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而言,素質教育舞蹈課教學模式多沿用西方現在比較成功的方式。教材和課標的建立比較係統化,教材由課題組的教師共同編寫。但是教材與以往的教材不太一樣,是以課例的形式出現,即要求學生在學完課程後能夠達到一定的標準。教師可以按照教材的範例進行授課,也可以超出範例進行自己的創編。然而,由於進入中小學的教師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很多學校沒有舞蹈專業的教師,幾乎都是音樂教師或體育教師兼職舞蹈教課,或兼舞團的建設。所以要求他們普及舞蹈教育,這是一件挺困難的事情。舞蹈課的改革現在做的比較深,比如中考、高考的考試類別,考試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舞蹈教育已經逐步被人們認識到其積極意義,很多人在為這個目標而付出努力。從行政方麵來講,現在教材的建設也在不斷完善,比如教師的培訓、教師課標的建立都已經在進行當中。
舞蹈專業教師的缺乏是當前普及舞蹈教育課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小學教育很刻板,所謂的舞蹈團是把學生訓練成舞蹈演員,往專業化道路上引導。北京市六十五中舞蹈教師胡老師最初是在大學裏教舞蹈課,有廣博的資源,自己能夠不斷吸收和進步,精神上比較滿足。在中小學進行舞蹈普及教育,讓她覺得這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是有所為的、有價值的事情。加上她之前在中小學的工作經曆,也包括其自身的一些教學實踐,發現關於舞蹈教育的有些觀念是一致的,對舞蹈普及教育的理念和推廣她是認可的。舞蹈教育的目的不隻是要求學生掌握藝術技能和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既讓他們得到身心、情感的熏陶,體態儀表、身體素質上的全麵訓練,更要加強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
“跟著自己的心去跳舞,舞蹈動作沒有局限性”
在教改的大氛圍下,其他文化學科已經先行一步,素質教育舞蹈課的推廣理念是符合大環境趨勢的。
在我國,大多數學校主要進行的舞蹈活動是成立舞蹈團。學生訓練的目的也多是為學校參加比賽、拿獎。中學招的有舞蹈特長生,小學階段不管是校本課程學的或是少年宮學的,升學時可以參加特長生的考試。而他們在高中畢業以後,希望考入舞蹈學院或其他藝術院校,甚至是參加舞團取得一些比賽的獎項都可以為高考加分,帶有一些比較功利的思想,這種出發點是畸形的。然而從今年開始,高考特長生已經取消了,一些高校不允許招特長生。
素質教育舞蹈課程的亮點是不以專業的藝術標準衡量學生,也不用分數考核,而是用交流、作品展示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測試學生能力的增長程度。胡老師不太接受中小學階段把學生訓練成專業舞蹈演員,進行完全職業化的訓練,這與她的教學理念相衝突,她想做的是素質教育,而非專業的精英教育,舞團就是培養學生走專業化的道路,而她想做的是給普通的學生進行舞蹈教育的推廣,麵向每一個普通學生進行。舞蹈教育的推廣是希望學生從自己的情感出發,真正喜歡這門藝術,也希望這門藝術帶給學生的是精神上的愉悅,或是整體素質的提高,而非功利的取得高考加分。目前已經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反思,這種精英教育或說職業教育已經調整方向,進入到素質教育的推廣。
在課堂上,教師隻是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培養學生舞蹈性,舞蹈課不能完全脫離舞蹈去教學、去創作。在注重學生身體肢體語言訓練的同時,盡可能要求肢體動作的舞蹈性多一些,其他的藝術元素可以適當添加。這種方式和方法與專業的舞蹈教學是不一樣的,不會在舞蹈的規範性和標準性上做嚴格的要求,在舞種上也不嚴格地區分民間舞、古典舞或芭蕾舞,強調學生在動作上能夠有一些認識,尋找自己喜歡的舞蹈類型,跟著自己的心去跳舞。
舞蹈離不開節奏。讓學生熟悉節奏是很重要的一環,比如典型的4/3拍或4/4拍的,讓學生按照節奏去任意地做動作,沒有任何的框架。隨後讓學生熟悉自己的身體,比如上身有哪些部位、如何運用這些部位做什麼樣的動作等,按照胡老師的課程計劃,上身運動與下身運動各用了一節課解決,上下身配合用了一節課,三節課讓學生對自己的肢體有了認識,包括大關節、小關節、眼神、手腕、腳腕等細節。然後配上音樂,讓學生用身體動作表達一切想要表達的想法。在空間方麵,注重培養學生線的運用、麵的運用和點的運用。胡老師鼓勵他們自己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把生活中的一些元素運用到舞蹈編創和舞蹈表達中,動作的編排從他們的知識中去尋找,從其他的藝術形式中去借鑒。她一直在強調,舞蹈就是用身體進行表達。在課堂上,是以教方法為主,教師不去告訴學生舞蹈是什麼,而是讓學生告訴教師舞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