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心理學與養生2(2 / 3)

快樂心性的外在顯現便是笑,可以說,快樂是笑的基礎,笑是快樂的表現。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共有18種笑,其中,隻有1種是自然發自內心的笑,才有益於健康。其他17種笑如好笑、裝笑、皮笑肉不笑等隻是一種做作的笑,與健康無益的笑。

現代醫學證實,發自內心快樂的笑,能刺激內分泌腺體分泌激素,並可使血流加速,細胞吞噬功能增強,抗體和幹擾素增加。此外,發自內心的笑與增強大腦功能有著密切的聯係,能使腦垂體釋放一種歡快物質,以減輕壓力,振奮精神,調節神經係統功能,阻斷疾病的惡性循環。

醫學家們還發現,在發自內心快樂笑的過程中,人體各個器官猶如在做保健按摩體操,特別是神經係統、呼吸係統、胸腹腔內髒及隔肌會經受有益的鍛煉,使其功能增強。笑還能促使麵部血液循環加速而有美容美顏的作用,因而,快樂的人不顯老。總之,內心快樂的人吃也香甜、睡也安然;發自內心快樂的笑對於祛病抗衰老可起到藥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對於“笑”能治病與健身的認識這方麵的事例很多。美國有一位醫生寫了一部《笑有益於血液》的書。書中開篇第一個真實而生動的例子,敘述了一個叫卡曾斯的美國記者,突然患了一種“結締組織嚴重損傷”的疾病。這位記者舉步維艱,痛苦萬分。

某醫生告訴他,這是不治之症。然而,堅強的卡曾斯並沒有絕望,他想起了一句“悲傷會致病,快活會治病的格言。”於是,想出一個奇妙的自我治療的辦法,先讓自己的精神振作起來,蔑視痛苦,同時,弄來一些喜劇影片,讓護士給他放映。卡曾斯驚奇地發現十分鍾的發笑竟有明顯的鎮痛效果,連睡眠也比原前安穩多了。後來,他幹脆搬出醫院,自己安排生活,發自內心的笑成為他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十年過去了,卡曾斯仍奇跡般地活著,消除了病痛,身體也很健康。

還有一位1823年出生的伊朗老壽星。當記者采訪他的長壽之道時,他已156歲了。這位名叫阿巴期·哈薩的老人隻回答了一句話:“我有快樂高興的性格。”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說過:“愉快可以使身體發展,體格強健。”

但是,笑也要適度有節。因為,暴喜或突如其來的驚喜或過分的大笑,是一種刺激。大腦受到這種刺激後,交感神經興奮,會釋放大量腎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如果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就會造成體內紊亂,特別是對那些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剛動過手術的人,以及懷孕婦女,則是一種嚴重的威脅,應當注意避免。

從古至今,能快樂一時一事、能笑一時一事的人很多,能始終如一地保持快樂的情緒的人卻為數不多。古今中外的事例都說明,誰能快樂一生,笑的持久、笑到最後,誰便活得最好。

因此說,不要感歎命運的不公,時運的不濟。快樂歡喜和憂愁煩惱都由自己來主宰,我們每個人都是用一聲啼哭來向這個世界報到的。但願我們能用快樂的心、內在的笑,走在人生的旅程之上,這是生命的真趣,人生的圓滿。

快樂與心理健康

一個精神充實、生活充滿快樂的人必然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證。科學證明,心理健康狀態與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家庭、社會、事業都密不可分。因此,樂觀主義者的心理狀態,是人生健康的四大指標之一。

美國心理學界經過長達10年時間,對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人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快樂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感受。一個生活處境相同的人,樂觀主義者往往健康無恙,即使偶爾患病,也容易不藥自愈。這是因為樂觀者能沉浸在內啡肽的世界裏。內啡肽這種物質很有意思,每當一個人感覺快樂時,腦內就分泌出這種有助於緩和精神緊張的物質。研究大腦免疫係統的美國切斯特大學的神經生理學教授戴維·菲爾頓指出,腦內分泌內啡肽時,人體免疫力隨之提高,從而防禦疾病,維持身體健康。

由此可見,一個人想要活到自己應有的壽命,應當學會快樂、分享快樂、把握快樂。生活處處有快樂的因子存在,一件事、一樣物、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包含著快樂的因子,隻是我們平時缺少發現和把握罷了。隻有讓自己的心靈首先學會放鬆,才能與快樂相遇,才能激勵健康。

寬忍與讓人

人們常說,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能容人之短,讓人之過。寬忍與讓人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修養與度量。

