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醫與養生5(2 / 3)

(4)白術。以菊科植物白術的根莖入藥,其味苦、甘、性溫,有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之功,是脾胃氣虛,體弱自汗及妊娠胎動不安的常用藥。據近代研究,本品可使胃腸分泌旺盛,蠕動增速,入血可使血循環加快,還有降低血糖和利尿作用。《神農本草經》裏說:“久服輕身延年,不饑”,說明常服白術可延年益壽。

白術補氣,偏於健脾,補中焦以生氣,適用於生氣血以治虛;而黨參、人參補氣,偏於補脾肺元氣,適用於補虛救急。

用量一般為5~10克,重病或需要時,也可用到15~30克左右。白術忌與桃、李、雀肉、青魚同食。

(5)黃精。以百合科植物多種黃精的根莖入藥,性味甘平,具有補脾潤肺、補腎益精、強筋骨、烏須發、抗衰老的作用。如《日華子本草》說:“補五勞七傷,助筋骨、止饑、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單服九蒸九曬,食之駐顏。”《名醫別錄》列黃精為上品,稱其“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髒,久服輕身延年不饑。”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把黃精視為滋補強壯、延年益壽之良藥,並有“仙人餘糧”、“仙人飯”等美名。據現代研究證明:黃精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改善心肌營養,防止主動脈粥樣硬化及脂肪肝的浸潤,並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有促進造血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

黃精由於性質平和,適用於久服,病時調養之用,前人經驗認為“黃精可代參芪”,此說供參考。本品與雞肉同蒸,雞熟食用,能補益脾胃;與豬肉燉食,可加蜜或冰糖食用,能補虛潤肺;水蒸,每劑量為9~15克,鮮者30~60克,內服。

若痰濕盛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欲不振,以及脾胃陽虛所致的瀉泄等症忌用。此外,本品不可多食或過量服用,以免影響脾胃消化引起胃脘脹滿。

(6)甘草。又名粉草,藥用其根及根莖,性味甘平,功能健脾益胃,可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飲食減少、倦怠乏力、四肢無力等症;也可補益心氣,用於心虛所致的心悸怔忡、氣短、脈結代等症;還能緩急止痛,可用於肌肉、血管攣急作痛;重要的是甘草能清熱解毒,可解多種藥物中毒,如解毒保肝,用於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此外,甘草可調和諸藥,能緩和有些藥物的猛烈作用,使其藥性緩和,並保護胃氣。還有,生甘草兼能潤肺,對肺熱所致的咽痛、咳嗽等有效。近代研究證明,本品為滑潤性祛痰藥,口服後能使咽喉粘膜減少刺激,適用於咽喉炎症;還證明甘草有抑製結核杆菌的作用,可用於肺結核。

用蜜炙過的甘草稱炙甘草,適用於補中益氣;生甘草適用於清熱解毒;生草梢能治尿道中疼痛,適用於淋病。本品用量一般1~10克,但脾胃有濕而中滿嘔吐者忌用。也不可長期大量服用,過量可引起水腫、高血壓。甘草又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7)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實,因其味兼酸、辛、甘、苦、鹹而得名,能斂肺定喘、滋腎澀精、止汗止瀉、生津止渴,《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並說:“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藥王孫思邈說:“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髒氣。遇夏月夏季之間,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芪、人參、麥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可見,五味子有良好的補虛健身作用,常服能使人增強體力。現代研究結果表明,五味子與人參相似,均具有“適應原”樣作用,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禦能力,增強機體的條件反射機能,提高大腦皮層的工作能力,對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可以調節心血管係統和病理生理機能,使病態下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可提高正常人和眼病患者的視力及擴大視野;對聽力也有良好影響;還可提高皮膚感受器的辨別能力;對胃液分泌也有調節作用;此外,還有鎮咳、祛痰、抑菌等作用;是作用廣泛的滋補強壯藥。

本品用量一般15~9克,但腎陽亢奮、肺有實熱、蓄痰停飲、肝火妄動、痧疹初發等症,皆禁用。

(8)太子參。又名孩兒參,藥用其塊根,是一味很好的清補之品,其補氣作用近似人參、黨參,但效力較差,可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食欲不振、乏力、自汗、氣短等症。其補氣之力雖不及黨參,而生津之力卻勝於黨參,可代西洋參之用。

