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心理學與養生2(3 / 3)

9不要說謊、失信:對朋友同事說謊會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難再相信你,這是你最大的損失。要避免說大話,要說到做到,做不到的寧可不說。

10目光遠大:當財運亨通時要想到貧窮,這很容易做到。聰明人為冬天準備。一定要多交朋友。維護好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總有一天你會看重現在看來似乎並不重要的人或事。

心理“按摩”促健康

心理“按摩”的方法很多,簡單易行的有以下幾種:

幽默:幽默能驅走煩惱,使痛苦變成歡樂,使尷尬變為融洽。家庭中有了幽默,便有了歡樂和幸福;夫妻間有了幽默,便能相知有素。

逗笑:一笑解千愁。笑是心理健康的潤滑劑,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有利於消除心理疲勞、活躍生活氣氛。生活中有了笑聲,就有了美的呼吸。在親友心情不快之時,你不妨逗他一笑;自身產生苦惱時,你不妨想件親曆的趣事引發一笑。

聽歌:古今中外都有音樂療疾之說。音樂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從中獲得力量。聽歌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還能調節人的情緒,每當心情沮喪之時,不妨聽一曲你所喜愛的歌,讓它把你帶入另一天地。

賞花:花草是美的象征,賞花是用心靈的窗戶進行心理“按摩”的好方法。置身花木之中,以花為伴,與花交友,可使人心舒氣爽,忘卻心中不快。你不妨在陽台或室內育幾株花,視為夥伴。

自娛:時不時開展一些娛樂活動,便能活躍家庭氣氛,豐富家庭生活,密切老幼關係,增進友愛,這樣,親人之間就多了互敬互愛,少了口角糾紛。

心理健康的維護

1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2麵對現實,適應環境。

3結交知己,與人為善。

4努力工作,學會休閑。

心理健康三標準

認識自己:一個人如果隻看到自己的短處與缺點,就會喪失信心、缺乏朝氣;如果隻看到自己的長處與優點,又自以為是、自我欣賞。這種自卑與自負皆不利於自我成長,隻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悅納自己:自己對自己是喜歡還是討厭,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條標準。心理健康不僅要求自己能如實了解自己,而且還要對自己愉快地接納。悅納自己不是說要寬容或欣賞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是說自己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仍然喜歡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騙自己,並設法使自己發展得更好。

調適自己:個人的行為總是受社會的規範和環境的約束,需求又往往與規範和環境不符,並發生衝突。因此,個人必須經常調適自己,以使個人和環境保持和諧的關係。不能或不會調適自己的人,就會經常產生心理問題,隻有經常很好地調適自己的人,才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以上三方麵心理健康標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體現在每個人的情緒上。

心理養生,古已有之

其實,心理養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古代人就很注重心理養生。我們來看一看古人為我們開出的心理養生處方:

養心為主,節食為輔,概括為“清心寡欲”,即,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老子有“無為而無不為”、“平和無欲”及“惜精愛氣”的主張,孟子有“養心莫善於寡欲”的感慨,朱熹則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清心寡欲”的妙處:“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天災是福,大饑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富,少嗜欲為貴,服藥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告誡人們養生以養心為主,心清則無災,此乃人生大福也。

樂觀豁達,彭祖有“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口樂意莫生嗔”的輕鬆;劉向有“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隻生歡喜不生愁”的頓悟;李白則有“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瀟灑;相比之下,劉禹錫就略勝一籌,他“空間為自在,將壽補磋跎”,“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間靜中觀”,“天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其豁達開朗,淡泊名利之情溢於言表。

淡於名利,保持一顆平常心,玄天帝有“尋常衣食隨時度,分外資財莫妄求”的詩句,告誡人們知足常樂的真諦。羅隱在這方麵的體會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知足常樂,與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兩滿休;順其自然,身後碑銘空自在,眼前傀儡為誰忙;黃金不是千年葉,紅日能銷兩鬢霜”,為功名利祿累終生,結果真如追求者的初衷嗎?