有些人常把一句古諺錯寫成“無毒不丈夫。”其實這句諺語本來是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真正的君子大丈夫決不是心胸狹小和狠毒的人,而是那種胸懷寬闊、容人大度的人。

1.古人論忍讓

古人非常看重寬忍與讓人的心性修養。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可被看作是一種對事業成就的策略,也可被看作是一種養生之道。這裏試可解釋為,如果小事太計較,便會對事業和自己的心身“大謀”不利。

老子《道德經》二十二章說:“曲則全,枉則直。注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試可解釋為,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敝舊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鄭板橋說的“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其實也是寬忍與讓人的另一種說法。《說苑叢說》日:“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更說明忍讓是一種生存的哲學。因此,古人們總結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各自責,則天清地寧,各相責,則天翻地覆。”寬忍與讓人不僅成為中國古人的一種處世方法,更是一種道德準則和修養自身的方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的藺相如是後起之秀,因功、官位在老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幾次想辦法侮辱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藺相如處處退讓,最終廉頗知道了,深感慚愧,就脫了上衣,背著荊條,主動上門向藺相如請罪。藺相如的忍讓,消除了將相之爭鬥,增進了將相的團結與理解,維護了國家的利益,為後人所稱譽。

2.忍讓的法則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有一些非原則性的分歧和矛盾,如果每個人都能以寬容與讓人的心態去處理,那麼生活中將會減少許多矛盾和爭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友善和融洽。反之,生活中,如果相互之間常為一些小事而爭鬥,甚至相互敵視,就會使事態惡化,有時芝麻大的小事還會釀成大禍。

然而,容忍與讓人並不是要求人們毫無原則地忍讓,而是指在小事上講風格,大事上講原則。在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要寸步不讓,據理力爭,更需要有忍的風度與聰明的才智。要平心靜氣、嚴肅認真地擺事實、講道理;而不是大動肝火地與對方發火、吵架。要忍到最後,講到最後,讓對方心悅誠服則更能顯示出一個人忍的修養與智的才華。

忍讓,有賴於個人的毅力與度量,得益於平時的修養,是心平氣和之忍,不屑於顧之忍,一笑了之之忍,為求真理之忍;決不是憋氣窩火之忍,忍氣吞聲之忍,無能為力之忍。對於一些人來說,大度不氣之忍是難以做到的。

對於不能忍、不善忍的人來說,如果事後憋氣窩火的情緒已經產生,就應當加以排遣和發泄,千萬不要把氣悶在心裏。因為強行壓抑生氣情緒的外露,會給人們的心身健康帶來危害。當然,也不能不分場合、不顧影響、不計後果地胡亂發泄,這不但不能把不良情緒真正地排泄出去,反而會帶來新的煩惱。

3.忍讓對人生之益處

人的一生,使之最得益的是心境,使之最痛苦的也是心境。好的心境使人生機勃勃,壞的心境使人泰山壓頂。要想使自己保持有個好心境,就應該在忍讓的修養上多下些功夫。日本有句格言“雄辯是銀,沉默是金”。就是說當別人情緒激動時,作顯得沉默,寬宏大度,這比黃金還貴重。其結果必然是“以靜製動”,可減少因急躁而產生的諸多不良後果。所以說,一時的沉默忍讓是一種以退為進生存競爭的策略,一種明智的選擇。

心理學家認為,生活中不善忍讓的人,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現,容易導致偏執型、分裂型、反社會型、強迫型等人格障礙。

生理學家指出,適度的寬容,對於改善人際關係和心身健康都有益處。不會寬容別人,亦會殃及自身。過高要求別人,必定使自己處於緊張的心理之中,從而影響自身的健康。

醫學家們發現,不善忍讓的人,由於內心的矛盾衝突或情緒危機難於解脫,極易導致機體內分泌功能失調。諸如使兒茶酚胺類物質——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過量分泌,引起體內一係列劣性生理生化改變,可致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功能紊亂等,並可伴有頭昏腦漲、失眠多夢、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煩意亂等神經衰弱症狀。醫學家們還發現,緊張的心理刺激會影響內分泌功能,而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又反過來增加人的緊張心理,形成惡性循環,對身心疾病的發生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貽害身心健康。

社會學家發現,不善容忍讓人的人,有的過激者,甚至因失去理智而釀成禍端,造成嚴重後果。而一旦形成忍讓的性格,心理上便會發生一次次巨大的轉變和淨化過程,諸多的緊張、煩惱、事端便可得以避免和消除,身心因此而健康。