太子參水煎,每劑9~30克,內服;在夏季天熱時,可用15克太子參與烏梅,共煮水加適量冰糖或白砂糖代茶飲,有益氣生津防渴之功效。

(9)茯苓。以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幹燥菌核入藥,味甘、淡、性平,能健脾利濕,益智安神,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古人稱之為“上品仙藥”。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茯苓多糖,是一種非特異性免疫促進劑,它不僅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且有較強的抗癌作用。茯苓中還含有茯苓酸、蛋白質、卵磷脂、麥角甾醇、組氨酸等,其中的卵磷脂是一種神經係統滋補強壯劑,這說明古人稱茯苓能“保神”、“益智”是有科學道理的。實驗研究還證明,茯苓有降血糖、抗潰瘍和利尿作用。作為抗衰防老藥,古人常將茯苓與蒼術配伍同用,原因如《經驗方》裏所說:“烏髭發,駐顏色,壯筋骨,明耳目,除風氣,潤肌膚,久服令人輕捷。”醫籍中尚有以本品與白芷同用,做膏劑、麵脂之記載,長期使用防老去皺,令麵光悅,有一定效果。此外,《百病丹方大全》載方:用白茯苓研極細末,加入白蜜調勻,每夜敷之,晨起洗淨,可潤澤肌膚,美容豔色,去麵黑斑。

煎服:用茯苓9~15克,茯苓皮可用15~30克,茯神木可用15~30克。若陰虛津液枯乏者,不宜用本品,滑精者亦須慎用。

以上介紹的是常用的一些補氣藥,但由於氣又有衛氣、宗氣、營氣、元氣、五髒之氣、經絡之氣的區別,因此,在使用補氣藥時,應辨證施治。下麵介紹一些常見的氣虛症:

一般氣虛:全身疲乏無力,精神不振,少氣懶言,語言低微,自汗怕動,舌質淡,胖嫩,脈虛無力。

肺氣虛:呼吸短促、少氣懶言、音低等症突出,並有咳嗽、咯痰等症。

心氣虛:氣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頓等症突出,並有脈結代、或遲或數,但虛軟無力、心神不寧等症。

脾胃氣虛:麵色萎黃、精神疲憊、四肢倦怠,食欲減退等症突出,並多伴有脘腹脹悶、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氣下陷脫肛、尿意頻頻等症。

腎氣虛:麵色晦暗,頭暈目眩,耳鳴耳聾,並有腰膝酸軟、便清長、性機能減退、舌淡潤、尺脈虛弱等症。

補血藥

眾所周知,血是營養人體最寶貴的物質,如《黃帝內經》裏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以奉生身,莫貴於此”。中醫學認為,血是一種赤色的液體物質,源於水穀精氣,在脈中按一定規律,沿一定方向循環流動,以營養人體內外上下各部組織。若血液不足,即發生血虛症,或血液對人體某一部位的營養或滋潤作用減弱,或全身性的血液虧損。在臨床上以麵色蒼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婦女月經量少,延期,甚或經閉等為主要見症。形成血虛的原因,多由於失血過多,所耗之血一時未能補充,或脾胃功能減退,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內傷過度,陰血暗耗,或為瘀血不法,新血不生所致。《醫學入門》曾對血虛症這樣評論:“人知百病生於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始也。”可見,血虛給人們帶來的生理、病理性危害是很嚴重的,必須及時進行補血。常用的補血藥有:

1.熟地黃。是由於地黃加黃酒拌和蒸製而成。其味甘、性微溫,功能滋陰補血。《本經》有“填骨髓,長肌肉……久服輕身不老”的記載。《本草經疏》譽其“補腎家之要藥,益陰之上品”。故“凡髒腑之不足,無不可得其滋養”。現代研究證明:地黃有顯著的強心作用,特別是對衰弱的心髒,其作用更明顯。此外,地黃尚有抗炎和保肝作用。近來的實驗研究結果還證明,地黃能防止細胞老化,增強神經的反射機能。這些資料表明,地黃不僅具有強壯功效,而且具有抗衰老作用。

熟地久服時,宜用砂仁拌(或佐用一些砂仁),以免妨礙食欲,使胸脘發悶。用量一般9~24克。陽虛陰盛之人忌用,痰多、苔膩、胸膈滯悶者也不宜用。

2.當歸。以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入藥,味甘、辛、苦、性溫,能補血活血,潤腸通便,《本草備要》謂其:“血虛能補,血枯能潤”,對氣血生化不足,或氣血運行遲緩以及血虛腸燥便秘者,常服效佳。臨床和實驗證明,本品有抗貧血、抗維生素E缺乏及鎮靜、鎮痛、降血脂等作用,還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子宮有雙向性調節作用。因此,是一味重要的保健中藥,凡虛損不足、氣血虛弱者,皆可常用。

由於當歸既補血、又能活血,故成為調經要藥,可用於月經延時、閉經、痛經、月經量少色淡等病症,常與熟地、白芍、川芎等配成“四物湯”應用。前人把當歸稱之為“婦科專藥”,無論胎前、產後各病,都常隨症加減采用。

