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之光 看多彩世界
藝教視界
作者:曹寧
在我國,大多數普通中學的舞蹈教育多為精英教育,即一方麵建設學校舞蹈團參加比賽,為學校取得榮譽,另一方麵則培養舞蹈專業的特長生,以便在高考時能夠加分錄取。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普通中學生受舞蹈教育的權利。
舞蹈主要是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多數受教育者不是為了未來成為舞蹈專家,而隻是培養一種文化修養。雖然其中不乏走上專業道路的人才,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接受舞蹈教育是知識性教育、素養性教育,是提高審美力、藝術鑒賞力和欣賞水平的一種方式。實現這一目的,對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人的藝術素養有很重要的意義。當然,這個任務不是單靠舞蹈教育來完成的,但舞蹈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可低估。
一些舞蹈教育家發現,幼兒舞蹈接受力都好於成年。尤其普通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使得學校年級越高美育越少,致使我國普通人中,舞蹈意識與年齡形成反比,年齡越小舞蹈意識越強。幼兒園最好,小學也可以,初中開始退化,高中與舞蹈開始隔絕,大學期間完全成了“舞盲”。毫無疑問,這種社會現象是不正常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發展,隨著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關注舞蹈教育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並逐步著手進行舞蹈教育的科研探索和普及推廣。
據北京晨報2014年3月8日報道,素質教育舞蹈課是依據《國家及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實現“到2020年,各類各級學校全麵普及藝術教育,保證全體學生享有接受良好藝術教育的機會”的目標。該課程是通過舞蹈對學生的觀察模仿、即興表現、交流合作、創造求新和綜合融化5項能力進行培養,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創造力與組織能力。素質教育舞蹈課將一改舞蹈教育隻麵向少數人的傳統,針對全體學生開展普及型舞蹈美育。
據了解,素質教育舞蹈課程自2006年起,在北京舞蹈學院呂藝生教授的率領下,由舞蹈學院與北京相關學校幾十位教師參與,經過幾年實驗形成的一門新課程。該課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與創意的教學設計,打破了舞蹈教育服務於舞台表演的局限性,推進舞蹈教育由少數精英向全體學生的曆史性轉變,同時,該課程的特色教學促使舞蹈教育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得以發揮更大的優勢。呂藝生教授說:“這門課程真正實現了理想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地位,並通過舞蹈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自我表現能力、知識遷移與融合能力,對普通學生實行‘全腦開發’、完善人格、全麵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對學生的自信心、創造力與組織能力的開發大有裨益。”
“在中學進行舞蹈教育普及
是一件有所為有價值的事情”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當前的教育主題和要求,舞蹈教育一方麵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成長,另一方麵能夠把舞蹈的藝術之美融入教學之中,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北京市教委決定,北京市將於今年9月1日起,在50所中小學校開設素質教育舞蹈課程。最終目標是把舞蹈正式引入中小學的課堂。
實際上已經有一部分學校作為校本課程開始素質教育,校本課程就是除了國家規定的課程以外,或者本省規定的課程以外,學校自主研發的一門課程,舞蹈進普通學生的課程一直沒有形成體係化,基本上是招來一個舞蹈老師,把舞蹈課當成形體課來教,有些是隻針對班上的女生,男生則會安排上體育或其他課程。這在每個學校體現的不一樣,所以稱之為校本課程。由於每個學校的校本課程不一樣,教什麼都由學校、舞蹈教師自己決定,內容和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學校有舞團,舞團的教學進入校本課程,成為校本研發,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麵向全體學生,主要是為學校能夠參加比賽,豐富學校的活動的目的來開設的,更準確地說這是以舞團建設為目標或最終導向的校本研發,實際上麵向全體學生的舞蹈普及課目前還沒有比較像樣的校本課程的研發。
自北京市開展舞蹈素質教育課程以來,北師大二附中相對而言有著比較成功的經驗。作為素質教育舞蹈課程的實驗學校,北師大二附中將藝術課程改革擴展到全校各年級,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素質教育舞蹈課程中來。課堂實驗緊緊圍繞著學生5項能力的培養,即觀察模仿能力、即興表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創造求新能力以及綜合融合能力進行教學設計,打破舞蹈教育服務於舞台表演的局限性。比如高一年級主要圍繞身體安全感、舞蹈基本要素和舞蹈鑒賞進行教學;高二年級側重“創意動作”的開發,進行相關舞蹈知識和鑒賞教學;高三年級則是以放鬆為主的舞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