老年保健重在心理養生

老年人若患病,則往往病程比年輕人長、康複慢,加上病情複雜多變,極易久病而長期臥床。患病還易發生意識障礙、合並症和心理障礙。人到老年的心理變化很大,容易產生孤獨感,常常對環境、家庭發生的變化不適應,常會焦慮不安、多疑等。另外,老人對疾病表現出懷疑、恐懼、害怕。其具體表現有:

1.孤獨心理:老年人離開了長年工作的崗位和環境,休閑在家,見子女和周圍的人整日忙忙碌碌,自己卻無所事事。便會產生孤獨、空虛,甚至有被冷落、被遺棄的感覺。

2.懷舊心理:有些老人往往多愁善感,留戀過去,並沉湎於其中。

3.牽掛心理:對子女、兒孫過分牽腸掛肚。雖然子女已長大成人,也當了爸爸、媽媽,可老人對他們還是像小時候那樣,事事關心,處處為他們出謀劃策,甚至主觀臆斷,要子女按自己的意見辦事。

4.憂慮心理:認為自己已是“人老珠黃”、“風蝕殘年”、“半截身子進黃土的人了”,常哀歎青春一去不複返,健康已去不再來,因而抑鬱寡歡。常有“坐以待斃”的想法。

5.急躁心理:有的老年人由於社會角色的改變,感到自己的地位越來越差,不再像離退休前那樣受人尊重。若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便會產生情緒波動、性情急躁。常為一些“雞毛蒜皮”之類的小事而大動肝火。

6.抑鬱心理:有的老年人心情抑鬱傷感、焦慮不安。甚至失眠。離退休以後權力的失落、經濟收入的減少、社會地位的改變,這一切均會導致抑鬱心理的產生。

7.多疑心理:多疑既表現在懷疑他人對自己不懷好意也表現在對別人的不信任。老年人的多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對自己健康狀況的過分關注,對體內感覺的過度敏感,亦是老年人產生多疑的心理基礎。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會導致智力改變,主要表現為注意力降低,對近期發生的事記不起來,反應緩慢、遲鈍。

所以,社會和家庭特別是子女應更多地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從日常生活上處處關心老年人。而老年人在離退休以後應該多接觸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要多接觸些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尤其是年輕的人,從他們身上吸取青春的活力,使自己多一點朝氣,少一些暮氣,在心理上年輕起來。此外,參加鍛煉,定期體檢,有助於保持身心健康。

老年人最好也要掌握一些保健養生知識,做到自我保健,讓自己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同時盡可能減少因情緒和疾病帶來的多種心理、精神障礙。心平以氣和可平衡陰陽;安靜以通氣能氣血暢通;寬胃以養氣而調和六脈;無求以豁達祛病延年。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益於心身健康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在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關係。諸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朋友關係、鄰裏關係、同事關係等,都是人際關係的不同表現形式。人際關係不僅對調節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心身健康也有很大影響。研究表明,缺乏良好人際關係的人,往往健康狀況欠佳,而且死亡率要比其他人高出2倍多。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不和、婆媳口角、同事爭吵、失戀苦惱、朋友反目、鄰裏糾紛等人際關係的失調,都會對當事人的心理、生理產生不良影響,給心身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科學研究表明,人際關係的失調,隨著緊張、激動、惱怒、委屈、憂傷、悲觀、自責等情緒的變化,均會導致神經係統的一係列反應,進而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過程,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使軀體出現疾病。

人們發現,人體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當時的不良情緒有一定的關係,其中以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偏頭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斑禿等最為明顯。情緒緊張所以會誘發疾病,是因為人的情緒既受大腦皮質調節,又與自主神經係統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些又直接控製著機體的內分泌和器官的活動。

實驗證明,人在情緒平穩時,內分泌活動也處於平穩狀態。當人際關係緊張時,隨著情緒的變壞,血液和尿中兒茶酚胺含量明顯升高。其中腎上腺素與人體代謝和心血管及其它器官的活動有密切關係。兒茶酚胺的增高,可促進血脂增高,引起動脈硬化,甚至使血小板聚集,阻塞小動脈,造成心肌梗死。

心境常處在壓抑狀態,可使血壓調節係統失調,引起血壓升高。當長期處在高度應激狀態下,還會引起內分泌紊亂,致使抗胰島素分泌增多,引起胰島素相對不足,出現糖代謝障礙而導致糖尿病。婦女則會出現排卵功能異常、月經紊亂、痛經等現象。常處在應激狀態下的人們,還容易發生潰瘍病。早在2000年前的祖國醫學名著《黃帝內經》就指出了情誌與疾病的關係:“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髒皆搖。喜怒不節則傷髒,傷髒則病起。”