空靈超脫,物我皆誌,跳出三界。在這方麵,羅洪先的詩句最具代表性:“日月兩輪懸,乾坤幾萬年;華屋量人鬥,嬌妻度客船;錢財身外物,兒女眼前冤;世人誰不染,脫卻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寵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塵世紛紛一筆勾,林泉深處任憂遊。蓋間茅屋牽蘿卜,開個柴門對水流。得隙間眠真可樂,吃些淡飯可忘憂,眼前多少英雄漢,為甚由來不回頭?”頗有點看破紅塵的味道。

在洋洋灑灑的中華養生文化中,當然更少不了普通百姓及市井文人曆代相傳、沿習而來的雖通俗淺顯、卻文化底蘊極深的民間文化。歸納起來為:不惹事,不跟風,不眼紅,看得開,求知足,保平安。有關這種養生觀的打油詩在我國民間的庵堂廟宇,摩崖石刻,亭台樓閣及流傳至今的各式各樣的手抄本、石印本中隨處可見,俯拾皆是。比起文人雅士的那些座右銘,它們將人生注釋得更加精彩。

心理養生:新世紀健康主題

我們知道,不良情緒可以致病,而良好的情緒可以幫助人們戰勝疾病。不少患了癌症的病人,在運用藥物治療之外,還采用了如“音樂療法”、“意念療法”、“吐納療法”、“愛情療法”、“激勵法”等非藥物療法,出現不少奇跡,顯示出心理療法的巨大生命力。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一大營養素。一個人多行善事,能經常幫助弱者,使他們擺脫困境,心中必然會感到欣慰;一個人堅信活著對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自己便會受到一種精神鼓舞,增強了責任心和義務感,心情也隨之愉快,免疫力增高,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

增強自信心有助於延年益壽。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疾病有50%~80%與不良心態和惡劣的情緒有關。所以對中老年人來講,一定要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這樣不僅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而且也利於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可預防各種老年病的發生,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另外,專家們還發現,一顆平常心,永遠讓自己處於平和狀態,寬宏大量的人會更健康。那些不計較小事,心態平靜又愛吟詩唱歌畫畫的人和愛藝術的人也會長壽。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醫學已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縱深發展,人們將越來越重視心理養生了。

心理養生——美容最佳處方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膚質與精神狀態好壞息息相關。皮膚色澤取決於表皮內黑色素的含量,分布位置以及皮下血管收縮與擴張的程度,而這些因素無不受控於神經體液——內分泌係統的調節,其中情緒則起著“總導演”的作用。情緒不穩,精神因素不良,不僅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更易損害人的容貌。因此當今流行一種新的美容觀點:單純的外表美容僅是“舍本逐末”的作法,科學的美容法應從追求整體美、自然美和健康美入手,情緒調整是美容的要素之一。

人的情緒、行為及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腦管轄。下丘腦上通大腦皮質,下通腦垂體和其他神經組織,是調控神經體液——內分泌的中樞。情緒的好壞不僅會影響各髒器的生理功能,而且還直接影響到膚色的變化。當人遇到高興的事而心情愉悅時,大腦內神經調節物質乙酰膽堿分泌增多,血液通暢,皮下血管擴張,血流通向皮膚,使人容光煥發,給人一種精神抖擻、神采奕奕、充滿自信的感覺;相反,當人過度緊張、情緒低落時,體內茶酚胺類物質釋放過多,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動脈小血管收縮,供應皮膚的血液驟減,使人麵色蒼白或蠟黃,同時伴有血壓升高,心慌頭暈、手腳冰涼的現象。如果一個人長期憂鬱寡歡、焦慮煩悶,還會使上皮細胞合成過多的黑色素堆積於皮膚細胞中,使皮膚變得灰暗無光澤。憂愁苦悶導致神經衰弱、失眠,也會影響皮膚血液供應,使麵容憔悴、眼圈發黑。不良情緒還會損害人體的免疫係統,使免疫細胞活力降低,髒腑功能減退,各種感染性疾病甚至癌症等亦會隨之而來。

現代生活的職業女性,工作緊張、生活忙碌,要真正達到“冰肌玉膚”“膚如凝脂”“麵若桃花”的美容效果,除了一定的物質條件保證外,更需要修身養性的功夫:笑對生活,“亂雲飛渡仍從容”,麵對喧囂的外界始終保持平和、恬淡之心情。精神、心境還可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氣質、儀態。要達到最佳的美容效果,請注意調節您的情緒、心態,良好的心態是不用花錢的最好化妝品。

心理養生訓練方法

中醫心理養生療法分動態調整法(形意合一)和靜態調整法(意識存照法)二種方法。該法簡義深,簡單易練;且不分老幼。下麵分述之:

