浮腫、肢冷、畏寒、麵色蒼白或滯暗,舌淡或紫暗而胖嫩、脈遲無力,可選用鹿茸、黃芪、紫河車、人參等滋補中藥;中成藥可用河車粉、人參精。

心陰虛:症見心煩失眠、心悸、手足心熱、咽幹、苔少舌質色紅且瘦、脈細數,應選用浮小麥、麥門冬、百合、靈芝、西洋參、雞子黃等滋補中藥;中成藥可用朱砂安神丸、酸棗仁湯。

脾的虛症主要是脾氣虛和脾陽虛。脾氣虛臨床見症主要是:食少、腹脹、便溏、少氣懶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麵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緩弱。常用的滋補中藥是:淮山藥、大棗、蓮子、粟米、白術、榛子仁、荔枝、黃芪等;中成藥可用大茯苓丸、參苓白術散等。脾陽虛是脾氣虛症的進一步發展,每見形寒肢冷、納減腹脹、脘腹隱痛、喜溫喜熱、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脈沉細或遲弱,常用的滋補中藥是:補骨脂、幹薑、紫河車、人參等;中成藥可用仙術湯、小建中湯等。

肺的虛症主要是肺氣虛和肺陰虛。肺氣虛的表現為咳聲無力,語言低微,呼吸微弱、自汗、易感冒、脈虛、苔白舌質淡嫩,常用的滋補中藥是:五味子、五爪龍、黃芪、人參等;中成藥可用補肺散。肺陰虛主要症狀是:幹咳少痰。咽幹喉痛或咳血、盜汗、苔少、舌質紅、脈細數。常用的滋補中藥是:麥門冬、天門冬、西洋參、白木耳、豬肺、沙參、梨、甘蔗等;中成藥可用人參固本丸等。

肝的虛症主要表現為肝血虛和肝陽虛。肝血虛的主要症狀是:麵色無華、眩暈、夜寐多夢、視物模糊、兩目幹澀、肢體麻木、爪甲不榮、月經量少或經閉、舌淡、脈細。可選用滋補中藥:枸杞子、何首烏、當歸、白芍、阿膠、雞血藤、大棗、花生、荔枝等;中成藥當用何首烏丸。肝陽虛的主要見症是:頭暈、眼花、兩目幹澀、兩脅隱痛、手足心熱、苔少舌質紅且瘦、脈弦細目數。可選用滋補中藥:龜板、鱉甲、桑堪、芝麻、烏骨雞、女貞子、旱蓮草;中成藥當用益壽地仙丸、天大造丸。

腎的虛症主要表現為腎陰虛和腎陽虛。腎陰虛的主要見症是:遺精、健忘、脫發、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盜汗、耳鳴、苔少舌質紅且瘦、尺脈細數。可選用滋補中藥:生地、熟地、冬蟲夏草、龜板、鱉甲、女貞子、黃精等;中成藥當用二精丸、八仙長壽丸。腎陽虛的臨床表現是:腰冷痛乏力、陽痿、畏寒、呼多吸少、腰以下腫、小便短少、苔白滑舌質色淡伴嫩、脈弱、尤以尺脈明顯。可選用滋補中藥:鹿茸、狗鞭、鎖陽、巴戟天、沙苑子、杜仲、續斷、補骨脂等;中成藥當用不老丸、補骨脂丸、胡桃丸等。

(2)常見病症的滋補

這裏隻談一些典型的、常見的病症的滋補,即使是在這些病症中,也不能完全用滋補的方法,還要辨症施補,這是因為不少病症並不完全表現為虛,有的還表現為實症,還有的表現為虛中夾實症。

①感冒。一般感冒不能用滋補藥。這裏所說的感冒是指體虛感冒,如衛氣虛弱、體表不固,時常易患感冒傷溏者,可服用玉屏風散,每日二次,每次服15克,溫開水送服;又如氣虛感寒、咳嗽多痰、胸悶暖氣者,可服用參蘇丸,具有益氣、和胃、解表、祛痰的作用,適用於患感冒或支氣管炎的老弱病人,每次服6~9克,每日三次。