當歸頭和當歸尾偏於活血、破血;當歸身偏於補血、養血;全當歸既可補血又可活血;當歸須偏於活血通絡。用量一般3~9克。

3.阿膠。為黑驢皮經過漂泡去毛後,加冰糖等配料熬製而成。近年有以豬皮熬製的新阿膠,可代替驢皮阿膠使用。本品味甘、性平,有補血止血、滋陰潤肺、調經安胎等作用,為曆代喜用的滋補珍品。《水經注》即有“歲常煮膠,以貢天府”的記載,故有貢膠之稱。《本草綱目》更是稱其為“聖藥”,它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藥的“三寶”。據研究,阿膠主要是由膠原及其部分水解產物合成的,含氮1643%~1654%,基本上是蛋白質。藥理實驗結果表明,阿膠能促進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生成,並能改善動物體內的鈣平衡,使血鈣升高。此外,阿膠還有防治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的作用。

用量一般為5~9克,若舌苔厚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者,均不適用。

熟地、阿膠雖皆能滋陰補血,但熟地偏於補腎陰、填精髓而補血,而阿膠偏於潤肺養肝、補血而滋陰,兼能止血。

4.何首烏。為常用的滋補強壯藥。據李翱《何首烏傳》記載:唐朝元和七年順州南河縣,有一個叫何田兒的人,自幼體弱多病,至58歲時尚未娶妻。有一次,他上山采藥,因多飲了幾杯酒,醉臥於山野中,醒來已是夜深人靜,突然發現有兩株藤蔓,相距三尺有餘,卻能相交在一起,交了又開,開了又交,他感到很奇怪,就把這兩株野草的根挖了回來,但無人認識此為何物,後來有人對他說:“子既無嗣,其藤乃異,此恐是神仙之藥,何不服之。”於是他就將其研為末,每天空心用酒送服3克,7天後則開始有性的要求,數月之後性功能即很強健,於是他便經常服用,並將劑量加大到6克,想不到更出現了奇跡,不僅過去的病全好了,而且頭發也變得烏黑發亮,相貌也顯得年輕多了。後來他不僅結了婚,而且在10年之內連生了幾個兒子,因為他能生育了,便改名為“能嗣”,他又將此藥給兒子延秀服,父子均活了160多歲。為了紀念這種能延年益壽和使白發返烏的神藥,他們給延秀生的兒子就起名叫“何首烏”。何首烏由於常服此藥,到130多歲時頭發尚且烏黑。之後,這種野草的根的神效漸漸傳開,人們就叫這種野草為“何首烏”。

何首烏,又名赤首烏,以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入藥,味苦、甘、澀,性微溫,若生用,功在潤腸通便;若製用,功在補肝腎、益精血。另有白首烏,是以蘿摩科植物大根中皮消的塊莖入藥,雖功同赤首烏,但補力較弱。

由於何首烏有促進紅細胞發育,降低膽固醇,抗動脈硬化和輕瀉等多種藥理作用,故為重要的抗衰老藥物之一。它不僅為滋補強壯佳品,亦為烏發、悅顏、潤澤肌膚之要藥。年邁體弱者常服則大有裨益,《本草綱目》即用赤、白首烏各250克研細末,每服6克,能壯筋骨,長精髓、補血氣、令人多子、延年益壽。用量一般為9~15克。

5.枸杞子。以前科植物枸杞或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入藥,味甘、性平,功能補腎生精、益血明目、烏發悅顏,為滋補肝腎之佳品,被譽為曆代保健良藥。如《神農本草經》裏說:“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食療本草》謂之能“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據藥理研究,枸杞能降低血中膽固醇,有抗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故用其防治高血脂症、動脈硬化性高血壓、冠心病等老年性疾病。本品單用即有效,可每日取枸杞子15~30克,水煎服,或開水浸泡代茶飲,久服對高血脂症、動脈硬化性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腎炎、慢性肝炎等有防治保健作用。

本品水煎,每劑量9~24克;酒浸,20日時可飲用;能補肝腎,強壯身體,益壽。但若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便溏、泄瀉者要慎用。

6.白芍。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種芍藥的根,至梁代陶弘景分為赤、白兩種。其中赤芍偏於行血散瘀,白芍偏於養血益陰;赤芍瀉肝火,白芍養肝陰;赤芍散而不補,白芍補而不散。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養血榮筋、緩急止痛、柔肝安脾等作用,為陰血不足、肝陽上亢所常用,尤為婦科常用藥。正如《日華子本草》雲:“主女人一切病,並產前後諸疾。”臨床上常與熟地、當歸配伍,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婦女月經不調、經後腹痛等;與甘草同用,對脅、胃脘、腹、頭、四肢肌肉等部位拘急疼痛。

