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敏感,有問題的學生總感覺別人對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當別人看他或議論他時總感覺不痛快;有人與異性在一起時感覺不自在。
有敵對傾向學生的表現是常發脾氣,摔東西、大叫;常與人抬杠有理不讓人無理攪三分;有摔東西的衝動;想控製自己但控製不住。
有偏執傾向學生的表現是總感覺自己想法和別人不一樣,總覺得別人在占自己便宜;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覺得大多數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難與他人合作。
有抑鬱問題的學生的表現是總感到苦悶、無精打采、提不起勁兒,嚴重的可能有自殺念頭。
有焦慮傾向學生的表現是總感到莫名的緊張、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理煩躁,不踏實。
測試結論中學生問題最多的要數學習壓力感,有1/3的學生存在這方麵的心理問題。這些學生感到負擔太重。
有適應不良問題的學生的表現是不喜歡學校的課外活動,對學校生活不適應。這些在高一和初一學生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因此學校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以幫助學生克服不適應性。
有情緒不穩定問題的學生比例僅次於學習壓力感,其表現是心情時好時壞,學習勁頭時高時低,對父母、老師一會兒親近一會兒疏遠。
有心理不平衡問題表現是看別的同學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錢或穿名牌服裝時就覺得不舒服。另外總感覺老師和家長對自己不公平。
專家強調指出,一些家長存在這樣的誤區,以為孩子隻有感冒發燒是才是得了病。發脾氣、摔東西時就不是病。其實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兩方麵組成的,家長應對照自己孩子有無上述心理問題方麵的表現,切不可等閑之。
心理障礙與精神病兩種說法有何區別
現在常聽人說起心理障礙及精神病,我弄不清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是否是一碼事?
從廣義來講,凡有心理功能障礙者(包括精神疾病)均可稱為心理障礙。但是嚴格來講,像神經症等類較輕微的心理功能障礙者,可稱之為心理障礙;而有嚴重的心理功能障礙症狀,如出現幻覺、妄想、行為紊亂等症狀,並嚴重幹擾其社會功能,稱之為精神病。
如果把輕微的心理功能障礙與精神病混為一談,我們認為是不適宜的。這一方麵由於人們對“精神病”這個名稱感到害怕,而社會上對精神病人歧視的情況也確實存在;另一方麵把所有心理障礙者統稱為精神病患者,這樣精神病一詞就包涵了性質完全不同、嚴重程度全然有別,治療方法差異甚大的一大堆疾病,這不論對病人的診治或對病人涉及的工作,學習安排,家庭關係,法律問題等等方麵的處理,均造成很大的困難。
壓力釋放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感覺到壓力。一種是自己給的,一種是別人的要求。
自己製造的壓力主要來自期望。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設定目標,並安排計劃。壓力是身心對外界刺激和既定目標的自發心理準備。適當的緊張和壓力是為完成任務、達到目標必備的注意集中。如果目標合適,規劃性較強,工作節奏也跟得上計劃要求的話,壓力就會減輕。有時候我甚至認為壓力來自創新和挑戰,日常的按部就班的做事盡管可能由於接口規範、分工合作而更容易實現目標,人的壓力也很小。
缺乏規劃的目標不定、或過大壓力會造成身心的不良影響。
別人的要求其實就是任務。任務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需要與一定的效果相結合,這同樣會給人施加壓力。
完全沒有壓力是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適當的壓力有利於健康,也有利於人的生存、發展。