那麼怎樣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呢?首先要知人明己。就是要認清自己與外界的關係,加強自我修養,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覺地調整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不要放任,不要自我膨脹,要懂得:“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欲人之從己也,必先從人。”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對人要禮貌熱情,平等待人,多尊重,少苛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另外,適時調整“角色變化”也很重要,當角色變化時(如職務、家庭身份等),要審時度勢,保持心境輕鬆平穩,不要總是保持老觀念、老做法,要適應新的環境,對各種各樣的不良刺激,要泰然處之。做到修心養性,使心境處於平穩、樂觀狀態。氣血調和,精神愉快,就會少生病或不得病。

健康心理與免疫功能

有關專家指出,患病後講究心理免疫的人,之所以能戰勝疾病獲得康複,是因為精神因素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研究表明,神經係統可通過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對免疫器官產生支配作用,積極的心理狀態能使這種支配作用增強,從而使抗體增多。另外,還可通過神經內分泌激素起作用,其中主要是腎上腺皮質激素。而病中精神頹廢的人,可反饋性地使血液中T淋巴細胞減少,且會抑製β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作用,此種改變則導致免疫功能下降。事實說明,在病魔麵前,心理防線一旦崩潰,則會成為疾病的犧牲品。

寧心可做呼吸操

1.腹式呼吸:緩緩吸氣,使腹部鼓起,然後再把氣慢慢呼出。動作從容舒適,像熟睡之態,具有安定神經的作用。

2.胸式呼吸:深吸氣,使胸廓不斷擴張,然後不間斷地慢慢把氣呼出。

3.上胸式呼吸:將兩手掌按在鎖骨上,然後上胸部擴張吸氣,待吸氣後再向外呼氣。呼吸要均勻,節奏可逐漸加快。

4.深呼吸:吸氣時,依次鼓腹、擴張胸部、擴張上胸部,使胸、腹腔處於“飽和”狀態,然後再逆序呼出氣體。

5.節律呼吸(亦稱步行呼吸):走3~4步用鼻吸氣,再走3~4步用鼻呼氣。步速與呼吸節律要很好地配合。

6.強烈呼吸:先吸足氣略憋片刻,然後將嘴噘成圓形向外急速呼氣3次。其動作似吹口哨一般。

7.激勵呼吸:先吸足氣略憋片刻,然後通過齒縫向外呼氣,並發出“嗤嗤”聲。

8.淨化呼吸:立姿,兩腳開立同肩寬。用鼻做深吸氣,同時兩臂緩緩經側平舉至上舉。待吸足氣後(兩臂恰成上舉),兩臂急速下放似“揮砍”,張口吐氣的同時高喊一聲“哈”。這一練習有助消除精神緊張,並能使長期鬱積在肺部的濁氣排出體外。

9.自由呼吸:保持良好心態,仿佛置身於海邊、湖岸和林間,以輕鬆自如的呼吸結束呼吸操的動作。

平和安詳生命本真

古人說過:“貧賤是苦事,能善處者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古往今來,多少貧賤者,能淡泊自甘,安貧樂道,處深山,居陋巷,仍不改其樂,原因就是他們有一顆平和安詳的心。富貴者,常貪得無厭,常年累月,心勞力絀,神經緊張,心裏煩亂,這種生活無異於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原因就是沒有一顆平和安詳的心。

1.什麼是平和安詳

平和安詳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是一種道德的涵養,是七情調節的最高境界。平和安詳的心性決不是折中、調和、做作、模棱兩可、圓滑平庸。平和安詳的心性沒有懷疑,沒有嫉妒,沒有抱怨,沒有恐懼。平和安詳既體現為做人行事的一種處世外在尺度,又體現為立身、養性的一種內在修養。平和安詳對人生、對社會呈現為一種境界、一種哲學。平和安詳的心境似乎平常,卻又超妙,平和安詳心境的企及要全靠個人平時的心性修養。

平和安詳的心性可歸納為真、善、美。

“真”是沒有虛假,沒有勉強,內心裏平衡統一,也便是心性自然流露的表現。

“善”是內心沒有邪念、惡念,心的修養已經達到人與自身和、人與人和、人與天地和、人與萬物和的“仁民愛物”的境界。

“美”是指一個人如果內心沒有煩惱,這種自我感覺不僅表現為內在心身的美妙,而且還表現為對外在生活的熱愛。

一個人如果能經常保持平和安詳的心境,就會體味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那麼,生活將充滿無限的喜悅與充實,生命才得以真正的快樂。