用量一般為5~12克。養陰、補血、柔肝時,用生白芍;和中緩急用酒炒白芍;安脾止瀉用土炒白芍。

7.雞血藤。為昆明雞血藤和山雞血藤的藤莖,味甘、苦、性溫,能補血養血、通經活絡,現代研究證明,有升白細胞之作用,可用於因放射線照射過多所引起的白細胞下降。用雞血藤汁熬製的膏,有大補氣血、強筋骨、通經絡的功效,老人及婦女體弱者可常服,可治手足麻木、癱瘓、月經不調、跌打損傷等症。

水煎內服,每劑量15~30克;或酒浸,熬膏。

以上介紹的是最常用的一些補血藥。但臨症時,還須分清是一般血虛、肝血虛、心血虛,還是心脾兩虛。

一般血虛:麵色不華或萎黃,頭暈眼花,爪甲色淡,舌質淡、脈細無力;

心血虛:在一般血虛見症的基礎上,又兼見心悸、怔忡、健忘多夢、失眠等症;

肝血虛:在一般血虛見症的基礎上,又兼見眩暈、眼花、手足發麻、肢體拘攣、爪甲幹枯、睡眠不安、月經不調、或經量明顯減少等症;

心脾兩虛:在心血虛的見症基礎上,又兼見食欲減退、神疲乏力、月經不調、崩漏失血等症。

補陽藥

補陽藥常用於陽虛症,症見:畏寒喜暖,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喜熱飲食,食生冷則腹痛腹瀉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長,便溏,舌質胖嫩,色淡,苔白滑,脈弱或沉遲無力。由此看來,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它反映了病情的加重。因此,在人體陽氣不足時,應當及時補陽,否則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這裏的“失其所”就是指陽氣失去了在人體應有的位置,帶來的後果是:短命夭亡。常用的補陽藥有:

1.鹿茸。為雄性的梅花鹿或馬鹿頭上尚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為貴重補藥。

鹿,古人認為乃是“仙獸”,其壽命在獸類中也是較長的。《述異記》曾記載有“鹿千歲為蒼、又五百歲為白,又五百歲為玄,玄鹿骨亦黑,脯食之,可長生也。”事實上,鹿的一身皆是藥,鹿肉、鹿皮、鹿骨、鹿茸及全部內髒均可藥用。其中鹿肉味甘性溫,《食療本草》稱其“補虛羸瘦弱,利五髒,調血脈。”目前臨床上多作為益陽氣、補精血、強筋骨藥使用。鹿皮味鹹性溫,《四川中藥誌》稱其“能補氣,澀虛滑,治婦女白帶、血崩不止、腎虛滑精”。鹿骨味甘性溫,《名醫別錄》稱其能“安胎,下氣。”目前臨床上主要是將其作為補益虛贏、強筋壯骨藥使用。鹿的各種內髒皆有補益作用,如《本草綱目》所說:“邵氏言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內純陽之物,能通督脈,故其肉、角有益無損。”

鹿茸為血肉有情之品,既能溫補腎陽,又能補益精血,溫而不燥,能治多種病症。如《神農本草經》裏有:“益氣強誌,生齒不老”;《本草綱目》亦載:“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事實證明,常服本品有健身防病、抗衰老之效,凡小兒發育不良,經常疲勞、尿頻尿多、崩漏、貧血、低血壓、心力不足者,可經常服用。但盜汗、五心煩熱、口燥咽幹、目赤、或牙齦腫痛、大便於燥之陰虛火旺患者,以及咳嗽、痰黃粘、口渴、胸悶之肺熱患者忌用。

本品不宜煎,宜研末吞服,或入丸、散中配用。衝服時,每服1~3克。

2.鹿角。係鹿茸成長至茸毛脫落,已骨化的老角,其味鹹,性溫,也是補腎陽、益精血的藥,作用與鹿茸差不多,隻是作用較緩弱,可作為鹿茸的代用品。可入湯藥中煎服,也可為末衝服,或放入丸劑中使用。用量為3~9克。為末衝服時,一次15~4克,一日二、三次。

3.鹿角膠。係鹿角熬成的膠,味甘、性溫,主要功用為:溫補下元、補陰中之陽,通督脈之血,生精血,止血崩。功用與鹿茸大致相似,但補力緩慢,久服方效。若配熟地、山萸、山藥、茯苓等,可用於小兒發育不良等症;若配人參、黃芪、當歸、熟地等,可用於溫補氣血、強壯身體。

4.鹿角霜。為鹿角熬膠後的殘渣,溫補之力小於鹿角和鹿角膠,可用於脾胃虛寒、食少便溏等症,用量為6~9克。

5.鹿鞭:為鹿的雄性外生殖器,功能補腎壯陽、益腎暖宮,可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陽痿、腰膝酸痛、耳鳴、婦女宮寒不孕等病症。使用時,先將鹿鞭洗淨,溫水浸潤,切片,幹燥;再將藥片放入炒熱的砂子仁,炒至鬆泡,取出研末。若水煎,每劑量9~15克。

