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應該保證地球的質量,在交給下一代時,不比自己從前一代人手裏接過來時更差,這就是代際公平保存質量的原則。孔孟的生態倫理實踐觀始終是以維護生命的持續發展為目的,他們強調要遵循“天命”的前提下利用資源,極力反對人類對自然界的過度掠奪,他們以為自然資源的種類和數量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才能收到良好的生態效益,也隻有這樣,才能使萬物“生生不息”。孔子在《周易·序卦》中闡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他認為山、水、林、藪、土地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應該積極予以保護。
“既雨既處,尚德載……既雨既處,德積載也”(《易經·小畜》)、“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易經·坤》)。儒家將風調雨順看成是人類自身擁有高尚道德的結果。孔子說:“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尚知辟之,而況乎丘哉!”(《史記·孔子世家》)動物尚且對同類的不幸遭遇具有悲哀和同情之心,人類就更應該自覺地禁止這種傷害動物的行為,愛護生物。在孔孟生態倫理思想中,將人類與自然萬物看成地位同等和諧統一的整體,並主張人們將自己的道德情感傾注於天地萬物,對天地萬物施以博愛之心,促使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周易·係辭下》中有:“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揭示了世界萬物生息不絕的道理,強調人應該好生養德,順應自然萬物的生息規律,助其繁榮滋長。也就是說每代人應該對其成員提供平行接觸和使用前代人的遺產的權利,並且為後代人保存這項接觸和使用權,體現了代際公平中保存接觸和使用的原則。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倡導用“中和之道”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就能使天地正常運轉,萬物健康發育。這些對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統一關係的深刻思考,滲透著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荀子認為“天行有常”,“致用天命”,凸顯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董仲書主張“鳥獸昆蟲莫不愛”的生態愛護觀,宋朝哲學家和倫理思想家張載更是提出了“民胞物與”的思想,重新定位了人與天地萬物不是主人與奴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係,而是平等和諧的關係。張載還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不僅承認植物、動物乃至整個自然界都有存在價值和生存的權利,而且也自覺地把人的天賦愛心由傳統的人際道德向生態倫理擴展。這種“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就是一種無私的“大我”的天地境界,是一種關注宇宙生態和環境保護的全球意識。當前,有分析地借鑒我國儒家的思想,對解決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實現代際公平是極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李鼎祚.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王舒.代際公平與後代人的權利主體地位【D】.華東政法大學,2007.
【4】黃愛寶.人對自然的倫理關係何以可能【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4,(2).
(作者簡介:許韌,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