動態調整療法(形意合一法):又稱意氣合一法,是通過特定要領的規定動作鍛煉,以達到舒通經絡,調和氣血,安定心神,增補三寶的目的。

要求:動作柔緩舒展,圓活流利,手眼身法,呼吸意念,默契配合,氣息調勻、氣血流暢,以彼微意引氣後升前降;升清降濁,並能促進機體各係統,各部位的協調統一,保持髒腑組織器官功能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狀態。

具體練法:自然站立、全身放鬆,兩腳橫開與肩同寬,按站勢要求站好,兩手向前、向上,掌外翻;掌指向上托起,到腦前外旋達耳部,虎口與耳朵相對,緩緩升至頭頂,同時配合深、細、長、均的吸氣,意念隨吸氣、動作領氣由丹田直過會陰穴(不經過會陰穴)達尾閭至百會穴,至頭頂開始緩慢呼氣,沉肩垂肘,兩手緩緩下放,由上往下經任脈膻中穴降至下丹田,降至原位,意念隨動作由上而下引氣經頭繞耳後下降重樓(氣管)經膻中穴降至下丹田,同時配合輕提肛收縮前陰。

機理功效:動態調整不僅能調動十二經經氣,彌補三寶,貫通任督。同時兼有升清降濁,疏理三焦,健腦安神,宣降肺氣,調理脾胃,舒心通絡,疏肝潛陽,補腎壯陽等功效。

靜態調整療法(意識存寫法):又稱意識存照法,就是把自己遊思於體處的雜亂思維意識駐守一處;古中醫養生術稱“收心求靜”,所謂“心靜則百病去,心亂則百病生”,就是通過放鬆入靜,從而恢複機體的自組性、協調性、靜性和整體性,實現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作用。

具體練法:練習之前,寬衣鬆帶。選擇環境安靜舒適場地,依病情的需要選好自己適宜的姿式,兩眼輕輕閉合或留一線之寬;舌輕舐上顎;呼吸自然,同時意識返觀內照、虛心凝神,意識存照於丹田(久病虛病存照中丹田);微微帶著上點意念,勿忘勿助,不既不離耳目都靜觀此竅,一靈獨守,一意微照,知而不守。

要點:意守存照宜清宜淡,似守非守,若有若無。依上法練習,日不間斷;每日堅持坐上2~3次,每次由15至30分鍾,或更長,十天半月,便覺丹田發熱,全身舒暢;至此,時間應逐漸加長,每日3~4次,每次半小時至一小時,日久見功;功滿百日,真氣充滿,髓道白自通,宿疾齊消。

機理:下丹田為人體中心,其範圍有“關元”、“氣海”、“命門”等人身要穴,它又是任脈、督脈、衝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和歸宿處,是氣血彙集之所;同時它還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之處。所以說下丹田是元陽之本,真氣生發之處,人體生命之源泉。能鼓動髒腑經絡,氣血,使之流轉循環自動不息,健康得以保持,生命得以相繼。所以,傳統養生法稱下丹田為“性命之祖”“生氣之源”為人體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部位,用意守之照之存之,則元陽益壯,百病消除。

無論訓練哪種調整法,最後都要收勢,收勢時按下列步驟進行:

1叩齒: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大牙,再叩前牙,然後將訓練中出現的唾液鼓瀨十餘下,分3口慢慢咽下遂送至下丹田。唾液有堅齒益精,滋潤腸胃,幫助消化,改善口苦口嗅作用。

2擦腰:擦熱雙手後擦腰背下部(命門,雙腎),左右上下交替,擦熱為止。

3擦麵:將雙手掌相互搓擦至熱,再慢慢搓擦頭麵部。

心理養生謠

欲求快樂康而壽,

心理養生有講究。

淡泊寡欲雜念拋,

富貴名利莫貪求。

胸懷寬廣不嫉妒,

“小心眼兒”要棄丟。

事事皆要依本分,

違法亂紀如寇仇。

出言行事須仁厚,

堂堂正正無煩憂。

心存善良無愧疚,

厚德載福天保佑。

遇事別鑽牛角尖,

火上澆油更當休。

不如意事常八九,

事事知足樂悠悠。

悲愁思慮催人老,

嬉笑歡樂眉無皺。

牢騷滿腹不可有,

免致傷神早白頭。

喜樂有常嗔怒少,

心平氣和壽能久。

心理扭曲早就醫,

病魔定會繞道走。

生活瑣事宜糊塗,

幽默取笑解千愁。

寂寞孤單壽命短,

自尋樂趣廣交友。

心理平衡得高壽,

福如東海水長流。

心理養生助健康

所謂心理養生,就是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臨床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人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關聯係。如果處在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而且能創造出各種佳績;相反,則會降低或破壞這種功能,不僅影響工作和生活,還能導致各種疾病。