但是任何事都強調適當。適當的壓力可以使人的神經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刺激人不斷地努力調整、充實自我,改造世界。太多壓力不但使人精神過度緊張,也影響人的健康。
每個人在世界上總要承受各種各樣的壓力。完全超脫於壓力之外是不可能的,也不利於人的成長。但是過重的壓力會妨礙人的心理健康,蓄積不良的情緒,甚至造成人的自殺衝動。
壓力釋放是一個必要的行為。學會有效的壓力釋放是學會身心健康技巧的標誌。
壓力釋放有很多方法,比如深呼吸法、傾訴法、睡眠法、音樂放鬆法、旅遊法、親寶寶法、擁抱法、改善飲食法、大喊大叫法、有限破壞法、適當哭泣、寫日記法、找心理專家、注意轉移法、溫泉(水)浴法等。
壓力不能被壓製。試圖遺忘是不對的。試圖以勞累麻木身心也不值得提倡。
醫治緊張的妙法
連續重複幹一件需要高度緊張集中的活兒,限時限刻突擊完成一項任務……這都會引起人們的緊張,並由此而產生疲乏、不適。下麵是5種不吃藥、沒有副作用的“醫治緊張”妙法,不妨一試。
1.笑。無論用什麼方法,看喜劇也好,聽笑話也好……斯坦福醫校的威廉·弗萊(精神病醫生)說:“笑可以使你的心、背、四肢都得到刺激,並接著產生自然的放鬆,很有利於血壓、心率的恢複正常。”有時,男人處於極度緊張狀態,很難發起笑來,便可采取一些自我刺激法。比如,當你在交通擁擠時開車或騎車而不得脫身時,就想象電影裏的有關鏡頭,想象所有的路都將堵塞,人們將用直升飛機把你救出去。由於緊張往往來源於你所處的環境,而當你把環境誇大到荒唐的程度時,這種想象便是絕妙的自然的鎮靜劑了。
2.說出來。你正為年終結賬而緊張嗎?你正在擔心同未來姻親的見麵嗎?把它說出來,讓一些家人或密友分擔你的緊張或憂愁,緊張一旦從心中跳到口外,功已自然減輕一半了;人們(尤其是與你有相似經曆、或現在麵臨相似情況者)幫你分析、澄清之後,便往往會再消去另外一半。如果這樣還不行,試著把它寫下來!然後再把它拋開!比如,淩晨三點緊張發愁睡不著覺了,就索性起床在紙上寫下你的愁悶,並注明你將於上午9:30著手解決它;這樣,你就實際上把緊張“疏散”開了,就比較容易不那麼緊張。
3.洗溫水澡。華氏100—120度的水溫,這樣的溫水浴最易使人放鬆。華盛頓大學的醫學副教授卡羅·B·劉易斯說:“此法可使人增進血液循環、促使肌肉鬆弛。”他說,最新測試表明,這種方法甚至可以促成某些有利健康的生物化學變化,並可取得睡得更深等良好效益。他又具體指導說:“可與一定形式的輔助動作結合起來。比如,首先完全放鬆你的手,讓它們輕浮在水的上麵;準備想象:那‘鬆弛’已經移到了你的肘部,又通過你的肩、頸到達了你的頭部;而後更進一步用這種意識把這種‘鬆弛’導向具體的各個部位,尤其導向緊張的部位。這樣,便可得到一種自然的鎮靜之功用。通俗點說,即是用溫水‘泡’去了緊張。”不過他又提醒道,“如果你有高血壓或其他一些嚴重的麻煩,那在做這一項前,就該先找醫生谘詢一下。”
4.深呼吸。心情焦急、神經緊張時,呼吸會變淺、心率會加速。但是,這時你隻要通過若幹慢而深的呼吸,便能使自己鎮靜下來,而且幾乎總是立即奏效。技術要求也極為簡單。先通過鼻子徐徐吸氣至腹部,然後更慢地緩緩呼出,同時口中輕念或心中輕呼一個“鬆、鬆、鬆”字,或一個“去、去、去”字。
5.散步。早在30多年前,一些男人就已認識到,散步的作用有時勝過最好的鎮靜劑。加裏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生物心理學》一書的作者,羅伯特·泰伊爾曾經作過一個實驗:他讓兩組對象(各為18人)都吃了許多糖果,然後,讓一組坐著,另一組散步;再於30分鍾、60分鍾、120分鍾後分別問兩組人的感覺,結果是明顯的,散步的那組人感到自己輕鬆得多。
抑鬱症的認識療法
抑鬱症是心理失調的常見病。治療抑鬱症最有效的不是藥物,而是心理,即“認識療法”。“認識療法”的三項原則是:
1你的一切情緒,都是你的思想或認識所產生的,“你目前的思想狀況怎樣,你也就感覺怎樣。”
2當你感到抑鬱時,是因為你的思想完全被“消極情緒”所控製、整個世界好像在黑暗的陰影籠罩之下。你往往相信事實真如你所想象的那樣糟糕。
3消極思想幾乎總是帶有嚴重的歪曲性,它是你幾乎一切痛苦的唯一原因。
當你感到沮喪時,你可以根據下麵10個方麵去分析思考,你會發覺你是在愚弄自己:
1絕對化的思想。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涇渭分明,好像一個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偶爾得了一次“良”,於是便認為自己是徹底的失敗者。這種思想“會使你無休止地懷疑自己,認為不論做什麼總不會及格。”
2過於普遍化。由於有過一次不愉快的經曆,你就認為在別的事上也會同樣倒黴。如一個羞怯的男青年邀一個姑娘約會,被拒絕後,他對自己說:“我永遠也得不到約會了,我終生將是孤獨和悲慘的。”
3精神過濾。你看到事物的消極一麵,腦中就總是想著它,好像戴上了一個特殊鏡片的眼鏡,把一切積極的東西部過濾了。於是你很快得出結論,認為每件事都是消極的。
4自我輕視。看到周圍的佼佼者的許多長處,可自己的一些願望卻無力實現,因而產生自卑心理,遇事總想著自己不行。
5武斷地亂下結論。你設想別人瞧不起你,但不去檢驗設想正確與否,你展望未來,盡是災難。
6放大與縮小。即把自己的缺點放大,優點縮小,歪曲本來麵目。
7情感上的推論。“我感到內疚,因此我一定幹了壞事。”你的感情似乎就是思想的根據。
8應該論。“我應該做這件事”或“我必須做那件事”,都是你感到內疚的思想,它們不能使你去實幹一件事。
9亂戴帽子。如果你選擇並為之努力的目的達不到,於是你想:“我是個失敗的人”,而不去想“我選擇錯了”。記住,你自己不可能等於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
10個人化。你想“無論發生什麼事,無論別人幹什麼,都是我的過失。”總有個“責任問題纏繞著你”。
針對上述情況,你可以這樣去改變認識:你的感覺不是事實;你能對付;不要以你的成就作為看待自己的根據。自我評價是認識療法的主要內容,如果你更加喜歡自己一些,你就會感覺好些,請記住以下格言:你能自救,上帝才能救你。
用體育鍛煉健全性格
運動心理學研究證明,各項體育活動都需要較高的自我控製能力、堅定的信心,勇敢果斷和堅韌剛毅的意誌等心理品質為基礎。因此,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鍛煉,對培養健全性格有特殊的功效。
假如你覺得自己不大合群,不習慣與同伴交往,那你就選擇足球、籃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體項目進行鍛煉。堅持參加這些項目的鍛煉,可幫助你逐步改變孤僻的習性,適應與同伴的交往。
假如你膽子小,做事怕風險,容易臉紅,怕難為情,那就應多參加遊泳、溜冰、滑雪、拳擊、摔跤、單雙杠,跳馬、平衡木等活動,這些運動要求人不斷克服害羞、怕摔跌等各種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越過障礙,戰勝困難。經過一個時期的鍛煉,你的膽子定然會變大,處事也會老練起來。
如果你有辦事猶豫不決,不夠果斷的毛病,那就多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拳擊、摩托、跨欄、跳高、跳遠、擊劍等體育活動。進行這些項目的活動,任何猶豫、徘徊都會延誤時機、遭到失敗,長期鍛煉能幫助你增強果斷的個性。
倘若你發現自己遇事容易急躁,衝動,那就應多參加下棋、打太極拳、慢跑、長距離步行及遊泳、騎自行車、射擊等運動。這些運動能調節神經活動,增強自我控製能力,穩定情緒,使急躁、衝動的弱點得到改進。
如果你做事總是擔心完不成任務,那就得選擇一些如跳繩、俯臥撐、廣播操、跑步等項目進行鍛煉。堅持鍛煉一個時期後,信心就能逐步得到增強。
若你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緊張、失常,那你應多參加公開激烈的體育比賽,特別是足、籃排球比賽,麵對緊張激烈的比賽,隻有冷靜沉著才能取得優勝。經常在這種場合進行鍛練,遇事就不會過分緊張,更不會驚慌失措。
假如你發覺自己有好逞強、易自負的問題,可選擇難度較大、動作較複雜的技巧、跳水、體操、馬拉鬆、藝術體操等項目進行鍛陳,也可找一些水平超過自己的對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還不斷提醒自己“山外有山”,萬萬不能自負、驕傲。
