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商:洶湧與震蕩(1 / 3)

電商:洶湧與震蕩

獨家策劃

作者:麥宇旻

策劃前言

“雙十一”,電商衝擊波震蕩中國商業生態。

互聯網大變局之後,所有企業都被迫回答一個問題:To be,ornot to be?

“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馬雲說。

可是,至今誰成功了呢?除了馬雲、劉強東和極少數互聯網“寡頭”,絕大部分人——包括90%以上的淘寶賣家以及多數“觸電”的傳統企業,都在慘淡經營數年之後無甚收獲。銷量再多又如何?利潤薄如紙。而對於傳統製造業、經銷商而言,向電商進軍的計劃挫折重重。

就像飛蛾撲火,幾乎所有企業都撲向互聯網,似乎那裏有金山銀山。網絡像一個巨大的漩渦,吸引了巨量的資金流,然後無影無蹤。電商轉型的悖論,致使傳統企業在變革過程中迷霧重重,無法招架。

而在另一個維度,電商網站與新媒體卻讓全民陷入一場狂歡。這絕不僅僅是購物的狂歡。

2014年11月22日清晨,守在電腦旁的陳新宇終於在網上“搶”到了一部小米手機。此時,妻子王靜也用手機登錄了青醫附院的網站,預約了一個專家號,這樣,明天看病掛號就不用早起了。這時,女兒起床了,她嚷著要到電影院看新上映的《星際穿越》,於是他們又上網團購了3張票。出發後途經萬達廣場,妻子看中了一件漂亮的大衣,正要付款,老公阻止道:“別,貴,咱到網上淘……”

買衣服,買手機,買書,買幾乎所有的日用品,在淘寶上都能選到中意的款式,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實體超市簡直“弱爆”了。

訂電影票、訂CBA門票、訂陳奕迅演唱會的座位,機票網上值機、春運火車票網上購買、酒店網上預訂、看病網上掛號、網上銀行彙款轉賬、網上谘詢法律問題……似乎所有現實的服務都能在線操作。

瀏覽鳳凰網,看騰訊新聞,閱讀電子書,上搜狐視頻看連續劇,下載流行音樂榜單曲……一夜之間,似乎所有文化享受都無需付款,隨意從網上獲得。

至此,人們的生活重心才算是真正搬到了網上。人們赫然發現,互聯網不再是所謂的“虛擬世界”,而是實實在在的真實世界!

為什麼便宜?

郎鹹平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各位曉不曉得,在我們內地,開一個雜貨店要辦的手續一點兒也不比開一個百貨公司少,而且稅項也不能獲得減免。一個雜貨店要繳的稅費主要是:營業稅5%,增值稅4%-7%,城建稅,稅率是營業稅與增值稅之和的7%,教育費附加,稅費是營業稅與增值稅之和的3%,地方教育費附加,稅率是營業稅與增值稅之和的2%,還有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等,我數了一下,大概是15項稅,和大超市的稅是一樣的。”“除此之外,還要根據各地情況繳各種費,如工商行政管理費,文化局審批收費,如果是特許經營的,比如鹽、煙、酒、藥等,還要到公安局去辦理有關登記與備案,當然這也會收費。”

租金和人工費用的上漲是壓垮傳統零售業的第二座大山。“一位老板說,以前的租金一個月是6000塊錢,現在一下子漲到15000塊,工人的工資以前是800塊,現在1200塊都招不到人,就這兩項開支就把利潤都吃掉了,根本賺不到錢,隻有關門了。”

稅費的負擔,租金的飆升,人工費用的上漲——三大經營成本,無可避免地體現在商品價格上,最終通通轉嫁給了消費者。

這時,一個奇特的平台出現了。在這個平台上開店賣東西,不用繳稅,不用繳費,免繳高額租金,省去物流成本。人們找到了一個喘氣的出口,可以卸掉經營成本的重擔,實現低價、高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馬雲和他的阿裏巴巴帝國,就是在草根商業階層的擁護聲中走上神壇。

實體店式微

吳曉波說:“大概在10年前,麵對當當、卓越等網上書店以挑戰者的姿態出現,傳統的出版商和渠道首先是不屑。”

“不屑”這個詞用得十分恰當。在電子商務興起之前,中國傳統產業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並誕生了一批舉足輕重的龍頭企業,對於在網上興起的小門店、小買賣,龍頭企業視之為“小打小鬧”。令人意外的是,小打小鬧逐漸演變成重大威脅,家電業、家具業、圖書業、服裝業、IT業……傳統行業紛紛在洶湧的電商浪潮中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