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頤和園的畫廊 (2 / 2)

與頤和園畫廊不期而遇,如同一個古色古香的幻夢。我甚至不敢輕易地重溫,生怕會破壞那美好的記憶。是的,當時我確實有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直到最近一次去頤和園,走向長廊的時候,我簡直是躡手躡腳的。我看見了什麼?我看見雕梁畫柱已粉飾一新,空氣中殘留著油漆的氣息。花鳥人物的肖像都用顏料重新勾勒,清晰倒是清晰了,卻失去了那份滄桑之感。一切簡直像是昨天剛剛畫出來的,鮮嫩欲滴。不知為什麼,我卻無法再次感動。

我理解公園管理者的好心,為了避免古畫的湮滅,才有此舉。或者用句時髦的話來說:為了更好地吸引人們的眼球。可把古樸的畫廊弄得跟新嫁娘似的,名義上是保護,客觀上卻對文物造成了傷害。真正的藝術是一次性的,是拒絕化妝的。用今天的顏料與筆法重描古畫,怎麼看都像是贗品。因為不同時代的藝術的靈魂,是無法模仿的。

況且,多年以前畫廊對我心靈造成的震撼,並不僅僅是藝術的力量,還有歲月的功勞。我從褪色的畫麵與模糊的線條裏,透視到時光的流逝、世事的演變,因而產生物是人非的喟歎。可如今,這舊物、這真跡,也已被笨拙地篡改了。你說我能不感到心疼嗎?

對於古跡的保護,曆來有兩種觀點:一是修舊如舊,一是修舊如新。我一向支持前者。因為我覺得:“新”不見得比“舊”更有價值,更有感染力。相反,許多翻修一新的古代遺留建築(譬如頤和園的遊廊),在我眼中充滿了“媚俗”的感覺,仿佛兌了水的假酒,仿佛塗了劣質口紅的老婦人。至少,不再是原汁原味了。看來看去,總不像那麼回事——反而挺讓人掃興、挺讓人倒胃口的。與其如此,還不如保留那曆經風雨摧殘卻風韻猶存的原貌呢。人會老的,建築會老的,藝術也會老的,其衰老的痕跡猶如樹木橫截麵的年輪,越是雜亂繁複,越能產生視覺上的衝擊力。一旦用新鮮的油墨塗料將其重重遮掩,等於一筆抹殺了其原始的價值。這真正叫弄巧成拙。

我先後兩次拜謁頤和園彩繪長廊,其趣大異,恰如天壤之別。第一次是陰雨天,在雷鳴電閃中逐一閱讀古畫,我卻暢通無阻地進入如夢似幻的意境,忘卻了身外喧囂的世界,體會到返璞歸真的寧靜。第二次是豔陽天,古畫也經重新描繪,纖毫畢現——我的心情卻被弄得很糟。周圍的梁柱、欄杆,鮮亮得太像是供某清宮戲劇組拍攝電視劇而臨時搭建的布景。濃妝豔抹的古畫,其靈魂反而是蒼白的。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是被古畫欺騙了?還是被自己欺騙了?走出被修飾一新的畫廊之後,再看萬壽山,看昆明湖,我甚至覺得連山水都像是假的,連山水之間的遊人,都像是紙剪的。不看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