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五 十
俄界村位於川西草原和甘肅岷山交境之地,達拉河水自西向東湍急流去。雖然村莊不大,隻有十幾戶人家,但景色卻秀麗精巧、幽美純樸。村莊背靠八個小山頭,所以稱為俄界,在藏語中是八個山頭的意思。寨子四周是參天的茂密大樹環繞,地上是噴發濃鬱泥土氣息的綠草和五彩多姿的野花,山綠水綠樹綠,一切都籠罩在鬱鬱蒼蒼之中,真有點人間仙境的感覺。
村中的房子全是藏式木樓,樓下圈馬牛羊,樓上住人。毛澤東住在村莊東頭一幢木樓上,外牆是夯的土牆,裏麵全是木板鑲嵌,典型的“外不見木、內部見土”的藏式建築風格。這陣子,他已起鋪,按照老規矩,站在樓上廊台瀏覽周圍景物,觀察地理形勢。
他的心情稍有鬆弛。經過二天的急行軍,三軍團和中央縱隊趕到了俄界,與一軍團彙合,隊伍力量壯大了。彭德懷派出一個團在巴西方向警戒,黨中央脫離危險了,安全問題基本有了保障,即使張國燾再實施陰謀軌跡,也手長袖子短,鞭長莫及及了。他身上輕鬆多了,而又脫離了莽莽草地,看見了青山綠水猶如江南水鄉的俄界,猶如回到自己家鄉韶山衝一般親切,胸口積澱的壓抑悶氣也消散了許多。
從巴西到俄界,他是拄著拐杖、餓著肚子走過來的。巴西在包座河的上遊,去俄界是順著包座河江床走過。左邊是懸崖絕壁,右邊是湍急奔騰的包座河,道路是馱騾走馬和腳夫們踩出的狹窄小道,有的地方隻容一人一騎走過。正是秋水暴漲的季節,有些路麵被河水淹沒,部隊隻好攀扒懸崖,淌過急流行進。好些精疲力盡、饑腸轆轆的同誌頭暈發顫而失足跌進了河中不幸犧牲。
為了減少戰士們的損失,他命令能走動的傷病員全部走下擔架,拄著木棍行走,他帶頭走下擔架。也不騎馬,手柱拐棍,與參謀、警衛人員一道,時而涉水,時而攀岩,時而爬坡,在尖石如刺、崎嶇不平的小路上一步不歇地行進。他既要自己趕上部隊,還要照顧高燒不退時而驚醒時而昏迷的周恩來,還有王稼祥等政治局委員。他最擔心的是躺在擔架上的周恩來的安危。雖說桑熱活佛帶來的熊膽、蟲草、其他藏藥起了很大作用,但由於形勢趨於危急,行軍顛簸,營養和後需要品跟不上,周恩來的病情又發生反複加重了。一路他不時回過頭去叫參謀向後傳話:“一定要保護好周副主席和中央幾位老同誌的安全,不能出一星差錯。”
越往溝裏走,山勢越是陡峭,峽壁崛起,山腰霧氣彌漫,山頂白雲籠罩,道路越來越狹小崎嶇不平。進入甘肅境內,包座河變成了達拉河。向導說,達拉一詞在藏語中是提取乳油後剩下的牛奶奶酪之名。這就是說,這河水湍急洶湧,一路濺起的浪沫猶如牛奶奶酪般雪白,故當地人取名為達拉河。山溝也由此得名為達拉溝。指戰員們憑著頑強的毅力,不怕犧牲的精神,兩天後按計劃到達了俄界,一軍團已為中央和三軍團準備好了柴火、熱水和房子,本來清冷的山村,瞬間增加了這麼多紅軍,一下變得熱鬧沸騰起來。
這兒較之草地、班佑,海拔下去了許多,心不跳氣不喘,走兩步路輕鬆自如,氣候也濕潤暖和多了。陽光和熙,照在身上有種輕柔綿軟的舒服感覺,那件破舊的棉大衣也不用整日套在單衫上。毛澤東渾身清爽多了,身上有了熱烘烘的感覺,毛孔都張開了,從中滲出汗來,皮膚癢癢的,真想跳進河中痛痛快快洗個澡,但他抽不出時間來。毛澤東已打聽好了,這俄界屬於甘肅卓尼楊土司的轄地。早聽說楊土司為人寬厚,待百姓不錯,又有桑熱活佛的捎話,表示不傷害紅軍,不與紅軍作對,完全可以放心歇兩天,他和大家都真想好好歇兩天再走,但歇是肯定歇不了的,一來紅軍還在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中,而且包圍圈越來越小越來越緊密,得趕快跳出包圍圈,尋找廣闊的回旋餘地,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二來自己率領的這支紅軍隊伍,從班佑起,一直忙於掙脫張國燾的陰謀威脅,連續急行軍來到俄界,沒有時間向廣大指戰員解釋情況。大夥一定很納悶,為什麼一方麵軍要脫離四方麵軍的指戰員獨立北上?為什麼不等左路軍靠攏過來再北上抗日,而是提前行動?這一切都得和指戰員講清楚、弄明白,這樣大家才能自覺地、正確地執行中央路線,心明眼亮幹勁足。紅軍靠什麼來調動積極性?就靠自覺性,發自內心的正確認識的思想指導和戰略方針,這才使紅軍有了戰鬥力。要讓指戰員知道自己到哪兒去,知道為什麼打仗,為什麼必須做出犧牲,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戰鬥士氣,堅定戰鬥意誌。這一課得趕緊補上。