6.海狗腎。為雄性海狗的外生殖器,藥用其陰莖及睾丸。主要功效是補腎壯陽,益腎固精,可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陽痿,或舉而不堅,堅而不久,或用於滑精、精冷、腰膝冷痛或酸軟等症,使用時要烤炙,炙的方法是將海狗腎用酒浸一日,取出用紙裹好,微火炙香剉搗。若水煎,每劑量24~9克。

7.海馬。常用的海馬有克氏海馬、刺海馬、大海馬等,藥用其幹燥的全體。其味甘、鹹、性溫,能溫補腎陽,可用於腎陽虛所致的陽痿、遺尿、腎虛哮喘等症;此外,海馬還可活血祛瘀,可用於難產、痞塊、癭瘤、療瘡腫毒。水煎,每劑3克至9克。

8.蛤蚧。以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髒的幹燥品入藥,用時去頭足,味鹹,性平,功能補肺定喘,益腎助陽。若隻取蛤蚧尾部藥用,則稱為“蛤蚧尾”。古人認為其藥“力在尾,尾不全者無效。”入藥以體大、肥胖、尾全、不破碎者為佳。本品是一味重要的補腎益肺藥。《本草綱目》裏說:“蛤蚧補肺氣,定喘止咳,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勞損痿弱,許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補也。”據現代藥理研究,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卵巢鼠則可出現動情期,並使子宮及卵巢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重量為指標,蛤蚧提取液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若腎陽不足之陽痿,可用蛤蚧粉每次15克,溫酒送服。若抗衰防老,可用蛤蚧尾03~15克,浸入50度酒內,每次服10毫升。

9.紫河車。為健康產婦娩出之新鮮胎盤,剪去臍帶,洗淨血液,反複浸洗,置砂鍋內煮至漂浮水麵,然後烘幹而成。是一味補氣養血、補腎益精的保健佳品,其味甘、鹹,性溫,久服能強壯身體,預防疾病,延年增壽。正如吳球所說:“久服耳聰目明,須發烏黑,延年益壽,有奪造化之功”。

據現代藥理研究,紫河車含有多種免疫因子,能提高人體的免疫機能,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紫河車尚含有多種激素,可以促進胸腺、脾髒、子宮、陰道、乳腺、甲狀腺、睾丸等器官的發育。從70年代以來,國外一些專家對人體胎盤進行了新的研究,發現它還含有許多重要的抗病因子,如“止血因子”、“抗衰老因子”、“抗白血病因子”以及“抗肝硬化因子”。紫河車所含有的“抗衰老因子”、“免疫因子”以及它所含有的多種激素與酶,可能是其抗衰防老的物質基礎。

中醫學認為,本品氣味俱厚,可用於各種虛損、精氣不足的症候,前人有“精不足,補之以味”的經驗,即指用這些厚味之藥。由於本品有肉腥味,常在丸藥中使用,或焙幹研粉,裝入膠囊中吞服,不入湯藥。

本品用量為24~5克,但有虛火者忌用。

10.九香蟲。又名屁巴蟲,為蝽科昆蟲九香蟲的幹燥全體、味鹹、性溫,能理氣止痛、溫中壯陽,常用於治療胃脘氣滯、脹痛痞悶、脾胃虧損、腰膝酸痛乏力、陽痿等症。若是因腎陽虛所致的陽痿、尿頻,可將九香蟲炙熟,研細末,每次3克,一日二次,空腹服。

11.補骨脂。以豆科植物補骨脂的果實入藥。味辛、苦,性溫,功能溫腎壯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是脾腎陽虛,下元不固的要藥之一。如《本草綱目》裏說:“通命門,暖丹田,斂精神”。據現代藥理研究,補骨脂所含補骨脂乙素,能擴張冠狀動脈,並有較高的選擇性,並不增加心肌內的無氧代謝,毒性也很低。另據報道,補骨脂的揮發油有抗癌作用,補骨脂乙素可抑製腫瘤。近來有人研究補骨脂、肉蓯蓉、菟絲子、幹地黃、玉竹、黃精、黨參七種藥物對家蠶壽命的影響,發現除地黃丸,其餘各藥都能顯著延長家蠶壽命,其中補骨脂效果最好(延長6%)。有人在用酶與受體篩選常用中藥生理活性時,發現補骨脂有精神健康活性。

