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與街角

寫作夢工場

作者:陳麗霞

很多次在夢裏回到那個破舊的巷口,走進去,穿過右邊第三個矮門,便是溫暖的家。而醒來,眼前隻有雪白的天花板,和防盜窗冰冷的麵孔。

巷口,已是小時候的光景了。那裏總有成群的夥伴。平坦的泥地上,是我們用樹枝畫的格子。剪刀石頭布的童稚穿到巷子那頭,飄到暖暖的日頭裏。炊煙旋轉著上升,變成兔子的形狀,又變成蛇的形狀,供我們嬉笑。玩累了,一抹手,回到家便迎上熱氣騰騰的飯菜,有自家地裏的白菜,有隔壁鄰居摘的馬蘭頭,不豐盛,卻很熱,很香。

那時候,從不擔心父母不在家,走進巷子裏任意的矮門,都會有熱熱的飯菜。夜晚暗暗的燈光裏,是家暖暖的香。

後來巷口的泥路被水泥密封,高樓用它熠熠的光彩趕走了矮房。記得搬進新家的那一天,我欣喜地跑內跑外,沉重的防盜門被我視為新鮮的玩具,卻沒有發現消失的夥伴,也沒有看見炊煙黯然離去時落下的淚。

我漸漸開始習慣每天回家麵對空蕩的房子,連呼吸都能聽到回聲。父母每天都忙,為了他們的事業。在這個冰冷沉重的鐵門背後,不會有鄰居招呼我去他們家吃飯。向對麵看去,隻有冷冷的防盜窗和玻璃門生硬的麵孔。我曾試著和偶遇的阿姨打招呼,可她高跟鞋急促地敲擊著水泥路麵,將我喉嚨中細小的聲音淹沒。

玻璃茶幾上是母親的便條,告訴我冰箱裏有速凍的餃子。而我站在偌大的房子裏,什麼也不想碰,那些冰冷的器物,我不想觸摸。

從窗口可以看到忙碌的街角,被防盜窗的鋼筋分隔成各自的小塊,過著各自的生活。霓虹燈閃爍著自己的燈紅酒綠,在寒夜裏發出慘淡的光。

有時候會懷念兒時的時光,想念掉漆木桌上熱氣騰騰的飯菜,想念媽媽給我捂熱的被窩。也會想象某一天早晨醒來,一切都變成原來的樣子,防盜門冰冷的麵容變成了木門憨厚的笑臉,街角的霓虹被夥伴們剪刀石頭布的快樂取代。

而手觸摸到的,依舊是冰冷的門把手。我突然清醒地明白,一切都回不去了,隻能在夢中與老屋中飄出的熱氣再相遇。

評點:方妤

這是一篇以“冷與熱”為話題的考場作文。作者關注當下,選擇了現代生活中人們情感失衡的視角。以老屋的快樂生活對比高樓房子裏的寂寞居住,以木門的溫暖對比防盜門的冰冷,特別選取了“門把手”這個意象,將門裏門外的人情冷暖展現了出來,也道出了現代人普遍存有的孤獨體驗以及這種孤獨的根源。

本文以“巷口和街角”兩個帶有地理象征意義的詞彙作為文章的題目,也是別具匠心的。巷口的逼仄與溫暖、街角的繁華與冷寂,被作者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涵,可謂“深度不減,文采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