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每當這時,一是要有點忍耐和克製精神,二是要學會情緒轉移。把不良情緒帶回家,將心中怨氣發泄在家人身上,為一些小事耿耿於懷,……諸如此類,都會影響他人情緒,造成家庭情緒汙染。
什麼是人格障礙
每個人的人格既然有很大差別,那麼怎樣才算是人格障礙?還有人說:人格異常與人格障礙不完全一樣,這是怎麼回事?
人格障礙一詞,是精神病學診斷分類中的名詞。它的定義是:“人格特征顯著偏離正常,這種人格特征的偏離使得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為模式且對環境適應不良,甚至達到害人害己的程度。”
一般人做人處事都有一定的模式,都要接受社會規範的要求和檢驗。如果超越了正常的範圍便形成了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與正常的社會規範準則難以融恰的一種心理障礙。有人格障礙的人,其行為模式異於常人,比如有人格障礙的患者,常為一點小事動輒怒發衝冠、暴怒不已,對人殘酷無情,以他人的痛苦為樂,對人毫無誠意、極不負責,做錯事絕無悔恨及羞恥之心,極端自私,感情冷漠,他們對環境適應不良,缺乏朋友。這些也必然地影響著他們的職業功能,常常是“到哪兒哪不要,到哪兒也呆不長”。但他們對此卻毫無自知,隻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而絕不檢查自己。人格障礙通常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人早期,並一直持續到成年以後甚至終生。
在1806年法國曾發生這樣一件事:一個男性成年人,在井台上與一女人為小事吵了幾句嘴,這個男人暴怒之下,竟將女人扔到了井裏,此事引起嘩然。有關人懷疑該男人不正常,要求醫生診斷。經詳細了解病史,知道該男人的母親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對兒子自幼放縱嬌慣。有求必應,及至成年變得驕橫拔扈,稍不隨意就引起強烈的憤怒,曾一腳將狗踢死,聽到馬叫則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醫生經過反複的考慮,認為這是一種疾病。這個案例就是最早報道出來的關於人格障礙的一個病例。
有些人格障礙者,其人格障礙是在患了某些疾病之後發生的,如癲癇病患者,在長期頻繁發作之後,人格變得凶狠、殘暴、計較細節小事、記仇、能力減低無法勝任工作,難於與別人相處;患精神分裂症之後,表現孤獨不愛交往,情感淡漠、缺乏進取心等,這些人格障礙是在疾病的基礎上發生的。對這些人格改變統稱為人格異常,由此看出所謂人格異常,它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而人格障礙則專指那些非繼發於某些疾病,是自幼年開始逐漸形成的人格偏離正常者。也有人把那些原發性的人格障礙(他們雖然性格怪戾,但尚可堅持工作、學習、生活而不危及他人或自身者)稱之為人格偏離。
青春期社交恐怖症及其治療
社交恐怖症在我國最為常見,由於其回避行為是不與人交往接觸,故又稱恐人症。其表現繁多,但都與同別人交往有關。例如:在別人麵前怕吃喝東西、怕發抖、怕臉紅、怕說話、怕麵部肌肉抽搐、怕控製不住發笑、怕自己有口臭、怕自己肛門排氣有臭味、怕被別人注視、怕與人對視、怕與異性接觸等。社交恐怖症患者對被人注視特別敏感,他們一旦發現別人注視自己就不自然,臉紅,不敢抬頭,眼睛不敢與人對視,甚至感到無地自容。因而不願社交,特別害怕到公共場合去,在汽車或火車上不敢麵對旅客就坐,也不敢從成排的人麵前走過。有些人隻有在夜幕中或在天色朦朧不易被人注意時才敢外出。這些回避行為加重了對人恐怖的惡性循環。
常用治療恐怖症的方法有:森田療法、暴露療法、鍾氏認知領悟療法、認知行為療法、係統脫敏療法、集體心理療法等。不管應用什麼方法,都應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做到學會帶著恐懼去生活,把恐懼感控製在合理的限度之內,應麵對恐懼、接受恐懼,體驗多了,隨著時間的流逝,恐懼感自會煙消雲散。
淺談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又叫病態人格,是指偏離正常的、或不正常的性格。人格障礙有如下特征:
1往往在幼年有學習成績不良、逃學、被開除、違紀、在外過夜、說謊、過早的性行為、被拘留、破壞公物等品行障礙的表現。
2攻擊性強、暴躁、缺乏責任感、感情膚淺而冷酷、自我控製不良及與人格格不入等,具有高度的衝動性和攻擊性,對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則易引起應激反應狀態。
