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喜歡你昂首挺胸的樣子(上)(1 / 3)

自由飛翔

在一個多風的春日,我看到一些年輕人正在放風箏,他們玩得很開心。那些色彩斑斕的風箏外形各異、大小不一,看起來像一群美麗的鳥在天空中舞蹈。當風箏被狂風吹得偏離時,年輕人們就拉緊、調整手中的線。

風箏沒有被吹走,而是升到了更高的位置。它們搖著扯著,但是控製它們的線和笨重的尾巴拖著它們,於是它們隻能逆風向著更高的方向飛著。它們掙紮著、搖晃著想要擺脫線的束縛,好像在說:“讓我走!讓我走!我想要自由!”它們越是掙紮著想擺脫線的控製,便飛得越優美,最後,有一隻風箏成功地掙脫了。它好像在說:“終於自由了。可以跟著風自由飛翔了。”

然而,剛剛獲得自由的風箏又受到無情的風的支配。它最後笨拙地墜向地麵,落到了一堆雜草叢裏,線纏在一棵幹枯的灌木上。“最終的自由”就是擺脫原有的障礙,能夠自由地——實際是無力地躺在汙泥裏、無能為力地沿著地麵被風吹著走、無生氣地寄居在某個地方。

有的時候我們就像這隻風箏。命運給我們逆境、約束和規則讓我們從中得到鍛煉,這樣我們能夠長得更強壯,收獲得更多。約束就像是控製風箏的線,能讓我們飛得更高。我們中的一些人努力地掙脫著這些約束,所以我們永遠也到不了本可以達到的高度。我們隻遵守部分戒律,不足以讓我們的尾巴離開地麵。

讓我們每個人都上升到本可以到達的最大高度,並且我們需要認識到——那些常常讓我們煩躁的約束實際上是能夠幫助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之源。

喜歡你昂首挺胸的樣子

同伴們都有了自己的戀人,但是,沒有人喜歡害羞的姑娘瑪莉。瑪莉沿著走廊走著,耷拉著頭。從她的樣子來看,她的心情很沉重。一塊標著“吸引異性物”的招牌擋住了她,牌後放著一些絲帶,周圍擺著各式各樣的蝴蝶結,牌上寫著:各種顏色應有盡有,挑選適合你個性的顏色。

瑪莉在那兒站了一會兒,盡管她有勇氣戴,但還為她母親是否允許她戴上那又大又顯眼的蝴蝶結而猶豫不決。是的,這些緞帶正是夥伴們經常戴的那種。

“親愛的,這個對你再合適不過了。”女售貨員說。

“噢,不,我不能戴那樣的東西。”瑪莉回答道,但同時她卻渴望靠近一條綠色緞帶。

女售貨員顯得驚奇地說:“喲,你有這麼一頭可愛的金發,又有一雙漂亮的眼睛,孩子,我看你戴什麼都好!”

也許正是售貨員的這幾句話,瑪莉把那個蝴蝶結戴在了頭上。

“不,向前一點。”女售貨員提醒道,“親愛的,你要記住一件事,如果你戴上任何特殊的東西,就應該像沒有人比你更有權戴它一樣。在這個世界上,你應抬起頭來。”她用評價的眼光看了看那緞帶的位置,讚同地點點頭,“很好,哎呀,你看上去無比美麗。”

“這個我買了。”瑪莉說。她為自己作出決定時的音調而感到驚奇。

“如果你想要其他在舞會、正規場合穿著的……”售貨員繼續說著。瑪莉搖搖頭,付款後向店門口衝去。速度是那麼快,以至與一位拿著許多包裹的婦女撞了個滿懷,幾乎把她撞倒。

過了一會兒,她嚇得打了個寒戰,因為她感到有人在後邊追她,不會是為那緞帶吧?真是嚇死人了。她向四周看看,聽到那個人在喊她,她嚇得飛跑,一直跑到一條街區才停下來。

出人意料,瑪莉眼前正是卡森咖啡館,她意識到她開始就一直想到這兒來的。

這兒是鎮上每個姑娘都知道的地方,因為傑克——大家都喜歡的一個好小夥兒每個星期六下午都在這兒。

他果然在這兒,正坐在賣飲料的櫃台旁,倒了一杯咖啡,並不喝掉。“莉妮把他甩了,”瑪莉暗想,“她將與其他人去跳舞了。”

瑪莉在另一端坐下來,要了一杯咖啡。很快她感覺到,傑克轉過身來在望著她,瑪莉筆挺地坐著,昂著頭,心裏想著頭上的那個綠色緞帶。

“嗨,瑪莉!”

