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大展,“惠及”了誰?
深度觀察
作者:王敏
隨著4月30日“研展2014”——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以絕對專業的姿態展出了307位碩士、博士研究生的400餘件畢業創作作品。以此開始,在接下來的5月、6月的幾十天時間裏,美術學院的2014年畢業大展密集上演,又一批青蔥學子以主角的身份登上“畢業展”這個已經與社會、與藝術品市場逐步接軌的特殊舞台,將自己的多年所學濃縮成一幅、一件或一套、一組作品,置於此,然後接受來自多方的欣賞和檢驗。
隨著近幾年藝術品市場中青年藝術的逐漸火熱,很多機構和藏家開始把眼光投向學院出身的年輕學子,希望從中挖掘“潛力股”,畢業展順理成章成為了最佳的去處。各大美術院校也在充分發掘畢業展的平台,無論是利用自身資源及與兄弟院校攜手擴大影響,還是與藝術機構合作,走出校外,甚至涉足線上展覽和銷售,無非是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並希望通過這個平台,讓學生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無縫對接,並促使更多的學生走向職業化的藝術道路。畢業展,已經不再是作為各藝術院校每年一度的內部展覽,以簡單陳列學生作品的形式,來展示學校教學和學生專業成果,隨著學院、學生、藝術機構、藏家,甚至更廣泛的民眾對畢業展的關注不斷提升、認識不斷變化,無形中其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意義,而它的變化,也給其組織者、參與者以及關注者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好處。畢業大展,究竟“惠及”了誰?
惠及學生:
創造平台,為藝術夢想助力
“‘研展2014’既是同學們人生階段的小結,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每個同學將從這裏向廣袤的世界延展,直麵現實,用心生活,懂得擔當,去開啟真正無愧於藝術家稱謂的事業之旅。”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譚平對此次學院研究生畢業展的總結和說明,恰好闡明了畢業展對於學生來說的真正意義。“不僅是一個結束,更是一個開始”,在學生從專業學習走向專業創作的道路上,畢業展是一個回顧與展望的重要結點。
但在5前,畢業展並未受到學生真正的重視。大三、大四的學生開始忙著尋找畢業後的去路,當時來說多作為畢業成果展示,還未承載更多意義的畢業展,在學生眼中多少有些“雞肋”,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畢業展對學生走向社會、走入職業化道路沒有起到很明顯的幫助。
這種境況在今天已經完全被扭轉,社會對年輕藝術家的關注以及學院自身的意識覺醒促使學院越來越重視畢業展,中央美術學院打造的“千裏之行”畢業展,已從展出本院學生畢業作品,發展至集中展出九大美院的優秀畢業作品,展覽地更是由校內走向校外,又走向國外;四川美術學院“開放的六月”以及中國美術學院的畢業展,已經成為當地甚至輻射周邊地區的盛大的藝術節日。
同時,專業的藝術機構也將畢業展盯得越來越緊。五六年前中國藝術品市場飛速發展開始至今,市場對青年藝術家的關注也在逐步升溫,直到今天已經被一些院校專家定義“過熱了”。市場對學院出身的青年藝術家的追逐,使畢業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每年到幾大美院畢業展上尋找“潛力股”已經成為一些藝術機構的固定工作內容。畢業展,不再如寫畢業論文一樣隻是學生畢業必經的環節,其所呈現出的強大的平台作用,已經讓學生對其刮目相看,他們認識到,也許這個平台將助推自己走向追尋理想的道路。這激發著學生拿出渾身解數,集中所有力量,認認真真地進行畢業創作。這樣的畢業作品,不僅融合了學生多年所學,更閃爍著藝術的靈感與青春的夢想,可以說是學生多年專業積累的一次大爆發,是深思熟慮、嘔心創作的結晶,有人也許從其中就找到了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或明確了自己的藝術道路。
在這個平台之上,畢業作品及其創作者受到了學校、市場、社會以及大眾的集中關注。學院針對畢業展所專設的“學院獎”,也給予了學生很多肯定和鼓勵,對於學院收藏的優秀畢業作品,學院也在不遺餘力地為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介紹,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會通過自身獨立的評審體係,選出優秀畢業作品獨立收藏。收藏作品後,美術館也會更多推動這些作品在國內、國外多次展出,這對學生來說也是鼓勵和支持。同時,為提升畢業展吸引力,擴大其影響,學院還會配合畢業展舉行一些提升人氣的活動。如中央美院的“美術館之夜”,就是聯合多家高校及社會機構舉辦的完全開放性的藝術活動,對吸引更多人走進美院、美術館,關注畢業展起到了切實的作用。