3不能吸取經驗教訓、無羞慚感。
4行為無計劃性,往往受本能欲望、偶然動機或感情衝動所驅使,情緒波動,缺乏計劃性或預謀。
5社會適應不良,與家庭、朋友、配偶不能保持長久、親密而忠實的關係,兩性關係混亂,對子女不關心。
6多種形式的挫折和犯罪往往趨向吸毒或酒精亂用等沉淪的表現。這類人群有較高的自殺率。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後多數持續發展,在少年後期至成年前達到高峰,成年後一般逐漸緩和,違紀和破壞行為減少,但發生抑鬱的機率增加。
如何才能擺脫神經衰弱帶來的煩惱
每當高考前,很多考生都會麵臨同樣的來自自身、家庭、學校乃至社會上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考生把成敗得失看得很重,考前複習又突擊做題,因而心理負擔過重,情緒高度緊張,一旦超過本人心理生理負荷時,就會出現心理疲勞和腦力下降。這時如能適當休息,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計劃,合理分配學習、休息及娛樂的時間,很快就可以恢複。但這些患者由於自身素質及社會家庭的壓力,又急於投入到有效的學習中去,即使休息的時候也念念不忘學習,總在批評自己:“總這麼休息,能考上大學嗎?”於是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睡好覺!”結果越是努力提醒自己,反而越睡不著,休息不好,學習成績和腦力均在下降,越下降,越著急,越著急越睡不好。如此惡性循環,就形成了神經衰弱。
患了神經衰弱,會給學習、工作帶來很大影響,精神異常痛苦。那麼如何才能擺脫掉神經衰弱帶來的煩惱呢?應從下麵四個環節入手,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1.消除引起神經衰弱的情緒緊張,減輕心理壓力。首先應認清,這種“病”是可以治愈的,決不是什麼絕症,也不會變成精神病。盡管自覺腦力不濟,實際上照樣能應付日常生活及一般工作和學習,不會造成精神殘疾。應將理想與現實、希望與可能分清。比如,希望自己能總有精力,永無疲勞,能考上名牌大學,但實際上自己的學習已經是超負荷了,這時應該休息了。不要為腦力下降而焦慮,必要時也需降低自己的奮鬥目標,要量力而行,要把目標確定在自己能充分發揮潛能,而又不導致精神崩潰的限度。將目標降低,輕裝前進,能收到出人意料的好結果。人世間的事情是受很多因素製約的,其中大部分並非人力所能克服,很多事情並不能心想事成,“人隻能做自己想做的,不能要自己想要的。”隻要自己盡力去做了,就應感到心安理得。如果能這樣想,壓力感不就小多了嗎?再說目標也不隻有一個,“條條大路通羅馬”。隻要能過得充實,生活得有意義,就應感到滿足。當然,一個人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是不容易的,需要在實際生活中慢慢體會、領悟。
2.正確認識神經衰弱的本質。已患神經衰弱的人,首先認識到症狀是一種信號,它告訴你:“大腦太累了,壓力太大了,需要休息調整了。”這時,想一下子消除症狀肯定是無濟於事的。應該先冷靜地分析一下,這種情緒緊張和心理壓力來自何方。從表麵上看,神經衰弱確實影響了學習和工作,可實質上它及時地停止了你超負荷運轉,使你暫時擺脫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獲得一個休整、喘息的機會。同時也使你獲得了一次直接麵對痛苦、甚至設法超越痛苦的機會。有許多人就是從神經症的痛苦和束縛中徹底解脫出來,成了一個全新的、富於創造性的、能夠釋放全部潛能的人的。
3.打破神經衰弱的惡性循環。惡性循環形成的關鍵是患者想用人為的努力直接消除神經衰弱的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煩惱等。但人為的努力不但無效,反而越發固定了注意力,越想努力消除,症狀越重。相信患者對此一定體會很深。要想打破惡性循環,需做到:①不把注意力集中於這些症狀;②不去有意識地直接消除症狀。實現上述兩點的唯一辦法就是行動,帶著症狀去做事,可以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因為神經衰弱不是精神或體力的殘疾,所以總有能做的事,如打掃室內衛生、買菜購物、看自己喜歡的電影和書籍、欣賞音樂、給朋友寫信等等。如果你下決心找事做,就不愁沒事做。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想病、不談病,帶著痛苦找事情做,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所做的事情盡量不要太單一,盡量做一些比較消耗體力的、不太費腦筋的、自己喜歡的、收效很快的事情,逐漸增加做事的種類和加大腦力消耗。長此堅持下去,神經衰弱的苦惱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逝。這樣做的道理似乎難以理解,但隻要親自實踐,定會有所領悟。如果你真的有決心從神經衰弱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就從現在開始做起吧。