②風濕疼痛。中醫稱痹症,能用滋補藥的是風濕兼虛的疼痛。常用的有獨活寄生丸、人參再造丸、大活絡丸、虎骨酒、國公酒。國公酒適用於血虛不足所致風濕痹痛者,症見四肢麻木、關節不利、手足痿軟等症,每次飲15~25克,日服1~2次;虎骨酒適用於氣血兩虛所致的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膝酸軟、氣短乏力者,每次飲25克,日飲1~2次;大活絡丸適用於中風後遺症以及四肢痿軟的病人,每次服一丸,日服二次;人參再造丸用於風濕疼痛、經久不愈、兼有氣血虛弱的病人,每次服一丸,日服二次;獨活寄生丸適用於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所致的風濕疼痛、筋骨伸展不利、並有頭昏乏力、腰膝酸軟者,每次服6~10克,日服2~3次。

③腹脹。引起腹脹的原因很多,這裏隻能談由於脾胃氣虛、運化功能不足所致的腹脹,常用的滋補中成藥是香砂六君丸、黨參健脾丸。二者具有健脾補氣、行氣消脹的功能,但黨參健脾丸則兼消食開胃,對脾胃虛弱所致腹脹效果更佳,每次服9克,日服二次,香砂六君丸每次服6~9克,日眼2~3次。

④腹瀉。腹瀉分虛實兩大類型,虛症腹瀉又分為脾虛腹瀉,腎虛腹瀉兩種,二者均屬慢性腹瀉,包括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對於脾虛腹瀉,可選用參苓白術丸、資生丸、啟脾丸、理中丸等滋補中成藥。其中,理中丸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腹瀉,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啟脾丸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腹瀉,並兼消食功能,每次服一丸,日眼二次;資生丸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瀉,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參苓白術丸藥性平和,對於身體虛弱或病後體虛無力者的腹瀉效果較好,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對於腎虛腹瀉,可用四神丸,附子理中丸,其中四神丸主治腹瀉日久不止,每日清晨必瀉者,每次服6克,日服二次;附子理中丸適用於脾腎虛寒所致的腹瀉、腹部冷痛較甚、四肢不溫者,每次服6~9克,日服1~2次。

⑤便秘。也有虛實兩類。虛症又分津虧,血虛或陽虛。其中麻仁丸用於津液不足的腸燥便秘,每服6~9克,日服1~2次,桑椹子膏適用於肝腎血虧所致便秘,每次用開水衝服一湯匙,日服二次;半硫丸適用於老年人陽氣虛弱而大便困難者,每次服05~3克,日服1~2次。

⑥失眠。屬於虛症的有心血不足,肝腎陰虛。當選用枕中丹、養血安神片、天王補心丹等滋補中成藥。其中枕中丹可滋陰安神,每次服3~9克,早晚各服一次,養血安神片具有養血安神功效,每次服5片,日服三次;天王補心丹,既滋陰又養血,適用於陰血兩虛所致失眠,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

⑦遺精。主要有金櫻子膏。水陸二仙丹、複方金櫻子糖漿、固精丸等滋補中成藥,這些藥均能補腎固精,可選擇使用。其中,金櫻子膏還可治療遺尿,每次服一湯匙,日服二次;水陸二仙丹還可止帶,對小兒遺尿、婦女白帶過多有療效,每次服9克,日服二次;固精丸兼能安神,每次服9克,日服二次。

⑧早泄。陰虛、陽虛皆可引起早泄。若為陰虛早泄,可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三才封髓丹;若為陽虛早泄,可用五子衍宗丸、參茸片、大菟絲子丸、補腎強身片、龜齡集等。

使用滋補藥,一定要顧護脾胃,這是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百虛皆由於脾胃。如大病久病之後或年老體弱的虛衰,常非一髒一腑,多見五髒皆虛,氣血陰陽俱不足,此時用補當遵孫思邈“五髒不足,調於胃”,通過補脾胃,使脾氣先旺,則氣血陰陽化生有源,五髒六腑皆得其養。此外,還有在“虛不受補”的情況下,也要首先顧護脾胃。所謂“虛不受補”,是指體質虛弱較甚或陰陽氣血俱虛時,當用補藥滋補,若脾胃不健,反可致氣機壅滯,加重脾胃之虛,藥力難行,體虛愈甚,此時用補,要以運脾為先。又因為滋補藥多膩滯,尤以滋補陰血之品為甚,往往滯胃呆脾,故在運用補藥養生時,常應配以調理脾胃之品,如陳皮、木香、藿香、佩蘭、蒼術、厚樸等。上述各藥不僅能使脾胃功能健旺,而且能防補藥膩滯之弊。

