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公司控製權市場監管體製的構建 第六節控製權市場的局限及反壟斷問題:一個附帶說明
在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同時,控製權市場與其他市場一樣,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具體包括:
一是壟斷問題。由於並購帶來的壟斷問題是控製權市場最嚴重的惡果。壟斷問題是一個古老的經濟學命題。長期以來,經濟學界對壟斷與反壟斷問題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下一節內容將對此進行重點闡述。
二是惡化投資者關係,加劇市場動蕩。長期的控製權之爭將使上市公司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對企業長期持續的發展十分不利,爭鬥雙方常常因為欲罷不能而兩敗俱傷;而且控製權糾紛常常導致二級市場動蕩起伏,最終受損害的便是不明真相的中小投資者。在國內的上市公司中,國際大廈是一個負麵典型。該公司曾在一年內召開了12次股東大會,其中7次是由爭奪方(第二大股東)發起的。一月一次的股東大會,嚴重分散了公司管理層的精力,管理人員不得不抽出大量的時間、花費大量的精力來處理每一次股東大會;每一次股東大會都需要消耗公司的資源,如此頻繁的股東大會消耗了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持續不斷的控製權爭奪使得公司中下層管理隊伍人員嚴重流失,基層員工人心惶惶。這種爭奪嚴重影響了公司的正常經營,使國際大廈經營業績雪上加霜。
三是道德刺激問題的加劇。2002年美國暴露出大量的財務醜聞,其中暴露出的誠信、道德問題反映了公司控製權市場的局限。應該承認,市場不是萬能的,就像政府也不是萬能的一樣。尤其是在中國,公司控製權市場還處於低級階段,通過控製權之爭來獲取不正當收益是中國市場上的最大問題,更需要用法律予以有效的懲處。
四是並購抑製了R&D費用的投入。由於成功的並購能快速解決技術進步方麵的障礙,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誘使公司不進行長期性投資,如研究與開發投資、員工培訓費用降低等。另外,還導致管理者人力資本的專用性下降。
一、反壟斷與資本控製權的自主化——反壟斷立法
對於壟斷,雖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概括,給壟斷以不同的定義。但總體上說,人們對壟斷的基本認識是一致的。那就是,如果一個企業是其產品唯一的賣者,而且如果其產品並沒有相近的替代品,這個企業就處於壟斷地位。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即壟斷者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他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進而,依據進入障礙的三個來源,將壟斷分為三種類型,即由於壟斷資源形成的壟斷,政府創造的行政壟斷以及自然壟斷。但是雖然關鍵資源的排他性所有權是壟斷的潛在原因,但實際上壟斷很少產生於這種原因。在許多情況下,壟斷的產生是因為政府給予一個人或一個企業排他性地出售某種物品或勞務的權利。
一般認為,壟斷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產生的、與競爭相對立的經濟現象,是源自市場競爭,又反過來對其進行否定、限製和阻止的“異化”力量,是對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極大威脅。對壟斷持這種否定態度的經濟學家數不勝數。正如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所說,“高度壟斷在某些情形下要優於鬆散式的競爭,這個觀點對一個西方經濟學家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赫希曼高度壟斷在某些情形下要優於鬆散式的競爭,這個觀點對一個西方經濟學家來說是難以接受的wwwWorldbankorgcom。這種理解是十分片麵的。事實上,更應該想到的是,壟斷的產生恰恰是始於競爭,因此不能僅僅通過基本的經濟學分析,就簡單地得出壟斷是有害還是有利的結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壟斷都是不科學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結合我國特殊的國情,對壟斷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辨證分析。
本書認為,壟斷存在種種弊端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通過種種排他性控製,阻止競爭對手(含潛在對手)的進入,限製公平競爭,損害消費者權益,阻礙技術進步,降低經濟效率,導致經濟停滯,等等。然而,所有這些弊端都是基於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假設前提而推演出來的,而現實經濟生活中完全競爭假設的不存在,即使不能否定壟斷的這些所謂弊端,至少也應當促使我們從相反的方麵去尋找它的好處。實際上,壟斷並非是一無是處、十惡不赦,它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科技進步過程中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的必然產物。對於現階段的我國而言,反壟斷的規則要注意把壟斷與下麵幾個方麵的問題區別開來。
(一)把惡性壟斷與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為目標的合並區別開來
作為經濟組織的一種形式,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必然會追求規模經濟效益。所謂規模經濟,是指投入要素增加t倍,產出的增加超過t倍的經濟效益。從壟斷一般伴隨著規模的極度擴張來看,人們很容易把壟斷與規模對生產效率提高的作用相互混淆。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企業建立大批量生產經營體製,進而通過效率提高和成本節約來提升競爭力,這對競爭對手造成很大壓力,甚至會消滅競爭對手。另外,規模經濟、大批量生產經營體製必然要引起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產生壟斷。因為在市場容量既定前提下,少數具有規模優勢的企業足以提供和滿足全部市場需求,而不必容納更多的企業。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汽車、鋼鐵、機械、航空、電子、石化等規模效應顯著的產業中,大多數國家的市場結構都呈現出寡頭壟斷結構的局麵了。這種在規模經濟作用基礎上形成的壟斷,如果沒有造成惡性結果,我們一般可以認為它促進了資源配置的優化,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而且有利於技術進步。也正是從這個層次上講,反壟斷不能把規模經濟全部包括在內,要區分不同情況,個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