“祝你天天有份好心情”是人們常掛在口頭的問候語,但是麵對商海的浮浮沉沉、人生的起起落落,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健康的體魄也是很多人頭痛的問題。

一位心理醫生說,從社會學調查來看,具有強烈的競爭性、時間的緊迫感和對成就的欲望、急躁等特征的人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影響人情緒的因素,如:家庭關係,人際糾紛,晉升等,人們往往容易把問題歸結於客觀因素,其實人們自身的意誌品質對看待事物起決定性的作用。人們如果在平時就注意心理養生,培養良好的意誌品質,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認真分析,並主動地、自覺地、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心情,緩解精神壓力,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健康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意誌品質是心理養生的根本。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隻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正確看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避免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

心理養生助延年

心理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總括,它包括人的思想、情趣、信念、欲望、個性、道德觀念等。廣義的“養生”與“養性”為互用詞,古代稱“攝生”。

心理養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兩千多年前問世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在《素問·上古天真論》所提倡的“恬然虛無,其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心理養生法以及《素問·四氣調種大論》所提出的“四氣調神”法,為後世心理養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養生需立誌”在養生八箋中:“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實為養生之大戒。”立誌而自強不息,可使人生趣味盎然而益於健康。老人辦事應戒雜,因雜則分、分則勞累、累則易患病。清目則養性,清靜為養神的重要內容,反靜而躁,則百病可生。

在《養性延年錄》中有“靜者壽、躁者矢”之說。清靜不僅可以養神,亦可安形,神形俱調,則可益壽延年。據研究表明,悲痛、絕望、困惑、內疚等情緒可嚴重幹擾人體免疫功能,引起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等。長期過分壓抑,處於厭世等憂鬱心境,以及性格內向的人,不僅使胃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受到抑製,引起食欲減退,而且其癌症的發病率高。長期驚恐可導致腎上腺分泌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使血壓升高,心率加快,久之可致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調查發現,高齡老人中絕大多數心情舒暢,情緒樂觀,從容和藹,熱愛生活。樂觀情緒通過大腦而影響心理活動及全身活動。樂觀可使體內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自動調節並處於最佳狀態,使體內各器官係統的活動協調一致,促進身心健康,更有效地適應環境。

心理健康的人,應以樂觀豁達的態度對待人生,應聽令人愉快之事,多交性格開朗的朋友,從中受到感染。可多結善人,樂聞善事,以樂忘憂,可及時消除不良情緒。遇事多思其有利的一麵,對人多思其友善的一麵,不僅有利於人際交往,更能使人心情愉快。要有堅定的信念,熱愛集體,關心他人,保持愉快情緒,要有健康的精神生活,培養對運動、音樂、文學等方麵的業餘愛好,積極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心身疾病及相關問題

1.心身疾病的概念和分類

概念:心身疾病,是指一組與心理和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症狀為主的疾病。是一組起病與心理社會性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

分類

(1)狹義:在心身醫學發展的曆史上,Alenxander根據心理動力學理論,曾提出以下7種與特定的心理社會性因素有關,即原發性高血壓、支氣管哮喘、潰瘍性結腸炎,消化性潰瘍,甲狀腺功能亢進、神經性皮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就是目前所謂的“狹義”的心身疾病。

(2)廣義: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社會性因素的致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心身疾病的範圍大大擴大,幾乎涉及各個係統,甚至認為所有疾病廣義而言都是“心”、“身”兩方麵因素作用的結果。各係統常見的心身疾病簡列如下:

皮膚係統:神經性皮炎、痛癢症、斑禿、牛皮癬、多汗症、慢性尋麻疹、濕疹等。

肌肉骨骼係統:腰背疼、肌肉疼痛、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

呼吸係統: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症等。

心血管係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心率不齊、高血壓、偏頭痛、低血壓、雷諾氏病等。

消化係統:胃、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嘔吐、潰瘍性結腸炎、幽門痙攣、過敏性結腸炎。