內服,每劑量3~9克,或酒浸飲用。昔陰虛有火、大便燥結者忌用。

12.杜仲。以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入藥,性味甘溫,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神農本草經》載其:“主腰脊痛,補中益氣,堅筋骨,強誌,久服輕身耐老。”《本草彙言》還說:“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下焦之濕,非杜仲不利;足脛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然色紫而燥,質綿而韌,氣溫而補,補肝益腎,誠為要劑。”目前臨床上主要作為補益肝腎、強壯筋骨藥使用。據現代藥理研究,杜仲的提取物及煎劑對動物有持久的降壓作用,杜仲之醇浸劑能抑製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

水煎,每劑9~15克,或酒浸飲用。但陰虛火旺及內熱盛者忌用。

13.續斷。藥用其根,七、八月間采集,取根,去蘆莖細須,曬幹備用。味苦,性溫,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止血安胎、通利血脈等功用,如《神農本草經》裏說:“主補不足……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近年來常用在腰肌勞損,扭傷,腎炎,泌尿係感染等出現腰痛者隨症選用。

水煎內服,每劑量6~15克,或入丸、散,或搗爛外用。但痢疾初起或實熱症者忌用。

14.鎖陽:藥用其肉質莖,春秋季采集,除去花序,置砂土中半埋露,連曬帶燙使之幹燥備用。本品味苦、性溫,能益陽固精,強筋壯骨、潤腸通便,對腎虛陽痿、腰膝無力、遺精滑泄、尿血、腸燥便秘有較好療效。

水煎內服,每劑量9~12克,或煮粥食用。

15.肉蓯蓉,藥用其帶鱗葉的肉質莖。味甘、酸、鹹,性溫,能補腎益精,潤燥滑腸,為曆代益壽之佳品。《神農本草經》即列為上品,稱其“主五勞七傷、補中……養五髒,強陰,益精氣,多子……久服輕身。”《藥性論》謂之“益髓,悅顏色,延年,大補壯陽,日禦過倍”。現代實驗研究證實,肉蓯蓉確能顯著地延長家蠶壽命。另有研究結果也表明,用肉蓯蓉的提取物加入飼料中喂養幼大鼠,其體重增加要比對照組為快,說明肉蓯蓉確有滋補強壯作用。

水煎,每次6~15克;但大便瀉泄及陰虛火旺而陽強易舉,精不固者忌用。

16.巴戟天。藥用其根,味辛甘,性微溫,主要用為補腎陽藥,兼有祛風寒濕痹的作用。凡由於腎陽虛而致的性機能不好,如陽痿、早泄等,可用本品配熟地、山藥、淫羊藿、枸杞子等治療;若頭暈、疲乏無力、畏寒、食欲不振等症,可用巴戟天9克、首烏9克、黃芪15克、黨參12克、炙甘草3克,用水同煎服。

水煎,每劑3~9克。

17.仙茅。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莖。味辛性溫,《開寶本草》稱其:“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虛弱,男子益陽道,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海藥本草》說它“治一切風氣,補暖腰腳,清安五髒,久服輕身益顏色,治丈夫五勞七傷,明耳目,填骨髓。”這些記載都說明,仙茅有著很好的滋補強壯作用。

仙茅主用為溫腎壯陽藥,兼有暖胃的作用。可治療因腎陽虛引起的陽痿、精冷、滑精、小便頻數、遺尿等症。對脾腎陽虛所致的脘腹冷痛、腹瀉等症,也有較好療效。

內服,每劑量為6~9克,但不宜與牛肉、牛奶同用,陰虛火旺時也不能用。

18.淫羊藿。藥用其全草,味辛,甘,性溫,有補腎壯陽,強健筋骨之效,為中老年人腎陽虛衰常用保健藥。據研究,淫羊藿含淫羊藿甙、棕桐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植物甾醇等多種物質。通過動物實驗發現,淫羊藿能促進精液分泌,興奮性神經,具有雄性激素性作用。有人認為淫羊霍的這種作用,可能與其含有豐富的錳有關。而動物實驗結果已表明,缺錳的雄性動物可發生睾丸退化、性功能低下,甚至出現不育症。另外,科學家還發現,人體內的錳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明顯降低,這與人體性功能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是有密切關係的,說明錳很可能是一種對長壽有益的元素。此外,淫羊藿尚含有維生素E,這也是一種人們所公認的抗衰防老藥物。淫羊藿還有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脂及血壓等多種作用,對老年人的機體可產生良好的影響。

中醫學認為,本品對男子腎陽不足,腰膝酸軟、陽痿滑精、早泄或精少不育有較好療效,常服可維持性功能不衰。但陰虛火旺而引起的陽強易舉及遺精者忌用。水煎,每劑量為3~9克;若酒泡則效益更好,可用淫羊藿30克、米酒500克浸泡,20日時飲服。

