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國美展:還原美術真實的力量(2 / 3)

中國美術獎:展現時代精神是關鍵

我認為“中國美術獎”的設定有些晚,名額太少,其創作的傾向性很明顯,並沒有充分體現出真正意義上藝術作品的最高水平,表彰的麵比較窄,這個獎不應該都在曆屆美展獲金獎的作品中產生,因為獲金獎的作品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評獎時在某種意義上有一定的導向性,這也是所有參展者的共識,當然,大多數金獎作品確實是最好的。

——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謝秋

中國美術獎是目前國內美術最高獎,其中下設創作獎、理論評論獎、終身成就獎3個子項。創作獎的獲獎作品在全國美術展覽參展作品中產生,設金獎、銀獎、銅獎、優秀獎4個分項,獲獎數額為160個。每屆全國美展都有金獎作品,無論每屆作品的評選是否具有一定的傾向性或者導向性,但創作的前提是必須符合全國美展的有關規定。而獲獎作品則“必須要表現我們這個時代,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全國美展所肩負的任務就是展現時代精神和時代美術麵貌。從曆史的角度看,我們為這個時代真正留下了什麼東西。因此,全國美展首先要體現這個時代,選擇能夠體現這個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中國美協秘書長徐裏如此表示。

對於美術創作者來說,除了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以猜題的方式來迎合獲獎需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真正的藝術家在藝術態度上一定是真誠的。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當代藝術家應該有文化自覺和敏感度來建設屬於自己的藝術體係,一直以來,我都力求在東西方文化的節點上進行自己的體驗和藝術探索,這樣的工作很多藝術家已經在做,但是這需要身體力行的努力,也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張誌剛的看法說明了藝術家應以尊重藝術為提前進行創作。但是這並不能排除參展者對於評審公平性的擔憂。除了考慮到“作品的主題性是否符合本次展覽的定位;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用什麼不同於別人的技法、手段、材料來表達主題思想”等方麵問題,“在整個創作的過程中最令我焦慮的是評畫的公正性、評獎的公正性。”謝秋的擔憂恐怕也是參加全國美展時大多數人的想法。另外,“以後的全國美展能否取消主題性的限製和尺寸的限製?”

針對這樣的疑問,張誌剛認為:“全國美展的方向相對主流,通過各級美協層層選拔推薦,一般來說,是要表現當地特色的藝術作品。如內蒙古地區就偏重於草原特色的主題。所以我參加全國美展時,在追求自己藝術特色的同時,會考慮一定的變通。比如,我在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時,選擇的是草原題材。參加第十屆全國美展時,選擇的是油畫寫意,思考方式基於傳統,表現方式比較現代。但是,憑心而論,藝術家創作是依賴於個體體驗的,題材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定有很大的局限性,藝術家是要考慮的。”

全國美展對於美術界而言是一個盛事,也是藝術家參與展覽的比較重要的通道。尤其是在十幾二十幾年前,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通道。張誌剛認為這源於美展層層選拔、逐級推薦的製度。現在,美展也在逐漸變化,這種變化源於現在藝術形態的更加多元化,也有了更多的通道。近年,國家的文化政策導向與對藝術的寬泛度也在增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寬泛度是比較謹慎的,另外,主題的限定、選拔的程序等都有可能漏掉一些優秀的藝術家。因為社會上還有一大批藝術家遊離在體製邊緣,可能相對於他們來說,全國美展這個方式還是局限性較大。

對比差距:給美術教育提個醒兒

對於藝術教育而言,培養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有獨特學術思想的藝術家遠比訓練一個僅僅具有繪畫技術的畫匠意義深遠許多,希望全國美展能夠推動中國藝術創作的思想性、學術性,並且這種推動能夠影響現有教育體製下的中國藝術教育模式向培養懂得真、善、美的藝術精英的方向發展。

——西安美術學院科研處副處長王珠珠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跨文化、複文化的環境當中,如果說通過全國美展的創作及研討,能夠逐漸形成對於我國的藝術理論建設的重視,這對於全國美展來說要求過於嚴苛了,因為美術學的發展不是隻靠全國美展就能解決的。然而事實上很多參與全國美展的美術工作者同時兼具畫家及教師的雙重身份,因此將全國美展放在美術教育體係內來考察也不為過。全國美展的舉辦,與學院的美術教育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全國美展代表著國家文化藝術發展的大方向和主旋律。據王珠珠介紹,西安美院曆屆獲獎作品也是在契合這種大背景下形成的,大家在反映時代精神、反映當代生活、關注社會發展的大前提下,積極探索不同風格、不同形式語言的藝術創作,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麵貌。就第十屆和第十一屆美展學院獲獎、入選作品來看,除卻藝術形式上的創新與表現力外,有些作品更多地反映出藝術家基於中國人文精神層麵的高度,對於社會及人類共同麵臨的某些問題的一種人性的思考,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深度、有思想的好作品。

今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區以及陶藝展區在西安舉辦,西安美院更是以此為契機,將教學、科研、創作緊密聯係起來,並將學生畢業作品納入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選送作品的範疇中,增加了學生對於畢業創作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學生畢業創作內容的思想性與畫麵形式的表現性。

“全國美展對於學院的美術教育有很大的影響。首先各個藝術院校都比較重視美展,對於教師來說,參加美展可以不斷促進專業水平的提高,直接影響到教學方向。因為專業水準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對於學生來說,我們是鼓勵參加美展的,一方麵可以拓寬學生眼界,促進專業學習,另一方麵對學生的就業也有實際的好處。”張誌剛站在美術專業教師及學生的角度,對參與全國美展給出了一個客觀且實際的評價,“如果作品入選全國美展,對學院、老師、學生來說都會是一個很大的榮譽與鼓勵。我們的大學美術教育偏重於技能訓練,缺乏美術的理論和欣賞教育,尤其在理論教育上十分薄弱。說白了就是‘教手多,教腦子少’,地方學院在這方麵尤其欠缺,比起全國‘八大美院’來說,兩者的差距很大。舉辦美展可以促進藝術院校教師的專業學習與交流,以便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當然也有一些實際的好處,比如評職稱加分等。”

全國美展是每個參展者表現自己的重要平台,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參展者兼具畫家及教師的雙重身份,這對中國藝術及藝術教育的振興將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也是個難點,有的藝術家教不了書,教得了書的成不了藝術家。目前的師資結構局部存在問題,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員不能夠進入高校,因為錄用體製需要調整和改革,應該取消終身製。”謝秋通過全國美展分析了當今我國美術教育體製中存在的問題,她認為,我們可以學習國外的聘任製結構,有能力的繼續教學,沒能力的解聘,招聘公開、透明、公正。教學體製不一定都學央美,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有些混亂,一三製結構死板,有的專業工作室製應該明確,不能讓大家處於混日子的狀態。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應該多學國外的經驗,加強互派學生交流,采取公開、公正的運行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