2.平和安詳的養生意義

生命在於平衡,首先在於心態的平衡,平和安詳是保持心態平衡的有效手段,是一種至簡至易的養生方法。是生命的源頭活水。

心境平和祛病抗衰老的論點,已被中外學者所認識。巴甫洛夫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把一組狗放在安靜優雅的環境中,給予充足的食物飼養,作為對照組。而另一組同齡狗作為實驗組,也給予充足的食物。所處環境嘈雜,不時給以強烈的外界驚嚇,使它們不得安寧。不久發現,實驗組的狗發生了掉牙、脫毛、行動遲緩、瘦弱無力、行為怪僻等明顯的衰老多病現象。而對照組的狗仍然活得很健壯。有人用小白鼠做類似的實驗,也發現了相同的現象。

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好爭強、惹事生非、脾氣大、心重的人,往往比性格溫和、豁達、息事寧人的人要多病早衰。調查發現,遭受嚴重精神打擊的人,半年內的患病率比普通人高7倍,病死率高6倍。美國科學家從大量醫療實踐和社會中調查發現,合群是人類的健康標準之一,性格平和、合群的人少患經神病、高血壓病、心腦血管病、癌症,平均壽命高於不合群的人。中國古人及傳統醫學對於心境平和可以祛病抗衰老的認識更早、更深刻,可以說,平和安詳的心性修養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一個失去平和安詳的人常為生活而抱怨,不滿,主觀,自私,從而陷入生命的閉塞狀態之中,並會百病叢生。《左傳》上有這麼一篇記載,有個王侯跟夫人說,我最近內心煩亂得很,怎麼也安定不下來。夫人回答說:“王心蕩,王祿盡矣。”意思是說,你既然失去了內心的平和,你所擁有的一切也將會喪失。果然,沒隔多久,這位王侯便去世了。

中醫理論認為,人若不能保持安祥平和,則會煩躁、抑鬱。嗔怒、憂思,可導致陰陽平衡失調,氣血積滯,長此以往,變生百病。有經驗的中醫大夫在分析疾病的原因和對疾病的調治中,都強調患者把安心放在首位,以調動病人改變不良的心態。

3.怎樣保持平和安詳之心

人有時候很怪,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要瘋狂地去追求,已經擁有的東西卻又不知道珍惜。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是最真切地寫照。要知道,不切實際的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無止境地貪求外物,隻能懲罰自己,使人迷途,使人發狂,使人煩惱叢生,使人丟失平和安詳的心。

要想擁有並保持一顆平和安詳的心境,就必須識心達本,守本真心。守本真心就是不管外部環境如何。所有的榮華富貴與得失成敗都無法左右自己平和安詳的心境;守本真心就是要抵禦物價對自己的誘惑,經常保持一顆知足寧靜的心境。

輕鬆心態的秘笈

散步: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短短幾分鍾的散步就有明顯的消除緊張的效果。

冥想:是印度瑜珈功經常運用的一種很好的休閑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隻需5分鍾的時間。

聽音樂:音樂不僅是人類通用的語言,也是很好的心理醫生。

吸氧:找自然美景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的氧氣效果比城裏的氧吧更好。

浸浴:許多人都喜歡在臨睡之前泡個熱水澡,這確實是個好辦法。你還可以嚐試一下中草藥浴等洗浴手段。

放慢速度:把生活中的速度放慢,吃飯的時候細細品味,開車的時候不要為堵車煩心,整個節奏放慢下來,心情也就會舒緩一些,做事情也會有條理一些。

寫日記:寫日記是一個很好的發泄渠道。

當你有了什麼心事,又不便對他人提起,或者有什麼委屈和憤恨,都可以用筆記下來。現在寫日記的人越來越少了,其實在寫的過程中,你會感到情緒漸漸穩定下來,當初的激動不見了。

注重心理養生是身心健康的關鍵

有人說,本世紀的健康主題是環境保護,下個世紀的健康主題是心理養生。與此同時,心理治療也將成為繼外科手術和發現抗生素之後的又一次醫學革命。

心理養生,即是從精神狀態上達到延年益壽的意思。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人類心理活動與生理功能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心情好時,人體的生理功能就處於最佳狀態,而心煩意亂時,人體的生理功能就會隨之下降,久而久之,就會引發多種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在巴西至少有2800多萬人、美國大約有5000多萬人患有心理方麵的疾病,全球有1/5成年人的健康受到高度精神緊張的嚴重威脅。我國心理疾病患者也是呈現日益增多之勢,在1300萬人口的上海市已逾75萬的各類精神、心理障礙症患者。這些還不包括占全球人口近50%的似病非病的“第三狀態”者。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一大營養素。一個人多行善事,能經常幫助弱者時,使他人擺脫困境,心中必會湧起欣慰之感;一個人堅信自己活著於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這就會成為自己的一種精神鼓舞。這種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會使人心情輕鬆愉快,而一個心情愉快的人,免疫力高,抵抗力強,就不容易生病。