19.菟絲子:以旋花科植物菟絲子或大菟絲子的種子入藥,味辛,甘,性平,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烏發悅顏、輕身益壽等作用。《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藥之上品,稱其“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藥性論》謂之:“治男女虛冷,添精益髓。”《名醫別錄》又言:“久服明目輕身延年”。近來有人觀察,菟絲子確能顯著地延長家蠶壽命,這為古人稱菟絲子延年益壽找到了實驗根據。菟絲子尚能安胎,也是孕期保健藥。

由於本品助陽滋潤,不燥不膩,故為平補肝腎之常用。水煎,每劑量9~15克;若入散,先用酒浸五日,然後曬幹,或配伍其他藥為散。但本品不適宜於陰虛火旺及實熱症者。

20.沙苑子。以豆科扁莖黃芪的成熟種子入藥,其味甘,性溫,雖為補陽之品,而重在補腎固精,養肝明目。如《本草彙言》裏說:“沙苑蒺藜補腎澀精之藥也;其氣清香,能養肝明目,潤澤瞳人,補腎固精,強陽有子,不烈不燥,兼止小便遺瀝,乃和平柔潤之劑也”。《本草從新》亦稱其能“補腎,強明,益精,明目,性能固精。”據現代研究和臨床證實,沙苑子有強壯和保肝作用,久服能增神益智,補虛明目,強身延壽,而對虛性目疾尤為必用之品。

水煎內服,每劑量6~9克;多者可用至30克;或入丸、散。但陽強易舉者忌用。

21.骨碎補:為槲蕨的幹燥根莖,隨時可采集,除去葉、鱗片,洗淨,切片,幹燥備用。本品味苦,性溫,功能補腎壯骨、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對腎虛久瀉、耳鳴、耳聾、腰痛、牙痛、風濕痹痛。足跟痛有較好療效,特別是骨碎補有促進骨質愈合、活血消腫作用,故常用於筋骨損傷。單用即有效,如骨折、骨裂及關節炎時,可用生骨碎補9克,水煎服。

本品忌羊肉、羊血、芸苔菜,陰虛火旺及血虛者忌用。

22.狗脊。為蚌殼蕨科多年生樹蕨金毛狗脊的根莖,味苦甘性溫,能補肝腎、除風濕、健腰腳、利關節。如《神農本草經》裏說:“主腰脊強,關節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本草綱目》謂之能“強肝腎,健骨,治風虛”。《本草正義》說它“能溫養肝腎,通調百脈,強腰膝,堅脊骨,利關節,而驅痹著,起痿廢,又能固攝衝帶,堅強督任,療治女子經帶淋露,功效甚好,誠虛弱衰老恒用之品。且溫而不燥,走而不泄,尤為有利無弊,頗有溫和中正氣象。”

水煎內服,每劑量6~12克,但陰虛有熱、小便不利、關節紅腫熱痛者不宜用。

23.胡蘆巴。為豆科植物胡蘆巴的種子,味苦,性溫,能溫腎陽,祛寒濕,對腎虛瀉泄、陽痿、寒疝、寒濕腳氣有較好治療效果。此外,對因受寒涼而引致腸胃痙攣疼痛者,可用本品配高良薑、香附、木香、幹薑、吳萸等同用。

用量一般3~9克,但陰虛陽亢者忌用。

24.懷牛膝。牛膝有川、懷兩種,二者功用略異,保健多取後者。它以莧科植物懷牛膝的根入藥,性平,味甘、苦、酸,能補益肝腎,舒筋活血,強壯筋骨。此外,《名醫別錄》說它有“止發白”的作用,臨床上亦可引藥下行,作為治療身體下部疾病的引經藥。平時常服懷牛膝,可通暢血脈,強健筋骨,卻病延年。現代研究認為,本品所含的促脫皮甾酮、牛膝甾酮等成分,具有促進實驗動物肝、腎細胞內DNA和蛋白質合成的作用,為牛膝在保健方麵的廣泛應用,提供了現代科學根據。

本品配澤蘭能利腰膝間死血,可用於瘀血所致的腰腿疼痛,對泌尿係統結石,可重用本品,再配伍澤瀉、金錢草、海金砂等藥,有促進結石下行,排出的作用。

用量為15~9克,但滑精、溏泄及孕婦不應使用。

25.芡實。以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入藥,味甘、澀,性平,有健脾養胃、益腎固精的作用。如《神農本草經》裏說:“補中……益精氣,強誌,令人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本草從新》說它“補脾固腎,助氣澀精,治夢遺滑精,解暑熱酒毒,療帶濁泄瀉,小便不禁。”