最燒心焦肺的還是糧食。沒有糧食就寸步難行;沒有糧食,近8000紅軍指戰員隻能癱在這狹窄的深溝中坐以待斃。俄界村是農區,田地阡陌相聯,但十幾戶人家的村子能提供多少糧食呢?杯水車薪呀,杯水車薪!得趕緊走出溝。若果能和楊土司聯係,請他資助點糧食那就是天大的喜事,但這僅僅是一廂情願,誰知能否兌現。事不宜遲,他穿上賀子珍剛剛洗過晾幹的舊軍衣,朝周恩來、王稼祥的住處走去......。
五 十 一
政治局擴大會議就在他住的木樓下那間寬敞的窯洞裏舉行。窯洞原是主人家堆積農具雜物的庫房,捎一清理拾掇便成了會議室。
昨天,也就公曆九月十一日,毛澤東和政治局委員們碰頭,決定以中央名義,再次致電張國燾北上。電文由毛澤東親自草擬,是這樣寫的:
國燾同誌:
一、中央為貫徹自己的戰略方針,再一次指令張國燾總政委立即率左路軍向班佑、巴西開進,不得違誤。
二、中央已決定右路軍統歸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同誌指揮,並已令一、三軍在羅大、俄界集中。
三、左路軍立即答複左路軍北上具體部署。
中央十一日
口氣是嚴厲的,不容商量不容講條件予以置疑,完全是中央最高層下達的命令。他還想挽救張國燾,糾正他的錯誤行徑。但張國燾目中無人,置之不理,當天連回電都沒有來。中央發給陳昌浩、徐向前的電令要他們率隊伍北上,也被陳昌浩拒絕。
張國燾的電令是十二日發來的。電文中倒打一耙,指令中央“不圖領導全部紅軍,竟率一部秘密出走”,製造“分裂”。他還電令一、三軍團“速歸來受徐、陳指揮,南下首先赤化四川,該省終是我們的根據地。”還說“一、三軍團單獨東出將成無止境的逃跑,”“不拖死也會凍死”,“斷送一、三軍團”,“將來會悔之無及”等等。他拒絕北上違抗中央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鑒於這一形勢政治局擴大會議於上午十一時開始,參加的人員有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張聞天、博古、王稼祥、凱豐、劉少奇、鄧發,以及蔡樹藩、葉劍英、林伯渠、楊尚昆、李維漢、李德,還有一、三軍團負責人林彪、聶榮臻、朱瑞、羅瑞卿、彭德懷、李富春、袁國平、張純青,共二十一人。
毛澤東開宗明義地做了《關於與四方麵軍領導的爭議及今後戰略方針的報告》。這個報告他早有準備醞釀胸有成竹這一路他思考了好久,覺得基本成熟。報告的三部份中。他最先講了大家關心的問題,那就是紅軍北上還是南下?正確的方向是什麼?毛澤東再一次重申了中央的方針——堅持北上抗日,與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合拍,領導全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唯有如此,中國共產黨才有希望,紅軍才有出路。他簡要地回顧了黨中央北上抗日方針凝練的過程,北上抗日的理由,和張國燾執行機會主義方針的情況。明確指出南下是沒有出路的,因為南麵地形不好,又是少數民族地區,給養無法解決,紅軍作戰隻有減員,沒有補充來源。戰略退路也沒有,如果不迅速北上,部隊會大部被消滅。很顯然,中央不能把一、三軍團帶去走這條絕路,這也就是中央縱隊,一、三軍團突然從巴西、班佑轉移北上的主要原由。
第二部分他著重談了在何處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問題。在指出南下創建根據地是一條死路的同時,他強調北上,以遊擊戰爭來創建陝甘根據地,打通國際通道,靠近蘇聯,爭取援助,紅軍完全有發展的可能,關鍵是團結一致,要有正確的領導。他攥緊拳頭揮舞著,鏗鏘有力地說道:“我們需要團結,比任何時候更重要。”
關於張國燾的錯誤性質和處理意見,他擱在了報告的最後麵。在回顧了張國燾以往的軍閥主義傾向後,他宣讀了剛剛收到的張國燾的電文,指出張國燾的錯誤發展下去,則可能成為軍閥主義,或者反對中央,叛變革命。同張國燾的鬥爭,是兩條路線的鬥爭。應采取黨內鬥爭的方法處理,最後再做組織結論。目前的舉措呢?盡可能地做工作,爭取張國燾他們北上。
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與會人員情緒激昂憤慨,一致擁護報告的觀點,對張國燾的錯誤路線進行了批判。最後形成了《關於張國燾同誌的錯誤》的決議,撕開了膿包,擠出了膿汁,純潔了隊伍也明確了方向。會議的決議及時在營以上幹部會議做了傳達,說明了中央的戰略方針和迅速行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