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心理學與養生1(1 / 3)

第二部分 心理學與養生1

傳統文化與現代養生

第一章 心理谘詢

健心“八戒”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些學者用了40年的時間,在21歲和46歲之間,過著舒暢精神生活的59人中,隻有2人在53歲時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而在同一時期內,得不到舒暢精神生活的48人中,都在55歲前死去。為此,在此提出養生“八戒”,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示。

一戒疑。疑心病者,總以為別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經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別人的成就,不考慮怎樣奮起猛追,卻希望別人栽跟頭。

三戒卑。覺得自己處處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歡和人共事,愈來愈孤僻,越來越古怪。

四戒傲。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圍的人對他敬而遠之,他卻自鳴得意。生活空虛,無所寄托,缺少樂趣。

五戒躁。容易發脾氣,紅臉紅脖子粗或吵或鬧,甚至罵人、打人、毀壞物件,然後心理上得到一種莫名其妙的滿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憂慮之中,愁容滿麵,心事重重。

七戒慎。時時提心吊膽,怕說錯活,怕做錯事,怕得罪人。

八戒悲。一生當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現在眼前,不覺悲從中來。

良好心態環境助事業成功

實驗證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得到周圍人群的關愛是克服心理障礙,恢複健康心理的重要保障。一則實際例子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1994年金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納希博士成為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這位經濟數學學者在1955年前後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期,不幸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剛滿30歲時就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在以後的十多年中,他病情反反複複,成了這家醫院的常客。他常在校園中徘徊遊蕩,煩躁地在圖書館中出出進進,在黑板上莫明其妙地塗寫一些數學公式,成了學校中孤獨的“幽靈”。

納希在嚴重的心理困頓中,得到了周圍群體的熱情關照和嗬護。學校的親朋同道們常熱情邀請他參加聽講座、研討會等學術活動。人們對他親善、友好,一點都不歧視他,這使他逐漸遠離孤獨。

置於被人關心的氛圍中,納希感到自己被承認是“社會的人”。他從自我抑鬱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開始主動與同事和學生們接觸交談了。他社交麵越來越廣,對事業的傾注之情越來越深。他的鬱悶之心漸漸被化解,能正常地投入科研活動中,他在電腦的操作中,學會了編程等複雜的程序。周圍人熱情的關心和他對工作的迷戀,使他增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他的心理障礙漸漸被排除了。

諾貝爾獎的獲獎成果,必須要有該領域中的積極支持者、推薦者。當該獎評委會調查時,庫思教授高度肯定了納希的成果,而且力陳己見,認為若因其患有心理障礙而剝奪了他獲獎的機會,那是極為不公的。

納希走向諾貝爾獎殿堂的經曆啟迪我們:心理病症患者所在單位、集體和友人的“愛心”,是治療這種疾病的“特效藥”;周邊良好的“心理生態環境”,是心理康複導向事業成功的保證。

良性暗示助健康

一位退休職工患過癌症,也曾複發。但他卻在15年後的今天仍然愉快地活著,他說他戰勝病魔的法寶之一就是“良性暗示”。他的具體做法包括三個方麵:首先要多回憶過去美好愉快的事,使自己保持平靜愉悅的心情。其次是排除雜念,默念良性同語,例如:早晨起床時默念:“今天感覺特別好”;吃飯前默念:“這飯菜又香又好吃”;睡覺前默念:“今晚一定睡得香”;吃藥時默念:“這藥對治病特別有效”等等。

良性暗示也叫積極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一種,能夠對人的心理、行為、情緒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和作用。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言語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外界事物和生活現象的代表,在人的大腦中都有反映,對人體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人要想健康,除了積極鍛煉身體,合理飲食起居之外,還應注意經常進行良性暗示。為了使良性暗示達到預期的效果,做良性暗示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克服浮躁心理;二是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良性暗示是一種平心靜氣潛移默化的心理運動,想一蹴而就,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在充滿變幻和快節奏的現實生活中,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使良性暗示取得實效,必須默默地、靜靜地、緩緩地、天長日久地進行,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健康需“營養”

一般人都知道,身體的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營養,如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和水等。事實上,心理“營養”也非常重要,若嚴重缺乏,則會影響心理健康。

那麼,人類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有哪些呢?