泌尿生殖係統:月經紊亂、經前期緊張症、功能性出血、性功能障礙、功能性不育症。

內分泌係統:甲亢、糖尿病等。

神經係統:痙攣性疾病、緊張性頭痛、睡眠性障礙等。

2.心身疾病的病因學研究

目前,對各種心身疾病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受到各國同道的重視。限於篇幅,僅羅列出主要的方向:

(1)情緒的神經生化學研究。

(2)用精神分析的方法進行心身疾病的精神病理學研究。

(3)心身疾病與自身和童年客體關係的研究。

(4)心身疾病與學習理論的關係。

(5)心理生理學研究。

(6)心理免疫學研究。

我國在這方麵的工作還較落後。主要的原因是綜合性醫院因缺乏係統的臨床心理學或心理治療方麵的係統培訓,乏於發現問題、進行深入全麵研究。精神科醫生有較好的專業知識,但患者羞於到精神衛生機構就診,造成有效治療途徑曲折、患者量不足。

目前,在我國心身疾病的治療大多限於藥物治療,往往遠期療效不佳。

針對致病的各種心理社會性因素應加強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根據規模可有一對一的個別心理治療,也有三人以上的集體心理治療。

目前世界上有各種不同心理治療方法,我們已開展了精神分析或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催眠治療,家庭治療,森田治療,夫妻治療等。

心理治療前,除了一般的症狀性診斷,還應給予全麵的動力學診斷,即對患者是何種“人”給予診斷,包括患者目前主要的心理衝突內容,心理防禦機製類型,自我強度,自身特點,客體關係的形成過程,內省力狀況等方麵。

若以症狀為治療目標,短程治療往往有效。若患者有人格問題,或心理衝突被較深壓抑於潛意識中,則往往需要進行長程心理治療為佳,多采用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

因此,在綜合性醫院裏應有各流派專職心理治療師及社會工作者等不同的治療團隊成員。

信心加運動是抗癌良方

信心屬於一種心理特征,會使大腦產生希望和期待的良好興奮灶,使人產生開朗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從而可增強大腦皮質和整個神經係統的功能。由此進而通過自主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及遞質等的活動,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並能有效而充分地調動機體的巨大潛力。通過調整、代替、補償,使體內各組織、細胞的功能恢複正常,各器官間重新趨於協調。用堅強的信心治療疾病,是一種最佳信息內反饋療法,也是當前世界上風行的行為療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所以在任何疾病麵前,應具有堅強的信心和樂觀精神,積極地配合治療,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

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增加肺活量,提高代謝能力。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天進行兩小時氧氣療法,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由32%上升到88%。德國醫學博士阿肯從研究中發現,每天獲得氧氣的供給比平時多8倍,可以預防癌症,即使患癌,也能延長生命的過程。運動還能促進食欲,改善睡眠,增強體質;運動可改善人的情緒,運動是最好的鎮靜劑和安慰劑;運動時隨著汗液的排泄,體內廢物和有毒物質(如鉛、鍶、鈹等致癌物)也隨之排出。可見運動確是防病、抗癌的良方。

1981年獲得波士頓馬拉鬆賽跑45~52歲年齡組第二名的迪克·莫倫,6年前患過淋巴癌,動過5次手術,接受過3個月的放療,頭發全部脫落。由於他敢於向死神抗爭,堅持運動,不僅身體得以康複,而且還成了一名馬拉鬆賽跑運動員。同樣,美國人傑夫·布拉特尼克也是一個癌症患者,並因此切掉了脾髒,就是他,於兩年後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神奇般地奪得了希臘——羅馬式摔跤的重量級冠軍。是什麼力量使他們戰勝了病魔,贏得了金牌呢?是堅強的信心。經過治療和艱苦的訓練,終於使他們獲得了康複、奪冠雙豐收。這充分證明,信心加運動是抗癌的良方。

心理惰性與行為保健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提出的行為保健的口號是:“不吸煙、少喝酒、合理飲食、經常鍛煉,普遍增壽10年!”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有些人,明明知道煙中含有尼古丁等致癌物質,卻仍樂此不疲;明明知道血液中酒精含量隻要達到01%,就會出現行為障礙和言語障礙,卻仍貪杯不休;明明知道“五味之過,疾病峰起”,卻仍獨鍾於膏梁;明明知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於運動,卻仍懶於踢腿伸腰……這些,都是為什麼?一言以蔽之:心理惰性。

