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原始回歸
藝教視界
作者:高薪茹
古往今來,大自然都是人類藝術創作的源泉。其孜孜不倦地給藝術創作貯備優質的資源、創造良好的環境。而現今,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存。麵對城市化建設急劇加快所導致的生態惡化,藝術作為大自然的寵兒,又該以怎樣的方式對其予以回報、予以幫助呢?2014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袁熙坤呼籲重視生態保護,並表示將用藝術創作表現對生態的關注;2013年10月,“剩餘價值——環保藝術展”在上海浦東陸家嘴中央綠地開幕;我國藝術家董希源應聯合國環境署邀請,赴非洲肯尼亞舉辦了以“感恩自然·中國夢”為主題的環保與藝術作品展;德國的萊比錫,概念藝術家弗蘭克·伯爾特用利樂包裝製作了紙船,希望通過此創作批評人們的浪費行為;瑞士的日內瓦,美國藝術家莫納·斯費爾的作品《可再生迷宮》由8000個塑料瓶組成,這正好是全球範圍內平均每秒所丟棄的塑料瓶的數量;墨西哥的海灘上,墨西哥藝術家豎起了一個巨型充氣馬桶,以此抗議用垃圾和廢水汙染沙灘與海洋……
這些藝術作品不但具有審美意義,更具有時代精神與人文內涵,充分表達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越來越不平衡的境況。創作者用其獨特視角,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對大自然進行審視,對人類的行為給予關注,充分表達自己的理念。
影響環保藝術創作的“圍欄”
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藝術創作者開始關注並用實際行動進行綠色環保概念的宣傳。我們勇於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勇於把這種創作意識投入到藝術創作裏。但當代藝術家對於生態環境的關注,並不代表其能創作出影響力大的、具有代表性的藝術精品,而環保藝術創作也不能完全跨過阻礙其發展的“圍欄”,遊刃有餘地在馳騁子在藝術領域中,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極度商業化發展使藝術家環保意識滯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們已經感悟到了負麵問題的出現,比如霧霾的出現嚴重破壞了空氣質量。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朱樂耕分析道:“當今,空間的壓力是很大的,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建築中,必定需要很多自然的空間,因此,現在對於環境空間藝術的考慮也在增強。中國是農業文明的國家,這些年因為發展經濟,我們的損失很大,如城市的擴張讓綠地越來越少,食品安全也成為了問題。此外,我們的精神空間也存在問題,往往會感到壓抑、空虛,而藝術起到了很重要的調節作用,會把冰冷的東西融化為很自然的東西。”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家增一直在關注城市題材和工業題材,他從上世紀90年代就一直進行工業題材的創作。“這跟我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當時便有很多的霧霾,但我們並沒意識到霧霾的嚴重性,僅限於知道其對身體不好,對環境不好。”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必定某些東西會給人類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如對環境保護的忽視、過度開采資源等。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這其中也有對人有益的一麵,王家增認為,人們在生活上有了好的轉變,在吃穿住行方麵有了更好的保障。但這些東西的基礎材料從何而來,無非是從大自然當中攝取出來的,但過度攝取就意味著過度浪費。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隻考慮經濟的發展,不注重環境的惡化,必然影響到今天的生活。
藝術教育階段儲備不足,無法成就經典藝術創作
一些藝術創作者由於思想儲備不足,在以往的學習階段沒有被很好地灌輸環保觀念,使得其對於環保題材的藝術創作關注度不夠,無法做到在創作中遊刃有餘,導致作品中缺少生命力、說服力,無法反映社會、反映現實,不能與當代語境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王家增對此表示讚同:“藝術最重要的是要通過藝術作品來反映環保、綠色的理念。有人利用廢棄品來進行裝飾,有人號召藝術家去撿垃圾,撿完之後回來做作品,但真正能把作品做得有代表性的並不太多。”
不可否認,當今的藝術高校與過去不同,學生對環保方麵的關注越來越多。在多元化的時代,國際上也有很多的環保會議在召開,中國也加入到這個組織,而學生也通過媒體了解到了這方麵的信息,但了解並不等同於理解。王家增認為,學生都在關注環保,但未必都能落實到作品上,也許像他這樣在工業區生長起來的藝術家,才能切身感受到整個城市變遷的過程,感受到工業改革的過程。
國家缺乏藝術創作的相關監督機製
現今,國家頒布了各項環保政策,提倡落實科學發展觀。但中國的經濟發展得很快,藝術也發展得很快,其對應的很多問題卻沒有跟上,如我們到底有無監督藝術創作發展的體製,有無對其製約的東西。過度的開采、過度的燃燒,必然會導致環境汙染的問題,而這是否能引起藝術創作者足夠的警惕,他們的藝術創作是否有責任去對此予以關注,且那些極其奢華、浪費資源的藝術設計作品是否應該被明令禁止,並建立相關的製度、政策,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