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帝王們來得更為頻繁:三世佛殿的門額,懸掛著雍正禦筆“雙林邃境”木匾,兩側又有乾隆題寫的對聯:“翠竹黃花禪林空色相,寶幢珠絡梵宇妙莊嚴”;院內那座四柱七樓式五彩琉璃牌坊,正麵寫著“同參密藏”,背麵寫著“具足精嚴”,均為乾隆的書法;與雍正禦製十方普覺寺碑相對的,還有乾隆詩碑。至於作為本寺靈魂的臥佛殿,內懸乾隆題詞“得大自在”之匾額;殿外的門匾“怯目恒明”,及楹聯“發菩提心印諸法如意,現壽者相度一切眾生”,均是慈禧太後的手跡。想不到慈禧也練過毛筆字,寫得還挺“帶勁”的。

臥佛寺,仿佛在舉辦帝王們的“書法比賽”?看得我眼花繚亂。不知道該誇誰的字好,不知道又會得罪了誰。他們一個接一個趕來舞文弄墨,難道不怕打擾了佛祖的清夢?或許,生怕佛祖不了解自己肚裏有墨水,文化程度較高?我覺得這多多少少有點賣弄的意思。

尤其乾隆,來了後簡直不想走了。三世佛殿因供奉木質漆金三世佛像(唐代遺物)而得名,“兩壁列置清代泥塑彩繪十八羅漢像,所不同的是,十八羅漢中有十七位都是身著袈裟,出家人打扮,惟獨東南角的那一尊卻是穿靴戴盔,身披鎧甲,一副武將裝束。據說這是乾隆帝搞的名堂,奉他的旨意,取消一個真羅漢,換上自己的聖容。在中國佛寺建築史上,恐怕是僅此一例。”(鬱壽江語)乾隆也真是的,明明當著皇帝,還想搞“第二職業”,親自出馬來給佛爺做衛士。總算成了第十八條羅漢,滿足了吧?過癮了吧?

其實,佛爺哪需要你看大門呢?你能把自己的江山管好就不錯了。

寺廟兩側,有三座以遊廊連接的院落,係清代皇帝避暑的行宮。看來皇帝恨不得由紫禁城搬來這裏來辦公?或許會感到更踏實一些?這分明是找靠山來了。

而寺廟東側相對稱的院落,則是僧侶們的“集體宿舍”:大齋堂、大禪堂、霽月軒、清涼館……以及為本寺開山祖師爺所虛設的祖師院。

臥佛寺,大抵由牌坊、山門殿、鍾鼓樓、天王殿、三世佛寺、臥佛殿、藏經樓等構成,顯現為坐北朝南的三組平列的院落。建築大師梁思成說:這種講究對稱與平衡的布局方法,為唐宋時期伽蘭七堂製度之遺範。

四大天王、哼哈二將、十八羅漢什麼的,其實都是陪襯,那尊高枕無憂的臥佛,才是真正的主人。即使皇帝來了,它也懶得睜開眼瞧一瞧。再顯赫的皇帝,也不過是曆史甬道上的匆匆過客。鬱壽江先生認為銅鑄臥佛表現了元代高超的冶煉技術,臥佛殿是寺內的精華部分:“臥佛前有銅製‘五供八寶’,後麵環立十二圓覺塑像、原為泥塑,采用高超的‘撥金花’法雕成,反映了我國古代卓越的技藝。殿中的全部造像,向人們描述了釋迦牟尼涅前向弟子囑托後事的情景。”傳說殿內原先另有一尊檀香木雕的唐代臥佛像,明末清初兵荒馬亂時遺失。

我來臥佛寺,是為了尋夢的,尋一個古老的夢。我的動機,估計比那些抱佛腳的皇帝要純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