注意藥物的貯存和煎服

這也是使用滋補藥時要重視的問題,尤其是一些稀少貴重的藥品和一些需要常備的藥品更需倍加注意。倘若保管不好,就會使藥物發黴、變質、蟲蛀、泛油,從而影響療效或造成浪費,甚至用後發生新的病症或中毒等。

預防藥物發黴的主要措施是保持藥物幹燥,為此,要將藥物曬幹或通風涼幹,或放於幹燥箱內,或用塑料袋封存。

防蟲蛀的方法較多,如用藥物熏殺法、密封法、冷藏法等。

防泛油的主要方法是幹燥和遮光,有條件的則要降溫冷藏。

如何煎藥和服藥,這對補藥藥性的發揮和療效之好壞,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先談煎藥的方法:

在用具選擇上,多用砂鍋陶煲,不用金屬器皿。原因在於一些金屬易與藥物中的某些成分發生化合反應,而使藥物變質或產生沉澱物。

煎液:常用自來水或清潔的井水、河水,用水多少,當以藥物完全浸泡、水過藥物一兩橫指為度。

火候:補藥一般都應文火煎煮,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先後煎:貝殼類、骨質類藥物,應先煎半小時之後,才下其他藥物;如無先煎藥物,一般都是一劑藥物同時煎煮。

另煎和烊化:另煎是單獨煎煮、如人參等;烊化是將藥物放熱水或熱藥中溶化。

服藥的方法:每煎一次服一次,一天要煎三次,服三次。一般宜溫服。

養生補藥的存在理論

中醫學認為,導致人類死亡的直接原因盡管主要是疾病,但疾病的發生卻是:“正不勝邪”的結果。這裏的“正”,即指正氣,泛指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當正氣虛弱之時,即是邪氣侵犯人體而產生疾病之時。因此,經常保持人體正氣之充盛,是健康長壽的根本。這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那麼,又如何保持正氣的充盛呢?重要的方法是要不斷地補充人體經常消耗的正氣,即用能夠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藥物進行補養。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模式由治療型向預防型的轉變,“保健”已逐步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加之舉凡吃、穿、用等物人們要求以取自天然者好,因而越來越多的補養中藥用於保健食品、保健飲料、美容化妝、天然香料、天然色素、天然甜味劑與苦味劑、藥膳、藥浴、藥枕乃至天然殺蟲劑等。這種趨向,隨著高科技的研究,還將有一個大規模的和飛躍的發展。由此看來,如何運用補藥進行保健將越來越會引起人們的重視。

根據上麵所述,不難看出,所謂補藥,是指能夠補充人體氣血陰陽、增強正氣以及治療虛證的藥物。常用的補藥又可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大類,下麵分別闡述:

補氣藥治病機理

現代醫學檢查人是否死亡,主要有兩條標準:一條是看心髒是否跳動,另一條是看還有沒有呼吸。而祖國醫學則認為,“人活著就是一口氣”,即《黃帝內經》所說:“無氣則死矣”,判斷一個人是死還是活,通常是摸一摸這個人究竟還有沒有氣。既然氣對於人體這麼重要,那麼氣到底是什麼?

第一,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

祖國醫學認為,氣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於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人也不能例外,《黃帝內經》認為氣也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並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機體的各種生命現象。