芡實不僅可作藥用,過去每逢荒年歉收,老百姓還常以其代糧充饑,所以古醫書有不少用芡實煮粥治病的記載,如《食鑒本草》、《湯液本草》、《本草綱目》、《本草擇要綱目》等都錄有“芡實粥”方,稱其久服“益精強誌,聰明耳目,通五髒,好顏色”。據研究,每100克芡實含碳水化合物32克、蛋白質44克、脂肪02克、鈣9毫克、磷110毫克、鐵04毫克、硫胺素04毫克、核黃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壞血酸6毫克及微量胡蘿卜素。由此說明,中醫將芡實作為強壯滋養藥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

煎服:9~15克。

26.楮實子。以桑科植物構樹的果實入藥,味甘、性寒,有補養肝腎、強筋壯骨、明目美顏等保健作用。如《名醫別錄》裏說:“益氣,充肌膚、明目。”《日華子本草》曰:“壯筋骨,助陽氣,補虛勞,助腰膝,益顏色。”本品單用即有效,如《太平聖惠方》神仙服楮實法:用楮實陰幹,搗為末,每服6克,以淨水調下,日三服,可“令人耳目聰明,延年不老”。由於楮實美顏悅澤效果較好,故曆代美容方中,多用之。

煎服:9~15克。

27.複盆子:以薔薇科植物掌葉覆盆子的未成熟果實入藥,味酸甘,性微溫,能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對肝腎不足而致的兩目昏花、視力減弱及腎虛不能攝固的遺精、滑精、早泄、遺尿、小便餘瀝、頻數均有較好療效。由於本品性平和,既可補陰又能補陽,且強腎而無燥熱之偏,固精而無凝澀之弊,確為滋補強壯、烏發明目、潤澤肌膚、抗老防衰之良藥。正如《名醫別錄》裏說:“主益氣輕身,令發不白”;《開寶本草》亦雲:“補虛續絕,強陰健陽,悅澤肌膚,安和髒腑,溫中益力,療勞損風虛,補肝明目。”

用量5~9克,但小便不利、尿道澀痛及性機能亢奮者忌用。

以上介紹的是常用的一些補陽藥,但在具體使用時,還應分清是脾陽虛、心陽虛還是腎陽虛。

脾陽虛:形寒肢冷,脘腹隱痛,喜按喜溫,食納減少,麵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沉細遲弱。

心陽虛:畏寒肢冷,心胸憋悶,麵色蒼白或滯暗,心悸,氣短,舌淡紫暗胖嫩,細弱或結代。

腎陽虛:麵色淡白,形寒肢冷,自汗,陽痿,不孕,帶下清冷,頭暈,耳鳴,小便清長,或遺尿,舌質淡苔白,脈沉遲而弱。

若陽虛進一步發展,可致亡陽,這是生命過程中的危重症候,症見:大汗淋漓,汗液清稀而涼,呼吸氣微,身畏寒,四肢厥冷,精神萎頓,麵色蒼白,喜熱飲,舌淡而潤,脈微欲絕。亡陽症候的出現,是由於機體陽氣嚴重損耗而表現出的陽氣虛脫症,應當及時搶救。

補陰藥

補陰藥常用於陰虛症,症見:午後潮熱,低燒,手足心熱、盜汗、咽幹口燥,兩目幹澀,煩躁多夢,腰酸腿軟,大便秘結,苔少舌質紅且瘦,脈細數,不難看出,陰虛是血虛症的進一步發展。陰虛不僅包括了血虛,同樣也包括了精虛及津液等營養人體物質的不足。而精、血、津液這些營養人體物質的不足,將會嚴重影響人體生命活動的健康。倘若平素一旦有陰虛的症狀出現,就應及時補陰。常用的補陰藥有:

1.麥門冬。以百合科植物沿階草的塊根入藥,味甘、微苦,性微寒,能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又能清心除煩,延年益壽。如《神農本草經》裏說:麥門冬“久服輕身不老不饑”;《本草拾遺》也謂之:“久服輕身明目,和車前地黃丸眼,去濕痹,變白,夜視有光”;《名醫別錄》尚說:麥門冬“保神定肺氣、安五髒,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可見,麥門冬有健身延年之功。據現代研究,沿階草的塊根含多種甾體皂甙,其中大葉麥冬的塊根含有甾體皂甙,β-穀甾醇和氨基酸。麥冬的藥理作用,能明顯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其改善心絞痛症狀和心電圖的作用可能與此有關;能升高血糖,也能降低血糖,並能促使胰蛋細胞恢複。

本品單用即有效,如《圖經本草》中的“麥門冬煎”,即以鮮麥冬搗取汁,加蜜適量,熬膏,溫酒化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湯匙。可“補中益氣,悅顏色,安神益氣,令人肥健,其力甚快”。可代茶飲,用麥冬3~6克,有潤陰清熱之效;水煎,每劑9~15克。但脾胃虛寒及風寒感冒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