應該指出,帶著症狀而不顧及症狀,全力以赴地做自己應做的事情,這可不是容易做到的,有時也可能有反複,使症狀加重,但隻要堅持下去,終歸會將神經衰弱徹底治愈。
4.改善睡眠。要想改善睡眠,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注意生活有規律。晚飯不宜過飽,臨睡前不要進食,不飲用具有興奮作用的飲料,不要進行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不聽節奏感太強的音樂等,不睡覺時盡量不進入臥室,沒有睡意絕不上床。有些病人害怕失眠而提早就寢或由於失眠而導致晚起均是不可取的。要認識到睡眠是一個自然過程,是生理現象,是由生物鍾決定的本能現象,人為的努力不但無法奏效,而且越是為入睡焦慮,大腦皮層越興奮,越難以入睡。患者為入睡而做出的種種努力,往往收到完全相反的效果。每當你下決心不睡,希望能熬個通宵時,卻偏又睡意綿綿。所以,人應該順從自然,不要強迫自己趕快入睡。應采取能睡多久,便睡多久,躺著就是休息的態度。人體會自動調整所需的睡眠時間,假如不去考慮睡著睡不著的問題,自然就會較快地入睡。
如何克服羞怯心理
在社交場合,常有人會存在羞怯心理障礙,有的人輕鬆自然,談吐自如;有的人卻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言談舉止都顯得緊張失常。第一次上講台的新教師或第一次當眾演講的人也有這樣的體驗:事先想好的話,一到台上就亂套了。這種情況在青年男女的交往中更為常見。在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羞怯心理。
一般說來,羞怯心理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其一,因為它帶有普遍性,許多人都可能有過這種體驗。美國心理學者的研究估計,有百分之四十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有羞怯心理;其二,羞怯心理引起的生理反應是短暫的,反應過後,生理功能又恢複正常狀態,因此無損於身心健康。但是,羞怯心理對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無疑是一種障礙。當羞怯心理產生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從而導致心跳和呼吸加快,血液循環加速。由於人的臉部皮膚表層毛細血管特別豐富,所以臉紅非常顯眼,這種突然的情緒反應,往往導致大腦中樞神經活動的暫時紊亂,使記憶發生故障,思維出現“混亂”。於是出現言辭迂綴、語無倫次、舉止失措、緊張失常。這種羞怯心理包含強烈的自我意識。羞怯者過分考慮自己給別人的印象,總是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無論幹什麼事,總有一種自卑感,總懷疑自己的能力;與人交談時,不敢正視對方;過分誇大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使自己總處於思想消沉的狀態之中。上述症狀的核心是對“安全”的過分關注,循規蹈矩而不肯冒半點風險。
如何克服和消除羞怯心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去除心理上的孤獨感。相信自己在陌生的環境中也能找到真正的朋友,而且還應看到其他人也同樣在尋找朋友、尋找依托與幫助。當你確信自己與他人處於同樣位置的時候,你就會消除孤獨,由不安走向坦然。