我國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說:“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黃帝內經》裏又說:“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這些都清楚他說明了,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萬物賴氣而生化和存在。也正因為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宋代名著《聖濟總錄》提出:“萬物壯老,由氣盛衰”的觀點,並認為“人之有是形也,因氣而榮,因氣而病”。大醫學家劉完素反複強調氣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義,指出氣是人體盛衰壽夭的根本,他說:“故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者。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製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納神存”。這就完全說明,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和根本,它充滿全身,運行不息,關係著人體的健康與長壽。正如俗話所說:“人身三寶精、氣、神”意思是對於人來說,沒有比精、氣、神更為重要的東西了。但因氣為生化之根,故精與神要賴氣而生。養生就必須以調氣為本。大醫學家李東垣曾在《脾胃論·省言箴》裏明確指出精、氣、神三者之間是以氣為主,即“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禦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這裏的天人,是指真人、修真得道之人,即養生水平最高之人。究其原因,是他能夠正確掌握和運用精、氣、神三者之間的關係,用自己的真元之氣修煉成精,又使精逐漸積累起來,達到人的主宰——神的健全,若再能使神誌清靜,並可控製神不外弛,這樣就成為修真得道之人。此外,養生名著之一的《養生膚語》裏亦雲:“人生天地間,雖可見者形,所以能長久者氣。”這又是氣在生命活動及養生中的重大意義。

第二,氣的分類和作用。

由於氣的來源不同、分布各異,其功能表現也不盡相同,因而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主要如下:

(1)元氣。即先天之氣,它是人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種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故又稱為元氣。元氣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有激發和推動髒腑功能活動的作用。若元氣充足,則髒腑功能強盛,抗病力強,身體康強而少病;反之先天稟賦不足,或因久病勞損,則會出現元氣衰憊而諸種病變叢生。平時人們所常說的“元氣傷了”,即說明病變的嚴重性,因為是人的根本之氣傷了。

(2)宗氣。它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和由脾胃運化得來的水穀精氣,在胸中結合而成。人身的呼吸、聲音、語言的強弱與宗氣的盛衰相關。又由於宗氣貫心脈,以行氣血,所以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等也與宗氣有關。

(3)衛氣。是本於腎中的陽氣,但必須依賴於中焦脾胃化生的水穀精微的不斷充養,才能發揮其作用,而衛氣的敷布,又必須依靠肺氣的宣發。衛氣的主要功能是溫煦髒腑。潤澤皮毛,保衛肌表,抵禦外邪,使汗孔開合、調節體溫。若衛氣虛,可見皮膚幹枯、毛發失澤,或易感風寒,或表虛自汗、津液自泄。

(4)營氣。營有營運和營養兩個含義。營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是水穀之氣中比較精瑩而富有營養的物質。營在經脈之中,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運於全身而發揮其營養作用。

氣之在機體,屬於整體作用的有以上幾種,如就局部而言,則五髒各有其氣,但兩者互相資生、互相聯係,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且其總的生成,都是以胃氣為根本。如張景嶽說:“蓋胃氣者,正氣也,猶言人之正氣,即由於胃氣之所出。”五髒之氣,主要是概括了五髒的各自功能,如心氣有推動血液循環的作用,脾氣主管人體的吸收消化,肝能貯藏血液、主疏泄等。此外,還有經絡之氣、六腑之氣等,它們又各具有自己的功能。

氣對於生命的作用是多方麵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保衛肌表、抗禦外邪。

《黃帝內經》裏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隻要正氣充實於體內,外來邪氣是不能侵犯於人體的。《黃帝內經》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是說邪氣之所以侵犯人體,是因為人體的正氣虛弱了。這些都說明了人體正氣盛,體健,則能抗拒外邪的入侵,若氣弱,外邪則易犯之。

(2)溫煦人體,維持體溫。

人體要維持正常的體溫,主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若氣的溫煦作用失於調節,則出現四未不溫、畏寒怕冷等症。

(3)固攝體液,不使溢泄。

脾氣可以統攝血液的流行,不使溢出脈管之外;衛氣主司汗孔的開合,根據人體的需要調節汗液;腎氣能節製尿液或精液,使之有規則地排泄。若氣虛不固,可發生出血、多汗、遺尿、遺精等症候。

(4)激發推動、運行體液。

人體各髒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液的循環,津液的敷布,都得依靠氣的激發和推動,若氣虛推動無力,髒腑經絡的功能就會減退,或者發生血流瘀阻,水液留滯等疾患。

綜上所述,氣對於人體的生命活動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延年益壽,就必須注意補充人體的氣。

那麼,常用的補氣藥又有哪些呢?