增強自信有助於延年益壽。根據研究,人類疾病50~80%與不良心態、惡劣情緒有關。所以一定要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這樣不但可以保持良好心態,而且有利於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預防各種老年病發生,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淡泊名利的人會健康,因為他們不在世俗中隨波逐流,不去拚命追名逐利,一顆平常心永遠讓自己處於平和狀態,保持心境的愉快。寬宏大量的人也更健康,因為他們不計較小事,不計較過去,心態平靜。愛吟詩唱歌畫畫的人也要長壽些,因為他們寄情於文學藝術,善於宣泄,心態就順暢多了。

由此可見,心理養生不僅與人的精神狀態息息相關,而且還與人的思想情操及道德品質有關。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醫學已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綜合醫學模式縱深發展,人們更加重視心理養生。可以說,無論是從人體本身,還是從社會角度來講,心理養生都是人類對健康認識的一個大飛躍。

保持心理健康三要素

1樂觀。情緒樂觀穩定,能使心理處於怡然自得狀,對人體的生理功能起著良好的調節作用,可以提高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的功能,使各個器官係統的功能活動協調一致,因而食欲好、睡眠香、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動作也輕鬆、協調靈巧。

2幽默。幽默風趣的言行不僅可以給人帶來歡樂的情緒,而且緩解生活中的矛盾衝突,改善人際關係,甚至能助人戰勝危難和增強生活的信心。所以有人把幽默比喻為生活的調味品與潤滑劑。

3沉思。勞作之餘,背靠椅子坐到一個最舒服的位置上,閉目靜思,在愉快的心境中,回憶過去美好經曆,或遐想未來的種種妙事。這種想象除了能使全身肌肉放鬆,有助於消除疲勞、恢複體力外,至少還有以下兩方麵的益處:一是對人體免疫係統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增強人體的防病抗病能力;二是能讓大腦的左側從語言活動中解脫出並處於休息狀態,讓右腦充分發揮其直觀的形象思維能力,從而使善於語言思維和用手勞作者容易發生的左腦疲勞獲得消除,使左右腦得到平衡作用,利於大腦功能的完善。

如何改掉愛“嘮叨”的習慣

樹老根多,人老話多。“嘮叨”一旦成為習慣,不但家人煩,外人煩,自己事後也常常後悔。

“嘮叨”有三種類型:①強調型。對別人做事不放心,反複叮嚀,常常惹得火氣盛的年輕人公開頂撞,行為上反而出現逆反現象,真是“好心不得好報”。②發泄型。由於對眼前的事情“看不慣”,就一味地發牢騷,怨這怨那,常常惹得周圍人避之不及,甚至造成人際關係緊張或破裂。③混合型。即以上兩種類型行為表現集於一身,其危害更為嚴重。

那麼,如何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呢?

1.用錄音機把“嘮叨”的話錄下來,每天早晨自己反複聽3遍,連續聽3天。如果沒有錄音機,請在場的人完整複述一二遍也可。用這種“厭惡療法”,可使自己親身體味到“嘮叨”給人帶來的煩惱,有助於改掉愛“嘮叨”的毛病。

2.找一個無人的地方,把自己內心的牢騷發泄出來。如果是在家中,也可麵對發泄對象的照片或畫像,這樣更易把不良情緒宣泄淨盡,既可康複情緒,又不傷人。

3.對輕度“嘮叨”者,可嚐試使用“活動替代法”或“轉移療法”。即當要發牢騷的時候,舌頭在口腔中反複轉動1~3分鍾,以此代替“嘮叨”,並提醒自己回憶每次“嘮叨”之後的不良後果。如此法不見效,可暫時離開這種情境,避開眼前的不良刺激。眼不見,心不煩,待情緒調整好後,再回到原來地方,時過境遷,“嘮叨”就會自然而止。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

近年來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機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係。良好的情緒可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某些生理功能,使人體免疫係統發生紊亂,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一個人多行善事,能經常幫助弱者,使他人擺脫困境,心中必會湧起欣慰之感;一個人堅信自己活著於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這就會成為自己的一種精神鼓舞。這種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會使人心情輕鬆愉快,而一個心情愉快的人,免疫力高,抵抗力強,就不容易生病。

生悶氣無助健康

愛生悶氣不好。生悶氣,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會生活的人,都懂得自我解脫,自我調節,遇到煩惱的事能夠不想它或驅走它。而愛生悶氣的人則不然,而常把盲目的、無用的怨恨和遺憾留在自己的思緒裏,不能擺脫心中的煩悶。這不是在自我折磨嗎?