宣泄苦惱有助心理健康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人受了委屈或者憋了一肚子氣時,常常需要“釋放”他的怒氣,正如火山需要噴發。因此,“宣泄”並不奇怪,乃是宣泄者企圖謀取心理平衡的一種客觀需要。

其次,我們還應承認,選擇什麼宣泄方式,常常會因人而異,比如,理智者會冷靜而從容的調整自己的心態,魯莽者會因其衝動而“莫名其妙”的誤傷他人。而愚蠢者則會莫名其妙的走向極端,甚至采用不可取的自罰形式,這就是一句老話所說,生氣時踢石頭,疼的是腳指頭。

不信你看,妻子何辜?兒子何辜?小狗何辜?他們平白無故地挨打挨罵挨踢,不就是宣泄者的方式不對頭嗎?

由此可見,莫名其妙的宣泄,常常會使人感到不近情理,這樣的發泄,也隻能被視為一種糊塗,一種可憐巴巴的“孩子氣”。

其實,有苦惱就要宣泄,應該選擇理智而道德的一種方式。

讓清涼的春風把苦惱吹跑,讓夏日的流水把苦悶衝走,讓優美的歌聲給你個詩意,讓書中的樂趣送你份安定,如此趕走“苦悶”,不也是一種人生的鏡界與智慧嗎?

心理健康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情緒是人類情感的反應,不良情緒對人的神經係統刺激較大,可使中樞神經的平衡受到破壞,引起各種疾病。反之良好的情緒則能增進人體的健康和延長壽命。愉快的情緒胸襟開闊、思想開朗、拿的起來放的下、知足長樂、隨遇能安、這種樂而忘憂的方法就是健康的必要條件。

良好的心理是健康的保證和治病的良方。

學會發泄

當遇到不愉快的事,就會給人造成很大的壓力。心理壓力是致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壓力過大,就會失去心理平衡。所以,要善於及時釋放心理壓力,即發泄。

正當的發泄有二種,一是嘴巴發泄,二是手頭發泄。嘴巴發泄又分兩種,一是自言自語,二是對人傾訴,找一個理解你的人把怨氣倒出來。

製造好心情的十種方法

1不吐不快。別以為嘮叨的女人不可愛,要是什麼事都憋在心裏,皺紋一定會早早光顧。切莫將想說的話強壓心底,隻有說出來才有助於心態的平衡。特別是在工作中,有什麼建議或意見不妨向老板直說,死不了的,不用怕。但是要注意語言的藝術,語氣婉轉一些效果會更好。

2兩手準備。我們遇事時總是在設想好的結局,比如,你剛剛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大工程的計劃書,得到了老板誇獎,不管計劃是否實現,你一定開始計算工程會為公司帶來多大的收益,老板一高興,會發給你多少紅利,接著就是你怎麼安排這筆收入……Stop!再想就不得了了。要是計劃失敗了呢?公司會有多大的損失,自己又該如何向老板交待呢?因此,一顆紅心,兩手準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凡事應該預先多設想可能出現的最壞結果及相應的對策,這樣,你就會對自己的應變能力充滿信心。

3擁抱自然旅行。可使你重獲活力。有時間,到郊外走走,看看青山隱隱,聽聽流水潺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想想看,當年的陶老夫子為什麼會拋棄功名,歸隱田園?背上行囊,帶齊幹糧,約上三五好友,隻要你走出鋼筋水泥的堡壘,桃花源其實並不遙遠!

4音樂123。音樂是一個多功能的處方。當你煩得快要不行的時候,買上一盒帶有海浪拍岸或熱帶叢林背景音樂的音帶,在一個寧靜平和的氛圍中閉目聆聽,最好再有一杯香濃的咖啡,那感覺好得沒法說,讓所有的煩惱去見鬼吧!更可以約三五知己到卡拉OK引吭高歌一番,切記,一定要是知己,再有就是卡拉OK的隔音一定要好,否則,你的快樂就要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了!

5快樂複習。當你覺得壓力已不堪承負,甚至連做夢都在與別人唇槍舌劍的時候,給自己呈個freenight,沏杯熱茶,扭亮台燈,打開相冊,讓昔日慢慢重來。那裏有周歲的你,在一大堆花花綠綠的東西中拾起了一支筆;那裏有你慈祥的父母;那裏有你的那群“狐朋狗友”;當然還有你和你的知心愛人,以及你們的一大堆甜蜜回憶。於是,世間的紛爭於你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對嗎?

