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總設計師”陳向宏
人物
11月9日,第二屆烏鎮戲劇節在浙江烏鎮落下帷幕。烏鎮戲劇節成功地把自己變成了一種值得矚目的文化現象,大戲越演越多,青年競演一票難求,大師論壇聽眾擠爆……作為“烏鎮總設計師”、烏鎮戲劇節發起人、戲劇節主席、現任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表示,未來的烏鎮,將從觀光小鎮和度假小鎮逐漸過渡到文化小鎮,“烏鎮戲劇節是一個夢,圓了戲劇人的夢,也圓了烏鎮的夢”。
陳向宏是烏鎮的掌門人,他遷出了西柵幾乎所有的原住民,但留下了一個幹淨整潔、井然有序、古樸優美的古鎮;他大手筆投入,在古鎮保護上對修舊如舊又倍加苛求。
他運作烏鎮的模式有叫好聲,也有爭議聲。
根據一項數據顯示,去年,烏鎮景區遊客接待量就突破600萬人次,超越黃山,一舉成為了全國第一。單就商業運作模式,烏鎮無疑是成功的。
或許在找到一條更好的道路之前,他的這種“就算不能保留古鎮的靈魂,也要盡可能完整保留古鎮軀殼”的方法,不失為一種可供參考的嚐試。
舊貌與新顏
在中國,古鎮開發早已如火如荼,當年很多景區還是觀光小鎮時,陳向宏已想到把西柵打造成休閑度假小鎮。1999年,時任烏鎮鎮長兼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陳向宏開始接手烏鎮的開發工作,在其商業運作下,烏鎮對所有曆史街區重新定位,大量收購舊石板、舊木料門窗,使得烏鎮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它的原真性。2001年後,烏鎮開始聞名全國,成為中國古鎮旅遊最早的代名詞之一。
作為土生土長的烏鎮人,陳向宏對烏鎮的感情很深。他記憶裏的小鎮曾經很摩登。家裏有蔡司相機,外婆家還有真正的手搖唱片機、有“狗聽牌”黑膠木唱片,唱片裏有首歌叫《薔薇薔薇處處開》。烏鎮處於蘇杭滬中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每晚四點鍾,都有一班大城市開來的輪船停靠在烏鎮碼頭,上海的信息能很快傳到烏鎮。當時大戶人家子弟木心,在家裏彈鋼琴、看西洋畫冊。
“兒時古鎮的景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在烏鎮西柵重新規劃開發的時候,他一張手稿、一張手稿畫出了兒時烏鎮的樣子,以至於如今遊客看到的烏鎮,就近乎他兒時的樣子,原汁原味。
陳向宏仍舊記得剛剛開始開發烏鎮時的情景,“三句話:一片新房子,一片老房子,還有一片破房子。烏鎮有1300多年曆史,其實使它遭受最大破壞的不是‘文化大革命’,跟中國有些古鎮一樣,真正被破壞應該是近20年,城鎮在向城市化、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
烏鎮的道路也是“摸著石頭過河”。1999年,先開發的是烏鎮的東柵,思路比較傳統,一條老街加幾個博物館,臨街的老房子修個外立麵,然後破牆就開店了,全國很多古鎮都是這樣做的,古鎮做的都是觀光旅遊。
2003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烏鎮融資10億元對西柵實施保護開發,保護工程是東柵景區的三倍多。在東柵開發經驗下,陳向宏不願再走老路。他提出了全新的古鎮開發理念,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西柵。
他所采用的方法,是把原住居民統一搬遷出去,整個古鎮重新規劃,在原有老建築的基礎上,對於古鎮的布局、功能區——作出細致規劃。
“幾十萬方的圖紙,都是我手繪出來的。”他回憶了古鎮的樣子,也呈現出現在古鎮的樣子。
“我覺得現在搞古鎮太浮躁,恨不得兩三年裏就能把所有東西保護下來。由於這種浮躁,根本不尊重現有的曆史遺存,把一些不存在的曆史遺存當作保護的對象,去造一些假的東西來恢複它,而把真正的民間很重要的曆史遺存給忽略了。很多人到烏鎮來說:哎呀,水鄉風味真濃,其實我們是討了一個巧,就是用減法,把所有不協調的建築通通拆掉。”陳向宏說。
“這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我記得有十多個老頭天天在新華橋上罵我,他們說從來沒有看到過拆新房子的事,說我是個敗家子。但我覺得這一步走對了,因為烏鎮本身的曆史建築並不出色,但是風貌更好,我們選擇做風貌是明智的。為了整體的風貌,我們不僅把所有的管線埋到地下,還把景區裏所有店鋪的產權都拿回來。”
的確,這樣的做法,阻力是巨大的,投入也巨大,但他所收到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髒亂差不見了,甚至連那縱橫交錯的電線都不見了,街道整潔了。“隨著星級賓館的開放、民宿房間的統一推出,遊客來了,真的就住了下來,實現了休閑度假型的旅遊設計。”
還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烏鎮改造時經曆的問題:烏鎮景區拆遷過程中,一家人開出的條件是旅遊公司把家裏所有的東西都買走,“破破爛爛的東西開價很高”,但陳向宏還是答應了。舊東西裏有張床,陳向宏從舊床得到一個啟示,開始到處收集舊床,修舊如舊後在景區開了個“百床館”,結果這館成了遊客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
“現在烏鎮所有的老房子裏麵都裝了寬帶,有了無線網絡,通了管道煤氣和直飲水。”陳向宏說,“我最不喜歡聽一句話,就是‘房子是斜的,看上去很美,千萬不要動。’”古老的外殼和現代化的設施糅合在一起,美與不美交給遊客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