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作為即將報到的大學新生的父親,我希望玲玲能夠如願進入她心儀已久的大學校園。我的理由很簡單:其一,對孩子而言,這是她願意做的事情;其二,我固執地認為,大學仍舊是目前看來最適宜於學習的場所,換言之,盡管學習是伴隨終身的事情,但大學期間的學習無疑是不可替代的訓練、經驗或記憶;其三,盡管我從來不迷信所謂“知識改變命運”,但是如果沒有知識,或許我們將蒙昧得連命運是什麼都無從得知。盡管如此,但我並不試圖以此來說服玲玲的父親放棄他的“道理”。
實用或現實主義作為讀書的一種定位或目標,實在談不上大錯,而這是玲玲父親全部的道理所在。在玲玲與其父親的僵持過程中,或許最終仍是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我仍舊希望玲玲能夠如願。她應當有選擇的權利,而且國家應當有相應的機製,以保障玲玲們的入學權利。如果能夠這樣,那麼此事無疑能有一個最好的結果。無論結果如何,我們仍必須直麵一個問題:不讀大學等同於“讀書無用”嗎?在玲玲事件中,這是一個讓人吃驚的數據:1萬多名網友在參與大成網專題調查投票時,“71%網友讚成不讀”。
一方麵,不讀大學顯然不能等同於“讀書無用”,畢竟玲玲已完成高中學業,這是需要輿論厘清的。而另一方麵,我之所以一直對所謂的網絡民調保持本能的警惕,正是因為一些調查本身的似是而非,結論的模棱兩可。在玲玲上大學這件事上,真的有逾七成網民站在玲玲的父親一邊嗎?當我點開大成網的調查,發現該調查僅提供了三種選擇:一,讚同,上大學不是唯一出路;二,不讚同,多讀書受益無窮;三,在哪裏都可以學習,看自己。但我想知道的是,其中“上大學不是唯一出路”是對上大學的反對嗎?而“在哪裏都可以學習”可作為對在大學學習的不同意見嗎?然而相關報道徑自將此兩條目的投票,視為對玲玲不讀大學的支持。這無疑是充滿誤導以及讓人遺憾的結果。
我們今天的大學不論是體製還是教育本身,的確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總覺得,可怕的不是玲玲父親對“讀書無用論”執拗的認識,而是某種輿情不明所以的推波助瀾。在談到“讀書無用”的問題時,有人同樣引用另一個來自《中國青年報》2012年6月上萬人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4%的人後悔讀大學,51%的人認為,在大學裏沒學到有用的東西。但這可以拿來作為“讀書無用論”的證據嗎?事實上,論者往往主動地忽略那些不利於自己的證據,比如在中青報的調查中,盡管34.7%的人後悔上大學,但是當問到有重新選擇的機會時,其中60.1%的人表示仍然會選擇上大學。
玲玲們或許不一定非得上大學,但這並不意味著“讀書無用”。如果說承認現行大學教育存在許多有待改良的地方,仍不失為對大學教育的一種期待,那麼警惕“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則是因為它根本是一種反智主義的動向。無疑,這種反智情緒,不應當得到散播。
(摘自2013年9月3日《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