6意外之喜。不要把自己圈在朝九晚五的圈子裏,更不要浸在為人之母的忙亂中,要從這些習以為常的事中脫離出來。比如,閑來無事時,做做陶藝,織織毛衣,畫張小畫,或者,給你的寵物做個玩具,這些常規以外的成功會為你注入新的信心。隻不過,你要嚐試的事物不可太難呦!

7朋友一生一起來。打個電話問候一下久不聯係的朋友,最好是個愛說笑話又懂幽默的。這樣一來,既可以放鬆你的心情,又可以讓你感到依然有許多朋友可以親近。不是有那麼句話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是你心靈的依靠,你又何嚐不是他們心中的依靠呢?天涯何處無朋友,那種充實可以抵禦任何孤獨與抑鬱。

8體味童趣。有空多和孩子一起玩耍,和他一起盡情歡笑,體味兒時的那種無憂無慮。也許這一招對你來說還為時過早,即使你自己沒Baby,可是,朋友的孩子,同事的孩子,甚至是Mcdonald's裏的孩子,別見到就躲開,陪他們玩一會兒,你得到的快樂要遠比你給他們的多得多!

9忙裏偷閑。提早起床,外出散步,嚐試做做運動,你會覺得自己像個女超人,不隻是因為你終於可以起早了,更有助於你開始一天的緊張生活。或者,在你不得不開夜車的時候,給自己準備一大盤削好的水果,累了就吃上一塊,既可以調節神經,又有利於減肥,對皮膚也很有好處,真是一舉多得!

10稍稍放縱。女人的累大部分是自己找的。自己的臉要精心裝扮,老公的襯衫要常洗常換,兒子不能和沙子做玩伴,嗨,累不累呀!稍稍放低要求,不必讓每天穿著的衣服,在洗滌和熨燙上都達到專業水平。記住:丈夫和孩子是你的最愛,但不是你的全部,省了吧!

專家開出“快樂人生方”預防心理疾病

一是從完善個人性格入手,塑造一個相對健全的人格,通過不斷陶冶個人情操,端正人生態度,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同時要認識到人無完人,學會接納別人的長處短處。

二是遇事多層次、多角度地考慮問題,切忌遇事完全主觀化,以免因主觀化導致片麵。對一些問題從負麵影響考慮過多會導致壓力加大,從而產生的負性情緒強烈,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比如,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心血管病、高血壓、癌症、胃潰瘍、神經性皮炎等疾病的第一致病因素是心理和精神因素,因此人們遇事不可片麵、偏激。

三是要善於幫助別人,樂於助人的同時也要接受別人的幫助。當一個人遇到挫折、壓力的時候,首先要學會自我調節,建立起完善的心理防禦機製,如果通過換位思考、多層次、多角度思考仍然無法排解鬱悶的情緒,要尋求親人朋友的幫助。以傾訴的過程緩解壓力,換句話說,是把自身的包袱讓別人分擔了一些,從而起到了減輕心理壓力的作用。

自愛與愛人

人需要愛,家庭、社會、自然需要愛,世界需要愛,愛使人相互聯結。“人”字的一撇一捺,本就意味著人與人的相互支撐——無愛不成世界。

我國傳統道德中的儒家與墨家,都非常注重人格愛心的修養。在孟子看來,仁就是人,仁心就是人心,就是仁愛之心,愛人之心;仁愛應該成為人的天性。墨子講得更為深刻“兼愛”是墨子思想體係的核心。“兼愛”思想以人格平等為前提,要人與人之間不管官與民、窮與富,都要互相幫助、理解、寬容、平等。墨子還強調,愛人不是為了個人名譽,而是為了利人,愛人並非把自己排除在外,自己也在所愛之中。

我國古代聖賢、養生家們,通過長期的修練與觀察認識到能夠領悟到自愛與他愛的奧秘,便有了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他們把自愛與愛人看作是升華道德、有利於生命的手段與目的。在今天看來“自愛與愛人”也有非常積極的社會意義與養生效果。

