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董炯和他的“孩子們”(2 / 2)

如今,孩子們已經習慣了在董炯羽毛球俱樂部的生活,在學校裏也能夠和同學們打成一片。而對於董炯,他們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每當有媒體來采訪,董炯總是說:“別采我,去問問孩子們吧,他們才是有故事的人。”

純真堅強的心靈,開朗自信的未來

現在,董炯羽毛球俱樂部有20多個小隊員,其中家在北京的隊員平時都住在自己家裏,周末才來俱樂部訓練;有一些上中學的隊員也是周末才來。從外地選來的孩子住在董炯俱樂部裏,俱樂部免費提供食宿。由於家離得遠,這些小隊員隻有每年過年的時候才能回一次家。剛來的時候,孩子們都很想家,還不止一次地哭過鼻子。後來,在俱樂部的關心下,他們越來越適應在北京的生活。家,還是想,隻不過他們變得堅強,不再輕易哭了。來自沈陽的金鑫說:“我能來這兒不容易。我想家,但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好好打球,打出成績,讓爸爸媽媽為我高興!”

為了保證孩子們的文化學習,董炯和朝陽區教育局聯係,讓孩子們在緊鄰俱樂部的朝陽區平房中心小學,和健康的孩子們一起學習。這樣的學習機會對於大部分從農村來的孩子來說,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所以特別珍惜。雖然聽力上的障礙讓他們學習起來比別人更困難,不過,他們肯下工夫,學習成績都達到了中等偏上。下午4點,結束了一天課程的隊員們馬上跑步回到俱樂部,在晚飯前進行2個小時的訓練。到了周末,上、下午各進行兩個半小時的訓練。

在來董炯俱樂部之前,絕大部分孩子沒有接觸過羽毛球。為了讓他們能夠接受專業的訓練,俱樂部特意聘請了3名教練,其中兩名是運動訓練專業羽毛球專項的畢業生,另一位則是國家殘疾人羽毛球隊隊員江蕾,她曾經在2009年聾奧會上獲得女單銀牌,2011年全國殘疾人錦標賽獲得女雙、混雙兩枚金牌。這樣的教練班子,既有專業保障,江蕾又可以很好地和隊員們溝通,董炯隻要有時間也去指導小隊員訓練。短短一年的時間裏,小隊員們就有了與同年齡健全孩子一爭高下的實力。

10歲的張奧上四年級,他小小的個子,小小的眼睛一笑眯成一條縫。他活潑好動,不管幹什麼,都喜歡連蹦帶跳去做。他進入俱樂部,背後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2010年的一個冬天,董炯開車回家。由於前一天下雪,路麵上積雪比較厚,董炯的車輪陷在一個坑裏出不來了。這時,家住附近、正在外麵玩耍的張奧馬上跑過去,笑嘻嘻地說:“叔叔,我來幫你吧!”董炯攔了一輛車,想把自己的車拉出去。“你們家有繩子嗎?”“有!”張奧馬上跑回家拿來繩子。“有剪刀嗎?”“有錘子嗎?”“有有有!”張奧一次次跑回家,還把爸爸叫來幫忙。終於,車順利地被拖了出來。

董炯在感謝張奧和他爸爸的時候,突然發現張奧的右耳帶著助聽器。當時正忙於為國家隊尋找後備人才的他,看到張奧熱心腸,脾氣又好,能跑能跳,是一個好苗子,於是,偷偷記下了張奧家的門牌號,幾天後派專人前來,希望張奧能到俱樂部打球。

張奧以前是個籃球迷。到了俱樂部拿起羽毛球拍後,他才發現,原來這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打羽毛球,有一個站在球網對麵的對手,不像原來隻能自己一個人拍籃球。董炯俱樂部不定期地去平房中心小學為學生們開展培訓,此時張奧和俱樂部的小隊員們就成為了臨時“小教練”。你幫我糾正動作,我幫你發兩個球,曾經不敢和別人說話的殘疾孩子們自然地融入到了同齡孩子當中。羽毛球帶給殘疾孩子們的最大財富,就是這種敢於和別人交流的自信。

說到自己的願望,小張奧一臉嚴肅地思考了許久,然後一字一頓地說:“我要打敗我所有的教練,包括董教練!”“董教練可是世界冠軍啊!”“那我也要當世界冠軍!”張奧的自信,讓董炯深感欣慰。

董炯的手機裏保留著一段視頻,是2010年全國殘疾人羽毛球錦標賽的一個回合。麵對一個正手位的吊球,一名重慶獨腿運動員單腳奮力跳了過去,一個大幅度的“跨步”把球接了起來。董炯說,這個視頻給了他很大的觸動,殘疾人都可以這樣拚搏,還有什麼困難是正常人克服不了的呢?殘疾人比健全人更可敬、更懂得自強,他們的精神可以鼓舞所有人,包括國家羽毛球隊的世界冠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