首先也是最為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愛。童年時代主要是父母之愛,少年時代增加了夥伴和師長之愛,青年時代情侶和夫妻尤為重要。中年人社會責任重大,同事、親朋和子女之愛十分重要,而老年人對子女和孫輩的愛在他們生命中占重要地位。愛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如情愛、關懷、安慰、鼓勵、獎賞、讚揚、信任、幫助和支持等皆是。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別人尤其是自己親人的愛,心理上會出現不平衡,進而產生障礙或疾患。

第二種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是宣泄和疏導。可能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想對親人和好友訴說,把心裏的不快倒出來,這就是宣泄。與此同時,也希望有人幫助自己解開心裏的疙瘩,或幫助出出好主意。宣泄和疏導都是維護心理平衡的有效辦法。心理負擔若長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導,則會加重心理矛盾進而成為心理障礙。

善意和講究策略的批評,也是重要的精神“營養素”。它會幫助人們明辨是非,改正錯誤,進而不斷完善自己。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正確的批評,勢必會滋長驕傲自滿的毛病,固執、傲慢、自以為是,而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心理養生四要素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鬆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麵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隻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麵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心理因素和免疫功能

心理因素對人的免疫係統產生很大影響。研究觀察了374名男女的狀況,他們都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慢性病。心理學家的結論是:他們中間那些不受過措折、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心情樂觀和對周圍的人充滿愛心的人,流感、咽炎、傷風和其它的毛病不是從其身邊繞過去,就是很快痊愈,不會變得複雜和複發。相反有下列行為舉止和性格特征的人,例如,固執己見、自怨自艾、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持否定態度、悲觀多疑、心胸狹窄、記仇,缺乏自信、神經過敏,則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免疫係統的功能,同時,降低了對季節病的抵抗力。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

我們已經知道,現代的健康概念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簡言之,心理健康是指自我感覺和社會功能的良好狀態。它是一種值得我們大家去追求理想的情況,也是心理衛生科學的奮鬥目標。具體而言,心理健康包括對自己和對社會兩個方麵的認識。

1.對自己的認識

首先是認識自我,不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我。過高評價自我會使人過分自滿,將自己臨架於所有人之上而忘乎所以,過低評價自我會使人過分自卑,長期壓抑自己。要能夠站在別人或社區的角度來審視自己,恰如其分地評定自己。過分自滿和自卑的人往往很難跟別人溝通,既缺乏對別人理解,也不了解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樣的人很難客觀地評價自己。特別是過分自卑者,常常以過分追求完美來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因而很容易導致強烈的心理衝突出現心理障礙,如抑鬱、焦慮、對他人的強烈嫉妒和對社會的仇視等。

其次是接受自我,不因自己的不足而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完人。要學會將自己的劣勢變為優勢。每一個人的真實的自我跟他理想的自我總是有分歧,甚至有巨大差距,但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此隻會抱怨,而缺乏用實際行動來改變自己的意誌。

最後是善待自我,既要對現實生活有積極的追求,讓自己有一個充實的人生,也要給自己留足夠的回旋餘地。因此有學者提出,所謂心理健康就是各種心理力量之間的平衡整合能力,其精髓就在於可屈撓性。一個在失敗和挫折麵前一蹶不振,自我虐待的人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要學會審時度勢,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一條路走到黑隻能摧毀自己的身心健康。

2.對人際關係的認識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不良的人際關係或人際溝通的失敗,是心理不健康和精神障礙的主要原因。一個人人際關係的質量愈高,他的健康水平也愈高,同時,心理治療和康複也是以人際關係為其核心因素。一個人是否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主要有三點:

(1)是要有良好的社會道德觀念。道德觀念是維係人類社會關係的思想準繩,人們隻有依照公認的道德觀才可能和平共處,誰願意與一個道德有問題的人相處呢?這也是為什麼心理醫生雖然不是“道德衛士”,但在心理治療中卻經常會與被治療者探討道德觀問題,剖析不良的道德觀會給自己的心理上造成哪些傷害。

(2)學會寬容和信任。“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既然人無完人,就要學會寬容和理解別人的錯誤。仇恨心理是一麵雙刃劍,在傷害別人的同時,會更深地傷害自己。

(3)學會適應環境。如果不能回避,也沒有力量去改變環境,那麼就得去適應它。有句名言說得好:“如其詛咒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燭。”

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常常是相互關聯的,不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人,也難以正確地了解他人;人際關係不良者,必然存在自我認識上的問題。

現代人要想自我感覺良好地生存,心理健康是必修的一課,心理醫生則是我們修這一課遇到困難時的最佳助手和益友。

第二章 心理障礙

別把感情壓力不當事兒

很多人都認為“情關難過”,其實真正最難過的是麵對分離的“舍不得”,那種風雲變幻,仿佛失去了生命的全部的痛苦,身曆其境的人是寧願用所有的力量去挽回的!