(1)人參。自古以來,人參就被作為名貴的補品。許多老弱羸瘦、久病不愈的病人,常常一杯參湯灌下去,便可能從“黃泉道上”被挽救回來。所以,古人說它有扶危救脫之功、起死回生之效,並給予“地精”、“神草”、“長命草”等美名。

目前,現代科學已向人們揭示了人參“起死回生”、“防老抗衰”、“益智養神”的靈丹妙藥之奧秘,是因為人參中含有人參皂甙和人參多糖等主要活性成分。人參皂甙是提高人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能力,抗疲勞,提高思維活動效率,保護心髒,改善心肌代謝,降低血糖及延緩衰老的主要成分。而人參多糖則是提高肌體免疫力、增強肌體對有害刺激的防禦能力和抗腫瘤的有效成分。

人參為五加科,味甘、微苦、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功效。但按其加工方法不同,又可分為紅參、生曬參、糖參、參須等。它們雖然都有補氣之功效,但又各有千秋。

生曬參:性較平和,不溫不燥,既可補氣、又可生津,適用於扶正祛邪,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

紅參: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於振奮陽氣,適用於急救回陽。

糖參:性最平和,效力相對較小,適用於健脾益肺。

參須:以紅參須為多見,性能與紅參相似,但效力較小而緩和。

野山參:無溫燥之性,大補元氣,為參中之上品,但資源少,價值昂貴,很少用。

人參的用法多種多樣:可燉服,燉時要用文火(慢火)煮沸一小時以上,以便把人參有效成分煎出,保證療效,用量一般3~9克;可吞服或嚼服,即在人參幹燥後,研為細末,每次用量10克左右,這樣用量小,可節省藥物,但能保證一定的療效;還可酒浸,即把人參,或配其他藥共切碎,放入好米酒內浸泡,一般一個月後便可飲服,每次兩三湯匙,一日二次。若要釀酒,可用人參為末,同用麵米、釀酒,每次兩三湯匙,每日兩三次飲用。

由於人參較貴重,故要加強保存,如要防黴、防蟲蛀、防變質。平時宜放陰涼幹燥處保存;或將其放入裝有石灰的木箱或器具中,將口封嚴。

西洋參:西洋參作為滋補珍品已有幾千年的使用曆史。西洋參又叫花旗參,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其味甘、微苦、性涼,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為清補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參而不耐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以西洋參易人參,則養陰之力增強,可供激烈活動時疲勞乏力,口幹而渴、出大汗者服用,為體育保健之佳品。若將本品與核桃同用,健腦之效極好,久服令人益智不忘,並有預防腦中風之功。戲曲、歌唱演員常飲,有益於嗓音保健。

本品服法主要是:將其研為細末,每次服三至五分,溫開水送下,也可煎服,每次五分至一錢,煎時多用文火,可代茶飲,或與其他煎好的藥汁同服。

但本品不適用於體質虛寒而陽氣虛者。平時保存要防黴、防蟲蛀,宜放於陰涼幹燥處,或幹燥後密封保存。

(2)黨參。以桔梗科植物黨參的根入藥,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為平補保健之品,雖與人參功同,但力量緩弱,臨床上常作為人參的代用品以治療氣虛症。據現代研究,本品有強壯作用,能增強身體抵抗力,能使紅血球增加,白血球減少;也可使周圍血管擴張,降低血壓,並能抑製腎上腺的升壓作用。

本品用量一般為3克至9克,在重病或急病時,也可用到15克至30克,或更多些。

(3)黃芪。藥用其根,為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以豆科植物黃芪和內蒙黃芪等的根入藥。味甘,性微溫,能助衛氣。固皮表,補中氣,升清氣,托瘡毒,利小便,為溫養強壯保健之佳品。據現代研究和臨床應用表明,本藥確有強心、保護肝髒、興奮中樞神經係統等多方麵強壯作用,若用大劑量的(30~60克)黃芪,有降壓、利尿、增加血漿蛋白、降低尿蛋白等作用,故常用於高血壓、腎病症屬陽氣衰弱者,收效良好。若與當歸相配,能使大白鼠紅細胞電泳明顯加速,使其恢複到青年大鼠水平,說明當歸與黃芪相配有使“老年”紅細胞趨向於年輕化的作用,有利於抗衰老。黃芪用量為3克至9克,重病或需要時,可用到30克至120克。但胸悶胃滿,表實邪旺、氣實多怒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