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兩項決議

——從《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到《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決議》

■ 毛澤東提示劉少奇:你的自我批評宜扼要,三四千字即可,不可承認並非錯誤者為錯誤。

毛澤東1953年底離開北京的時候,就向劉少奇、周恩來交代過,準備一份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的草稿,送毛澤東過目。

捷沃西安和尤金剛走不久,楊尚昆便將起草好的決議草案,從北京送到了杭州。

在毛澤東主持下,當時在杭州的陳伯達、胡喬木、譚政、陶鑄、田家英等,對決議作了大量修改;林彪也看過,表示同意。毛澤東親自加了兩句重要的話:有利於黨的團結的話就說,不利於黨的團結的話就不說;有利於黨的團結的事就做,不利於黨的團結的事就不做。

1月7日,毛澤東給劉少奇和書記處各同誌寫了一封信,主要內容是:

一、決議草案已作了修改,使之有根據些和更明確些。

二、此決議似宜召開一次中央全會通過,以示慎重。此議是否可行,請你們考慮。

三、為召開全會,可將通過此項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列為第三個議程。全會的報告,請劉少奇做,有四五千字就夠了。報告中,可將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草案要點加以敘述,請求全會討論和批準這個決議。討論和通過這個決議,應盡可能做到隻作正麵說明,不對任何同誌展開批評。

除這封信以外,毛澤東又單獨給劉少奇寫了一封短信,信中說:

如各同誌同意開全會,於你的報告稿宣讀完畢後,似宜接著宣讀你已有準備的自我批評稿,兩稿各有一小時左右即夠。自我批評稿宜扼要,要三四千字即可,內容宜適當,不可承認並非錯誤者為錯誤。如可能,請一並電告我一閱。

十天以後,毛澤東又電告劉少奇及中央書記處,為了使各地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參加中央全會的同誌事先有所準備,建議將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草案,立即用電報發給他們閱看,同時征求各中央局、分局、省市委的意見,以供全會參考。

高崗自頭年年底從東北回到北京以後,消息就不大靈通。偶爾聽到一點什麼風聲,大都於自己不利。他想找到毛澤東,可是毛澤東外出杭州,隻有劉少奇、周恩來同他直接聯係。

中國古人說過:“天意從來高難問”,偏偏高崗的姓又正好是這個“高”。

高崗看到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草案,心情就更加不一般了。

說老實話,倘在平時,甭說決議草案中的這些東西,什麼要增強黨的團結呀,反對這個主義、那個主義呀,這算什麼?比這更動聽、更冠冕堂皇、更深刻、更尖銳的話,高崗都能滔滔不絕、激昂慷慨地講一大通。可現在不行,現在這些話不是他說給別人聽,現在他是聽眾,是別人說給他聽的。這可就不大相同了。

那麼,這些話是說誰呢?現實針對性是什麼?憑高崗的政治經驗,一定是有所指的,決不會無緣無故講這些話,尤其不會無緣無故作這麼個決議。

那麼,這些話究竟指誰?這個決議是針對誰?

是針對劉少奇和周恩來嗎?如果這個決議是高崗主持起草的,那當然就可以是這樣,可這個決議草案不是高崗而是劉少奇他們主持起草的呀!說是針對他們,邏輯上不通。從誰手裏射出的箭,隻能是射別人,不會是射他自己。再說,這裏邊幾次點到“把自己領導的地區和部門當作獨立王國”,劉少奇和周恩來都不好說領導了什麼“地區”。看來,不會是針對劉少奇和周恩來的。高崗又把各大區的一把手都過了一遍。西北的彭德懷,不大像。彭德懷帶兵在朝鮮打了快3年仗,去年7月27日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不像是針對他。西南的鄧小平,更不像。財經會議上,鄧小平是他們搬出來講公道話、保護劉少奇的一個。而且,高崗清楚地記得,他去串聯鄧小平一起拱倒劉少奇,鄧小平明確表示不能這樣做,劉少奇在黨內的地位,是曆史形成的,劉少奇是好的。中南的是林彪。高崗心裏清楚,林彪同他是有共同點、有共同語言的,但林彪這幾年病病歪歪,不大管事,也沒有什麼活動。看來,林彪也不像。六個大區的第一把手,剩下的隻有華東的饒漱石、東北的高崗自己了。難道就是針對高崗和饒漱石來的?決議草案中說的這些話,什麼“避開黨的組織和避開中央來進行個人的或小集團的政治活動,避開黨的組織和避開中央來散布個人的或小集團的政治意見,這在黨內就是一種非法活動”,什麼把自己領導的“地區和部門”搞成“獨立王國”,都是指高崗和饒漱石?高崗想到去年夏季的財經工作會議,想到他在會後去南方的活動,想到去年12月23日毛澤東的談話和12月24日的政治局擴大會議,著實有些心驚肉跳!不過,高崗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六個副主席,黨內的隻有三個,一個朱德、一個劉少奇、一個高崗,把三個黨內的副主席搞臭一個?那豈不是更加削弱黨在政府中的領導地位了嗎?也許,主要是針對饒漱石,對高崗也順便敲敲警鍾,引起注意?