要想使體育鍛練達到心理轉化的目的,鍛練必須有一定的強度、質量和時間要求。每次鍛煉時間要在30分鍾左右,運動量應從小到大、循序漸進,三個月為一周期,進行兩個周期以上才能有效。要注意運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還要注意防止發生意外事故。
越過你的“感情脆弱期”
無論是失戀者或是離異者都有一個感情脆弱期,這一時期依個人的性格、經曆、素質等或長或短,特征表現為:失魂落魄、渴求別人的關懷和同情、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和誘惑。
從某種角度看,感情脆弱期也是感情危險期的孿生兄弟,如果自控能力和防禦能力薄弱的話,便很容易滑入新的感情危險境地。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耳聞一些失戀或離異的女子“才出虎口又入狼窩”的悲劇故事。在廣東打工一位境遇淒慘的女士,三年前她在內地與負心的丈夫離婚後帶著傷痕累累的情感來到深圳。離開“傷心地”漂泊在舉目無親的他鄉異地,正值感情脆弱期的她經不住一位“善解人意”的老板溫暖的關懷,重新起了愛的希望,又癡情地投入到這位“如意郎君”的懷抱裏。為這,她還寫信給家鄉的父母言說自己又有了一個好的情感歸宿,讓他們不要牽掛。可不久,這位女士通過了解發現,原來她的“如意郎君”不僅有妻子兒女,除她之外還在其它地方包養了兩個情人。這一殘酷的事實無疑給她原先情感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又一次現實的打擊令她對愛情心灰意冷,她認為世界上男人沒一個好的!對於這位女士的不幸遭遇,我們同情,但也為她在“感情脆弱期”沒有理智地把握住自己的情感而深表遺憾。
有位婚姻學家說過:“越是感情的東西越要理智去對待。”這話用在經曆“感情脆弱期”的人身上具有很現實的意義。有位抵不住失戀後情感的失落,玩世不恭地騙取一個又一個女子的感情,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到後來,一位純情女孩因為他而懷孕卻最終被拋棄掉,女孩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自尋短見了,他也被單位開除。如果他當初抱著理智的態度,即使是感情遭到裂變,也完全可以用“戀愛是要講緣份的”去化解。
如何心平氣和地渡過這一難關?依筆者之見不妨調整好自己失衡的心理,要清楚地認識到失戀或離異隻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驛站,人生的意義很多,情感的失落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失敗。再說既然已經分手就說明雙方並不合適,即使曾經相愛過,可眼下愛已經消失了,何苦還要纏綿其中不能自拔?失落後,最難麵對的是孤獨和寂寞,此時切不可放縱自己,破罐子破摔容易,但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也不可抱著自卑的心理去處世,這樣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鑽了空子和利用。要始終自強、自尊,牢牢地把握住“情感的命脈”,平安地越過“感情脆弱期”。
自言自語也是一種放鬆
由於自言自語常多表現在精神病人身上,故長期以來,人們總覺得那些自言自語的人都是不正常的,現代,心理學家則認為自言自語是一種最健康的解決精神壓力的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精神放鬆術。
第一,大聲講話可以調整頭腦中紊亂的思緒,尤其是在緊張勞累之時。另外,在大聲講話的同時,身體也投入勞動,一方麵起到“一吐為快”的效果;另一方麵造成體力消耗而無力顧及精神刺激,以減少對別人的侵犯行為。
第二,自己聲音的聲調有一種使自己鎮靜的作用,使自己保持安全和與人接觸交際的感受,從而能很快走出陰影,積極投入社會交往。此種現象類似於心理學上的“空椅子效應”。
因此,心理學家建議人們經常有意識地自言自語。當然,對屬於病態的整日不停地自言自語的人則應去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