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3年3月底開始,侵柬越軍在柬西部邊境地區發動了一場新的攻勢,並多次入侵泰境,致使柬泰邊境形勢十分緊張。
越軍行動的主要目的是向泰國以及東盟其他國家施加壓力,迫使其在柬問題上與越妥協,同時,進一步削弱抗越武裝力量,改善其戰場形勢。但泰國采取了強硬立場,對越軍的入侵進行了堅決的回擊。
進入1983年旱季以後,柬埔寨反越武裝在5、6號公路沿線積極開展破襲活動,擴大洞裏薩湖沿岸遊擊區。與此相配合,在戈公西北、拜林邊境及詩梳風南部地區,柬埔寨反越武裝對越軍主動出擊,拔除了越軍部分據點,殲敵部分有生力量。
12月中旬,駐守北部柬泰邊境地區的兩支民柬主力,派出先遣部隊沿12號公路兩側向南推進。於1984年1月下旬至2月初,連續襲擊了磅同、暹粒兩個省城及周圍的越軍據點。靈活地打擊越軍,並將遊擊活動擴展到湄公河以東,給越軍造成了很大威脅。
越南侵略軍在柬埔寨反越武裝力量的沉重打擊下,損失慘重,從1986年再無力組織大規模的進攻,被迫轉入戰略退卻。柬埔寨反越武裝在內地繼續開展小規模遊擊戰,持續不斷地襲擊越南軍隊,為爭取政治解決柬埔寨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爭進行到,越南當局將以前強硬的“掃蕩”和“圍剿”政策,改變為運用“軍事、政治、經濟、治安等綜合打擊力量”,從多方麵削弱抗越武裝的政策。但這絲毫不起作用,在柬埔寨反越武裝淩厲的攻勢麵前,侵柬越軍受到極大的限製,越軍傷亡不斷增加(愈10萬人),士兵普遍厭戰,士氣低落。加之,戰爭久拖不決,軍費開支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越來越大,使其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其領導層內部派係鬥爭越來越突出。
國際上越來越孤立。內外交困的現實,迫使越南當局考慮放棄地區霸權主義政策,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自1989年9月起,雙方政治鬥爭取代了戰場上的較量。1990年,蘇聯解體,越南背後的靠山轟然倒坍。
1991年10月21日,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雙方終於達成《柬埔寨和平協定》。至此,越軍十多年的侵柬戰爭終於畫上了句號。隨著最後一個越南入侵者撤出柬埔寨,越南拚湊的“印度支那聯邦”的黃粱美夢也隨之宣告破滅。直到1989年9月27日越南政府宣布從柬埔寨全麵撤軍,這場曆時11年的戰爭才宣告結束。
1989年9月越南從柬埔寨撤軍。1991年10月23日,柬衝突四方在巴黎簽署《巴黎和平協定》。柬將實現民族和解,在聯合國監督下進行大選,組成新政府。從1992年2月起,聯合國陸續派出22萬工作人員,花費近28億美元來幫助柬實施和平協定。而作為協定簽字方之一的紅色高棉卻拒絕與聯合國合作,抵製大選。
除紅色高棉外,其他19個政黨都參加了1993年5月舉行的大選。而紅色高棉白白葬送了合法回歸柬政壇的曆史性機遇。大選後柬組成王國政府,奉辛比克黨和人民黨達成妥協聯合執政,拉那烈任第一首相,洪森為第二首相。紅色高棉失去國內盟友和國際支持,陷入全麵孤立。紅色高棉雖想在新政府中謀取一席之地,但又不願麵對宿敵洪森派控製新政府的現實,更不願交出控製區和解散武裝。雙方的兩次圓桌會議都無法達成協議。
1994年7月7日,柬議會宣布紅色高棉為非法組織。在政府的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下,紅色高棉內部思想混亂,官兵厭戰思鄉,開始逃離。對此,強硬派領導人始終沒有製定切合實際的對策。
波爾布特對外迷戀軍事鬥爭的魔力,對內他堅持抗美時期的做法,反對自由經濟和私有財產,強化他的絕對領導,清除不同意見者,結果激起內變。紅色高棉二號人物英薩利主張政治和談和內部改革,但不為波爾布特所容,作為“享樂主義”和“投降主義”傾向受到批判。1996年8月他率領兩個師“與波爾布特派分道揚鑣”。
拉那烈和洪森馬上與他達成和解協議,允許他在其控製區享有自治權利,西哈努克國王還下令赦免英薩利。英薩利的分裂使紅色高棉喪失了4000人的精銳之師,又失去了重要的木材和寶石等經濟來源。而政府既往不咎的和解政策,則摧垮了紅色高棉官兵的心理防線。紅色高棉的解體已是不可避免。不久又有十幾個師脫離波爾布特,而後改組並入政府軍隊。到1997年5月,紅色高棉已喪失了近80%的作戰部隊,大勢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