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戰術課自揭傷疤(2 / 2)

“首先在八裏橋和英法作戰的精銳騎兵是由蒙、滿、漢八旗組成,裏麵以漠南蒙古騎兵最多。而英法聯軍不僅有步兵而且有印度阿三的騎兵,就是所謂的錫克族騎兵團。鹹豐九年五月,曾格林沁在大沽口挫敗來犯的英法艦隊,毀傷敵艇10艘,殲敵500餘名。這是第二次為國戰爭中大清唯一的一次勝仗,曾格林沁為大清抵禦外辱貢獻了力量。翌年夏,英法聯軍1.7萬人入侵。他不守北塘,敵乘隙由此登陸,迎戰不利,大清軍隊向天津退卻。”

成昆指點一下模型,說道:“我先來說一下第一次交鋒的遭遇戰,當時是幾百名騎兵對抗英法聯軍的步騎組合。戰前曾格林沁對於和英法聯軍進行海戰沒有信心,但對於陸上和對方決戰還是頗有信心的。從他的布置就能看出來,集中了當時精銳騎兵,準備在距離京師比較近的八裏橋和通州附近和英法聯軍在陸地上決戰。這樣的戰術思想還是有可取之處,看見了自身的短處,而發揮自身占有地利優勢的長處,足以抵消英法艦隊艦炮的威懾。而且曾格林沁頗有自信,認為當年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依然戰鬥力強悍,可以在陸地上擊敗英法聯軍。八月初英法聯軍在登陸的北塘經過短暫的休整後向天津進發。1000多名英法聯軍步兵在郊外能看見天津城時,被幾百名蒙、滿、漢八旗組成的騎兵擋住去路。雖然八旗騎兵隻拿著大刀、長矛和一些落後的火繩槍、抬槍之類的武器,但英法1000多名步兵依然沒有勇氣直接進攻,而是就地駐守等待後援的印度阿三騎兵,可惜的是大清八旗騎兵沒有掌握稍縱即逝的戰機,而是形成對峙。”

李國樓長身而起,打斷教官的話題,說道:“在這裏我要補充一下,近戰、夜戰是英法聯軍的弱點。若是主將敢於在夜裏投入優勢兵力,完全能衝垮英法聯軍的步兵營地,用騎兵打步兵,就是要死纏爛打。一支不敢貼身肉搏戰的軍隊,一無是處。擺開戰場和英法聯軍對決,勝算不會超過五成,這是我的意見,有不同看法也可以暢所欲言。”

劉銘傳叫道:“對啊,若是老子在前線,調齊所有兵馬,第一個衝上去,拚上一夜,完全有可能把這1000多名英法聯軍消滅光。”

“哎!”李鴻章深有感觸,八旗子弟兵,積弱難返,哪敢不顧犧牲的主動衝鋒攻擊英法聯軍,抬手道:“成校官,說得很好,繼續說下去。馬後炮不用講,換做你們做主將,對那些兵油子也沒有辦法。”

成昆點點頭,繼續說道:“幾天以後,那個在第二次大沽口炮戰中被打瘸腿的英軍將領賀布集合了幾百個印度阿三騎兵,讓騎兵繞過大清騎兵,從其背後發起攻擊,而步兵用大炮和火槍從正麵推進。戰鬥打響,大清騎兵莽撞行事,不懂現代化戰爭的規律,對著英法聯軍步兵陣地發動攻擊,而英法聯軍用新型阿姆特朗大炮攻擊,僅僅靠著大炮的狂空濫炸就使得大清騎兵根本無法接近敵人陣地。大清軍隊連續幾次衝鋒後損失慘重,而印度阿三的騎兵用火槍遠遠的向大清軍隊射擊。大清軍隊隻能用弓箭還擊,最後大清軍隊不得不敗退,一路被印度阿三騎兵追砍,損失很大。所幸老天突如其來的暴雨挽救了大清軍隊,阻止了印度阿三騎兵的追殺,使之免於全軍覆沒。從戰場的第一回合,我們不難看出,死板的命令害人害己,戰場的主動權,沒有牢牢把握,明明可以變成一場消耗戰,卻英雄主義泛濫,還以為作戰方式停留在元朝。四百年過去了,我們的思想停留在四百年以前。這死人都化成灰了,我們的思想為什麼還會這麼死板,這就是一場遭遇戰帶給我們的啟示。大清軍隊不變革行嗎?僵硬的戰術體製,一定要改變,你們將來都是帶兵之人,光靠主將一個人對著地圖指揮作戰,那是打不贏任何一場現代化戰爭。這戰場是一個麵,需要無數個點來支撐,你們就是戰場上那無數個點,隻有你們每一個點贏得小勝,占據主動了,主將的戰術意圖才能實現。不會指揮部隊作戰的軍官,就是軍隊的毒瘤,僵化的思想,就會讓無數英雄的八旗子弟兵赴死,但卻死得毫無價值。失敗的戰役,就是因為你們不努力,才會造成全麵被動,責怪一名主將是不全麵也是推卸責任的表現,隻有你們每個人能力變強了,主將自然而然就強了。想讓孔明轉世,你們依然抱著手裏的古代兵書,使用四百年以前的作戰方式,這轉世的諸葛亮也要烏江自刎。”

師爺許鈐拚命的咳嗽,李鴻章自詡就是小諸葛,這不是在諷刺“傅相大人”嗎?

李鴻章深有感觸,站起身來,帶頭鼓掌。嘉許校官成昆講的好,從一場遭遇戰,就能說出大清軍隊的頑疾,主將不是萬能的,全軍的素質才是軍隊成敗的關鍵所在。李國樓有點水平,能夠看透這一層的人不多,一般事後都是責怪主將無能,要不就說哪名將官帶頭逃跑,連史書上也把責任推給某一個人。其實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全軍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