什麼是自愛呢?自愛是有境界之分的。人生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如渴了喝水,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這是動物性的自愛。在此基礎上,不失赤子之心,能做到見利不忘義,利己不損人,並能自尊、自信、自製、自強地實現生存價值;為自己,也為他人,使自己身心得到健康,生活得充實快樂,生命也因此而圓滿高尚,這是人性的自愛。

至於一事當先,尤為自己打算,處處事事處心積慮地為自已著想,為了自己的利益常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這種行為不是自愛,而是自私。這種人一旦損失私利或所求不得時,便恢心喪氣,自卑,孤獨,常因此而失去生活、生存的信念,這種人隻會落得過分看重自己,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下場。古語說得好,“世人隻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嗜好,多種煩惱。”

還有一種人,家財富有但精神空虛,常說什麼人生難得,及時行樂,於是縱情聲色,為所欲為,毫無節製;更有個別人為了享樂,將道德拋之於腦後,置國法於不顧,鋌而走險,這更不是自愛,而是自殘。曆代早死的帝王、貴族、花花公子,病後縱有靈丹妙藥也無濟於事,便是明證。至於多行不義必自斃的事例更是數不勝數。

以仁心待人,就是愛人。愛人是自愛的具體體現,是對自愛的補充、延伸和升華。沒有愛人的體現,自愛便不完整,自愛與愛人統一於一個人的愛心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人格的高低。愛人是有不同的境界表現的。

對自己周圍的人富有愛心如親戚朋友、鄰居街坊、單位同事,他們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對他們懷有同情和關切之心,能夠使自己的生活環境融洽,祥和,溫馨。這是愛人的第一個境界。

能夠對與自己不相關的人和事產生興趣,樂意盡力相助,並常常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們與人交往的準則,這是愛人的第二個境界。

更有較高境界的人,對自己的民族、國家,對共同生活於這個地球的各個種族、各個國家滿懷熱情,關心國內國際發生的大事,就像關心自己的事一樣。這是真正的生命之愛,是愛人中的大愛,大愛者常可體驗到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熱流湧遍全身,體驗到自己與自然、與人類的互親、互愛,這是愛人的第三個境界。

更有一種大智大慧之愛,不僅具有上述的三個境界,而且能夠超越對具體事物的愛心而上升到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能夠對漫漫曆史長河給於沉靜的思索和持久的注視。這種人有時會為他人、為民族、為國家,甚至為世界公眾利益的事情而不惜舍棄個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盡管人的生命有限,但這種特殊的大愛者將其愛心融入綿綿不斷的生命長河,因而使有限的生命獲得了一種永恒的輝煌。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自愛與愛人不僅給自己、給別人帶來歡樂,而且可使個人心理保持平衡穩定,對身心健康極為有益,有利於防病抗衰老。姑且不說平常人,就連一個認罪服刑會作畫的死囚犯也體會到愛人的樂趣,這個人在監獄日記中寫道:“我把粗劣無創意的畫,義賣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那為善最樂的強大衝擊力,使我體驗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正含義。雖然我隻是付出了一些‘無聊時光’,但卻打開了一扇‘心靈之窗’,這是從前沉溺於打打殺殺中的我,完全沒有過的全新體驗。”

當然,愛人不是亂愛,是有原則的。從墨子的“兼愛”思想來看,對於那些惡人、罪人,要麼說服使其棄惡從善;說服不從,則必須以強力懲罰之。如果邪惡得不到懲處,那麼,“兼愛”的理想最終也難以實現。

總之,一個不懂得愛的人,就像一個斷秧之瓜,不知自愛,也不愛人,必將焦渴而死。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收獲。一個愛自己、愛別人、也愛自然的人,必會有堅強的生命力,生命的價值才能真正地體現出來。

自我調理,做好心理養生

心理養生與心理治療將成為21世紀的健康主題。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人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聯係。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引發各種疾病。

與人為善有助於健康。美國耶魯大學病理學家曾對7000多人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凡與人為善者其死亡率明顯降低。愛情也有助於健康。心理學家和醫學家認為,愛情是雙方思想感情上的和諧,是心理活動上的一種相互補充,兩情繾綣的幸福歡樂使這種心理轉為生理上的反應,從而使雙方體內分泌出一些有益於健康的物質。反之,互相嫌棄、討厭、甚至敵視,則會分泌出有害物質,損害健康。

還有,唱歌吟誦,心寬大度,淡泊名利,都能使人健康。可見,心理養生和道德品質息息相關,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心理養生是人類對健康認識的一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