從心理上講,生悶氣是一種不愉快的情感,是一種消極的甚至是有破壞性的心境。我國古代醫書上就寫著“百病之生於氣也”,“怒傷肝,憂傷肺”,不愉快的情緒可以使內髒活動和內分泌係統失常,胃口不佳,消化不良。長期煩悶、苦惱,還會導致血壓升高和冠心病。

情緒不好,記憶力要減弱,思維能力也受影響,必然會影響工作和學習。

愛生悶氣,也影響人們之間的正常交往。成天悶悶不樂,是難於交到朋友的。

生悶氣,並不都是因為生活中遇到不幸事件、不如意事情的產物,它更多的是人的主觀內在素質的弱點造成的。許多身處逆境的人,正是因為有了積極進取的精神,樂觀向上的態度,才有所作為,使事業有成的。倒是平時生活安逸、舒適慣了的人,往往稍遇一點小波折就經受不了,被苦惱、傷心纏住,不得解脫。總幻想生活一帆風順,萬事如意,懼怕困難,困難來了沒有心理準備,又不能克服,就隻有苦惱、生悶氣和歎息了。性格內向的人愛生悶氣,遇到不順心的事常常鬱積於心,不肯向人吐露,陷於焦慮、苦悶之中而不能自拔。過於注意自我,為個人利益患得患失,也會愛生悶氣。想得到的利益而沒得到時,有“患失之憂”,得到了又產生“患得之憂”。總之,得也憂,失也憂;進也憂,退也憂;一天到晚憂心忡忡。

“無事覓閑愁”。無所事事,對生活總懷有空虛、寂寞感,總覺得百無聊賴,也會常有無名之憂悶。

怎樣消除愛生悶氣的毛病呢?可試用以下方法:

1.拓寬心胸:凡事想開些,人活著不能隻為自己,總要為社會、為他人做些貢獻。有所追求,心胸就會變得開闊。心底無私天地寬。與人相處也要“淡化自我”,經常想一想“為別人做點什麼”。一位哲人說過,溫暖別人的火,也會溫暖你自己。如果隻是一個心眼追求個人欲望的滿足,就會陷入永無止境的苦惱之中。

2.擴大社交:多參加集體活動,從個人的狹窄天地裏跳出來。當把個人融化到集體之中,成為集體生活中積極的一員時,就會與多數人共命運,同歡樂,就會有一種充實感、安全感、依托感了。心理學家忠告說,不要把苦悶、不說埋在心中,可將困難和挫折向親人、摯友、四鄰傾訴。有人傾聽你的心聲。理解你的感情,就不會生悶氣了。身邊一時沒有人,可以給朋友寫封信傾訴,這也是一種與外界交流的好方法。

3.充實知識:讀書學習是消除閑愁的良方。張海迪在受到疾病折磨時,忘情地讀書,忘記了憂愁,精神境界不斷得到升華。知識能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無窮無盡的樂趣。“心靈中的黑暗,必須用知識來驅除”。這句話的含義多麼深刻啊!

4.善於調適: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喜歡文學,社會卻安排搞財會;想讀大學卻沒考取;喜歡的情人,他(她)卻並不愛你。心理不健康者,遇到這類事就會心灰意冷,怨天尤人,天天生悶氣。一句格言說:“當人們不能改變現實時,理智的辦法是改變自己對現實的態度。”要善於及時調適,適時調整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包括降低一些期待值),就可以少生或不生悶氣了。

5.不要自尋煩惱:要善於從自己身邊尋找歡樂。樂觀心情能使人變得豁達、堅強,還可幫助自己抵禦消極情緒的侵蝕。幹同一工種、在同一單位工作,有人覺得“太累、單調、沒勁”,有的卻潛心搞技術革新,改變生產條件,在改革中品嚐成功的歡樂。有人一天是“三飽一倒”,有人卻在業餘生活內安排了集郵、養魚、滑冰、攝影等多項豐富多彩的活動。身邊就有歡樂,關鍵是要善於尋找和創造。

