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商:洶湧與震蕩(2 / 3)

今天,一個80後的年輕女性,在服裝商場逛完一圈之後,很可能一件都不會買,她回到家,打開電腦,登錄淘寶網,開始選購一件又一件與實體店的款式一模一樣、價格卻優惠得多的衣服。實體服裝店淪為免費試衣問。家具商場一片蕭條,人流稀少,經銷商無利可圖。新華書店的分店關門的關門、整頓的整頓、轉型的轉型,讀者不再願意忍受交通堵塞到書城去買上幾本比網上售價貴得多的圖書。當我們經過城市角落中逐漸凋零的小報攤,感歎新媒體對傳統紙質媒介的衝擊之大時,或許也可以想象:10年之後,書店、服裝店、鞋店、家居店、百貨超市會不會也像今天的報攤一樣遭遇毀滅性的萎縮?

傳統產業龍頭企業的老總們終於無法淡定。

然而,直到兩年前,傳統行業大腕們仍然不接受電子商務將成主流商業模式的觀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健林,他在公開場合與馬雲對賭:“10年後,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整個大零售市場份額占50%,我給他1個億,如果沒到,他還我1個億。”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也玩了這樣的賭局,對手是小米手機創始人、電子商務領軍人物之一的雷軍:如果小米5年之內銷售額超過格力電器,董明珠給10個億。

此類對賭不必當真,輸了也不大可能真正兌現。值得注意的是,它從側麵體現了傳統產業人士的焦灼情緒,映射了搖搖欲墜的傳統商業格局,以及傳統商界的恐慌與悲觀。對賭是有鼓動士氣的涵義的。

如今,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傳統龍頭企業可以逃避現實了。

華為、海爾、蘇寧、格蘭仕、華潤萬家、萬達、國美、李寧……凡是叫得上名堂的大腕們紛紛踏上轉型路。

2012年,華為成立電子商務部。同年,海爾與天貓達成戰略合作。同年,蘇寧的電商轉型告捷,標誌是蘇寧易購躍升國內電商平台排名前三。2013年,王健林宣布,萬達要做“完全結合自己特點的一種線上線下融為一體的電子商務模式”。而此時,他和馬雲的1億元賭局言猶在耳。更多的是業績平平甚至铩羽而歸。2014年,華潤萬家曆經第一輪“觸電”失敗,開始第二輪的電商衝鋒。蘇寧的宿敵國美此前因黃光裕入獄錯過了電商轉型的最佳時機,如今重啟變革,已經相當被動。另外,幾乎所有中、小、微企業都被遞上了一道必答題:變,還是不變?他們紛紛要做一個20年來最重大的抉擇。

其實,變還是不變,電商都在那兒。無論傳統企業的抉擇如何,任何人都心知肚明:淘寶不會手軟,天貓不會仁慈,“雙十一”業績飆升不會停止,快遞員收入遞增也不會停止。

電商不賺錢?

2014年11月11日,天貓“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開場,來自阿裏巴巴的數據顯示,1分11秒破億,淩晨剛過3分鍾,交易額達到10億,14分鍾02秒,突破50億。38分鍾28秒之後,交易額衝到了100億元。

消費者瘋狂了,他們大肆在淘寶、天貓、京東、蘇寧購買打折商品,跟風式的消費行為在龐大的70後、80後和90後群體中迅速廣泛地傳播,南北穿梭的快件,使幾乎所有快遞公司的貨物都堆積成山,按件計算工資的快遞員月薪突破萬元以上。媒體上出現了各種有趣的標題:《“雙十一”你管得住敗家媳婦兒嗎?》、《丈夫為防媳婦“雙十一”敗家沒收所有銀行卡》……事後,馬雲戲稱要感謝中國婦女。此前,李克強總理曾讚道:“淘寶網打造的‘雙十一’創造了一個消費時點。”

然而,一個悖論落在了所有人麵前——電商不賺錢!

不會吧?紅紅火火的電商怎麼會不賺錢呢?“雙十一”銷量驚人怎麼會不賺錢呢?天貓的無數網店和無數家“觸電”的傳統企業怎麼會不賺錢呢?

很遺憾,根據目前各種統計數據得出的結論顯示:除了阿裏巴巴等極少數電商平台獲得高額利潤外,絕大部分涉網零售企業、批發企業和“觸電”的製造企業都處於虧損甚至嚴重虧損的狀態。

錢都到哪兒去了?

無盡價格戰

人們開始發現,淘寶網已經淪為惡性價格大戰的海洋。在“自殺式”營銷的大潮中,除了金字塔頂端的阿裏巴巴等寡頭、金字塔底部的廣大消費者兩方麵能獲益,中間幾乎所有商家和廠家都成了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