學院的重視、社會的關注、多方的努力使得畢業展已成為推動學生和社會對接的有效平台,作為其中的主角,學子們已經認識到畢業展確實“不僅是一個結束,更是一個開始”,是自己藝術之路的開始。
惠及學院:
總結成果,反哺專業教學
對學生來說,畢業展是學院精心為大家搭建的展示自我的開放平台,對學生大有益處。其實對於學院來說,通過一屆屆畢業展,學院自身也會從中不斷觀察、思考、總結,畢業展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學院教學內容、人才培養模式也起到了深刻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認為,畢業展既是學院對教學經驗的內部總結和教學成果的展示,也是一個向社會開放的展示平台,讓社會了解學院的教學情況,也讓學院能夠聽到來自社會的意見和建議。不同於其他展覽,畢業展是學院重要的學術活動和學術研究平台。王璜生也認為,畢業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將教學成果在一個共同空間裏呈現,這可以形成不同的評價和判斷。
正是因為畢業展所蘊含的重要意義,學院對其可謂極度重視。以“研展2014”為例,作為國家級重點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四層展廳全部對本屆展覽開放,並為展覽準備了最為充分的條件。為保證各種專業麵貌的畢業作品可以同台交流,在畢業人數比往年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美術館依然采取了不分時段、所有專業平行展出的方式。館長王璜生親自帶領美術館的專業團隊布展,與每位創作者溝通,調整位置、空間、燈光等,保證每個作品都能展現出最佳的效果。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處處長許平介紹,這不僅是研究生在學校期間教學活動的延伸,同時也是美院為培養高端藝術人才打造的創新平台的延伸。呈現於此的作品,不僅是學生三年研讀生活的總結,也是藝術理想踐行的又一次延展和開啟。
畢業展對學院教學的影響,在四川美術學院也同樣直接和緊密。四川美術學院的教學理念的重要一點就是“以創作帶動教學”,注重學生創造能力和創造思維的培養。每年學院畢業展,每個院係都要針對展覽召開研討會,深入總結畢業創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又有哪些好的方麵。“反射在教學中,就可以考慮一、二年級的教學中有什麼問題,教學要求中哪些方麵合理、哪些方麵不足。反過來,我們會針對這些問題對基礎教學做相應的調整,包括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等,以此來實現學院培養學生創作能力的最終教學目標。畢業創作展覽對學院教育教學,特別是基礎教學的改革至關重要。因為基礎性訓練針對性非常強,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畢業創作是學生創作能力的集中體現,其與基礎教學有機聯係在一起,是一個整體,是人才培養鏈條中的不同環節。”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張傑還總結了通過畢業展所觀察到的變化,以前學生的創作關注個人情感多一些,現在通過畢業展可以看到學生將眼光投向了社會,關心社會問題、關注時事。比如,一些學生的創作就和馬航失聯有關,他們逐漸跳出了個人情感,展現出了更加成熟的一麵。這些社會現象和熱點,在學生的作品中已更多地體現出來。同時,很多學生已經不局限於自己所學的基礎技法,開始更多關注語言表現方式的實驗性、探索性。畫麵處理上,融入了更多新的思想、新的材料以及新的表達方式,更有開創性和實驗性。而設計專業也與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強,會考慮成本、材料的運用等實際問題,設計不再憑興趣和想象,而更向實際靠攏,開始關注生活中日常用品的改造和設計,把一些看來不起眼的小設計做得非常有趣。一些學生的設計,不僅是他們為學校交上的畢業答卷,也是企業投入生產的產品。張傑認為,這種轉換和調整,是一種好的變化。畢業作品直接與社會產生聯係,讓學生更加有信心,也促使教師更加用心地輔導學生做畢業作品。學院也更加希望社會來關注畢業作品,從而推動畢業展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麵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