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之前幾年考生數量的猛增,實際上我們現在的考試方式、評價體係是有問題的。張傑說:“每年有八九十萬人來考美院,一個考生有3張卷子,總共有20多萬張卷子,教師在裏麵評出好壞,是非常難的。很難選拔出真正在藝術方麵有前途、有能力的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是在碰運氣;或者是學生在考試之前,在補習班針對考試的簡單地、死記硬背地、表麵地對藝術的一種理解和訓練方式。”所以,最後考取的學生不一定在藝術上就有很深的造詣和在藝術上很有潛質。張傑認為,真正要學藝術的,有兩個前提:第一,要真正熱愛藝術,對藝術有本能的喜愛和全身心的投入,熱愛藝術這個職業;第二,在藝術方麵和形象思維方麵有自己的特長。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藝術的天賦,那就要對形象思維特別敏感,就要對生活當中美的形象、美的元素特別敏感,就要對視覺的線條、色彩等有敏感的天賦。這是對學藝術的學生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兩點,單純地為了好找工作、好掙錢,因為文化課成績不好想考一所好的大學來學藝術的話,那就沒有價值、沒有意義。
因此,今後選擇藝術人才的方式,應該是更加多元化的,更加注重學生自身對美的感悟能力和創造能力,這部分的考察和訓練是下一步“藝考”改革當中重點需要關注的。目前,“藝考”完全是一種流水化、規模化地生產、複製來進行的一種考試,對於藝術教育來說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張傑認為,今後藝術考試的改革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關於“藝考”改革,鬱正民表示有幾個方麵需要注意。一個是學校藝術專業辦學點的數量問題,現在全國有1500多所院校辦藝術專業,其中一些學校沒有經過科學論證,需要從國家層麵加大對辦學點的考核。考核要從兩個方麵考評:一方麵,地方院校與國家層麵的藝術院校培養出的人才是有分工的,如中央音樂學院、清華美院這樣國家層麵的藝術院校培養的就是高精尖的表演藝術人才、繪畫創作藝術人才,其標誌了一個國家藝術教育的水準。而另一方麵,地方院校的任務是培養地方表演人才和建設地方師資隊伍。例如,某一地區的師範大學和藝術院校,學校培養的對象就應對應本地區文化建設的需求來培養,並且和跨區域人才培養相結合。在跨區域人才培養方麵,鬱正民認為應該從4個方麵考慮:第一,形式上的考核。對一個學校的辦學條件、人數、規模、師資等,進行評分,專家論證學校具不具備開辦這個專業的條件,應該上什麼專業,不應該上什麼專業。如果一股腦地開設專業,不考慮師資問題,最後就會造成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第二,內容上的考核。對辦學條件的內容,是否具備相應的人力資源配置與開設的專業相配套。比如,傳媒專業,現在許多學校專業上沒有師資也沒有設備。第三,根據需求考核。比如,這個地區需不需要學校教師、需不需要歌舞團表演藝術人才,一個專業不考慮當地的人才需求,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就業難。所以,地區需求必須要與培養力量相結合。第四,質量考核。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評估相結合,就業率的高低與人才培養質量是密切相關的。鬱正民以黑龍江省為例,全省有37所院校開設有藝術點,但有些院校的學生畢業之後根本就沒有單位需要,有的學校的畢業生就十分搶手,所以質量考評是一定需要的。鬱正民認為,除了以上4點外,還要進行分布考核。比如,東北地區某一個區域應該有幾所院校重點辦好藝術專業,藝術專業培養群眾工作、培養社區工作、培養專業藝術院校創作、培養師資,要有分工,同時加大學校辦學自主權。
“藝考”改革是一項困難重重的工作,既不可統一得過死,也不能放得太開;既要有共性的要求,又要有個性的彰顯,尤其是藝術拔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要形成一套有效的機製。劉偉冬認為,應該實施等級製度,分類分級管理。對於那些優質的藝術院校應該擴大它們的自主招生權,而對那些尚未成熟的院校可以繼續采用省、市統考的形式。但不管怎樣改革,對藝術學生的專業要求和文化要求都不能降低,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培養出真正高質量的藝術人才。
相信隻要未來藝術學科的政策方向論證清晰,在實行過程中科學地去執行、落實這些政策措施。相信我們的藝術學科在當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越來越重的背景下,整個藝術教育的狀況會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