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不是殖民的殖民(上)(1 / 2)

名為商社的股份製貿易公司,強行將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強加於這些原本分散的海商身上。

手段有很多卑劣之處,比如截斷琉球前往日本沿途的海路,以武力相逼的形式半強製讓很多海商不得不加入。

新的組織形式並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會在今後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影響這些加入股份製公司的商人——他們是最迫切追求資產階級法權體係以及渴望資本不被封建權利直接掠奪的一批人。

同樣,在望北城周邊,隨著移民的逐漸增多、政府的建立、貿易交換的頻繁,也在不經意間讓原始落後的原住民的村社製度走向解體。

在望北城建立之初,陳健是用布、鏡子和一些火槍買了村社的土地,暫時與他們友好相處。

原住民以鹿皮、香蕉等換取望北城的貨物,並在運送的超額紙幣抵達後,一些最為接近這些地方的人開始接受了能夠兌換各種他們想要的鹽巴、鐵、刀之類必需品的紙幣。

但是隨著移民人數越來越多,關於自然資源的爭奪與衝突就不可避免會發生。

有大荒城這個樣本,望北城組織的人很快給出了一份關於移民土地的法理性根據,適當地做了一些變動但是本質的內核並無變化。

自然資源——比如不曾開墾的土地——是屬於全人類的。人類對於這些土地隻有勞動的使用權,並沒有個人的所有權。沒有經過人類勞動的土地是沒有意義的,而被開墾的土地的使用優先權在於人的勞動成果,而非對於土地私有或是村社所有的、理所當然的所有權。

於是按照這個法理,所有原住民村社擁有的土地、獵場,隻要沒有進行耕種、建築房屋,那麼這些土地的所有權就不需要花錢去購買,而是直接可以開墾的。不承認村社所有權的法理,自然也就不需要花錢去買,隻需要勞動搶占就行。

在大荒城的理論就是這樣,並且以此為基礎確定了大荒城移民的開墾土地國有集體優先使用的大農場製度。

而在望北城,陳健剛來的時候人不多,還要把精力放在救災、琉球、朝貢等問題上,所以一開始還要花錢買。

等到如今移民數量已經達到三萬輕壯、國內的一批軍事人員和黨內組織成員抵達後,立刻撕下了原本認同所有製並且花錢購買的嘴臉。

內部的意見統一之後,這個理論也在移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此時是喜歡這種理論的,否則的話人家原住民村社的土地憑什麼讓我們無償開墾呢?

淡水河周邊的七個距離望北城最近的村社,對於望北城的建設是欣然向往的,對於土地法理的問題他們也不怎麼關注。

對於台灣,陳健從沒有想過把這裏當成一個轉口貿易基地、僅僅為了海上貿易。而是為了對這裏實行正式的統治,所以政策也就大不相同。

這七個最近的村社都很弱,人口也就在八百到一千左右,淡水河再往上還有一個人口四千多的大型的聯合村社。

原始的獵頭“出草”的習慣,讓這七個村社很是不安,在陳健抵達之前他們經常受到那個大聯合村社的襲擊。

野蠻與文明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東西,世界普遍適用的價值觀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原住民的世界觀中,出草、獵頭是神聖的儀式、是族群的習俗、是對祖先的尊重。

但在已經文明製度化的漢人移民和共和國的移民而言,這就是野蠻的、不文明的行為。

七個淡水河邊的村社很早就與福建商人或是日本商人有接觸,他們是“開化”最早的一批人,同時也在利益相關性命相關的時候,選擇了背棄自己的習俗,融入“文明”社會的共同價值觀之中——因為他們常常被那個大的聯合村社出草獵頭。

考察過這裏村社之間的矛盾後,望北城的組織很早就派出了指導定居農業種植、牛耕技術的人前往這七個村社。

在一次部落衝突中,望北城的士兵站在了弱村社的一邊,但在確定幫助這些人之前,望北城的通譯和在這裏知道種植有一定威望的人和村社的長老提出了一個要求。

望北城政府認同這些村社對祖先的尊重,但獵頭的行為是一種野蠻的風俗,希望他們能夠用更為“文明”的方式表達對祖先的尊重。這一次部落衝突,望北城的政府不會站在部落戰爭的角度幫助任何部族,而是站在維護“文明的世界”的角度上去幫助希望從野蠻步入文明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