1人生的迭起又豈是我們所能料盡

如何處理感情上的壓力呢?我們都要學習。當然,必須先了解造成壓力的原因,是因為看不開還是舍不得?深切地省思壓力的來源,理性地麵對它,而不要縱容自己沉溺其間。任何感情挫折的調劑都需要時間,但不是無休止地沉浸在淚水中。其次,要了解感情的多麵性,不要鑽牛角尖地認為錯過了一段感情,人生就一定會變成黑白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的高潮迭起又豈是我們所能料盡的?

2分享的喜悅是加倍的喜悅,分擔的痛苦是減半的痛苦

曾有癌症患者深以自己的不幸為苦。醫師問:“生病對你的影響完全都是負麵的嗎?”她想了又想以後,忽然領悟到——生病後,丈夫與孩子對她更體貼了;為了養病,全家搬到空氣清新的鄉間,完成了她長久以來想遠離都市過生活的心願。如此一想,心中對疾病的怨恨就大為減輕,緊鎖的眉也得到舒展。

不要存有自己特別倒黴,是惟一受害者的想法,以免負麵情緒一直累積。醫院的“團體治療”便是基於經驗分享的概念,幫患者走出自怨自艾的象牙塔。“分享的喜悅是加倍的喜悅,分擔的痛苦是減半的痛苦”。

3親人、朋友的支持是關鍵

家人之間的關心及支持也是幫助患者走出悲傷的關鍵。由於身處暴風圈中,家人很容易成為壓力轉移的受害者,例如爸爸因病失業,便天天對媽媽發脾氣,媽媽就罵孩子,孩子隻好摔玩具——這就是壓力的傳染。應斬斷傳染關係,不要禍及無辜,以免問題更加複雜。

走出感情受挫的幽穀需要時間。能勇於麵對問題,試試上述的方法,相信對壓力的緩解會有幫助的。

煩惱向異性傾訴

當人們心中有了煩惱時,常常希望能夠傾訴出來,好友的勸告與撫慰,有助於使煩惱煙消雲散。此時,傾訴主要是為了滿足情感表達的需求,滿足心靈慰藉的需求。所以,此時傾訴者往往不是尋求一個好參謀,而是想找一個好聽眾。

那麼,這時同性與異性相比誰是更好的聽眾呢?當然是異性。

首先,兩性性心理有“異性相吸”的作用。由於對方是異性,當事人便比較容易緩解內心因苦惱造成的緊張和焦慮。這也是人際交往中異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第二,兩性性格有“互補”作用。心理學發現,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個“互補性”原則,男女雙方的個性存在相反的差異時,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說來,男人的剛毅和女人的溫柔正好可以互補,給苦惱中的異性朋友以慰藉。

第三,兩性交往有“異類群體”作用。人們常常願意在自己同類群體之外的交往對象那裏打開自己的心扉。比如,人們往往對外單位的人、外地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情感交往的特點所致,異類群體中的人相對來說安全係數比較高一些。兩性各自分屬不同的性別群體,因而也就比向同性袒露心跡更為安全些。

懷有敵意易患心髒病

研究人員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有敵意的人容易發展成為心髒病。有敵意的心理狀態,與新陳代謝的症狀有關。與心髒病有關的一組現象有肥胖、高血壓、胰島素抵抗。目前還不清楚敵意轉化成生理危險的確切過程,但是研究人員第一次把敵意相關的種鍾現象統一起來分析。研究人員分析了1000名40至92歲的男人,發現懷有對人或對事的敵意的人,更有可能發生肥胖和胰島素抵抗,而且二者均為促成心髒病因素。研究還發現,受教育少的男人更容易有敵意。因此,在不少情況下,敵意是社會低下層人士對慢性壓力在情感上和行為上的反應。這一有益的發現,還有待於更多的研究來豐富它。

千萬不要忽視情緒汙染

情緒是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種心理體驗。無論喜、怒、思、悲、驚,都有其原因和對象。幽靜的環境,清新的空氣,高尚的品德,物質的豐富,文化的繁榮,都能引起人們愉快、輕鬆的良好情緒,而環境髒亂、虛偽庸俗、文化枯萎等,則可能導致人們厭煩、壓抑、憂傷、憤怒的消極情緒。情緒具有兩重性:一是兩極性,如快樂和悲哀,熱愛和憎恨,輕鬆和緊張,激動和平靜等;二是暗示感染性的大小,往往由人們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而不同。

現代心理學告訴人們,人的情緒有兩個關鍵時間,一是早晨就餐前,二是晚上就寢前。在這兩個關鍵時間裏,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盡量保持良好的心境,穩定自身情緒,盡量不要破壞家庭的祥和氣氛,避免引起情緒汙染。假如在一天的開始,家庭某一個成員情緒很好,或者情緒很壞,其他成員就會受到感染,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於是就形成了愉快、輕鬆或者沉悶、壓抑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