“喲,是傑克呀!”瑪莉裝出驚訝的樣子說,“你在這兒多久了?”

“整個一生。’他說,“等待的正是你。”

“奉承!’瑪莉說。她為頭上的綠色緞帶而感到自負。

不一會兒,傑克在她身邊坐下,看起來似乎他剛剛注意到她的存在,問道:“你的發型改了還是怎麼的?”

“你通常都是這樣注意我嗎?”

“不,我想的是你昂著頭的樣子——似乎你認為我應該注意到什麼似的。”

瑪莉感到臉紅起來:“這是有意挖苦吧?”

“也許。”他笑著說,“但是,也許我有點喜歡看到你那昂著頭的樣子。”

大約過了十分鍾,真令人難以相信,傑克邀她去跳舞。當他們離開咖啡館時,傑克主動要陪她回家。

回到家裏,瑪莉想在鏡子跟前欣賞一下自己戴著綠色緞帶的樣子,令她驚奇的是,頭上什麼都沒有——後來她才知道,當時在撞到那人時,綠色緞帶就被撞掉了……

地震中的父與子

爸爸是船,媽媽是帆,載著小小的我駛向彼岸,是愛的動力,是愛的決心,是愛的毅力,是愛的自信,才使我到達彼岸,愛是崇高的!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1989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帶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鍾的時間裏,30萬人受到傷害。

在混亂和廢墟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衝向他7歲的兒子上學的學校。他眼前,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室樓,已變成一片廢墟。

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他知道兒子的教室在樓的一層左後角處。他疾步走到那裏,開始動手。

在他清理挖掘時,不斷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並大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後,他們絕望地離開了。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他們已經死了。”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來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著挖。

救火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起火爆炸,請你離開。”

這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難以控製自己,可這樣不但不利於你自己,對他人也有危險,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人們都搖頭歎息著走開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這位父親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

“爸爸,真的是你嗎?”

“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隻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來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你現在怎麼樣?有幾個孩子活著?”

“我們這裏有14個同學,都活著,我們都在教室的牆角,房頂塌下來架了個大三角形,我們沒被砸著。”

父親大聲向四周呼喊:“這裏有14個孩子,都活著!快來人!”

過路的幾個人趕緊上前來幫忙。

50分鍾後,一個安全的小出口開辟出來。

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

“不!爸爸。先讓別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在經過巨大災難的磨難後,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信心與愛做支撐

海倫剛出生的時候,是個正常的嬰孩,能看、能聽,也會咿呀學語。可是,一場疾病使她變成既盲又聾的小聾啞人,那時,小海倫剛剛一歲半。

這樣的打擊,對於小海倫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每當遇到稍不順心的事,她便會亂敲亂打,野蠻地用雙手抓食物塞入口裏。若試圖去糾正她,她就會在地上打滾,亂嚷亂叫,簡直是個十惡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絕望之餘,隻好將她送至波士頓的一所盲人學校,特別聘請沙莉文老師照顧她。

在老師的教導和關懷下,小海倫漸漸地變得堅強起來,在學習上十分努力。

一次,老師對她說:“希臘詩人荷馬也是一個盲人,但他沒有對自己喪失信心,而是以刻苦努力的精神戰勝了厄運,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如果你想實現自己的追求,就要在你的心中牢牢地記住‘努力’這個可以改變你一生的詞,因為隻要你選對了方向,而且努力地去拚搏,那麼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比腳更高的山。”

老師的話,猶如黑夜中的明燈,照亮了小海倫的心,她牢牢地記住了老師的話。

從那以後,小海倫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比別人多付出了十倍的努力。

在她剛剛十歲的時候,名字就已傳遍全美國,成為殘疾人士的模範,一位真正的強者。

1893年5月8日,是海倫最開心的一天,這也是電話發明者貝爾博士值得紀念的一日。貝爾在這一日建立了著名的國際聾人教育基金會,而為會址奠基的正是13歲的小海倫。

若說小海倫沒有自卑感,那是不確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運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裏樹起了顛撲不滅的信心,完成了對自卑的超越。

小海倫成名後,並未因此而自滿,她繼續孜孜不倦地努力學習。1900年,這個年僅20歲,學習了指語法、凸字及發聲,並通過這些方法獲得超過常人知識的姑娘,進入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

她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她發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興奮異常,不斷地重複說:“我已經不是啞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