2.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羞怯是內心不安的一種反映,它也是人的自卑感在作怪。自卑感的產生源於對自身盲目的否定。自卑感是自我意識的消極因素。羞怯者應認識到,人人都有其優勢和長處,也有劣勢和短處。那麼不妨畫一張表,標明自己的優缺點,牢記自己比他人優越的地方,確認自己是有才能的,然後便充滿自信地去參加社交活動。經過一段時間,自卑心理便會逐漸消失。這樣做實際上是自信心的培養與鍛煉。要讓別人承認自己,必須先得到自己的承認。不要對別人如何評價自己太敏感、太介意,要學會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自問一下:“我真的不如人嗎?”“我真的不能向他人那樣交談、處事嗎?”如果不是這樣,你就無須為此擔心;如果真是這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隻要今後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進上即可。
3.多參加社交活動,千萬不能采取回避態度,要在實踐中掌握克服羞怯心理的有效方法。要在與人接觸中,學會如何對待別人的問候或恭維,如何與陌生人進行開場白,學會如何讓談話繼續下去或中止談話的技巧。鍛煉在公共場合說話的本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技巧。多參加文體活動,擴大人際交往的圈子,這樣你會在各種活動中自然地消除羞怯心理。
神經質症是怎樣形成的
神經質症是在神經質性格基礎上產生的。在某種特定條件下,任何人都可能發生神經質症症狀。如第一次在眾人麵前講話感到緊張而不知所措;聽到有人談論艾滋病、癌症就感到非常可怕;見到鄰居被竊,自己變得格外小心等。性格健全的人,上述反應僅是短暫的,一過性的。而神經質性格的人,在麵臨心理困難時,精神上會出現強烈的不安,並由此導致錯誤的認識,把健康人都有的不安和不適感等心身生理變化誤認為病態或異常。患者本人高度注意這些“病態或異常”,並企圖排除之。但這些不安和不適的特點是越注意它,越努力想直接排除它,反而會表現得越重,結果形成了注意與病覺的惡性循環,致使症狀加重。病人陷於與症狀苦戰苦鬥的精神衝突狀態中,感到非常痛苦。病人想排除“病態或異常”的欲望越強烈,症狀反而越加重。從上述可見,神經質症形成的關鍵有兩點:一是神經質性格;二是由神經質性格決定的將注意力過分集中於感知或極力排除症狀。結果使病人生活偏離常軌,陷於惡性循環之中。
心煩者的樂園
你可能在單位受到老板的斥責,也可能在工作上有很多不順心的事情……所有的這些事情都讓你心煩,這時可能一滴水濺到你的身上都會引起你歇斯底裏的發作,如果將這種情緒帶到家中,就會傷害你的妻子和孩子。
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心情,運動就是一種有效而又簡單的方法,尤其是耗氧量比較大的運動更能改善你的壞心情。醫生們發現運動改善心情的效果不次於昂貴的抗抑鬱藥物,跑步、遊泳、拳擊都會有很好的效果,運動越激烈,效果也越好。
在國外甚至有人興建了運動消氣中心,在這些地方,你可以大喊大叫,將一打盤子摔個粉碎(你要自己付錢的),也可以將一個假人暴打一頓:拳打、腳踢、嘴咬任由你隨便,同時你也可以隨時接受那裏的心理醫生的治療,醫生們不但會找出你的“病因”進行言語開導,還會教給你一套“運動消氣操”(會將你累個半死)。很多人怒氣衝衝地進來,經過一番“運動”之後,滿意而歸。如果你正心煩,不妨試試這種運動消氣法,當然不要將你家中的家具作為消氣的對象,否則你會將其他人也變得怒氣衝衝。
心理問題會誘發身心疾病
有資料表明,當前引起各種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七八十與心理因素有關。其中主要由心理因素、特別是情緒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患者已占總人口的1/10,這些人易患的疾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某些皮膚病等等。由此可見,不良心理因素對健康危害不亞於病菌,而良好心理因素對健康的作用則勝過保健品。
事實上,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測量量表上一般有以下一些依據:一是情緒是否穩定而愉快,這是衡量的核心標準;二是智力是否正常;三是思想和行為是否統一,如不統一就是有病的表現;四是反應要適度,反應過快或反應遲鈍都不健康;五是人際關係是否協調;六是年齡是否符合心理年齡特征。
從試驗中對上萬名學生所做調查得出的結果表明,中學生心理問題有以下一些常見症狀的表現:有強迫症狀的學生總在想一些沒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該怎麼辦;總是反複檢查作業做得對不對;女生總擔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齊,總要照鏡子。其實學生的這種表現與學校過分追求分數所導致學生刻板、謹慎的個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