高崗把決議草案的文字,字斟句酌,掰開了,揉碎了,反反複複推敲,覺得這最後一個可能性最大。高崗便決定再也不找饒漱石商量了。決議草案中有一句話,即高級幹部的重要政治活動和政治意見,應該向黨中央或中央主席報告和反映。

對,找毛主席談話,當麵向毛主席說清,隻要能見著他的麵,哪怕他不說多少話,也能憑察言觀色,摸到一點底。也可以檢查自己的錯誤嘛!

高崗絞了半天腦汁,一個晚上沒有睡著覺,最後才得出了這個結論,才確定這個措施。

高崗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

信寫完後交給了中央辦公廳。

高崗把信交給辦公廳以後,就天天盼著毛澤東來信約他去杭州麵談,而且天天在反反複複打著腹稿,怎樣使自己的談話深刻些,誠懇些,用這些來打動和說服毛澤東。

1月22日,高崗收到劉少奇的一封短信,大意說:遵主席囑,此件送你一閱。你要商談的問題,由少奇、恩來、小平同你商談,商談的時間,由你決定。信的下麵,是毛澤東的一封電報,全文是:

劉少奇同誌:

楊尚昆同誌到此,收到所需文件,並收到高崗同誌一信。高崗同誌在信中說完全擁護和讚成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草案,並說他犯了錯誤,擬在四中全會上作自我批評,想於會前來這裏和我商量這件事。我認為全會開會在即,高崗同誌不宜來此,他所要商量的問題,請你和恩來同誌或再加小平同誌和他商量就可以了。關於四中全會開會的方針,除文件表示者外,對任何同誌的自我批評均表歡迎,但應盡可能避免對任何同誌展開批評,以便等候犯錯誤同誌的覺悟。這後一點我在一月七日致你和書記處各同誌的信中已說到了。如你們同意這個方針,就請你們據此和到會同誌事先商談,並和高崗同誌商談他所要商談的問題。尚昆留此幾天即回北京。此電請送高崗同誌一閱,我就不另複信了。

毛澤東一月二十二日

這封電報,在局外人看來,平平常常,不過是一般的交代工作的信。但在高崗看來,卻極不平常了。

第一,這說明毛澤東不讓高崗摸底。其實去一趟杭州,方便得很,毛澤東說開會在即,“不宜來此”,完全是托詞。

第二,毛澤東不僅不讓高崗摸底,而且分明是拉大了同高崗的距離,這個“天”,現在更“高”了,“仰之彌高”,越想夠著越夠不著;在拉大同高崗距離的同時,卻縮小了同劉少奇、周恩來的距離。

第三,不僅對這兩種距離一個拉大、一個縮小,而且分明是把劉少奇和周恩來置於高崗之上,劉少奇和周恩來,還有鄧小平,可以秉承毛澤東的旨意,代表毛澤東同高崗談話了。這是高崗無法忍受的。

第四,這封電報的傾向,等於毛澤東承認高崗“犯了錯誤”,是“犯錯誤同誌”。

第五,毛澤東說歡迎任何同誌的“自我批評”,但應避免對任何同誌“展開批評”。本來,黨內一向是“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回毛澤東開一個口、堵一個口,不知道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第六,這也完全證實毛澤東在杭州遙控著北京,劉少奇、周恩來同毛澤東來往信函十分頻繁。

高崗在精神上、靈魂上感到一種高壓,壓得喘不過氣來,他想作一下深呼吸,他想大叫、大笑,甚至大哭一場。

高崗好像看見毛澤東同劉少奇、周恩來,還有鄧小平站在一起,他看見了毛澤東那種威嚴和深不可測的表情,也看見了劉少奇、周恩來那得意的、勝利的微笑。

高崗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又長長地呼出了一口氣。

■ 中國共產黨七屆四中全會通過《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決議》指出:黨的團結必須是在馬列主義基礎上的團結;對犯有嚴重錯誤,但經批評願意並實行改正的同誌,應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針;對與黨對抗、堅持不改正錯誤,甚至在黨內進行宗派活動的分子,必須給以嚴格製裁。

中國共產黨的七屆四中全會,是以揭發批評高崗、饒漱石,通過《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而載入史冊的。

黨的七屆四中全會,於1954年2月6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全會的中央委員35人,候補中央委員26人;列席全會的有黨、政、軍和人民團體的主要負責同誌52人。

毛澤東在杭州休假,沒有出席全會。

1954年2月6日清晨。高崗起床後,沒有像往常那樣去衛生間,而是走到窗前,撩起窗簾的一角,向窗外隆冬的院落瞭望,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想看什麼。出現在他視線之內的是院子裏幾棵高大古槐的光禿的枝條在空中搖曳,一股股寒風,在院子裏打著旋兒,揚起一陣陣灰白的塵土。

黨的七屆四中全會今天要開幕了。這件事在高崗心中已經壓倒了一切。這次全會的主要議程,高崗是知道的,但他找不準自己所扮演的這個角色的位置,也說不清自己是走向短兵相接的戰場還是走上接受審判的法庭,心裏有點沒著沒落。回想去年夏天的財經會議,可真是今非昔比了。那時候,他前後左右總有一幫人,他能夠呼風喚雨;那時候,他是怎樣地成竹在胸、躊躇滿誌啊!現在呢?高崗頗有點“眾芳搖落”的感慨。不過,一直到昨天晚上,高崗還沒有得到毛澤東回到北京、出席四中全會的消息。毛主席同四中全會保持的這個“距離”,是好事還是壞事?實在難說得很。也許還有一點回旋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