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恩賜從天而降(2 / 2)

李國樓嘴上雖然信誓旦旦保證,心裏膽顫驚心,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局麵?原本在他的規劃中,沒有其他人來分一杯羹。貪婪的滿人爭先讓他掏銀子出來,連同治皇帝也在打這個主意。

同治皇帝開口道:“李國樓,既然你有信心完成任務,朕再封你一個官職,萬壽山工程督辦,這件差事非你莫屬。”

“謝主隆恩!臣一定會把這件差事辦好。”李國樓沒鬧明白,不由自主的看向恭親王,“萬壽山”在哪呢,他怎麼連聽也沒有聽見過?

養心殿裏站立的那些太監臉色徒變,萬沒想到李國樓已經變成兩宮太後娘娘心腹奴才,宮裏最肥的肥缺竟爾被李國樓得去。兩宮太後娘娘隻想到萬壽山工程每年需要上百萬兩的白銀用度,這個位子吃力不討好,需要一位賺錢高手來坐,替她們把萬壽山工程盡早完工,也好讓她們倆在圓明園頤養天年,享受絢麗多姿的生活。哪裏曉得“萬壽山工程督辦”這個寶座萬金難買,比兩宮總管的寶座更讓人向往。

太監們看向李國樓的眼神更加和善,大家以後是自己人了,和氣生財嘛。

恭親王奕訢強忍著沒敢放聲大笑,不去看李國樓探尋的目光,傻小子太有福氣了,以後從北洋水師劃給萬壽山工程90萬兩白銀,李國樓再從萬壽山工程撈回一成回傭,也至少20萬兩白銀。

恭親王長身而起,躬身道:“啟稟皇上,本王認為李國樓是可造之材,理應抬旗。”

清朝定都京師以後,滿洲八旗的主力則按旗駐紮在北京城內外,人們稱之為“禁旅八旗”。除正陽門外,北京的八個城門都有八旗兵駐防。當時清朝統治者認為北京的最大威脅來自北方,因此北麵的德勝門和安定門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由皇帝親自指揮的正黃、鑲黃兩旗駐防,其餘的城門,則由剩下的六旗兵按照各自的方位,分別把守。清初時候,京師內城都是滿族人,漢人隻有在南城定居,此時早已滿漢混居,很多人都有滿漢血統,純種的滿人越來越少,再加上抬旗製度,滿人對於什麼是滿族人,以旗籍來看,並不計較此人到底是不是純種的滿人。

抬旗是讓李國樓加入滿族,以後就不是漢人了,家裏所有的規矩,也要以滿族貴族的做法的來製定。這也是對奴才賞賜的一種製度,而漢大臣是不能抬旗的。故此恭親王提議讓李國樓抬旗,就是不把李國樓當做漢大臣,而是當私屬的奴才看待。

李國樓當然懂得其中道理,但此時他已經不要臉皮了,心裏默念,“全民族大團結,全民族大融合。”用一種殷切期盼的眼神看向同治皇帝,到底把他當做漢大臣培養,還是當做滿人奴才來用?他是無所謂的了。以後上朝班列在左麵的滿族大臣裏,未嚐不可,隻是要學習滿語,書寫滿文,否則會被兩位太後娘娘責罰。他滿語倒還能說一些,但滿文就差了許多,許多滿語光會說,卻不會寫。

同治皇帝看向旁邊的兩宮太後娘娘,從他坐的龍椅方向可以看見慈禧太後和慈安太後在竊竊私語。

慈禧太後、慈安太後聽了李國樓一個時辰的演講,立刻高看他一籌,能夠抑揚鏗鏘說得精彩,眼睛看著舒服,耳朵聽得過癮。皇上把練新軍的重擔《新武堂》的首席學政也交給李國樓了,是應該由一位滿族貴族單擔任這個要職,用漢人不放心啊。再加上李國樓如今等於是一張白紙,沒有和群臣在朝堂上出列過,可以當做私人奴才使用。

商量一番之後,慈安太後低聲道:“姐姐,我看李國樓行,人挺正的,眼神清澈。你看他站到現在身形沒有晃動過,站立得好似軍人一樣,我看過了,他一個多時辰紋絲不動啊。”

“嗯······”慈禧不由輕微的點一點頭,也露出嘉許的表情,這個她親口欽點的探花郎,不提拔他,還提拔漢人嗎?聲音悅耳的從慈竹簾子後麵發出:“嗯,恭親王這份心,正合本宮心意。準奏!許李國樓抬入鑲黃旗,家眷也準許抬入鑲藍旗。”

鑲黃旗屬於上三旗,屬於皇帝親領,不設都統,隻有佐領,慈安太後也是鑲黃旗的人。鑲藍旗是下五旗,而慈禧原本就是鑲藍旗的人,做了懿貴妃抬旗加入鑲黃旗。把李國樓抬入鑲黃旗,是把他當做滿人貴族來培養。

李國樓翻身大拜,叩首:“奴才多謝太後娘娘,以後一定好生替主子辦差。”

李國樓好似在瓊樓仙閣裏,眼前仿佛都是虛幻的仙境,他是如何走出養心殿,已經記不得了。呆站在大殿的石階處,精神恍惚,看著抬頭看向養心殿的匾額,心裏打著問號,這是真的嗎?如夢如幻的紫禁城的經曆絮繞在心間,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