6.轉移心理活動方向:生悶氣這種情緒是神經係統的一種暫時性聯係,當遇到不愉快、倒黴的事時,感官將這些刺激上傳至大腦,使其產生與之相應的不愉快的情緒,在腦中形成一個優勢中心。如果老想這事,那麼不愉快的信息還會不斷傳入大腦,不斷加強優勢中心,“悶氣”會越生越重。如果轉移一下心理活動方向(比如去看一場電影,聽一段樂曲或去遊泳),新的愉快信息的傳入,就會抑製不良情緒優勢中心的形成。注意力轉移了,生悶氣的情緒便會在不知不覺中煙消雲散。

十笑長壽歌

一笑心舒暢,七笑減壓力

二笑煩惱跑,八笑除疲勞,

三笑增氣量,九笑驅愁苦,

四笑怨恨消,十笑病魔逃,

五笑提精神,歡樂時常笑,

六笑包袱拋,長壽樂逍遙。

為了健康須摒棄惰性

惰性係指懶散,意誌消沉,不求上進的一種消極心理表現。簡單說來,就是不願動腦、不願動手。醫學心理學認為,惰性對身心健康有以下危害:

1.使思維遲鈍:人的大腦也遵循用進廢退的法則,勤於用腦的人,能使大腦增加釋放腦啡肽等特殊生化物質,腦內的核糖核酸含量比一般人平均水平要高10%~20%。核糖核酸能促進腦垂體分泌神經激素——多肽組成的新的蛋白質分子——“記憶分子”。它對促進記憶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懶惰的人由於大腦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腦啡肽及核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和水平降低。長期下去,大腦功能就會呈漸進性退化,思維逐漸遲鈍,分析和判斷能力亦下降。

2.機體素質下降:懶散者四肢不勤活動甚少,長此以往,機體得不到鍛煉,體力消耗減少,熱能的“收入”大於“支出”,身體就會逐漸發胖,以至罹患多種疾病。體力活動少,身體各器官係統的功能會“適應性”下降。另外,機體的免疫功能也是按用進廢退規律變化的。因此,懶散必然會使機體素質下降。

3.殃及人際關係:懶惰之人甘居平庸,不求上進,自然會引起周圍人的不滿,以致使自己產生消極情緒,如憂鬱、沮喪、怨恨、煩躁、憤懣等。這種情緒的表露。會加劇人際間的矛盾,使關係惡化,甚至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4.導致未老先衰: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的健康有賴於心理上的平衡。有賴於神經係統保持一定的緊張性。惰性可降低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而出現未老先衰。有資料表明,情緒經常處於較差狀態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比一般人高35倍,心髒過早出現衰退現象。

5.易患心身性疾病:惰性產生的消極情緒,可引起體內一係列惡性生理、生化改變,影響內分泌功能,使機體罹患心身性疾病,如心悸、十二指腸潰瘍、冠心病、高血壓等,這是一個大範圍的綜合症。心身病的出現又可加重緊張心理,對心身病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惰性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為了健康需要摒棄惰性,惰性之危害甚多,確實應該摒棄。

為人處世十訣

1保留意見:過分爭執無益自己且又有失涵養。通常,應不急於表明自己的態度或發表意見,讓人們捉摸不定。謹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2認識自己:促進自己最突出的天賦,並培養其它方麵。隻要了解自己的優勢,並把握住它,則所有的人都會在某事顯赫。

3決不誇張:誇張有損真實,並容易使人對你的看法產生懷疑。精明者克製自己,表現出小心謹慎的態度,說話簡明扼要,決不誇張抬高自己。過高地估價自己是說謊的一種形式。它能損壞你的聲譽,對你的人際關係產生十分不好影響。有損你的風雅和才智。

4適應環境:適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精力在雜事上,要維護好同事間的關係。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則別人將會對你感到乏味。必須使人們總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點的人會使人保持期望,不會埋沒你的天資。

5取長補短: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謙虛、友好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把朋友當作教師,將有用的學識和幽默的言語融合在一起,你所說的話定會受到讚揚,你聽到的定是學問。

6言簡意賅:簡潔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歡,使人易於接受。說話冗長累贅,會使人茫然,使人厭煩,而你則會達不到目的。簡潔明了清晰的聲調,一定會使你事半功倍。

7決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長外常掛在嘴邊,常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優點。這無形貶低了別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結果則是使別人更看輕你。

8決不抱怨:抱怨會使你喪失信譽。自己做的事沒成功時,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努力使事情圓滿。適度的檢討自己,並不會使人看輕你,相反總強調客觀原因,報怨這,報怨那,隻會使別人輕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